孔北华,男,1961年8月,博士、主任医师、山东大学特聘教授(第一层级)、山东大学齐鲁医学杰出名医、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先后担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主任、医院副院长和医学院常务副院长。现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教授,国家重点学科山东大学妇产科学系主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学术任职为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妇产科杂志》副总编,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委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执业医师考试临床医学命审题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现代妇产科进展》杂志主编。
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卫生系统杰出学科带头人,山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山东省教学名师,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主要致力于妇科肿瘤临床诊治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详细内容

论著

  • 基于昼夜节律相关lncRNA预测上皮性卵巢癌预后风险模型的构建

    林飞双;郑剑锋;林雪芬;汤凤玲;孙阳;

    目的:筛选昼夜节律相关lncRNA,建立预测上皮性卵巢癌(EOC)预后的风险模型,探索其与EOC发生发展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获取癌症基因图谱(TCGA)数据库中EOC患者的转录组数据和临床病理资料,从GeneCards下载昼夜节律相关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昼夜节律相关lncRNA并建立EOC预后预测模型。利用Kaplan-Meier曲线、受试者操作特征性曲线(ROC)、C-index、校准曲线进行验证。基于R语言探索风险模型与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分析风险模型与免疫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构建列线图模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EOC组织及正常卵巢组织中lncRNA相对表达。结果:构建了由AC004540.5、CTD-2013N24.2、FUT8-AS1、CTB-131K11.1、RP11-793H13.8组成的昼夜节律相关lncRNA的预后模型,在训练组与验证组都显示出较好的预测性能。高风险组对紫杉醇、多西他赛及环磷酰胺更敏感,低风险组对伊立替康及拓扑替康更敏感。高、低风险组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在免疫相关活动和通路中,高风险与抗原呈递细胞共抑制、T细胞共抑制显著相关。RT-qPCR结果显示,AC004540.5、CTD-2013N24.2、FUT8-AS1、CTB-131K11.1、RP11-793H13.8表达差异趋势与大数据分析结果一致。结论:基于5个昼夜节律相关的具有预后价值的lncRNA风险模型可能是EOC的预后预测工具,有望指导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2024年04期 v.33 241-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0K]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113 ] |[引用频次:0 ]
  • 基于SEER数据库的育龄期女性Ⅰ期卵巢透明细胞癌不同治疗方式生存率分析和术后生存预测模型构建

    张莎;王路路;刘楚琦;雷冬梅;郭瑞霞;

    目的:探讨Ⅰ期卵巢透明细胞癌(OCCC)患者不同治疗方式之间的长期预后差异,构建列线图预测术后Ⅰ期OCCC患者的预后。方法:从SEER数据库中筛选2010年至2019年组织学诊断为OCCC的患者。使用Kaplan-Meier评估根治性手术与保留子宫手术联合或不联合化疗对OCCC患者总生存期(OS)和癌症特异性生存期(CSS)的影响。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临床病理因素与OS和CSS的相关性。使用与OS和CSS显著相关的参数构建列线图,通过内部验证评估列线图的性能。结果:共纳入824例OCCC患者,173例单独接受子宫切除术(HRT),430例子宫切除术后辅助化疗(HRT+CT),54例选择保留子宫的术式(NHRT),167例选择NHRT+CT。与其余三者相比,接受NHRT患者拥有最好的CSS和OS(P=0.0077,0.0078)。单独接受NHRT治疗的患者比接受NHRT+CT治疗的患者具有更好的生存率(CSS:P=0.0052;OS:P=0.0062)。多变量Cox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婚姻状态、肿瘤分期、治疗方案是CS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根据结果建立了Ⅰ期OCCC患者术后预后列线图,CSS和OS列线图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和0.701,列线图的DCA结果表明预测模型在临床上是有益的,标准曲线与实际观测值具有良好一致性。结论: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可能是育龄期Ⅰ期OCCC女性患者的替代治疗选择。关于是否辅助化疗,仍需进一步研究确定其在Ⅰ期OCCC患者中的作用。构建的列线图对Ⅰ期OCCC术后患者具有良好的生存预测和临床应用价值。

    2024年04期 v.33 249-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0 ]
  • 子宫内膜癌ProMisE分子分型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刘红;罗敏;彭春蓉;樊英;何静;罗古坡;王登凤;张国楠;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EC)ProMisE分子分型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81例E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ProMisE分子分型。用非参数检验检测ProMisE分子亚型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卡帕系数(Kappa)进行ESMO风险分层与ProMisE分型的一致性检验。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探讨影响E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ProMisE分子分型与各临床病理因素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ProMisE分子分型与ESMO风险分层一致性不佳(Kappa=0.005,P=0.92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腹水细胞学阳性(HR=19.471,P=0.001)和宫颈间质侵犯(HR=9.662,P=0.032)是PFS下降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且腹水细胞学阳性(HR=20.641,P=0.012)是OS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ESGO-ESTRO-ESP模型和ESMO2016模型对比ProMisE模型对PFS的预测能力更好(P<0.05)。结论:ProMisE分子分型与ESMO风险分层系统一致性不佳,结合了分子分型和临床病理参数的ESGO-ESTRO-ESP预后分层模型对预测EC患者PFS能力更强。腹水细胞学阳性是影响EC患者PFS及OS的独立预后因素。

    2024年04期 v.33 255-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0 ]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尾静脉移植对围绝经期大鼠卵巢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

    佘昊清;李嘉;高祯;弓红霞;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移植对围绝经期大鼠卵巢功能改善情况。方法:选取13~15月龄雌性大鼠30只,构建围绝经期大鼠模型。将围绝经期鼠分为hUCMSCs移植组和空白组,每组15只,另选15只健康雌性大鼠为青年对照组。hUCMSCs移植前,检测大鼠血清E_2、AMH、FSH水平;hUCMSCs移植后2、3、4周,每组随机选取5只大鼠检测血清E_2、AMH、FSH,并取卵巢组织检测Bcl-2、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hUCMSCs移植后,hUCMSCs组大鼠E_2、AMH高于空白组,FSH低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UCMSCs组大鼠卵巢始基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窦状卵泡数均多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4周hUCMSCs组大鼠卵巢组织中Bcl-2、Bcl-2/Bax高于空白组,Bax、Caspase-3低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UCMSCs移植后大鼠E_2、AMH升高,FSH降低;卵巢组织中Bcl-2、Bcl-2/Bax比率提高,Bax、Caspase-3下降,进一步支持了hUCMSCs在调节卵巢细胞凋亡过程中可能发挥作用。

    2024年04期 v.33 264-269+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IL-17B和STAT3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刘丽丽;牛兆园;亓晓莹;付磊;刘鸣;

    目的:探究白介素(IL)-17B、细胞信号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3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EO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IL-17B和STAT3在50例EOC、28例卵巢上皮性良性肿瘤及18例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IL-17B和STAT3表达与EO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EOC中IL-17B和STAT3表达与FIGO分期、病理类型、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0.05),与年龄、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IL-17B和STAT3在EOC中表达呈正相关(r=0.364)。EOC中IL-17B和STAT3高表达与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IL-17B和STAT3高表达者的总生存期明显缩短(P<0.05)。结论:IL-17B和STAT3可能参与EOC的发生、发展,有望作为EOC临床预后预测指标。

    2024年04期 v.33 270-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7 ] |[引用频次:0 ]
  • 鼠李糖乳杆菌对高龄妊娠大鼠肠道菌群及子代的影响

    金春竹;田丹;潘石蕾;钟文璐;卢姝合;何菲;黄郁馨;

    目的:探究鼠李糖乳杆菌(LGG)对高龄孕鼠肠道菌群及其子代的影响。方法:选取3月龄SD雌鼠(非高龄)10只、12月龄SD雌鼠(高龄)8只与3月龄SD雄鼠以2∶1比例合笼。将交配成功的雌鼠分为4组:非高龄对照组(NMA.C组)、非高龄干预组(NMA.E组)、高龄非干预组(AMA.C组)、高龄干预组(AMA.E组)。对照组及非干预组予生理盐水0.25mL/d灌胃,干预组予LGG制剂1×10~9CFU/(0.25mL·d)灌胃,连续14d,灌胃后收集孕鼠的粪便、血清及胎盘组织。结果:与高龄非干预组相比,高龄干预组胎盘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孕鼠血清促炎细胞因子IL-6、TNF-α降低,抗炎细胞因子IL-10升高。高龄干预组的乳酸杆菌目、乳酸杆菌科丰度显著高于高龄非干预组,而高龄非干预组中梭菌纲丰度显著增高;高龄干预组的子代数量及身长均显著增加。结论:孕期补充鼠李糖乳杆菌可提高孕鼠抗氧化水平,减少炎症反应;增加孕鼠肠道菌群的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增加有益菌的丰度,降低致病菌的丰度,改善高龄孕鼠的肠道菌群紊乱。

    2024年04期 v.33 275-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7K]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147 ] |[引用频次:0 ]
  • UPLC-MS/MS法检测血浆内源性大麻素在预测先兆流产孕妇妊娠结局中的应用

    王玉秀;刘立东;郭伟;

    目的:研究孕妇外周血内源性大麻素水平周期变化规律,并分析基于孕早期内源性大麻素水平预测先兆流产孕妇妊娠结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检的1080例孕妇,其中880例孕早期发生先兆流产孕妇和200例正常妊娠孕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检测血中内源性大麻素水平,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先兆流产发展为难免流产的风险因素,并用ROC曲线评估孕酮、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花生四烯酸乙醇胺(AEA)预测先兆流产孕妇妊娠结局的性能。结果:发生难免流产的孕妇外周血AEA平均水平为(3.96±2.04)nmol/L,显著高于持续妊娠孕妇[(2.16±2.00)nmol/L](P<0.001)。年龄、AEA、孕酮、β-HCG、胎龄及阴道流血量是先兆流产发展为难免流产的风险因素(P<0.05)。孕早期内源性大麻素AEA,当阈值为2.565nmol/L时,用于预测先兆流产孕妇妊娠结局的准确率为86.7%,具有最优预测性能。结论:孕妇外周血内源性大麻素AEA水平测定是预测先兆流产患者妊娠结局的有效工具。

    2024年04期 v.33 282-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 1990至2019年中国宫外孕发病的年龄-时期-队列分析

    孙禹琪;王艳兰;庄忆君;

    目的:分析1990至2019年中国宫外孕的发病变化,为制定相关预防和治疗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利用Joinpoint回归分析1990至2019年分年龄段中国宫外孕发病的趋势变化,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和内生因子法估计宫外孕发病风险的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结果:1990至2019年中国宫外孕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分别降低53.0%和46.1%,1990至2019年中国标化发病率的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为-1.9%(95%CI为-2.8~-0.9),分年龄段的发病率趋势中10~14岁、15~19岁、20~24岁、25~29岁、30~34岁和35~39岁年龄组呈下降趋势,AAPC分别为-1.9%(95%CI为-2.3~-1.4)、-3.4%(95%CI为-4.3~-2.5)、-4.0%(95%CI为-4.7~-3.4)、-2.0%(95%CI为-2.8~-1.2)和-1.1%(95%CI为-1.7~-0.5),45~49岁和50~54岁年龄组呈上升趋势,AAPC分别为0.8%(95%CI为0.1~1.6)和1.0(95%CI为0.3~1.8)。年龄效应可以看出25~29岁年龄组发病风险最高,相对危险度由10~14岁的0.02升至25~29岁的10.96后降至50~54岁的0.03。时期效应显示1990至2019年间发病的效应系数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相对危险度由1990至1994年的1.12降至2000至2004年的0.76后升至2015至2019年的1.53。队列效应显示宫外孕发病率随出生年份的后移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1970至1979年达到高峰,发病的相对危险度为1.62。2019年中国宫外孕的标化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处于较低水平,1990至2019年中国宫外孕的变化率在全球范围的下降幅度较高。结论:对宫外孕人群进行更多层次的分析,从而为当地卫生行政部门以及相关的健康从业人员提供有利的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以期降低宫外孕的发病风险。

    2024年04期 v.33 287-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7 ] |[引用频次:0 ]

短篇论著

  • 卵泡期长效长方案扳机日孕酮水平对IVF/ICSI临床结局的影响

    石舒蕾;陈学梅;张伟;王修竹;徐小惠;刘雪梅;

    目的:探讨卵泡期长效长方案扳机日孕酮水平对体外受精(IVF)/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临床结局的影响及孕酮升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烟台毓璜顶医院生殖医学科行卵泡期长效长方案IVF/ICSI助孕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577个周期。根据扳机日孕酮(P)水平分为3组:P<1ng/mL(组1,342个周期),1ng/mL≤P≤1.5ng/mL(组2,155个周期),P>1.5ng/mL(组3,80个周期)。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比较3组患者的IVF/ICSI临床结局,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扳机日孕酮升高的相关因素。结果:组3患者的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活产率和囊胚形成率显著低于组1和组2(P<0.05);但扳机日雌二醇(E_2)水平和获卵数显著高于组1和组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优胚率、流产率和多胎妊娠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扳机日孕酮水平升高与Gn用量、获卵数、扳机日E_2和LH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BMI呈负相关(P<0.05)。结论:扳机日孕酮升高会降低IVF/ICSI的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和活产率。临床上可通过减少Gn用量,降低扳机日E_2水平和获卵数来减少扳机日孕酮水平升高的几率。

    2024年04期 v.33 292-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105 ] |[引用频次:0 ]
  • 经腹辅助下单孔腹腔镜与多孔腹腔镜治疗巨大卵巢囊肿110例临床分析

    单淑芝;王晓;李东晓;石彬;江静;赵昕;

    目的:评价经脐单孔腹腔镜在巨大卵巢囊肿手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9月至2022年9月因巨大卵巢囊肿(直径≥10cm)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妇科行手术治疗的110例患者,其中行经脐单孔腹腔镜(TU-LESS)手术52例,行传统多孔腹腔镜(MLS)手术5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肿瘤破裂率、术中出血、并发症、术后疼痛评分、住院时间。结果:两组基线特征标准化均值差值(SMD)小于0.1。控制混杂因素后,MLS是巨大卵巢囊肿术中破裂的危险因素(P<0.05),MLS发生肿瘤破裂的危险是TU-LESS的4.998倍(OR=4.998,95%CI为1.701~14.686)。MLS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多于TU-LES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TU-LESS治疗良性巨大卵巢囊肿安全、有效,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降低囊肿破裂率方面有一定优势。

    2024年04期 v.33 296-299+3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0 ]
  • 孕早期体成分与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控制结局的关系

    范薇;耿力;刘夕粲;魏晓燕;

    目的:探讨孕妇早期体成分及相关因素与妊娠期糖尿病(GDM)血糖控制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2月至2023年11月在昆明市妇幼保健院规律产检并分娩的GDM孕妇1533例,其中未使用药物控制者1396例(91.1%),用药物治疗者137例(8.9%)。于孕早期(孕6~12~(+6)周)测定人体成分,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控制混杂偏倚,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研究孕早期体成分及OGTT值与GDM控制结局A1及A2分级的相关性。结果:未使用药物控制组(A1)和需使用药物控制组(A2)的孕早期体质量指数(BMI)、去脂体重指数(FFMI)、去脂体重(FFM)、内脏脂肪水平(VFL)、孕期体重增长、空腹血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条件logistic回归显示,VFL大于9(OR=1.398,95%CI为0.501~3.901,P=0.022)、体脂量(OR=7.177,95%CI为2.295~22.449,P=0.001)、糖尿病家族史(OR=3.01,95%CI为1.256~7.218,P=0.014)是GDM分级A2级的危险因素;FFM(OR=0.385,95%CI为0.222~0.668,P=0.001)是GDM分级A2级的保护因素。结论:早期体成分中内脏脂肪、FFM、空腹血糖值、体脂量、糖尿病家族史是GDM患者血糖控制结局分级A2级的影响因素。

    2024年04期 v.33 300-3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65 ] |[引用频次:0 ]
  • 宫腔镜电切术在治疗Ⅰ型剖宫产瘢痕妊娠中的疗效

    野娜;姬力群;盛晓滨;徐福强;

    目的:探讨宫腔镜电切术在治疗I型剖宫产瘢痕妊娠(CSP)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北京市石景山医院妇产科诊治的93例I型CSP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未接受任何预处理,知情同意自愿选择入组,宫腔镜下妊娠病灶电切术组63例、超声引导下清宫术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平均住院治疗费用、组织物残留发生率、血HCG恢复至正常时间、月经恢复正常时间。结果:与超声引导下清宫术相比,宫腔镜下电切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组织物残留发生率、血HCG恢复至正常时间明显减少,住院平均治疗费用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电切术明显减少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血HCG恢复至正常时间,宫腔镜可视下电切术后无组织残留,是治疗I型CSP一种极其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值得被临床推广使用。

    2024年04期 v.33 304-3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77 ] |[引用频次:0 ]

综述

  • 临床预测模型在妇科常见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范子玉;石皆春;邢燕;

    临床预测模型可以计算未来一定时间内某些疾病的发病率。近年来有不少临床预测模型在妇科恶性肿瘤得以应用,为临床诊治提供了依据,提高了对疾病危险因素的认识,本文将综述临床预测模型在妇科常见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2024年04期 v.33 307-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0 ]
  • 类器官在子宫颈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李晓峰;刘菲;杨兴升;

    子宫颈癌是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研究发现,针对宫颈癌的肿瘤细胞系培养和肿瘤异种移植建模技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子宫颈癌类器官是由患者来源肿瘤细胞培养形成的临床前研究模型,更准确有效地保留了肿瘤异质性,同时也具备兼顾肿瘤细胞与胞外基质间相互作用的潜力。本文将近年来宫颈癌类器官模型在发病机制、药物筛选及精准医疗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进而分析类器官技术在妇科肿瘤研究的发展前景及挑战,以期为宫颈癌个体化治疗探索新的可能性。

    2024年04期 v.33 311-313+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39 ] |[引用频次:0 ]
  • 血管前置的产前超声诊断进展

    余露;罗红;张波;

    血管前置(VP)是罕见妊娠期并发症,经腹或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VP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随着三维、四维超声技术的发展,为VP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就产前超声诊断VP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4年04期 v.33 314-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9 ] |[引用频次:0 ]
  • 抗苗勒管激素在生殖内分泌领域的研究进展

    王进;张池;兰天;姚辉;

    抗苗勒管激素(AMH)是两性生殖腺发育必不可少的关键激素。近年研究发现,AMH是评估卵泡数量的良好生物学标志物,但不反映卵母细胞质量或女性受孕机会,低水平的AMH可能提示生育窗口期的缩短,但不能预测生育能力。血清AMH水平有助于鉴别诊断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A)与梗阻性无精子症(OA)。另外,由于AMH分泌的波动性及个体差异性,AMH水平的解读必须在内源性内分泌环境的背景下进行。本文就AMH在生殖内分泌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4年04期 v.33 317-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