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北华,男,1961年8月,博士、主任医师、山东大学特聘教授(第一层级)、山东大学齐鲁医学杰出名医、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先后担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主任、医院副院长和医学院常务副院长。现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教授,国家重点学科山东大学妇产科学系主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学术任职为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妇产科杂志》副总编,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委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执业医师考试临床医学命审题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现代妇产科进展》杂志主编。
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卫生系统杰出学科带头人,山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山东省教学名师,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主要致力于妇科肿瘤临床诊治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详细内容

论著

  • 腹水细胞学阳性在子宫内膜癌患者随访中的生存意义

    安民;张玉虹;赵雅璇;陈江平;

    目的:探讨腹水细胞学阳性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基于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SEER数据库收录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按年龄、手术分期、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和肿瘤大小评估腹水细胞学阳性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意义。结果:总体研究人群中,子宫内膜癌患者腹水细胞学阳性率为9.3%。在不同年龄组中,这一比率相似。I期、Ⅱ期、Ⅲ期和Ⅳ期子宫内膜癌腹水细胞学阳性率分别为4.5%、8.9%、25.8%和63.7%。子宫内膜样腺癌、透明/浆液性癌和苗勒氏混合瘤的腹水细胞学阳性率分别为7.3%、30.0%和25.7%。G1级、G2级、G3级子宫内膜癌的腹水细胞学阳性率分别为4.5%、8.8%和20.9%。肿瘤直径<2cm、2~5cm和>5cm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腹水细胞学阳性率分别为5.4%、8.6%和15.5%。在预后方面,年龄大、特殊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高、手术分期晚、肿瘤直径大与生存时间短有关。多变量Cox模型中控制这些因素后,腹水细胞学阳性仍与总生存率较低相关(HR=1.418,P<0.001)。结论:腹水细胞学阳性是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妇科肿瘤医生应重视腹水细胞学检查结果,并将腹水细胞学阳性作为随访的危险因素。

    2022年12期 v.31 881-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8 ] |[引用频次:0 ]
  • 腹水细胞学阳性在子宫内膜癌患者随访中的生存意义

    安民;张玉虹;赵雅璇;陈江平;

    目的:探讨腹水细胞学阳性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基于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SEER数据库收录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按年龄、手术分期、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和肿瘤大小评估腹水细胞学阳性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意义。结果:总体研究人群中,子宫内膜癌患者腹水细胞学阳性率为9.3%。在不同年龄组中,这一比率相似。I期、Ⅱ期、Ⅲ期和Ⅳ期子宫内膜癌腹水细胞学阳性率分别为4.5%、8.9%、25.8%和63.7%。子宫内膜样腺癌、透明/浆液性癌和苗勒氏混合瘤的腹水细胞学阳性率分别为7.3%、30.0%和25.7%。G1级、G2级、G3级子宫内膜癌的腹水细胞学阳性率分别为4.5%、8.8%和20.9%。肿瘤直径<2cm、2~5cm和>5cm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腹水细胞学阳性率分别为5.4%、8.6%和15.5%。在预后方面,年龄大、特殊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高、手术分期晚、肿瘤直径大与生存时间短有关。多变量Cox模型中控制这些因素后,腹水细胞学阳性仍与总生存率较低相关(HR=1.418,P<0.001)。结论:腹水细胞学阳性是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妇科肿瘤医生应重视腹水细胞学检查结果,并将腹水细胞学阳性作为随访的危险因素。

    2022年12期 v.31 881-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8 ] |[引用频次:0 ]
  • 基于生物信息学途径探究卵巢上皮性癌ctDNA体细胞突变

    陆媛媛;李力;

    目的:通过探索卵巢上皮性癌的体细胞变异情况,为寻找卵巢上皮性癌ctDNA的诊治靶标提供线索。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获取卵巢上皮性癌患者体细胞突变数据、基因转录组数据,利用R软件maftools包对数据进行体细胞突变分析、突变特征分析、超突变分析、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及体细胞突变基因协同和互斥分析。结果:纳入卵巢上皮性癌体细胞突变数据下载样本共411例,其中突变种类最多的为错义突变;变体类型中SNP占比最大;SNV中T>G转换最多,T>A次之;突变频率最高的基因为TP53。SNP转换与颠倒比例相当,6种转换以C>T所占百分比最高(35.19%)。富集通路分析:RTK-RAS、Hippo信号通路有突变的样本占比分别为190/411和147/411。对TOP50基因的互作关系进行分析提示绝大部分基因是共同发生(协同性)。结论:本研究借助于TCGA数据库,完成了卵巢上皮性癌体细胞突变分析,为卵巢上皮性癌发生机制研究提供了一些参考与借鉴,为促进对癌症病因学的理解及研究ctDNA提供依据。

    2022年12期 v.31 885-889+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81 ] |[引用频次:0 ]
  • 基于生物信息学途径探究卵巢上皮性癌ctDNA体细胞突变

    陆媛媛;李力;

    目的:通过探索卵巢上皮性癌的体细胞变异情况,为寻找卵巢上皮性癌ctDNA的诊治靶标提供线索。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获取卵巢上皮性癌患者体细胞突变数据、基因转录组数据,利用R软件maftools包对数据进行体细胞突变分析、突变特征分析、超突变分析、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及体细胞突变基因协同和互斥分析。结果:纳入卵巢上皮性癌体细胞突变数据下载样本共411例,其中突变种类最多的为错义突变;变体类型中SNP占比最大;SNV中T>G转换最多,T>A次之;突变频率最高的基因为TP53。SNP转换与颠倒比例相当,6种转换以C>T所占百分比最高(35.19%)。富集通路分析:RTK-RAS、Hippo信号通路有突变的样本占比分别为190/411和147/411。对TOP50基因的互作关系进行分析提示绝大部分基因是共同发生(协同性)。结论:本研究借助于TCGA数据库,完成了卵巢上皮性癌体细胞突变分析,为卵巢上皮性癌发生机制研究提供了一些参考与借鉴,为促进对癌症病因学的理解及研究ctDNA提供依据。

    2022年12期 v.31 885-889+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81 ] |[引用频次:0 ]
  • 系统性炎症指标预测早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列线图模型构建及评价

    郭曲;许希中;李卫民;张振宇;毛玉荣;董若凡;

    目的:研究系统性炎症指标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用R软件构建早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7月于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妇科行手术治疗的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病理分为淋巴结阳性组与淋巴结阴性组,比较两组术前系统性炎症指标的差异。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应用R软件建立早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并通过内部及外部验证。结果:共纳入436例病例进行研究,238例作为训练集,198例作为外部验证集。训练集中淋巴结阳性组的术前白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以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PLR)、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FAR)、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CAR)、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显著高于淋巴结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阴性组患者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LMR)显著高于淋巴结阳性组(P<0.05)。单因素分析证实,NLR、PLR、CAR、SII以及肿瘤直径、浸润深度与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浸润深度、PLR和SII是早期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训练集AUC为0.805(95%CI为0.750~0.859),外部验证集AUC为0.819(95%CI为0.732~0.907)。校准曲线显示,校准预测曲线与理想曲线曲度一致,列线图预测的淋巴结转移概率与实际情况相符(训练集C-index:0.805,外部验证C-index:0.819)。结论:应用系统性炎症指标所构建的宫颈癌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与实际发生情况相符,有助于妇瘤科医师对宫颈癌患者实施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时做出正确的评估。

    2022年12期 v.31 890-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17 ] |[引用频次:6 ]
  • 系统性炎症指标预测早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列线图模型构建及评价

    郭曲;许希中;李卫民;张振宇;毛玉荣;董若凡;

    目的:研究系统性炎症指标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用R软件构建早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7月于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妇科行手术治疗的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病理分为淋巴结阳性组与淋巴结阴性组,比较两组术前系统性炎症指标的差异。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应用R软件建立早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并通过内部及外部验证。结果:共纳入436例病例进行研究,238例作为训练集,198例作为外部验证集。训练集中淋巴结阳性组的术前白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以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PLR)、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FAR)、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CAR)、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显著高于淋巴结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阴性组患者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LMR)显著高于淋巴结阳性组(P<0.05)。单因素分析证实,NLR、PLR、CAR、SII以及肿瘤直径、浸润深度与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浸润深度、PLR和SII是早期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训练集AUC为0.805(95%CI为0.750~0.859),外部验证集AUC为0.819(95%CI为0.732~0.907)。校准曲线显示,校准预测曲线与理想曲线曲度一致,列线图预测的淋巴结转移概率与实际情况相符(训练集C-index:0.805,外部验证C-index:0.819)。结论:应用系统性炎症指标所构建的宫颈癌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与实际发生情况相符,有助于妇瘤科医师对宫颈癌患者实施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时做出正确的评估。

    2022年12期 v.31 890-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17 ] |[引用频次:6 ]
  • ALKBH5调控AXL mRNA去甲基化促进卵巢癌细胞化疗耐药性

    吴世丽;张燕;许莉;

    目的:探索m~6A去甲基化酶ALKBH5调控受体酪氨酸激酶(AXL) mRNA甲基化,增强卵巢癌细胞(SKOV3)迁移、增殖及耐药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CPTAC数据库分析ALKBH5蛋白在卵巢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总生存期的相关性。对SKOV3细胞过表达或敲低ALKBH5,CCK-8法、平板克隆法、划痕实验分别检测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化疗药物耐药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RNA稳定性实验检测ALKBH5过表达或敲低对AXL mRNA降解的影响,以及AXL敲低后对紫杉醇(paclitaxel)药物敏感性的影响。结果:ALKBH5蛋白在卵巢癌细胞和组织中高表达,而ALKBH5表达升高可能是卵巢癌患者生存率降低的独立预后因素。ALKBH5高表达增强了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ALKBH5敲低后卵巢癌细胞凋亡率提高,AXL mRNA降解半衰期下调。AXL mRNA沉默后,卵巢癌细胞对紫杉醇的敏感性增加。结论:卵巢癌细胞中ALKBH5具有降低AXL mRNA甲基化,稳定AXL mRNA,保障AXL功能的作用,进而强化了AXL高表达对卵巢癌细胞的耐药性。

    2022年12期 v.31 896-9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1 ] |[引用频次:0 ]
  • ALKBH5调控AXL mRNA去甲基化促进卵巢癌细胞化疗耐药性

    吴世丽;张燕;许莉;

    目的:探索m~6A去甲基化酶ALKBH5调控受体酪氨酸激酶(AXL) mRNA甲基化,增强卵巢癌细胞(SKOV3)迁移、增殖及耐药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CPTAC数据库分析ALKBH5蛋白在卵巢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总生存期的相关性。对SKOV3细胞过表达或敲低ALKBH5,CCK-8法、平板克隆法、划痕实验分别检测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化疗药物耐药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RNA稳定性实验检测ALKBH5过表达或敲低对AXL mRNA降解的影响,以及AXL敲低后对紫杉醇(paclitaxel)药物敏感性的影响。结果:ALKBH5蛋白在卵巢癌细胞和组织中高表达,而ALKBH5表达升高可能是卵巢癌患者生存率降低的独立预后因素。ALKBH5高表达增强了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ALKBH5敲低后卵巢癌细胞凋亡率提高,AXL mRNA降解半衰期下调。AXL mRNA沉默后,卵巢癌细胞对紫杉醇的敏感性增加。结论:卵巢癌细胞中ALKBH5具有降低AXL mRNA甲基化,稳定AXL mRNA,保障AXL功能的作用,进而强化了AXL高表达对卵巢癌细胞的耐药性。

    2022年12期 v.31 896-9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1 ] |[引用频次:0 ]
  • 宫颈癌细胞代谢调控异常与HPV16编码基因表达的关系

    努尔满古力·肉孜;彭敏;张玲;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16(HPV16)感染及宫颈癌发生与宫颈癌细胞内代谢调控异常的关系。方法:利用HPV16编码基因E6或E7序列特异性发夹结构RNA(shRNA)和绿色荧光蛋白质(GFP)的慢病毒表达载体,感染HPV16阳性SiHa宫颈癌细胞,建立RNA干扰(RNAi)宫颈癌细胞模型。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和定量RT-PCR分析,评价细胞感染和抑制效率。采用高分辨魔角旋转联合核磁共振技术(HRMAS-1HNMR)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干预前后的宫颈癌细胞进行代谢谱分析,明确差异表达的候选小分子代谢物。结果:建立选择性抑制HPV16编码基因E6或E7表达的RNAi细胞模型,通过代谢组学研究,明确HPV16编码基因表达可能影响细胞内13种小分子化合物表达水平变化,涉及糖脂和氨基酸代谢调控,其中α和β-葡萄糖、乙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含量显著上升,乳酸、丙氨酸、甲酸含量下降。结论:HPV16感染引起宫颈癌细胞代谢调控异常,其中HPV16编码基因E6和E7表达可能是重要因素。

    2022年12期 v.31 902-905+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0 ] |[引用频次:1 ]
  • 宫颈癌细胞代谢调控异常与HPV16编码基因表达的关系

    努尔满古力·肉孜;彭敏;张玲;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16(HPV16)感染及宫颈癌发生与宫颈癌细胞内代谢调控异常的关系。方法:利用HPV16编码基因E6或E7序列特异性发夹结构RNA(shRNA)和绿色荧光蛋白质(GFP)的慢病毒表达载体,感染HPV16阳性SiHa宫颈癌细胞,建立RNA干扰(RNAi)宫颈癌细胞模型。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和定量RT-PCR分析,评价细胞感染和抑制效率。采用高分辨魔角旋转联合核磁共振技术(HRMAS-1HNMR)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干预前后的宫颈癌细胞进行代谢谱分析,明确差异表达的候选小分子代谢物。结果:建立选择性抑制HPV16编码基因E6或E7表达的RNAi细胞模型,通过代谢组学研究,明确HPV16编码基因表达可能影响细胞内13种小分子化合物表达水平变化,涉及糖脂和氨基酸代谢调控,其中α和β-葡萄糖、乙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含量显著上升,乳酸、丙氨酸、甲酸含量下降。结论:HPV16感染引起宫颈癌细胞代谢调控异常,其中HPV16编码基因E6和E7表达可能是重要因素。

    2022年12期 v.31 902-905+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0 ] |[引用频次:1 ]
  • 可吸收防粘连纤维膜对卵巢癌患者术后盆腔淋巴囊肿形成的影响

    王元芬;窦莎;朱崇元;朱秀红;崔恒;李艺;

    目的:评估在卵巢癌患者盆腔淋巴结清扫区域使用可吸收防粘连纤维膜能否降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囊肿的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及山东省青岛市即墨人民医院初次手术治疗的109例卵巢癌患者的资料,术中使用可吸收防粘连纤维膜的卵巢癌患者85例(干预组),未进行防粘连处理的卵巢癌患者24例(对照组)。患者均进行全面分期手术或肿瘤细胞减灭术,同时行盆腔淋巴结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术后通过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B超、CT扫描或MRI)诊断淋巴囊肿。比较两组患者的淋巴囊肿发生率,伴有症状的淋巴囊肿发生率,以及淋巴囊肿直径。结果:术后发生淋巴囊肿54例(49.54%),伴有症状(压痛、感染、下肢水肿)的淋巴囊肿4例(3.67%)。干预组中36例(42.35%)患者术后出现淋巴囊肿,对照组18例(75.00%)患者术后出现淋巴囊肿(P=0.005)。干预组中1例患者(1.18%)发生淋巴囊肿感染,对照组有3例(12.5%)为伴有症状的淋巴囊肿(P=0.033)。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淋巴囊肿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2±2.90)cm vs (6.54±3.05)cm,P=0.551],干预组中出现直径>5cm淋巴囊肿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5.88%vs 58.33%,P=0.003)。结论:卵巢癌术后淋巴囊肿形成仍是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可吸收防粘连纤维膜可有效减少卵巢癌术后淋巴囊肿形成及症状性淋巴囊肿的发生。

    2022年12期 v.31 906-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7 ] |[引用频次:2 ]
  • 可吸收防粘连纤维膜对卵巢癌患者术后盆腔淋巴囊肿形成的影响

    王元芬;窦莎;朱崇元;朱秀红;崔恒;李艺;

    目的:评估在卵巢癌患者盆腔淋巴结清扫区域使用可吸收防粘连纤维膜能否降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囊肿的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及山东省青岛市即墨人民医院初次手术治疗的109例卵巢癌患者的资料,术中使用可吸收防粘连纤维膜的卵巢癌患者85例(干预组),未进行防粘连处理的卵巢癌患者24例(对照组)。患者均进行全面分期手术或肿瘤细胞减灭术,同时行盆腔淋巴结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术后通过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B超、CT扫描或MRI)诊断淋巴囊肿。比较两组患者的淋巴囊肿发生率,伴有症状的淋巴囊肿发生率,以及淋巴囊肿直径。结果:术后发生淋巴囊肿54例(49.54%),伴有症状(压痛、感染、下肢水肿)的淋巴囊肿4例(3.67%)。干预组中36例(42.35%)患者术后出现淋巴囊肿,对照组18例(75.00%)患者术后出现淋巴囊肿(P=0.005)。干预组中1例患者(1.18%)发生淋巴囊肿感染,对照组有3例(12.5%)为伴有症状的淋巴囊肿(P=0.033)。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淋巴囊肿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2±2.90)cm vs (6.54±3.05)cm,P=0.551],干预组中出现直径>5cm淋巴囊肿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5.88%vs 58.33%,P=0.003)。结论:卵巢癌术后淋巴囊肿形成仍是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可吸收防粘连纤维膜可有效减少卵巢癌术后淋巴囊肿形成及症状性淋巴囊肿的发生。

    2022年12期 v.31 906-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7 ] |[引用频次:2 ]
  • EGFR对宫颈癌SiHa细胞调控作用机制的体外研究

    热依兰木·买赛地;韩莉莉;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及其对宫颈癌SiHa细胞的调控作用机制。方法:构建EGFR过表达与沉默的SiHa宫颈癌细胞系,检测EGFR对SiHa宫颈癌细胞的生长、侵袭及凋亡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EGFR与PKM2(M2型丙酮酸激酶)、STAT3(信号传导与活化转录因子3)之间的关系。结果:过表达EGFR后,明显促进了SiHa宫颈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敲除EGFR后上述细胞功能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GFR高表达组DNA合成期细胞数量较其它两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高表达EGFR使SiHa细胞生长失控。Western blot结果显示,EGFR过表达,PKM2、STAT3表达随之上调,敲除EGFR后上述两种因子表达量显著降低。结论:EGFR通过上调PKM2、STAT3表达促进宫颈癌细胞增殖和侵袭,以促进宫颈癌疾病的进程。

    2022年12期 v.31 911-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2 ]
  • EGFR对宫颈癌SiHa细胞调控作用机制的体外研究

    热依兰木·买赛地;韩莉莉;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及其对宫颈癌SiHa细胞的调控作用机制。方法:构建EGFR过表达与沉默的SiHa宫颈癌细胞系,检测EGFR对SiHa宫颈癌细胞的生长、侵袭及凋亡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EGFR与PKM2(M2型丙酮酸激酶)、STAT3(信号传导与活化转录因子3)之间的关系。结果:过表达EGFR后,明显促进了SiHa宫颈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敲除EGFR后上述细胞功能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GFR高表达组DNA合成期细胞数量较其它两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高表达EGFR使SiHa细胞生长失控。Western blot结果显示,EGFR过表达,PKM2、STAT3表达随之上调,敲除EGFR后上述两种因子表达量显著降低。结论:EGFR通过上调PKM2、STAT3表达促进宫颈癌细胞增殖和侵袭,以促进宫颈癌疾病的进程。

    2022年12期 v.31 911-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2 ]
  • McDonald宫颈环扎术后不良妊娠结局预测模型的建立

    殷红宇;陈悦;

    目的:通过分析单胎妊娠宫颈机能不全(CI)患者行McDonald宫颈环扎术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行McDonald宫颈环扎术并分娩的CI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变量,R软件绘制列线图,ROC曲线、校准图、决策曲线等评估预测效能及临床价值。内部验证采用1000次Bootstrap重抽样。结果:羊膜囊膨出、术前宫颈长度(CL)<25mm、羊水沉积物(AFS)与不良妊娠结局密切相关。据此建立预测公式:Logit(P)=-0.726+1.775×羊膜囊膨出(否:0,是:1)+1.127×术前CL(CL≥25mm:0,CL<25mm:1)+1.672×AFS(无:0,有:1),进而可视化绘制成Nomogram列线图模型。模型的AUC为0.741,Hosmer-Lemeshow good of fit test(H-L检验)P>0.05,Brier得分0.199,校准图中校准曲线与标准曲线相接近。决策曲线表明当模型的阈概率在32%~88%之间时,其具备一定的临床决策价值。经Bootstrap内部验证后模型校正的AUC为0.736,校准曲线显示一致性较好。结论:该预后模型具备一定的临床价值,能在产前筛选出宫颈环扎术后的高危孕妇,协助产科医师为患者拟定个性化的诊疗措施以改善妊娠结局。

    2022年12期 v.31 915-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2 ] |[引用频次:0 ]
  • McDonald宫颈环扎术后不良妊娠结局预测模型的建立

    殷红宇;陈悦;

    目的:通过分析单胎妊娠宫颈机能不全(CI)患者行McDonald宫颈环扎术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行McDonald宫颈环扎术并分娩的CI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变量,R软件绘制列线图,ROC曲线、校准图、决策曲线等评估预测效能及临床价值。内部验证采用1000次Bootstrap重抽样。结果:羊膜囊膨出、术前宫颈长度(CL)<25mm、羊水沉积物(AFS)与不良妊娠结局密切相关。据此建立预测公式:Logit(P)=-0.726+1.775×羊膜囊膨出(否:0,是:1)+1.127×术前CL(CL≥25mm:0,CL<25mm:1)+1.672×AFS(无:0,有:1),进而可视化绘制成Nomogram列线图模型。模型的AUC为0.741,Hosmer-Lemeshow good of fit test(H-L检验)P>0.05,Brier得分0.199,校准图中校准曲线与标准曲线相接近。决策曲线表明当模型的阈概率在32%~88%之间时,其具备一定的临床决策价值。经Bootstrap内部验证后模型校正的AUC为0.736,校准曲线显示一致性较好。结论:该预后模型具备一定的临床价值,能在产前筛选出宫颈环扎术后的高危孕妇,协助产科医师为患者拟定个性化的诊疗措施以改善妊娠结局。

    2022年12期 v.31 915-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2 ] |[引用频次:0 ]
  • 105例宫内外复合妊娠临床诊治分析

    陈圣福;陈冬梅;王良岸;谢梅青;

    目的:探讨宫内外复合妊娠(HP)的临床特点和妊娠结局。方法:选择2006年10月至2021年6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妇产科接受治疗的105例HP患者,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妊娠结局。结果:105例HP患者中,102例(97.1%)经辅助生殖技术(ART)受孕,输卵管因素是ART最常见的原因(73.5%,75/102)。82例(78.1%)有阴道流血和(或)腹痛症状,23例(21.9%)无症状。103例(98.1%)经超声检查诊断。96例行手术治疗,其中腹腔镜手术69例,开腹手术27例。腹腔镜手术组术中出血量[20mL(10~50mL) vs 30mL(20~50mL),P=0.006]和住院时间[(6.2±2.9)d vs(11.8±7.0)d,P<0.001]均显著少于开腹手术组。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宫内妊娠活产率分别为90.9%(60/66)和84.0%(21/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例宫颈妊娠行超声引导下宫颈妊娠物清除术,术后宫内妊娠活产。6例术前稽留流产,其余99例HP患者治疗后总的活产率为86.8%(86/99)。结论:对于接受辅助生殖的女性,应警惕HP发生。腹痛和阴道流血是HP最常见的临床症状,阴道超声检查有助于HP早期发现,HP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腹腔镜相比开腹手术具有微创的优势和相似的妊娠结局。HP患者治疗后宫内妊娠的预后较好。

    2022年12期 v.31 92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5 ] |[引用频次:5 ]
  • 105例宫内外复合妊娠临床诊治分析

    陈圣福;陈冬梅;王良岸;谢梅青;

    目的:探讨宫内外复合妊娠(HP)的临床特点和妊娠结局。方法:选择2006年10月至2021年6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妇产科接受治疗的105例HP患者,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妊娠结局。结果:105例HP患者中,102例(97.1%)经辅助生殖技术(ART)受孕,输卵管因素是ART最常见的原因(73.5%,75/102)。82例(78.1%)有阴道流血和(或)腹痛症状,23例(21.9%)无症状。103例(98.1%)经超声检查诊断。96例行手术治疗,其中腹腔镜手术69例,开腹手术27例。腹腔镜手术组术中出血量[20mL(10~50mL) vs 30mL(20~50mL),P=0.006]和住院时间[(6.2±2.9)d vs(11.8±7.0)d,P<0.001]均显著少于开腹手术组。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宫内妊娠活产率分别为90.9%(60/66)和84.0%(21/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例宫颈妊娠行超声引导下宫颈妊娠物清除术,术后宫内妊娠活产。6例术前稽留流产,其余99例HP患者治疗后总的活产率为86.8%(86/99)。结论:对于接受辅助生殖的女性,应警惕HP发生。腹痛和阴道流血是HP最常见的临床症状,阴道超声检查有助于HP早期发现,HP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腹腔镜相比开腹手术具有微创的优势和相似的妊娠结局。HP患者治疗后宫内妊娠的预后较好。

    2022年12期 v.31 92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5 ] |[引用频次:5 ]

短篇论著

  • 凶险性前置胎盘高危因素及妊娠结局分析

    李鑫;李艳;唐冬梅;赖繁;杨霄;葛会生;张诗茂;朱天颖;刘天骄;魏素梅;罗丹;

    目的:探讨凶险性前置胎盘孕妇的高危因素及妊娠结局。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诊断为凶险性前置胎盘(PPP)的孕妇资料,采用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孕妇围产期临床信息、MRI数据与术中出血量的相关性。结果:孕前BMI高、妊娠合并高血压和既往多次剖宫产是瘢痕子宫孕妇PPP风险增加的独立影响因素(OR=1.138,95%CI为1.047~1.236,P=0.004;OR=2.385,95%CI为1.646~3.967,P=0.042;OR=1.721,95%CI为1.033~2.867,P=0.037)。术中出血量与术前超声胎盘评分、手术持续时间和剖宫产术前腹主动脉球囊预置显著相关(β=136.942,95%CI为28.670~305.765,P=0.017;β=17.878,95%CI为7.473~28.515,P<0.001;β=-202.051,95%CI为-393.423~-8.488,P=0.024)。术中出血量与宫颈管缩短(β=-403.431,95%CI为-675.062~-131.801,P=0.004),血管穿透子宫肌层(β=297.765,95%CI为67.008~528.522,P=0.012),子宫肌变薄(β=143.302,95%CI为2.370~284.233,P=0.045),膀胱附着位置上移(β=742.593,95%CI为306.066~1179.120,P=0.001)和胎盘下血管增生(β=365.968,95%CI为66.836~665.099,P=0.017)呈正相关。结论:并发妊娠高血压、孕期体重增长过多的瘢痕子宫孕妇PPP风险增加。PPP术中出血量与终止妊娠孕周无明显相关性,MRI检查对PPP术中出血量有预测作用。

    2022年12期 v.31 925-928+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81 ] |[引用频次:7 ]
  • 凶险性前置胎盘高危因素及妊娠结局分析

    李鑫;李艳;唐冬梅;赖繁;杨霄;葛会生;张诗茂;朱天颖;刘天骄;魏素梅;罗丹;

    目的:探讨凶险性前置胎盘孕妇的高危因素及妊娠结局。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诊断为凶险性前置胎盘(PPP)的孕妇资料,采用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孕妇围产期临床信息、MRI数据与术中出血量的相关性。结果:孕前BMI高、妊娠合并高血压和既往多次剖宫产是瘢痕子宫孕妇PPP风险增加的独立影响因素(OR=1.138,95%CI为1.047~1.236,P=0.004;OR=2.385,95%CI为1.646~3.967,P=0.042;OR=1.721,95%CI为1.033~2.867,P=0.037)。术中出血量与术前超声胎盘评分、手术持续时间和剖宫产术前腹主动脉球囊预置显著相关(β=136.942,95%CI为28.670~305.765,P=0.017;β=17.878,95%CI为7.473~28.515,P<0.001;β=-202.051,95%CI为-393.423~-8.488,P=0.024)。术中出血量与宫颈管缩短(β=-403.431,95%CI为-675.062~-131.801,P=0.004),血管穿透子宫肌层(β=297.765,95%CI为67.008~528.522,P=0.012),子宫肌变薄(β=143.302,95%CI为2.370~284.233,P=0.045),膀胱附着位置上移(β=742.593,95%CI为306.066~1179.120,P=0.001)和胎盘下血管增生(β=365.968,95%CI为66.836~665.099,P=0.017)呈正相关。结论:并发妊娠高血压、孕期体重增长过多的瘢痕子宫孕妇PPP风险增加。PPP术中出血量与终止妊娠孕周无明显相关性,MRI检查对PPP术中出血量有预测作用。

    2022年12期 v.31 925-928+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81 ] |[引用频次:7 ]
  • 1q21.1微缺失/微重复胎儿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分析

    傅婉玉;庄建龙;王元白;江矞颖;肖珊珊;李燕青;

    目的:探讨1q21.1微缺失/微重复胎儿的表型异常及遗传学诊断。方法:回顾分析于泉州市妇幼保健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NP-array)检测的产前诊断病例,8例产前诊断确认为1q21.1微缺失/微重复胎儿。分析胎儿的超声异常情况、父母溯源、妊娠结局和出生后随访情况。结果:3748例中共检出8例1q21.1微缺失/微重复胎儿,检出率为0.21%(8/3748),片段大小介于393.8Kb~3.8Mb。8例中4例微重复(其中1例涉及近端1q21.1微重复,3例涉及远端微重复),4例微缺失(其中1例涉及近端1q21.1微缺失,3例涉及远端微缺失)。8例胎儿中有5例产前超声异常,其中2例胎儿心脏畸形,1例胎儿泌尿系畸形,1例胎儿鼻骨缺失伴肠管回声增强,1例胎儿后颅窝池增宽伴颈部皱褶增厚。伴有心脏畸形和泌尿系畸形的病例均选择终止妊娠。病例4胎儿产前超声未发现异常,因既往有先心患儿生育史,经充分遗传咨询后选择终止妊娠,引产胎儿外观左手轴后多指。4例选择继续妊娠,其中3例出生后随访发育良好,1例出生后发现左耳听力异常。结论:1q21.1微缺失/微重复胎儿在产前可出现各个系统超声异常,以泌尿系畸形和心脏畸形最为常见,但具有明显表型差异及不完全外显。联合产前超声及SNP-array检测有助于1q21.1微缺失/微重复胎儿妊娠结局选择,同时为产前1q21.1微缺失/微重复遗传咨询提供一定的数据及表型参考。

    2022年12期 v.31 929-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1 ] |[引用频次:3 ]
  • 1q21.1微缺失/微重复胎儿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分析

    傅婉玉;庄建龙;王元白;江矞颖;肖珊珊;李燕青;

    目的:探讨1q21.1微缺失/微重复胎儿的表型异常及遗传学诊断。方法:回顾分析于泉州市妇幼保健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NP-array)检测的产前诊断病例,8例产前诊断确认为1q21.1微缺失/微重复胎儿。分析胎儿的超声异常情况、父母溯源、妊娠结局和出生后随访情况。结果:3748例中共检出8例1q21.1微缺失/微重复胎儿,检出率为0.21%(8/3748),片段大小介于393.8Kb~3.8Mb。8例中4例微重复(其中1例涉及近端1q21.1微重复,3例涉及远端微重复),4例微缺失(其中1例涉及近端1q21.1微缺失,3例涉及远端微缺失)。8例胎儿中有5例产前超声异常,其中2例胎儿心脏畸形,1例胎儿泌尿系畸形,1例胎儿鼻骨缺失伴肠管回声增强,1例胎儿后颅窝池增宽伴颈部皱褶增厚。伴有心脏畸形和泌尿系畸形的病例均选择终止妊娠。病例4胎儿产前超声未发现异常,因既往有先心患儿生育史,经充分遗传咨询后选择终止妊娠,引产胎儿外观左手轴后多指。4例选择继续妊娠,其中3例出生后随访发育良好,1例出生后发现左耳听力异常。结论:1q21.1微缺失/微重复胎儿在产前可出现各个系统超声异常,以泌尿系畸形和心脏畸形最为常见,但具有明显表型差异及不完全外显。联合产前超声及SNP-array检测有助于1q21.1微缺失/微重复胎儿妊娠结局选择,同时为产前1q21.1微缺失/微重复遗传咨询提供一定的数据及表型参考。

    2022年12期 v.31 929-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1 ] |[引用频次:3 ]
  • 1例智力障碍合并癫痫家系基因变异分析及产前诊断

    张翠平;乔凤昌;张菁菁;许争峰;

    目的:对1例智力障碍合并癫痫的患儿及其家系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测,明确其致病原因,为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寻找患儿的致病变异,使用Sanger测序技术对患儿及其家系进行致病位点验证,并通过羊水穿刺和Sanger测序为患儿母亲提供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结果:全外显子测序和Sanger验证结果表明,患儿DYRK1A基因存在c.504dupT(p.D169*fs*1)杂合突变,其父母该位点均为野生型,为新发突变。对患儿母亲羊水样本进行检测,胎儿DYRK1A基因c.504位点未检测到变异。结论:全外显子测序技术检测到DYRK1A基因c.504dupT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智力障碍7型可能是该患儿的致病原因,有助于对该家系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同时丰富了该致病基因的变异谱。

    2022年12期 v.31 934-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5 ] |[引用频次:0 ]
  • 1例智力障碍合并癫痫家系基因变异分析及产前诊断

    张翠平;乔凤昌;张菁菁;许争峰;

    目的:对1例智力障碍合并癫痫的患儿及其家系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测,明确其致病原因,为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寻找患儿的致病变异,使用Sanger测序技术对患儿及其家系进行致病位点验证,并通过羊水穿刺和Sanger测序为患儿母亲提供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结果:全外显子测序和Sanger验证结果表明,患儿DYRK1A基因存在c.504dupT(p.D169*fs*1)杂合突变,其父母该位点均为野生型,为新发突变。对患儿母亲羊水样本进行检测,胎儿DYRK1A基因c.504位点未检测到变异。结论:全外显子测序技术检测到DYRK1A基因c.504dupT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智力障碍7型可能是该患儿的致病原因,有助于对该家系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同时丰富了该致病基因的变异谱。

    2022年12期 v.31 934-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5 ] |[引用频次:0 ]
  • 妊娠合并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44例临床分析

    张迅;陈月芬;马玉燕;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围产期诊疗及母儿结局。方法:选取2015年至2021年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分娩的妊娠合并ITP(血小板计数<30×10~9/L)孕妇44例,其中重症ITP 21例。观察患者在围产期的诊疗及母儿结局。结果:医院同期分娩总数为27268例,妊娠合并ITP 44例,发生率为1.6‰。44例患者中有7例为终止妊娠前转入我院,未行药物治疗,27例(61.4%)孕期单独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10例(22.7%)给予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阴道分娩4例(9.1%),剖宫产终止妊娠40例(90.9%),产后出血2例(4.5%)。44例新生儿出生后血小板计数<100×10~9/L者3例(6.8%),无新生儿颅内出血及死亡病例。两组的围产期输注血小板治疗量、出血量、新生儿体重、新生儿5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天数和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ITP的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与丙种球蛋白为主,血小板制剂可在出现出血症状时或围术期应用。妊娠合并ITP患者血小板计数<30×10~9/L,并不是终止妊娠和剖宫产的绝对指征,应增加监测频率,注重多学科合作,终止妊娠时机和方式应综合考虑,母儿结局整体较好,新生儿发生血小板减少的风险较低。

    2022年12期 v.31 937-939+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7 ] |[引用频次:2 ]
  • 妊娠合并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44例临床分析

    张迅;陈月芬;马玉燕;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围产期诊疗及母儿结局。方法:选取2015年至2021年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分娩的妊娠合并ITP(血小板计数<30×10~9/L)孕妇44例,其中重症ITP 21例。观察患者在围产期的诊疗及母儿结局。结果:医院同期分娩总数为27268例,妊娠合并ITP 44例,发生率为1.6‰。44例患者中有7例为终止妊娠前转入我院,未行药物治疗,27例(61.4%)孕期单独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10例(22.7%)给予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阴道分娩4例(9.1%),剖宫产终止妊娠40例(90.9%),产后出血2例(4.5%)。44例新生儿出生后血小板计数<100×10~9/L者3例(6.8%),无新生儿颅内出血及死亡病例。两组的围产期输注血小板治疗量、出血量、新生儿体重、新生儿5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天数和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ITP的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与丙种球蛋白为主,血小板制剂可在出现出血症状时或围术期应用。妊娠合并ITP患者血小板计数<30×10~9/L,并不是终止妊娠和剖宫产的绝对指征,应增加监测频率,注重多学科合作,终止妊娠时机和方式应综合考虑,母儿结局整体较好,新生儿发生血小板减少的风险较低。

    2022年12期 v.31 937-939+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7 ] |[引用频次:2 ]
  • 足月单活胎初产妇头位难产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刘艳清;龚清泉;袁玉红;胡静;田小兵;石琪;

    目的:建立及验证足月单活胎初产妇头位难产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经阴道试产的足月单活胎头位初产妇1677例的资料,以发生头位难产的初产妇为病例组[220例(13.1%)],经阴顺娩的初产妇为对照组[1457例(86.9%)]。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头位难产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及Hosmer-Lemeshow goodness-of-fit检验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利用Bootstrap重复取样法(取样次数1000次)进行内部验证。建立模型后,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经阴道试产符合标准的足月单活胎头位初产妇586例资料,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利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结果:根据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头位难产的预测因素,包括年龄、胎儿腹围、胎膜早破、潜伏期延长、宫颈水肿及活跃期起点的胎先露位置及胎方位。据此建立头位难产的logistic预测模型。模型的AUC为0.886(95%CI为0.860~0.912),最佳临界值为0.101,灵敏度为0.818,特异度为0.819。Hosmer-Lemeshow goodness-of-fit检验显示P>0.05,模型拟合度好。内部验证结果: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886,校正C-index为0.882,绘制的校准曲线围绕理想曲线波动,表明模型有较好的预测性能,具有可重复性。外部验证的AUC为0.893(95%CI为0.842~0.943),运用Z检验与模型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模型具有可移植性。结论:初步建立了足月单活胎初产妇头位难产的预测模型。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准确度,在初产妇产程进入活跃期后可以作为预测头位难产发生的量化工具。

    2022年12期 v.31 940-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21 ] |[引用频次:2 ]
  • 足月单活胎初产妇头位难产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刘艳清;龚清泉;袁玉红;胡静;田小兵;石琪;

    目的:建立及验证足月单活胎初产妇头位难产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经阴道试产的足月单活胎头位初产妇1677例的资料,以发生头位难产的初产妇为病例组[220例(13.1%)],经阴顺娩的初产妇为对照组[1457例(86.9%)]。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头位难产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及Hosmer-Lemeshow goodness-of-fit检验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利用Bootstrap重复取样法(取样次数1000次)进行内部验证。建立模型后,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经阴道试产符合标准的足月单活胎头位初产妇586例资料,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利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结果:根据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头位难产的预测因素,包括年龄、胎儿腹围、胎膜早破、潜伏期延长、宫颈水肿及活跃期起点的胎先露位置及胎方位。据此建立头位难产的logistic预测模型。模型的AUC为0.886(95%CI为0.860~0.912),最佳临界值为0.101,灵敏度为0.818,特异度为0.819。Hosmer-Lemeshow goodness-of-fit检验显示P>0.05,模型拟合度好。内部验证结果: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886,校正C-index为0.882,绘制的校准曲线围绕理想曲线波动,表明模型有较好的预测性能,具有可重复性。外部验证的AUC为0.893(95%CI为0.842~0.943),运用Z检验与模型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模型具有可移植性。结论:初步建立了足月单活胎初产妇头位难产的预测模型。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准确度,在初产妇产程进入活跃期后可以作为预测头位难产发生的量化工具。

    2022年12期 v.31 940-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21 ] |[引用频次:2 ]

综述

  • 妊娠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常见预测指标研究进展

    张娟;杨晓清;

    妊娠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PA-VTE)系指妊娠期及产褥期发生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PA-VTE可发生在妊娠不同时期,目前已成为发达国家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国家生育政策的放开,我国高龄、肥胖等孕产妇妊娠比例增加,PA-VTE引起孕产妇死亡的占比亦逐渐增高。PA-VTE具有可防可控性,如何准确地识别及通过临床相关指标预测其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就PA-VTE的几种常用预测指标做一综述,以期为孕产妇VTE预测及诊断提供参考。

    2022年12期 v.31 946-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92 ] |[引用频次:2 ]
  • 妊娠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常见预测指标研究进展

    张娟;杨晓清;

    妊娠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PA-VTE)系指妊娠期及产褥期发生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PA-VTE可发生在妊娠不同时期,目前已成为发达国家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国家生育政策的放开,我国高龄、肥胖等孕产妇妊娠比例增加,PA-VTE引起孕产妇死亡的占比亦逐渐增高。PA-VTE具有可防可控性,如何准确地识别及通过临床相关指标预测其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就PA-VTE的几种常用预测指标做一综述,以期为孕产妇VTE预测及诊断提供参考。

    2022年12期 v.31 946-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92 ] |[引用频次:2 ]
  • 宫颈缩短和自发性早产诊治进展

    山蕾;彭兰;

    早产是产科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全球公认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可造成严重的母儿并发症甚至死胎等严重不良结局。早产的致病因素复杂,病理生理机制多样,但宫颈缩短是自发性早产的必经过程。因此,预防和延缓宫颈缩短是预防早产的重点。本文通过指南学习和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性回顾,围绕宫颈缩短和自发性早产的病因、发生机制及治疗开展讨论,对目前宫颈缩短和自发性早产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2年12期 v.31 949-951+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24 ] |[引用频次:4 ]
  • 宫颈缩短和自发性早产诊治进展

    山蕾;彭兰;

    早产是产科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全球公认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可造成严重的母儿并发症甚至死胎等严重不良结局。早产的致病因素复杂,病理生理机制多样,但宫颈缩短是自发性早产的必经过程。因此,预防和延缓宫颈缩短是预防早产的重点。本文通过指南学习和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性回顾,围绕宫颈缩短和自发性早产的病因、发生机制及治疗开展讨论,对目前宫颈缩短和自发性早产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2年12期 v.31 949-951+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24 ] |[引用频次:4 ]
  • 子宫癌肉瘤研究进展

    张茁;许文静;任晓楠;卢士燕;

    子宫癌肉瘤是一种十分罕见的妇科侵袭性恶性肿瘤,常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预后差,死亡率高,文献报道较少。本文基于对已发表文献的回顾,总结关于子宫癌肉瘤的最新研究证据,旨在提供主要的发病机制、病理和分子学特征、影像表现以及治疗和管理方案等。

    2022年12期 v.31 952-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07 ] |[引用频次:2 ]
  • 子宫癌肉瘤研究进展

    张茁;许文静;任晓楠;卢士燕;

    子宫癌肉瘤是一种十分罕见的妇科侵袭性恶性肿瘤,常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预后差,死亡率高,文献报道较少。本文基于对已发表文献的回顾,总结关于子宫癌肉瘤的最新研究证据,旨在提供主要的发病机制、病理和分子学特征、影像表现以及治疗和管理方案等。

    2022年12期 v.31 952-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07 ] |[引用频次:2 ]
  • 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前宫颈锥切对早期宫颈癌患者预后影响研究进展

    汤怀鹏;冉启玉;周佳玲;徐静;

    宫颈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很高,在我国妇科恶性肿瘤中均居第一位。自LACC试验报道接受微创手术的患者预后较差以来,改善接受微创手术的早期宫颈癌患者预后成为研究的热点。宫颈锥切术是改善患者预后的一个有利因素,特别是在肿瘤直径小于2cm的人群中作用甚佳。本文就宫颈锥切术对早期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作一总结,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思路。

    2022年12期 v.31 956-9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3 ] |[引用频次:3 ]
  • 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前宫颈锥切对早期宫颈癌患者预后影响研究进展

    汤怀鹏;冉启玉;周佳玲;徐静;

    宫颈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很高,在我国妇科恶性肿瘤中均居第一位。自LACC试验报道接受微创手术的患者预后较差以来,改善接受微创手术的早期宫颈癌患者预后成为研究的热点。宫颈锥切术是改善患者预后的一个有利因素,特别是在肿瘤直径小于2cm的人群中作用甚佳。本文就宫颈锥切术对早期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作一总结,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思路。

    2022年12期 v.31 956-9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3 ] |[引用频次:3 ]

病例报告

  • S100阴性宫颈颗粒细胞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张慧;李明宝;邱春萍;姜洁;

    <正>1 病例简介患者,女,57岁,因“绝经后阴道流血4d”入院。患者绝经10+年,4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阴道大量流血,多于月经量,色鲜红,无腹痛。入院查体:宫颈肥大,后唇见3cm×3cm糜烂病灶。妇科超声示:宫颈后壁探及2.0cm×1.4cm中低回声,边界尚清。盆腔MRI平扫+增强示:宫颈后唇体积增大,局部见不规则略短T1,长T2信号,范围约1.5cm×1cm×2cm, 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较均匀强化。

    2022年12期 v.31 959-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3 ] |[引用频次:0 ]
  • S100阴性宫颈颗粒细胞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张慧;李明宝;邱春萍;姜洁;

    <正>1 病例简介患者,女,57岁,因“绝经后阴道流血4d”入院。患者绝经10+年,4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阴道大量流血,多于月经量,色鲜红,无腹痛。入院查体:宫颈肥大,后唇见3cm×3cm糜烂病灶。妇科超声示:宫颈后壁探及2.0cm×1.4cm中低回声,边界尚清。盆腔MRI平扫+增强示:宫颈后唇体积增大,局部见不规则略短T1,长T2信号,范围约1.5cm×1cm×2cm, 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较均匀强化。

    2022年12期 v.31 959-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3 ] |[引用频次:0 ]

  • 沉痛悼念我刊顾问田翠华社长

    本刊编辑部;

    <正>原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华妇产科杂志》副总编辑、《现代妇产科进展》杂志顾问,田翠华编审,因病于2022年12月25日13时20分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86岁。田翠华社长,1936年7月1日出生,山东省龙口市人。1958年在山东医学院学习。1959年至1963年在山东淄博医士学校担任教师。1963年至1969年,在山东济宁医学院医疗系学习。

    2022年12期 v.31 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 沉痛悼念我刊顾问田翠华社长

    本刊编辑部;

    <正>原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华妇产科杂志》副总编辑、《现代妇产科进展》杂志顾问,田翠华编审,因病于2022年12月25日13时20分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86岁。田翠华社长,1936年7月1日出生,山东省龙口市人。1958年在山东医学院学习。1959年至1963年在山东淄博医士学校担任教师。1963年至1969年,在山东济宁医学院医疗系学习。

    2022年12期 v.31 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