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北华,男,1961年8月,博士、主任医师、山东大学特聘教授(第一层级)、山东大学齐鲁医学杰出名医、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先后担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主任、医院副院长和医学院常务副院长。现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教授,国家重点学科山东大学妇产科学系主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学术任职为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妇产科杂志》副总编,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委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执业医师考试临床医学命审题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现代妇产科进展》杂志主编。
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卫生系统杰出学科带头人,山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山东省教学名师,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主要致力于妇科肿瘤临床诊治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详细内容

论著

  • 基于TGF-β相关基因构建并验证子宫内膜癌风险预后模型

    申智慧;王志启;李赫;李立伟;翟茁钰;王建六;杨潇;

    目的:探索基于TGF-β相关基因的子宫内膜癌(EC)预后模型,用于精准评估EC患者的预后。方法:从TCGA数据库下载EC患者的基因表达谱数据和临床资料。筛选EC和正常组织差异表达的TGF-β相关基因。采用单因素回归分析筛选EC预后相关基因。将TCGA整体人群按1∶1分成训练集和验证集。对训练集人群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构建风险预后模型,利用生存分析、ROC曲线等在验证集和整个队列中验证预后模型的预测准确性。分析临床特征与模型之间的相关性,并基于TGF-β相关基因预后模型和独立预后的临床特征因素建立Nomogram图。在体外验证BMPR1B对EC生物学功能的影响。结果:构建并验证了6个TGF-β相关基因(PPP2R1B、GDF7、E2F5、BMPR1B、GDF6、TNF)的EC预后模型。K-M曲线分析提示,高风险评分患者较低风险评分患者预后更差。ROC曲线分析提示,该预后模型对于预测患者1、3、5年生存率具有较好的准确性。GESA富集分析显示,与低风险患者相比,高风险患者在细胞周期、DNA复制等方面作用显著。基于TGF-β相关基因和临床特征因素构建了Nomogram图,校准曲线评估其预测准确性较好。敲低BMPR1B表达可显著抑制EC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结论:本研究构建并验证了一种基于TGF-β相关基因的EC患者预后模型,该模型可用于准确预测EC患者的预后,并基于独立预后因素构建Nomogram图,有助于协助临床医生准确判断患者预后并做出最佳临床决策。BMPR1B是EC的潜在治疗靶点。

    2024年06期 v.33 401-4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7 ] |[引用频次:0 ]
  • 早孕期联合母体危险因素和平均动脉压预测子痫前期的效能评估

    李彩曦;陈震宇;刘文竹;张婷;刘婷艾;陈晓明;施红颖;

    目的:联合母体因素和平均动脉压(MAP)评估英国胎儿医学基金会(FMF)算法对子痫前期(PE)的预测效能。方法:收集2021年8月至2021年12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妇产科门诊行NT彩超(孕11~13~(+6)周)及住院孕妇1847例的临床资料,查阅并计算NT时平均动脉压(MAP),通过FMF网站公开免费的PE风险计算器计算风险值。按妊娠结局是否患有PE分为未发病组、早发型PE组、晚发型PE组、早产型PE组、足月型PE组、全部PE组。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别计算在固定假阳性率分别为5%、10%、15%、20%下该模型对PE及其不同亚型的灵敏度。与实际观测结果及我国《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指南(2020)》、《ACOG指南(2018)》所建议的筛查结果进行比较,评价该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1847例妊娠孕妇中发生PE者112例(6.1%),其中早发型29例(1.6%),晚发型83例(4.4%),早产型PE 35例(1.9%),足月型PE 77例(4.1%)。母体因素+MAP较单一母体因素对PE的预测效果更好,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7,固定假阳性率分别为5%、10%、15%、20%下的灵敏度分别为45.50%、61.60%、70.50%、78.60%。其中对早产型PE的预测效能最佳,AUC为0.881,固定假阳性率分别为5%、10%、15%、20%下的灵敏度分别为51.40%、62.90%、74.30%、80.00%。根据我国《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指南(2020)》、《ACOG指南(2018)》预测PE的灵敏度分别为8.04%(9/112)、56.25%(63/112)。在相同人群下,联合母体因素及MAP预测全部PE及早产型PE的灵敏度分别为77.68%(87/112)、85.71%(30/35),较各大指南对PE的预测效果明显升高。结论:联合母体因素和MAP应用FMF竞争风险模型对PE患病有较好的预测效能,且对早产型PE的预测效能最好,优于单一母体因素及各大指南。在资源欠缺的地区或医院可选择联合母体因素和MAP来预测PE。

    2024年06期 v.33 410-416+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8 ] |[引用频次:0 ]
  • 基于TCGA数据库的宫颈癌免疫基因预后模型构建及预后标志物鉴定

    林丽娜;何中慧;陈军莹;

    目的:构建基于免疫相关基因的宫颈癌预后模型,寻找宫颈癌预后相关的分子标志物。方法:利用TCGA数据库中宫颈癌的转录组信息及临床数据,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在宫颈癌中差异表达的免疫相关基因,筛选出与患者生存相关的免疫基因,KEGG进行富集分析。逐步回归分析构建可作为预后评估的风险评分模型并评价其预测能力。通过Cox回归进行独立预后分析,同时鉴定出与临床参数相关的免疫预后基因,分析它们与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结果:在宫颈癌及正常组织中共筛选出556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免疫相关基因339个,Cox分析显示有24个基因与患者预后相关,经逐步回归分析最终确定12个免疫相关基因(TNF、TFRC、APOBEC3H、CSK、OLR1、PTPN6、SBDS、AGT、TGFA、IL17RD、NRP1、ZAP70)并构建风险评分模型。生存分析显示,高风险组患者的总生存期明显低于低风险组(P<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75。患者的风险评分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1),但与年龄、肿瘤分级无相关性(P>0.05)。相关性分析筛选出2个与预后显著相关的免疫基因(OLR1和ZAP70)。OLR1和ZAP70基因表达量与肿瘤微环境中的CD8+T细胞、CD4+T细胞、NKT细胞、树突状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具有高度正相关。结论:宫颈癌中有多个免疫相关基因异常表达,且与患者预后紧密相关,基于免疫基因构建的风险评分模型可有效预测患者预后,为宫颈癌的免疫治疗提供潜在的治疗靶点。

    2024年06期 v.33 417-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7 ] |[引用频次:0 ]
  •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上皮类器官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张瑞琪;杨玉娥;马远;李博巍;李贝;哈春芳;

    目的:探讨并验证构建人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在位内膜上皮类器官模型的可行性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经腹腔镜手术并病理确诊为卵巢型EMs囊肿患者的新鲜在位内膜组织10例,组织消化法将在位内膜消化成单细胞,在基质胶Matrigel中培养7d构建EMs在位内膜上皮类器官模型。通过形态学、免疫组化、HE染色、透射电镜检测等,与原在位内膜组织对比进行模型鉴定;雌激素1、5、10nmol/L干预后观察在位内膜上皮类器官直径的变化,初步探讨雌激素在EMs在位内膜上皮类器官构建中的作用。结果:10例患者在位内膜组织均成功构建EMs在位内膜上皮类器官,光学显微镜下显示在位内膜上皮类器官的数量可观,形态上呈类圆形3D立体结构,周围可见腺体结构;免疫组化显示上皮源性标记物及雌孕激素受体表达阳性属于内膜源性上皮;HE染色显示在高倍镜下构建的在位内膜上皮类器官排列成腺腔样结构但腺体排列稀疏,较不规则,腔体内部分细胞形成分隔与原组织腺上皮结构相似;透射电镜显示在位内膜上皮类器官的内部超微结构与原在位内膜组织具有高度相似性;在培养基中加不同浓度雌二醇,10nmol/L雌激素浓度干预第6d的类器官直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成功构建的EMs在位内膜上皮类器官模型具有上皮性特征,与原在位内膜组织对比高度重现来源组织的结构、病理特性,可替代人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组织用于EMs疾病药物的干预与基础实验的研究的建模。

    2024年06期 v.33 427-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7 ] |[引用频次:0 ]
  • 基于转录组测序筛选多囊卵巢综合征外周血中差异表达基因及miRNA

    周侃;高丽敏;张玉;刘旻;陈月婵;王小沛;

    目的:基于转录组测序并结合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与健康人群全血样本来源的微阵列数据,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及miRNA,为PCOS的临床诊疗提供新见解。方法:从GEO数据库筛选并下载GSE54248数据集,利用R软件limma包筛选PCOS组与对照组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其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使用在线分析工具STRING数据库用于分析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并通过Cytoscape构建PPI互作网络,使用CytoHubba插件中的MCC、Degree、Closeness、Bottleneck四种算法计算后取交集识别Hub基因。通过NetworkAnalyst构建Hub基因的靶向miRNA网络图。qRT-PCR法检测PCOS组及对照组外周血中IL-1β、FCGR3A、CD79B、CD27和CD52表达。结果:从GSE54248数据集中共筛选鉴定出9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55个上调基因,43个下调基因。GO富集分析表明,差异基因生物学过程主要集中于蛋白质自身磷酸化、白细胞介导的免疫、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免疫反应调节信号通路等。KEGG显著富集了3个信号通路,分别为原发性免疫缺陷、造血细胞系及Th17细胞分化。结合PPI网络与CytoHubba的四种算法的结果,得到了IL-1β、FCGR3A、CD79B、CD27和CD52这5个Hub基因。结合miRNA-靶基因的共表达网络,有5种miRNAs,包括hsa-miR-375、hsa-miR-34a-p、hsa-miR-126-3p、hsa-miR-146a-5p及hsa-miR-449a等被预测可能是PCOS患者外周血中关键的miRNA分子。qRT-PCR结果证实,与对照组相比,PCOS组患者外周血中IL-1β表达升高(P<0.05),FCGR3A、CD79B、CD27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本研究通过公共数据库挖掘鉴定出IL-1β、FCGR3A、CD79B、CD27可能作为关键基因参与PCOS的病理生理过程,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了5个可能调控PCOS的miRNA。该结果将为进一步阐明PCOS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新思路,也将为PCOS提供新的药物靶点和诊疗思路。

    2024年06期 v.33 43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4 ] |[引用频次:0 ]
  • 人卵丘颗粒细胞线粒体与胚胎质量的关系研究

    甄雪蓉;贾俊龙;黄冰雪;王甜;石拴霞;王玲;

    目的:探讨人卵丘颗粒细胞(CGCs)线粒体与胚胎质量及发育潜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10月到2023年10月于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生殖中心行IVF/ICSI助孕的60例患者,收集患者取卵当日CGCs并体外培养,根据取卵后第3d(D3)CGCs对应的优质胚胎率将其分为3组:A组(优质胚胎率<1/3)、B组(1/3<优质胚胎率>2/3)、C组(优质胚胎率>2/3)。通过观察并比较各组间CGCs线粒体分布、线粒体膜电位(MMP)、活性氧(ROS)水平、线粒体DNA(mtDNA)拷贝数与细胞内三磷酸腺苷(ATP)水平的差异,评估它们对胚胎质量的影响。结果:与C组相比,A、B组CGCs ATP、MMP明显降低、ROS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线粒体分布率及mtDNA拷贝数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GCs的ATP、MMP、ROS水平可用于预测胚胎质量。

    2024年06期 v.33 441-44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0 ]
  • PRARGC1A基因多态性与孕前体重指数的交互作用对妊娠期糖尿病的影响

    张喜荣;史绪生;李斐;郭志茹;易彬;王燕侠;

    目的:探讨PRARGC1A基因rs8192678位点基因多态性、孕前体重指数(BMI)及两者的交互作用与妊娠期糖尿病(GDM)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021年3月至2021年9月在甘肃省妇幼保健院住院待产的292例GDM患者(GDM)和292例非GDM患者(对照组)。检测外周血中rs8192678基因多态性和孕前BMI。分析基因与孕前BMI的交互作用与GDM遗传易感性的关系。结果:孕前超重/肥胖(OR=2.36,95%CI为1.531~3.643)与GDM易感相关;携带CT+TT基因型、TT基因型增加GDM患病风险。此外,显性模型(CT+TT)与孕前超重/肥胖存在联合作用;隐性模型TT基因型与孕前超重/肥胖存在联合作用,均增加GDM发病风险。结论:孕前超重/肥胖是GDM的危险因素;PRARGC1A基因rs8192678位点可能是GDM的易感基因,且与孕前超重/肥胖存在联合作用。

    2024年06期 v.33 445-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5 ] |[引用频次:0 ]
  • 抗磷脂抗体损害子宫蜕膜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形成的机制研究

    张琳琳;郑雪梅;王谢桐;董艳;

    目的:研究抗磷脂抗体(aPL)对蜕膜组织血管内皮细胞(DVEC)增殖、迁移与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免疫荧光鉴定DVEC细胞;CCK-8法检测aPL对DVEC细胞增殖的影响;细胞划痕实验与血管形成实验检测aPL对DVEC细胞迁移与血管生成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aPL对DVEC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aPL对DVEC细胞中p-ERK、t-ERK、VEGF与MMP-2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aPL能抑制DVEC细胞增殖、迁移与血管形成能力;aPL能抑制DVEC细胞中p-ERK、VEGF与MMP-2表达水平,加ERK激动剂后DVEC细胞中p-ERK、VEGF与MMP-2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结论:aPL可通过调控ERK通路减少DVEC细胞中VEGF与MMP-2表达,进而抑制DVEC的增殖、迁移与血管形成能力。

    2024年06期 v.33 451-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3 ] |[引用频次:0 ]

短篇论著

  • 术前PNⅠ、SⅡ和NLR对卵巢癌患者术后生存的预测价值

    陈静平;金鹭;骆蕊;严倩;韩泽;刘天凤;

    目的:评估预后营养指数(PNⅠ)、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Ⅱ)、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对上皮性卵巢癌(EOC)患者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23例EOC患者,利用R软件计算炎症生物标志物的最佳截断值。采用Kaplan-Meier法研究炎症标志物与总生存期(OS)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SⅡ、PNⅠ和NLR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756.43、48.7和3.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SⅡ、PNⅠ、NLR与EOC患者的OS明显相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FIGO分期(P<0.05)、腹水(P<0.01)、血清白蛋白(P<0.05)、SⅡ(P<0.05)和PNⅠ(P<0.01)是EOC患者OS的独立预后指标。结论:低PNⅠ和高SⅡ提示EOC患者预后不良。PNⅠ和SⅡ有潜能作为预测EOC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2024年06期 v.33 456-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4 ] |[引用频次:0 ]
  • 孕期体成分及血脂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相关性分析

    蒋明琦;郑燕伟;郑哲;李毓;李明;李婷;王娟;顾京红;俞露;滕银成;蒋荣珍;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孕中期体成分和孕晚期血脂与正常妊娠间差异,分析孕中期体成分及孕晚期血脂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妇产科正规产检的1492例孕妇,其中正常妊娠组1377例(92.3%)、慢性高血压合并妊娠组25例(1.7%)、妊娠期高血压组27例(1.8%)、子痫前期组63例(4.2%)。收集患者孕中期(14~22周)体成分,包括总水分(TBW)、细胞外水分(ECW)、细胞内水分(ICW)、骨骼肌质量(SMM)、体脂肪含量(BFM),和孕晚期(>28周)血脂,包括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数据。比较各组的体成分和血脂间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的危险因素。结果:慢性高血压合并妊娠、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组孕中期TBW、ECW、ICW、SMM、BFM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P<0.05),孕晚期子痫前期孕妇TG明显高于正常,HDL-C明显低于正常(P<0.05)。孕中期TBW、ECW、ICW、SMM、BFM均与慢性高血压合并妊娠存在独立正相关(OR=1.267、1.827、1.470、1.346、1.083,均P<0.05);孕晚期TG、孕中期TBW、ECW、BFM均可能是子痫前期独立危险因素(OR=1.226、1.088、1.268、1.057,均P<0.05),而孕晚期HDL-C(OR=0.508,P=0.048)可能为子痫前期的保护因素;妊娠期高血压与中孕期体成分和晚孕期血脂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患者孕中期身体水份与体脂肪明显增加;TG、身体水分与体脂肪含量增加均可能是子痫前期独立的危险因素,HDL-C增加可能为子痫前期的保护因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可能存在孕中期体成分改变与孕晚期血脂代谢紊乱状态。

    2024年06期 v.33 460-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31 ] |[引用频次:0 ]
  • BaseNIPT-Plus分析技术在产前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王婧;朱庆文;崔爱民;徐小柠;张玲莉;

    目的:探讨BaseNIPT-Plus分析技术在产前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纳入2019年11月至2022年10月于南通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医学遗传与产前诊断中心行无创产前筛查(NIPT)的孕妇共23937例。采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CNV-Seq)方法进行CNV识别;计算CNV嵌合比率并与cffDNA浓度比较以区分母体/胎儿CNV(M/F-CNV)和胎儿CNV(F-CNV),明确遗传来源。对所有NIPT提示CNV高危孕妇,均告知其遗传来源并建议采用羊膜穿刺术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分析胎儿染色体异常。结果:23937例受检孕妇中共检出57例致病/可能致病M/F-CNV(P/LP M/F-CNV)和36例致病/可能致病F-CNV(P/LP F-CNV)。P/LP F-CNV组中34例孕妇接受产前诊断,诊断率为94.44%,确诊30例F-CNV,阳性预测值(PPV)为88.24%,与M/F-CNV组产前诊断率(19.30%)和PPV(36.3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P F-CNV在超声软指标异常和血清学筛查高风险人群中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超声无异常和血清学筛查低风险人群(P<0.05)。P/LP M/F-CNV发生与年龄、筛查(血清学、超声)提示异常、妊娠方式无关。结论:BaseNIPT-Plus分析在不改变实验方法和流程的前提下对CNV的致病性及遗传来源进行分析,有效提高了产前诊断的阳性预测值,为孕期妇女提供更为精准的遗传咨询。

    2024年06期 v.33 465-468+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0 ]

综述

  • 非紧急子宫颈环扎术在宫颈机能不全中的应用进展

    陈欣欣;李懋;张稼萌;姜锋;

    子宫颈机能不全是导致晚期流产或早产的重要原因之一,为避免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目前认为,唯一有效的干预措施是子宫颈环扎术。非紧急子宫颈环扎术包括病史指征和超声指征子宫颈环扎术,术后显著延长妊娠时间,改善妊娠结局。本文将从作用机制、手术时机、应用人群、手术方式、术前准备及术后管理等方面综述非紧急子宫颈环扎术的应用进展。

    2024年06期 v.33 469-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8 ] |[引用频次:0 ]
  • 蛋白质组学在评价人子宫内膜容受性中的应用进展

    马丽娜;漆海宁;秦莹;刘洋;罗凤娟;罗蓉;吴效科;邢建红;

    良好的子宫内膜容受性是胚胎着床的必要条件,容受期子宫内膜组织的特异性蛋白表达与容受性密切相关。通过蛋白组测序技术可获得月经不同时期子宫内膜组织的蛋白表达图谱,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可更好地了解容受期子宫内膜特异蛋白表达,并为其调控机制研究提供技术支持。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为生理病理条件下的子宫内膜功能特征研究提供了便捷有效的分析方法。同时,对于准确判断不孕症患者及反复植入失败患者的子宫内膜容受性,进一步指导患者的个体化胚胎移植,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对蛋白质组学测序技术在人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关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系统综述,旨在深入了解子宫内膜容受性,以期提高辅助生殖技术周期中妊娠率和减少生育治疗费用。

    2024年06期 v.33 473-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87 ] |[引用频次:0 ]

病例报告

  • 非产后、非肿瘤所致子宫内翻伴宫颈断裂1例

    方蓓;刘海燕;

    <正>1 病例简介患者,42岁,G2P2,均经阴分娩,因“阴道肿物脱出伴流血11h”于2023年11月27日急诊入院。患者2023年11月26日上厕所用力时自阴道脱出一肿物,随后出现阴道出血,色红伴鲜血块。患者神志淡漠,血压106/54mmHg, 心率101次/min, SO_2 99%,考虑失血性休克,立即打开两路静脉通道并快速补液。妇科检查:外阴处见7cm×8cm大肿块,表面紫黑色改变,肿块上有一破裂口,长6cm深3cm,

    2024年06期 v.33 47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6K]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0 ]
  • 1例新型ALOX12B基因突变所致的非大疱性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病并文献回顾

    郭爱莲;戴国华;贾相奇;卢克新;

    <正>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先天性鱼鳞病(autosomal recessive congenital ichthyosis, ARCI)和鱼鳞病综合征(ichthyosis syndrome, IS)是罕见的遗传性皮肤病。ARCI是一种罕见的异质性角质化异常的单基因遗传病,主要特征为全身性皮肤异常脱皮,皮肤表型主要为板层状鱼鳞病和非大疱性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病,出生时多表现为火棉胶样婴儿~([1])。目前,国内外关于ARCI的遗传发病机制研究多依靠个案报道,

    2024年06期 v.33 479-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9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