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北华,男,1961年8月,博士、主任医师、山东大学特聘教授(第一层级)、山东大学齐鲁医学杰出名医、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先后担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主任、医院副院长和医学院常务副院长。现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教授,国家重点学科山东大学妇产科学系主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学术任职为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妇产科杂志》副总编,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委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执业医师考试临床医学命审题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现代妇产科进展》杂志主编。
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卫生系统杰出学科带头人,山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山东省教学名师,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主要致力于妇科肿瘤临床诊治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详细内容

论著

  • 复发性宫颈癌免疫治疗进展后挽救性治疗的临床意义

    刘超霞;王子毅;周萍;冉晓敏;张克强;邓玉屏;

    目的:探索复发性宫颈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进展后接受挽救性治疗患者的预后,并分析不同挽救性治疗方案的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2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于湖南省肿瘤医院就诊的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后进展的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情况,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免疫治疗进展后接受化疗±贝伐珠单抗(Chemo组)、化疗±贝伐珠单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hemo+ICIs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ICIs+TKIs组)。对照组:免疫进展后患者未进一步抗肿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1(PFS-1)、总生存期-1(OS-1),治疗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2(PFS-2)及总生存期-2(OS-2),以及不同挽救性治疗方案治疗的PFS-2和OS-2。结果:共有65例纳入治疗组,69例纳入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中位PFS-1分别为4.9月及4.9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4)。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死亡28例及52例,中位OS-1分别为22.7个月和10.9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治疗组的中位PFS-2和OS-2分别为5.7月和14月,治疗组不同挽救性治疗方案Chemo组、Chemo+ICIs组、ICIs+TKIs组的PFS-2分别为4.5、7.0月和5.1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位OS-2分别为14.7、19个月和6.9个月,Chemo+ICIs组和ICIs+TKIs组的中位OS-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但联合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虽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复发性宫颈癌患者免疫治疗进展后,接受挽救性治疗可延长患者的PFS及OS。化疗+免疫±贝伐珠单抗的疗效可能是一种更有效的挽救性治疗方案。

    2024年03期 v.33 161-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0K]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203 ] |[引用频次:0 ]
  • 复发性宫颈癌免疫治疗进展后挽救性治疗的临床意义

    刘超霞;王子毅;周萍;冉晓敏;张克强;邓玉屏;

    目的:探索复发性宫颈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进展后接受挽救性治疗患者的预后,并分析不同挽救性治疗方案的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2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于湖南省肿瘤医院就诊的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后进展的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情况,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免疫治疗进展后接受化疗±贝伐珠单抗(Chemo组)、化疗±贝伐珠单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hemo+ICIs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ICIs+TKIs组)。对照组:免疫进展后患者未进一步抗肿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1(PFS-1)、总生存期-1(OS-1),治疗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2(PFS-2)及总生存期-2(OS-2),以及不同挽救性治疗方案治疗的PFS-2和OS-2。结果:共有65例纳入治疗组,69例纳入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中位PFS-1分别为4.9月及4.9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4)。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死亡28例及52例,中位OS-1分别为22.7个月和10.9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治疗组的中位PFS-2和OS-2分别为5.7月和14月,治疗组不同挽救性治疗方案Chemo组、Chemo+ICIs组、ICIs+TKIs组的PFS-2分别为4.5、7.0月和5.1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位OS-2分别为14.7、19个月和6.9个月,Chemo+ICIs组和ICIs+TKIs组的中位OS-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但联合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虽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复发性宫颈癌患者免疫治疗进展后,接受挽救性治疗可延长患者的PFS及OS。化疗+免疫±贝伐珠单抗的疗效可能是一种更有效的挽救性治疗方案。

    2024年03期 v.33 161-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3 ] |[引用频次:0 ]
  • 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预后因素分析及列线图模型构建

    朱媛;徐娟;从雨;

    目的:分析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SCNECC)患者预后的重要风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患者总生存率。方法:从SEER数据库收集2000年至2018年诊断为SCNECC的553例患者数据,按7∶3分成建模组和验证组。采用最小绝对值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和Cox回归分析筛选预后相关因素,构建列线图预后模型。通过一致性指数、校准曲线、ROC曲线和决策曲线对模型性能进行分析,比较模型与FIGO分期系统的预测性能。结果:年龄、FIGO分期、化疗、检出淋巴结状态和肝转移是SCNEC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建模组和验证组模型的C指数分别为0.756和0.724,高于FIGO分期。ROC曲线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的1、3、5年AUC均大于0.75。校准图显示模型与实际一致性较好,决策曲线结果提示列线图模型临床收益更高。结论:年龄、FIGO分期、化疗、检出淋巴结和肝转移是SCNEC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所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准确且具有临床实用性,能为SCNECC患者提供可视化和量化的预后评估,为临床医生治疗决策提供参考。

    2024年03期 v.33 166-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2 ] |[引用频次:0 ]
  • 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预后因素分析及列线图模型构建

    朱媛;徐娟;从雨;

    目的:分析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SCNECC)患者预后的重要风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患者总生存率。方法:从SEER数据库收集2000年至2018年诊断为SCNECC的553例患者数据,按7∶3分成建模组和验证组。采用最小绝对值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和Cox回归分析筛选预后相关因素,构建列线图预后模型。通过一致性指数、校准曲线、ROC曲线和决策曲线对模型性能进行分析,比较模型与FIGO分期系统的预测性能。结果:年龄、FIGO分期、化疗、检出淋巴结状态和肝转移是SCNEC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建模组和验证组模型的C指数分别为0.756和0.724,高于FIGO分期。ROC曲线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的1、3、5年AUC均大于0.75。校准图显示模型与实际一致性较好,决策曲线结果提示列线图模型临床收益更高。结论:年龄、FIGO分期、化疗、检出淋巴结和肝转移是SCNEC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所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准确且具有临床实用性,能为SCNECC患者提供可视化和量化的预后评估,为临床医生治疗决策提供参考。

    2024年03期 v.33 166-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2 ] |[引用频次:0 ]
  • 年轻女性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周妮;麻妙艳;乞艳华;高美;邬晋芳;

    目的:分析年轻女性(<35岁)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OR)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的1250例年轻女性(<35岁)。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体质量指数(BMI)、流产史、月经史、分娩史、职业、教育程度、婚姻状态、居住地、运动、睡眠及工作情况等]及实验室数据[血脂、血糖、D-二聚体(D-D)、维生素D、同型半胱氨酸(HCY)、抗苗勒管激素(AMH)、窦卵泡数(AFC)、基础卵泡刺激素(bFSH)等]。根据有无DOR发生,将研究对象分为DOR组与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确定年轻女性DOR的影响因素。结果:1250例年轻女性中,DOR者87例,占6.96%。单因素分析显示,BMI、月经周期、流产次数、运动规律、睡眠周期、睡眠时长、睡眠质量、饮食口味、工作类型、夜班工作、精神因素、吸烟、既往史、血清TC值及LDL值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DOR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异常、流产次数(≥2次)、油炸/油腻饮食、血清TC值、夜班工作、脑力工作、既往史是年轻女性DOR的危险因素(P<0.05),月经周期规律、运动规律、睡眠质量及睡眠时长(>8h)是年轻女性DOR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BMI异常、流产次数(≥2次)、油炸/油腻饮食、夜班工作、脑力工作、既往史及血清TC值是年轻女性DOR的危险因素,月经周期规律、运动规律、睡眠质量及睡眠时长(>8h)是年轻女性DOR的保护因素。建议年轻女性,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积极治疗并发症,防止日后DOR的发生及生育困难。

    2024年03期 v.33 172-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88 ] |[引用频次:0 ]
  • 年轻女性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周妮;麻妙艳;乞艳华;高美;邬晋芳;

    目的:分析年轻女性(<35岁)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OR)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的1250例年轻女性(<35岁)。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体质量指数(BMI)、流产史、月经史、分娩史、职业、教育程度、婚姻状态、居住地、运动、睡眠及工作情况等]及实验室数据[血脂、血糖、D-二聚体(D-D)、维生素D、同型半胱氨酸(HCY)、抗苗勒管激素(AMH)、窦卵泡数(AFC)、基础卵泡刺激素(bFSH)等]。根据有无DOR发生,将研究对象分为DOR组与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确定年轻女性DOR的影响因素。结果:1250例年轻女性中,DOR者87例,占6.96%。单因素分析显示,BMI、月经周期、流产次数、运动规律、睡眠周期、睡眠时长、睡眠质量、饮食口味、工作类型、夜班工作、精神因素、吸烟、既往史、血清TC值及LDL值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DOR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异常、流产次数(≥2次)、油炸/油腻饮食、血清TC值、夜班工作、脑力工作、既往史是年轻女性DOR的危险因素(P<0.05),月经周期规律、运动规律、睡眠质量及睡眠时长(>8h)是年轻女性DOR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BMI异常、流产次数(≥2次)、油炸/油腻饮食、夜班工作、脑力工作、既往史及血清TC值是年轻女性DOR的危险因素,月经周期规律、运动规律、睡眠质量及睡眠时长(>8h)是年轻女性DOR的保护因素。建议年轻女性,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积极治疗并发症,防止日后DOR的发生及生育困难。

    2024年03期 v.33 172-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88 ] |[引用频次:0 ]
  •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表达及睾酮与胚胎质量相关性研究

    仇雪梅;赵明蕊;解晓丽;赵淑芹;

    目的:探讨控制性超促排卵(COH)中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卵巢颗粒细胞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表达及睾酮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于枣庄市妇幼保健院生殖遗传中心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助孕的COH周期PCOS患者(28例)和非PCOS患者(40例),经阴道超声引导下取卵后,收集卵泡液及卵丘周围颗粒细胞,提取RNA,逆转录后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PDCD4表达情况,分析PDCD4表达及睾酮与胚胎质量的相关性。结果:PCOS组和非PCOS组患者的年龄、不孕年限、体质量指数(BMI)、基础FSH、E_2、PRL和睾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可用胚率和卵母细胞利用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OS组的PDCD4表达略高于非PCO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可用胚组的PDCD4表达高于正常可用胚组(P=0.04)。高睾酮水平组的正常受精率(P=0.00007)和卵母细胞利用率(P=0.038)低于低睾酮水平组。结论:COH中卵巢颗粒细胞PDCD4表达增高与低可用胚率相关,睾酮水平与受精率和卵母细胞利用率密切相关,睾酮水平升高,受精率和卵母细胞利用率降低。

    2024年03期 v.33 177-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0 ] |[引用频次:0 ]
  •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表达及睾酮与胚胎质量相关性研究

    仇雪梅;赵明蕊;解晓丽;赵淑芹;

    目的:探讨控制性超促排卵(COH)中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卵巢颗粒细胞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表达及睾酮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于枣庄市妇幼保健院生殖遗传中心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助孕的COH周期PCOS患者(28例)和非PCOS患者(40例),经阴道超声引导下取卵后,收集卵泡液及卵丘周围颗粒细胞,提取RNA,逆转录后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PDCD4表达情况,分析PDCD4表达及睾酮与胚胎质量的相关性。结果:PCOS组和非PCOS组患者的年龄、不孕年限、体质量指数(BMI)、基础FSH、E_2、PRL和睾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可用胚率和卵母细胞利用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OS组的PDCD4表达略高于非PCO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可用胚组的PDCD4表达高于正常可用胚组(P=0.04)。高睾酮水平组的正常受精率(P=0.00007)和卵母细胞利用率(P=0.038)低于低睾酮水平组。结论:COH中卵巢颗粒细胞PDCD4表达增高与低可用胚率相关,睾酮水平与受精率和卵母细胞利用率密切相关,睾酮水平升高,受精率和卵母细胞利用率降低。

    2024年03期 v.33 177-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9K]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160 ] |[引用频次:0 ]
  • Xp22.33拷贝数变异的产前临床遗传学分析

    李燕青;陈耿波;江矞颖;王俊育;傅婉玉;

    目的:探讨Xp22.33拷贝数变异胎儿的临床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7月31日于泉州市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行羊水染色体核型、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NP-array)检测的8个Xp22.33拷贝数变异病例及其家系成员,分析遗传学特征及随访结果。结果:SNP-array结果提示8个病例均存在包含SHOX基因的Xp22.33拷贝数变异。例1~6胎儿在X短臂存在693.9Kb-27Mb的缺失,例7、8胎儿在X短臂分别存在203Kb和832.7Kb重复。例1同时存在4号染色体短臂末端大片段的重复,例2和例3分别在Yq11.221q11.23/Yq11.21q11.23区段存在12.7Mb/14.2Mb片段的重复,例8胎儿同时在16p13.11p12.3区段存在3.0Mb缺失及14号染色体单亲二体(UPD)。结论:X染色体短臂Xp22.33区段的缺失胎儿产前缺乏典型临床特征,出生后主要表型为身材矮小。染色体核型分析联合分子遗传学检测技术有助于Xp22.33拷贝数变异的诊断及遗传咨询。

    2024年03期 v.33 182-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7 ] |[引用频次:0 ]
  • Xp22.33拷贝数变异的产前临床遗传学分析

    李燕青;陈耿波;江矞颖;王俊育;傅婉玉;

    目的:探讨Xp22.33拷贝数变异胎儿的临床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7月31日于泉州市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行羊水染色体核型、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NP-array)检测的8个Xp22.33拷贝数变异病例及其家系成员,分析遗传学特征及随访结果。结果:SNP-array结果提示8个病例均存在包含SHOX基因的Xp22.33拷贝数变异。例1~6胎儿在X短臂存在693.9Kb-27Mb的缺失,例7、8胎儿在X短臂分别存在203Kb和832.7Kb重复。例1同时存在4号染色体短臂末端大片段的重复,例2和例3分别在Yq11.221q11.23/Yq11.21q11.23区段存在12.7Mb/14.2Mb片段的重复,例8胎儿同时在16p13.11p12.3区段存在3.0Mb缺失及14号染色体单亲二体(UPD)。结论:X染色体短臂Xp22.33区段的缺失胎儿产前缺乏典型临床特征,出生后主要表型为身材矮小。染色体核型分析联合分子遗传学检测技术有助于Xp22.33拷贝数变异的诊断及遗传咨询。

    2024年03期 v.33 182-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7 ] |[引用频次:0 ]
  • 基于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研究儿童肥胖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因果关系及性激素结合球蛋白的调节作用

    黄晶;龙俊青;

    目的:探讨儿童肥胖与妊娠期糖尿病(GDM)之间的独立因果关系,并确定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对这一关系的中介作用。方法:利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对儿童肥胖和GDM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评估儿童肥胖与GDM的因果影响,并通过中介分析研究儿童肥胖和GDM之间的关联是否通过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发挥作用。结果:单变量孟德尔随机化结果显示,儿童肥胖可显著增加GDM的风险,儿童肥胖与SHBG呈负相关,SHBG与GDM呈负相关。多因素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显示,儿童肥胖是GDM的独立危险因素,SHBG并非是GDM的独立危险因素。中介效应分析显示,SHBG是儿童肥胖所致的GDM的中介因子。结论:儿童期肥胖对GDM发病存在因果关系,SHBG可部分调控儿童肥胖导致的GDM发生。

    2024年03期 v.33 187-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0K]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824 ] |[引用频次:0 ]
  • 基于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研究儿童肥胖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因果关系及性激素结合球蛋白的调节作用

    黄晶;龙俊青;

    目的:探讨儿童肥胖与妊娠期糖尿病(GDM)之间的独立因果关系,并确定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对这一关系的中介作用。方法:利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对儿童肥胖和GDM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评估儿童肥胖与GDM的因果影响,并通过中介分析研究儿童肥胖和GDM之间的关联是否通过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发挥作用。结果:单变量孟德尔随机化结果显示,儿童肥胖可显著增加GDM的风险,儿童肥胖与SHBG呈负相关,SHBG与GDM呈负相关。多因素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显示,儿童肥胖是GDM的独立危险因素,SHBG并非是GDM的独立危险因素。中介效应分析显示,SHBG是儿童肥胖所致的GDM的中介因子。结论:儿童期肥胖对GDM发病存在因果关系,SHBG可部分调控儿童肥胖导致的GDM发生。

    2024年03期 v.33 187-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0K]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824 ] |[引用频次:0 ]
  • 妊娠期BMI轨迹、产后体重滞留与产后1年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张华凡;陈艺璇;吴琳琳;吴晓霞;尹霭琦;胡凤巧;童嘉宁;黄旭娜;万艳梅;牛建民;

    目的:了解妊娠期BMI轨迹及产后体重滞留(PPWR)与产后1年代谢综合征(MetS)及其各诊断标准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分娩的720例产妇进行产后1年随访,内容为问卷、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不同轨迹亚组及产后体重滞留分组与MetS诊断指标异常数的关系。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轨迹亚组及产后体重滞留分组与MetS的相关性。结果:MetS患病率随体重轨迹组从低到高呈逐渐递增。与对照组相比,妊娠期BMI轨迹3的MetS患病风险OR(95%CI)值为6.15(2.81~13.44),PPWR较孕前≥1.85个BMI单位的妇女组患病风险值为3.63(1.10~11.96)。结论:妊娠期BMI轨迹组增高,MetS患病风险越大;产后较产前体重增加超过1.85个BMI单位的妇女患MetS风险增加了2.63倍。

    2024年03期 v.33 191-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2 ] |[引用频次:0 ]
  • 妊娠期BMI轨迹、产后体重滞留与产后1年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张华凡;陈艺璇;吴琳琳;吴晓霞;尹霭琦;胡凤巧;童嘉宁;黄旭娜;万艳梅;牛建民;

    目的:了解妊娠期BMI轨迹及产后体重滞留(PPWR)与产后1年代谢综合征(MetS)及其各诊断标准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分娩的720例产妇进行产后1年随访,内容为问卷、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不同轨迹亚组及产后体重滞留分组与MetS诊断指标异常数的关系。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轨迹亚组及产后体重滞留分组与MetS的相关性。结果:MetS患病率随体重轨迹组从低到高呈逐渐递增。与对照组相比,妊娠期BMI轨迹3的MetS患病风险OR(95%CI)值为6.15(2.81~13.44),PPWR较孕前≥1.85个BMI单位的妇女组患病风险值为3.63(1.10~11.96)。结论:妊娠期BMI轨迹组增高,MetS患病风险越大;产后较产前体重增加超过1.85个BMI单位的妇女患MetS风险增加了2.63倍。

    2024年03期 v.33 191-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2 ] |[引用频次:0 ]
  • 接受母婴阻断治疗的慢性HBV感染孕妇产后肝炎发作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刘耀丹;刘敏;

    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孕妇以母婴阻断为目的抗病毒治疗产后肝炎发作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产检及分娩的198例慢性HBV感染孕产妇,随访至产后48周,根据随访结束时患者是否肝炎发作,将患者分为肝炎发作组40例(肝炎发作组)和未发作组158例(对照组)。基于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开始抗病毒前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肝病毒DNA定量(HBV DNA)、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及乙型肝炎病毒核心相关抗原(HBcrAg)定量水平,分析慢性HBV感染孕妇抗病毒治疗产后肝炎发作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结果:肝炎发作组与对照组开始抗病毒前血清ALT、HBcrAg、HBsAg、HBeAg及HBV DN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抗病毒前较高的血清HBcrAg、HBsAg、HBeAg及HBV DNA水平是影响慢性HBV感染孕产妇产后肝炎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这些独立危险因素对产后肝炎发作有良好的预测价值,且四者联合诊断预测价值更高(AUC=0.953)。结论:联合检测开始抗病毒前血清HBcrAg、HBsAg、HBeAg及HBV DNA水平对慢性HBV感染孕产妇产后肝炎活动有良好的预测意义,可为临床随访和决策提供参考。

    2024年03期 v.33 196-200+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1 ] |[引用频次:0 ]
  • 接受母婴阻断治疗的慢性HBV感染孕妇产后肝炎发作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刘耀丹;刘敏;

    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孕妇以母婴阻断为目的抗病毒治疗产后肝炎发作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产检及分娩的198例慢性HBV感染孕产妇,随访至产后48周,根据随访结束时患者是否肝炎发作,将患者分为肝炎发作组40例(肝炎发作组)和未发作组158例(对照组)。基于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开始抗病毒前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肝病毒DNA定量(HBV DNA)、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及乙型肝炎病毒核心相关抗原(HBcrAg)定量水平,分析慢性HBV感染孕妇抗病毒治疗产后肝炎发作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结果:肝炎发作组与对照组开始抗病毒前血清ALT、HBcrAg、HBsAg、HBeAg及HBV DN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抗病毒前较高的血清HBcrAg、HBsAg、HBeAg及HBV DNA水平是影响慢性HBV感染孕产妇产后肝炎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这些独立危险因素对产后肝炎发作有良好的预测价值,且四者联合诊断预测价值更高(AUC=0.953)。结论:联合检测开始抗病毒前血清HBcrAg、HBsAg、HBeAg及HBV DNA水平对慢性HBV感染孕产妇产后肝炎活动有良好的预测意义,可为临床随访和决策提供参考。

    2024年03期 v.33 196-200+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1 ] |[引用频次:0 ]
  • 孕早期白细胞、中性粒细胞、NLR、胆红素与妊娠期糖尿病相关性研究

    杨清芳;刘丽娜;钟铭旺;王楷;

    目的:研究孕早期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胆红素等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相关性,为GDM的早期筛查提供新的思路、临床检测指标。方法:回顾分析2022年6月至2022年12月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7例GDM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同期87例正常孕妇为对照组。比较GDM组与正常孕妇组的孕早期WBC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NLR、胆红素、孕中期空腹血糖指标。结果: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早期WBC、胆红素对GDM患病有显著影响(OR=1.468,OR=1.185,P均<0.05)。WBC联合胆红素对GDM的早期预测价值大于单独预测价值。结论:WBC计数、胆红素可作为GDM孕早期筛查、监测指标。

    2024年03期 v.33 201-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2 ] |[引用频次:0 ]
  • 孕早期白细胞、中性粒细胞、NLR、胆红素与妊娠期糖尿病相关性研究

    杨清芳;刘丽娜;钟铭旺;王楷;

    目的:研究孕早期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胆红素等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相关性,为GDM的早期筛查提供新的思路、临床检测指标。方法:回顾分析2022年6月至2022年12月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7例GDM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同期87例正常孕妇为对照组。比较GDM组与正常孕妇组的孕早期WBC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NLR、胆红素、孕中期空腹血糖指标。结果: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早期WBC、胆红素对GDM患病有显著影响(OR=1.468,OR=1.185,P均<0.05)。WBC联合胆红素对GDM的早期预测价值大于单独预测价值。结论:WBC计数、胆红素可作为GDM孕早期筛查、监测指标。

    2024年03期 v.33 201-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2 ] |[引用频次:0 ]

短篇论著

  • 18例妊娠合并结核患者的临床分析及新生儿预后分析

    杜敏;吴玲玲;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结核患者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案及母婴预后。方法:收集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确诊为妊娠合并结核的18例孕妇及其围生儿的临床资料,并对其新生儿进行半年以上的随访。结果:18例结核患者中,3例孕前出现临床症状孕期诊断为结核患者现无明显症状;15例孕期出现临床症状并诊断的结核患者,其症状主要以发热和咳嗽为主,出现症状到确诊的平均时间为(54.72±31.50)d,最短1d,最长206d,中位时间为28d。2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其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均为阳性。新生儿随访至6个月,6月龄后新生儿病原学检查、胸片且其体格发育及智力发育暂无明显异常。结论:妊娠合并结核患者临床症状常不典型,且常存在诊断延迟的风险,对于诊断不明确或肺外结核的患者,必要时可采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孕期规范抗结核治疗能有效降低新生儿感染结核。

    2024年03期 v.33 205-207+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1 ]
  • 18例妊娠合并结核患者的临床分析及新生儿预后分析

    杜敏;吴玲玲;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结核患者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案及母婴预后。方法:收集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确诊为妊娠合并结核的18例孕妇及其围生儿的临床资料,并对其新生儿进行半年以上的随访。结果:18例结核患者中,3例孕前出现临床症状孕期诊断为结核患者现无明显症状;15例孕期出现临床症状并诊断的结核患者,其症状主要以发热和咳嗽为主,出现症状到确诊的平均时间为(54.72±31.50)d,最短1d,最长206d,中位时间为28d。2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其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均为阳性。新生儿随访至6个月,6月龄后新生儿病原学检查、胸片且其体格发育及智力发育暂无明显异常。结论:妊娠合并结核患者临床症状常不典型,且常存在诊断延迟的风险,对于诊断不明确或肺外结核的患者,必要时可采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孕期规范抗结核治疗能有效降低新生儿感染结核。

    2024年03期 v.33 205-207+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1 ]
  • 45例宫颈黏液腺癌临床病理分析

    贾艳艳;宋小幸;张明会;

    目的:探讨宫颈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5例宫颈黏液腺癌患者。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差异,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45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8.71岁(25~67岁)。常见首发临床表现为阴道异常出血或排液。HPV筛查阳性率为46.67%,宫颈细胞学筛查阳性率为57.14%,单次宫颈活检为黏液腺癌的阳性率为38.64%,进一步行多次宫颈活检或诊断性锥切术阳性率升至为61.36%。术前盆腔MRI检查阳性率为79.49%,经阴道超声检查阳性率为86.67%,45例患者术后病理确诊卵巢转移者9例(20.00%),输卵管转移者4例(8.89%),其中2例(4.44%)同时存在卵巢及输卵管转移,中、低分化42例(93.33%),间质浸润深度≥1/2宫颈全层36例(80.00%),淋巴转移31例(68.89%),总的5年生存率为53.33%。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淋巴结转移、宫旁浸润、卵巢转移以及分期与患者预后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宫旁浸润(OR=6.505,95%CI为1.126~37.594,P=0.036)和卵巢转移(OR=9.074,95%CI为2.488~33.099,P=0.001)是影响宫颈黏液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宫颈黏液腺癌的临床表现及体征较隐匿,HPV/TCT筛查阳性率较低,因此对于高度怀疑为宫颈黏液腺癌者应重视盆腔MRI检查或阴超,必要时行宫颈多点活检或诊断性宫颈锥切术,以提高诊断率。卵巢转移率及淋巴转移率较高,表明手术治疗可提高淋巴转移确诊率,且不建议手术患者保留卵巢。此外,宫颈黏液腺癌的术后病理大多分化较差,宫颈间质浸润全层率高,手术治疗价值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2024年03期 v.33 208-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0 ]
  • 45例宫颈黏液腺癌临床病理分析

    贾艳艳;宋小幸;张明会;

    目的:探讨宫颈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5例宫颈黏液腺癌患者。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差异,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45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8.71岁(25~67岁)。常见首发临床表现为阴道异常出血或排液。HPV筛查阳性率为46.67%,宫颈细胞学筛查阳性率为57.14%,单次宫颈活检为黏液腺癌的阳性率为38.64%,进一步行多次宫颈活检或诊断性锥切术阳性率升至为61.36%。术前盆腔MRI检查阳性率为79.49%,经阴道超声检查阳性率为86.67%,45例患者术后病理确诊卵巢转移者9例(20.00%),输卵管转移者4例(8.89%),其中2例(4.44%)同时存在卵巢及输卵管转移,中、低分化42例(93.33%),间质浸润深度≥1/2宫颈全层36例(80.00%),淋巴转移31例(68.89%),总的5年生存率为53.33%。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淋巴结转移、宫旁浸润、卵巢转移以及分期与患者预后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宫旁浸润(OR=6.505,95%CI为1.126~37.594,P=0.036)和卵巢转移(OR=9.074,95%CI为2.488~33.099,P=0.001)是影响宫颈黏液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宫颈黏液腺癌的临床表现及体征较隐匿,HPV/TCT筛查阳性率较低,因此对于高度怀疑为宫颈黏液腺癌者应重视盆腔MRI检查或阴超,必要时行宫颈多点活检或诊断性宫颈锥切术,以提高诊断率。卵巢转移率及淋巴转移率较高,表明手术治疗可提高淋巴转移确诊率,且不建议手术患者保留卵巢。此外,宫颈黏液腺癌的术后病理大多分化较差,宫颈间质浸润全层率高,手术治疗价值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2024年03期 v.33 208-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0 ]
  • 15三体嵌合体:羊水穿刺产前诊断及胎儿组织的遗传检测

    孙惠霖;刘建兵;许孟军;张庆娥;应菲菲;安宁;李敏;

    目的:对无创胎儿DNA检测结果提示为15号染色体异常的孕妇进行产前诊断并对流产胎儿组织进行遗传检测,为15三体嵌合体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例无创胎儿DNA提示为15号染色体异常的孕妇,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CMA)进行产前诊断并对流产胎儿组织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验证。结果:产前诊断胎儿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为15三体嵌合体,嵌合比例约为6.67%,CMA结果提示为15三体嵌合体,嵌合比例约为70%。二者结果相同,但嵌合比例存在较大差异。经遗传咨询及知情同意,孕妇及家属选择终止妊娠,取流产胎儿羊水及胎盘进行FISH验证,羊水检测结果提示15三体嵌合比例约为48%,胎盘检测结果提示15三体比例约为39%。结论:该例胎儿为15三体嵌合体,是真性嵌合体。羊水细胞培养过程中46,XN细胞可能存在优势生长,导致产前诊断染色体核型分析与CMA嵌合比例存在较大差异。流产胎儿组织的FISH检测对产前诊断结果验证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2024年03期 v.33 213-215+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9 ] |[引用频次:0 ]
  • 15三体嵌合体:羊水穿刺产前诊断及胎儿组织的遗传检测

    孙惠霖;刘建兵;许孟军;张庆娥;应菲菲;安宁;李敏;

    目的:对无创胎儿DNA检测结果提示为15号染色体异常的孕妇进行产前诊断并对流产胎儿组织进行遗传检测,为15三体嵌合体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例无创胎儿DNA提示为15号染色体异常的孕妇,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CMA)进行产前诊断并对流产胎儿组织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验证。结果:产前诊断胎儿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为15三体嵌合体,嵌合比例约为6.67%,CMA结果提示为15三体嵌合体,嵌合比例约为70%。二者结果相同,但嵌合比例存在较大差异。经遗传咨询及知情同意,孕妇及家属选择终止妊娠,取流产胎儿羊水及胎盘进行FISH验证,羊水检测结果提示15三体嵌合比例约为48%,胎盘检测结果提示15三体比例约为39%。结论:该例胎儿为15三体嵌合体,是真性嵌合体。羊水细胞培养过程中46,XN细胞可能存在优势生长,导致产前诊断染色体核型分析与CMA嵌合比例存在较大差异。流产胎儿组织的FISH检测对产前诊断结果验证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2024年03期 v.33 213-215+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8K]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149 ] |[引用频次:0 ]
  • 卵巢妊娠的临床特点及文献复习

    刘持稳;姜丽;吴翊群;黄爱华;袁冬兰;

    目的:初步分析卵巢妊娠(OP)的临床表现,探讨OP的超声诊断特征,提高卵巢妊娠诊断率。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23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人民医院妇科收治的27例OP患者的病例资料,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术前B超特点、术中及术后各项指标情况。结果:OP患者的临床诊断率极低(7.41%),在异位妊娠中发病率约1.13%,临床症状以下腹痛为主(77.78%),术前B超检查破裂型占比较高(65.39%),OP患者经阴道超声检出率(11.11%)高于经腹部超声(5.88%),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血HCG波动范围较大,手术治疗后的患者预后良好。结论:早期妊娠超声提示卵巢内异常回声应警惕OP可能,阴道超声检查可明显提高临床诊断率,早发现、早治疗,为降低卵巢功能受损几率、保护女性生育能力提供保障。

    2024年03期 v.33 216-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85 ] |[引用频次:0 ]
  • 卵巢妊娠的临床特点及文献复习

    刘持稳;姜丽;吴翊群;黄爱华;袁冬兰;

    目的:初步分析卵巢妊娠(OP)的临床表现,探讨OP的超声诊断特征,提高卵巢妊娠诊断率。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23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人民医院妇科收治的27例OP患者的病例资料,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术前B超特点、术中及术后各项指标情况。结果:OP患者的临床诊断率极低(7.41%),在异位妊娠中发病率约1.13%,临床症状以下腹痛为主(77.78%),术前B超检查破裂型占比较高(65.39%),OP患者经阴道超声检出率(11.11%)高于经腹部超声(5.88%),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血HCG波动范围较大,手术治疗后的患者预后良好。结论:早期妊娠超声提示卵巢内异常回声应警惕OP可能,阴道超声检查可明显提高临床诊断率,早发现、早治疗,为降低卵巢功能受损几率、保护女性生育能力提供保障。

    2024年03期 v.33 216-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85 ] |[引用频次:0 ]

综述

  • 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现状

    王怡;孙云;赵飞;李钦文;

    近年来,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发病率逐步上升,已构成了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由于GDM是一种高危妊娠,会对母婴结局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加强GDM前期的筛查和诊断以及后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在分析GDM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和母婴结局的基础上,总结了GDM的最新治疗方法。

    2024年03期 v.33 219-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96 ] |[引用频次:4 ]
  • 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现状

    王怡;孙云;赵飞;李钦文;

    近年来,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发病率逐步上升,已构成了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由于GDM是一种高危妊娠,会对母婴结局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加强GDM前期的筛查和诊断以及后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在分析GDM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和母婴结局的基础上,总结了GDM的最新治疗方法。

    2024年03期 v.33 219-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96 ] |[引用频次:4 ]
  • miRNA在胎儿生长受限中的研究进展

    王俊旗;刘晓梅;

    胎儿生长受限(FGR)是常见妊娠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针对性的临床治疗手段十分有限。微小RNA(miRNA)是一种单链非编码小分子RNA,主要参与mRNA的翻译和修饰,在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综述miRNA在FGR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表达水平对FGR的临床意义,以期为FGR发病机制的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2024年03期 v.33 223-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9 ] |[引用频次:0 ]
  • miRNA在胎儿生长受限中的研究进展

    王俊旗;刘晓梅;

    胎儿生长受限(FGR)是常见妊娠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针对性的临床治疗手段十分有限。微小RNA(miRNA)是一种单链非编码小分子RNA,主要参与mRNA的翻译和修饰,在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综述miRNA在FGR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表达水平对FGR的临床意义,以期为FGR发病机制的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2024年03期 v.33 223-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9 ] |[引用频次:0 ]
  • Bakri球囊在剖宫产产后出血应用的研究进展

    宋雁秋;杨丽娟;李卫峰;

    目前,剖宫产是解决难产与高危妊娠的有效手段,是国内外进行一系列产科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剖宫产产后出血进展迅速且不易控制,是导致我国产妇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构建迅速止血的有效干预措施及方案是保证母婴生命安全的迫切需求。该文针对国内外在剖宫产产后出血中使用Bakri球囊干预的方案和效果进行综述,分析现有干预研究的不足,并提出对未来临床应用的展望,旨在为制定科学、有效、安全的干预方案提供理论指导。

    2024年03期 v.33 228-231+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2 ] |[引用频次:0 ]
  • Bakri球囊在剖宫产产后出血应用的研究进展

    宋雁秋;杨丽娟;李卫峰;

    目前,剖宫产是解决难产与高危妊娠的有效手段,是国内外进行一系列产科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剖宫产产后出血进展迅速且不易控制,是导致我国产妇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构建迅速止血的有效干预措施及方案是保证母婴生命安全的迫切需求。该文针对国内外在剖宫产产后出血中使用Bakri球囊干预的方案和效果进行综述,分析现有干预研究的不足,并提出对未来临床应用的展望,旨在为制定科学、有效、安全的干预方案提供理论指导。

    2024年03期 v.33 228-231+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2 ] |[引用频次:0 ]
  • 硬膜外相关产时发热可能机制及预防措施

    陈旭林;徐世琴;

    产时发热影响分娩结局,如增加产妇阴道助产和剖宫产率,影响新生儿转归,包括降低新生儿Apgar评分、胎儿呼吸窘迫和损害胎儿神经系统等。硬膜外分娩镇痛是引起产时发热的可能因素之一,硬膜外相关产时发热内在机制仍不清楚。多种可能机制包括:交感神经阻滞引起的体温调节紊乱以及无菌性炎症理论。针对其可能的致病机制以及相关因素,在不影响安全有效镇痛的同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治疗干预措施,如减少局麻药用量、使用氢吗啡酮代替罗哌卡因、替代硬膜外镇痛方法、预防性使用右美托咪定和中医疗法等,以助于优化临床决策及改善母婴结局。

    2024年03期 v.33 232-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8 ] |[引用频次:0 ]
  • 硬膜外相关产时发热可能机制及预防措施

    陈旭林;徐世琴;

    产时发热影响分娩结局,如增加产妇阴道助产和剖宫产率,影响新生儿转归,包括降低新生儿Apgar评分、胎儿呼吸窘迫和损害胎儿神经系统等。硬膜外分娩镇痛是引起产时发热的可能因素之一,硬膜外相关产时发热内在机制仍不清楚。多种可能机制包括:交感神经阻滞引起的体温调节紊乱以及无菌性炎症理论。针对其可能的致病机制以及相关因素,在不影响安全有效镇痛的同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治疗干预措施,如减少局麻药用量、使用氢吗啡酮代替罗哌卡因、替代硬膜外镇痛方法、预防性使用右美托咪定和中医疗法等,以助于优化临床决策及改善母婴结局。

    2024年03期 v.33 232-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8 ] |[引用频次:0 ]
  • 胎盘微生态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研究

    吕振楠;孙晓敏;王翠秀;

    子痫前期(PE)是围产期严重危害母婴安全的一种妊娠期特有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阐述。目前相关研究极多,其中大量研究支持细菌在PE多因素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胎盘作为妊娠期特有器官,其存在微生物菌落的新认知逐渐被接受,且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胎盘微生物在PE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近年来大量研究已证实肠道菌群(胎盘菌群来源之一)与PE存在相关性。因此,推测胎盘菌群通过“肠道-胎盘”轴途径在PE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造成不良母婴预后。本文以肠道-胎盘轴为切入点对胎盘菌群与PE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2024年03期 v.33 237-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6K]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210 ] |[引用频次:0 ]
  • 胎盘微生态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研究

    吕振楠;孙晓敏;王翠秀;

    子痫前期(PE)是围产期严重危害母婴安全的一种妊娠期特有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阐述。目前相关研究极多,其中大量研究支持细菌在PE多因素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胎盘作为妊娠期特有器官,其存在微生物菌落的新认知逐渐被接受,且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胎盘微生物在PE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近年来大量研究已证实肠道菌群(胎盘菌群来源之一)与PE存在相关性。因此,推测胎盘菌群通过“肠道-胎盘”轴途径在PE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造成不良母婴预后。本文以肠道-胎盘轴为切入点对胎盘菌群与PE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2024年03期 v.33 237-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0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