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北华,男,1961年8月,博士、主任医师、山东大学特聘教授(第一层级)、山东大学齐鲁医学杰出名医、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先后担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主任、医院副院长和医学院常务副院长。现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教授,国家重点学科山东大学妇产科学系主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学术任职为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妇产科杂志》副总编,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委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执业医师考试临床医学命审题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现代妇产科进展》杂志主编。
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卫生系统杰出学科带头人,山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山东省教学名师,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主要致力于妇科肿瘤临床诊治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详细内容

论著

  • 宫颈微偏腺癌27例临床病理分析

    鲍洢婷;袁蕾;张浩;

    目的:探讨宫颈微偏腺癌(MDA)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要点,为其早期识别和诊断提供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收治的27例MDA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记录。结果:患者平均发病年龄48岁,Ⅰ、Ⅱ、Ⅲ、Ⅳ期分别有12例、7例、7例、1例,Peutz-Jeghers综合征2例;主诉多为异常阴道排液或流血(21/27),HPV及细胞学检测多为阴性(25/27、15/27);肿瘤标志物以CA199升高为主(10/22);增强MRI宫颈恶性肿瘤检出率55%(11/20);术前活检确诊率32%(8/25),漏诊率8%(2/25)。病灶最大径0.5~8cm,脉管内见癌栓者15例(55.6%),浸润宫颈全层或深纤维肌层者22例(81.5%)。p53、p16、MUC6、ER、PR染色阳性率分别为51.9%(14/27)、44.4%(12/27)、88.9%(24/27)、14.8%(4/27)、7.4%(2/27),>50%细胞核染Ki67者7.4%(2/27)。初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辅助治疗25例。中位随访时间28个月(4~57个月),随访率100%,1、2、3年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100%、87%、80%,84%、80%、74%。结论:MDA多表现为异常阴道流液或流血,宫颈筛查可无异常,影像学推荐增强MRI。病变检出率与活检深度密切相关,联合应用免疫组化指标有助于鉴别诊断。

    2022年11期 v.31 801-8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8 ] |[引用频次:0 ]
  • 阴道菌群多样性与早产相关性

    杨倩文;程吉;陶峰;杨湘玲;陈红波;

    目的:探讨早产孕妇的阴道菌群变化特征。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7月安徽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先兆早产孕妇80例,根据分娩孕周分为早产组和足月组。选取同期正常孕检妇女42例作为对照组。通过阴道微生态检测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阴道菌群,分析3组间阴道菌群多样性指数、群落结构组成及门属水平菌群相对丰度。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差异物种相对丰度对早产的预测价值。结果:与足月组和对照组比较,早产组的需氧菌性阴道炎(AV)、阴道微生态失调发生率、过氧化氢(H_2O_2)及白细胞酯酶(LE)阳性率增高,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增高,放线菌门、拟杆菌门、普雷沃菌属、小杆菌属、支原体属相对丰度升高,厚壁菌门、乳酸杆菌属相对丰度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阴道加德纳菌属联合普雷沃菌属相对丰度预测早产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80,以0.009为cut-off值,敏感度为80%,特异度为85%。结论:早产妇女具有阴道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增加、乳酸杆菌水平减少的特点,阴道加德纳菌属联合普雷沃氏菌属相对丰度对早产发生有预测价值。

    2022年11期 v.31 807-812+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84 ] |[引用频次:1 ]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盆底脱垂患者阴道壁成纤维细胞的调节作用

    范琳媛;王静璇;魏薇;段爱红;卢丹;

    目的:探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MSC-exosomes)对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阴道壁成纤维细胞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超速离心法提取MSC-exosomes,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形态,Western blot法检测特异分子HSP90、CD63和TSG101表达,对外泌体进行综合鉴定。采用组织爬块和胶原酶消化法从POP患者阴道壁组织中分离培养成纤维细胞。采用PKH-67绿色荧光染料标记外泌体,添加PKH-67标记的MSC-exosomes,观察成纤维细胞对外泌体的摄取情况。分别将终浓度为50μg/mL、100μg/mL的MSC-exosomes加入成纤维细胞中,对照组加等体积PBS。MTS法检测3组细胞在12、24、36、48、60h和72h的增殖情况。收集成纤维细胞蛋白,Western blot法检测成纤维细胞胞外基质代谢相关基因Collagen Ⅰ、Collagen Ⅲ、LOXL-2、Fibronectin和MMP-2等表达,并进行相对定量统计分析。结果:分离到的外泌体特异表达标志蛋白HSP90和CD63,不表达内质网蛋白TSG101,透射电镜观察到具有双层脂膜结构的圆形囊泡小体,表明分离得到了外泌体。从脱垂患者阴道壁组织中成功培养得到成纤维细胞,其形态呈长梭型或纺锤形,细胞排列成簇状。PKH-67标记的MSC-exosomes添加24h后,细胞内可见丰富的绿色荧光信号,表明MSC-exosomes可被阴道壁成纤维细胞有效大量摄取。50、100μg/mL MSC-exosomes均可促进阴道壁成纤维细胞的增殖。50、100μg/mL exosome作用24h后,Collagen Ⅰ、Collagen Ⅲ、LOXL-2、Fibronectin表达增加,其中Fibronectin表达升高最显著,100μg/mL exosome组较50μg/mL exosomes组促进作用更明显,Collagen I在48h时较24h升高作用更明显,而MMP-2在MSC-exosomes添加后均出现蛋白表达下降,表明细胞外基质分解降低。结论:MSC-exosomes可有效促进POP阴道壁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并促进成纤维细胞胞外基质的合成,减少细胞外基质的降解。

    2022年11期 v.31 813-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99 ] |[引用频次:2 ]
  • NLRC3对子宫内膜样癌作用的研究

    孙一卿;申晓畅;颜磊;赵兴波;

    目的:探讨NLR家族含CARD结构蛋白3(NLRC3)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系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GEPIA数据库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NLRC3表达水平及其与无病生存率的关系。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法检测NLRC3在子宫内膜样癌组织、癌旁组织、对照组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Ishikawa(ISK)、KLE细胞转染过表达NLRC3慢病毒,细胞平板克隆、划痕愈伤实验、Transwell迁移及侵袭实验检测NLRC3对体外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Western blot实验检测过表达NLRC3对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构建裸鼠皮下成瘤模型,检测过表达NLRC3对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GEPIA数据库分析显示,NLRC3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低表达,较高水平NLRC3与较好的无病生存率有关(P<0.05)。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实验结果与数据库分析一致,NLRC3在子宫内膜样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配对癌旁组织(P<0.05),NLRC3表达随肿瘤病理分化程度降低而逐渐降低。ISK、KLE细胞过表达NLRC3后,克隆形成率下降(P均<0.05),细胞划痕愈合率下降(P_(ISK)<0.01,P_(KLE)<0.0001),细胞穿膜数减少(P均<0.01)。Western blot检测EMT相关指标(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KLE细胞中N-cadherin、Vimentin表达水平下降(P<0.05)。裸鼠皮下成瘤模型表明,肿瘤重量降低(P<0.05)。结论:NLRC3在子宫内膜样癌组织中低表达,可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系的增殖、迁移、侵袭、EMT等恶性行为。

    2022年11期 v.31 820-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5 ] |[引用频次:0 ]
  • 脐血管及华通胶面积与胎儿生长受限相关性研究

    杨子凌;吕文杰;尹宗智;杨媛媛;

    目的:探讨脐血管及华通胶横截面积与胎儿生长受限(FGR)的相关性,为FGR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8月至2021年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分娩的孕妇新生儿脐带105条,其中FGR 35例,正常对照组70例,取最细段脐带组织进行Masson染色,采用数码显微镜进行显微摄像并分析比较脐带各组成部分变化与FGR的相关性。结果:FGR组的脐带横截面积、华通胶面积、脐静脉横截面积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脐动脉横截面积、脐静脉壁厚、脐动脉壁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华通胶面积(aOR=0.368,P=0.001)及脐静脉横截面积(aOR=0.250,P<0.001)与FGR发病独立负相关。结论:脐静脉及华通胶面积减少与FGR显著相关,这可能是FGR的发病机制之一。

    2022年11期 v.31 825-8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4 ] |[引用频次:0 ]
  •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426例临床用血分析

    白苓玉;马现君;方燕;

    目的:研究合并血小板减少孕妇在分娩时的用血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备血提供指导。方法:回顾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426例合并血小板减少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血小板减少的轻重程度将其分为4组:Ⅰ组,血小板计数(101~125)×10~9/L,115例;Ⅱ组,血小板计数(51~100)×10~9/L,158例;Ⅲ组,血小板计数(21~50)×10~9/L,108例;Ⅳ组,血小板计数≤20×10~9/L,45例。分析4组孕妇的分娩方式及出血用血情况。结果:426例合并血小板减少孕妇中,50例(11.74%)选择经阴分娩,376例(88.26%)选择剖宫产结束分娩。4组的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6例病例中有360例(84.50%)出血量低于1000mL;356例(83.57%)在分娩过程中输注了红细胞、血小板或其他血制品。出血量低于1000mL时,4组的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Ⅰ组的出血量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Ⅳ组的输注红细胞比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的输注血小板比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组的人均输注红细胞量较Ⅱ组、Ⅲ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组的人均输注血小板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大于1000mL时,4组输注红细胞比率都达到100%;人均输注红细胞量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Ⅲ、Ⅳ组的人均输注血小板量显著高于Ⅰ、Ⅱ组(P<0.05)。356例用血病例均合并其他产科合并症,如瘢痕子宫、前置胎盘、子痫前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或其它结缔组织病等,Ⅰ组合并前置胎盘或凶险性前置胎盘明显高于其他3组;Ⅳ组合并再障或结缔组织病等相关疾病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影响孕妇分娩方式的选择;孕妇其他合并症对血小板减少患者分娩时的出血及用血量的影响较大。

    2022年11期 v.31 829-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0 ] |[引用频次:3 ]
  • 自发性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68例临床分析

    葛蓓蕾;郑真真;朱一萍;隋孟松;吉梅;张彦丽;孙静;

    目的:分析自发性卵巢过度刺激征(sOHSS)患者的发病病因和妊娠结局,探讨其诊治流程。方法:Pubmed检索近30年文献,共收集sOHSS患者68例,分析患者的发病率、发病原因、发病孕周、妊娠结局等。结果:68例sOHSS病例中,孕产期发病55例(81%),非孕产期13例(19%)。合并甲减14例;受体突变8例,其中FSHR突变7例,HCG/LH受体突变1例;分泌促性腺激素肿瘤7例;滋养细胞疾病4例。55例孕产期合并sOHSS病例中,44例发生孕周<14周(80%),≥14孕周者仅占12.7%,产后sOHSS发生率约为7.3%。7例孕周≥14周的晚发病例中,2例葡萄胎,2例甲减,其余3例无明显诱发因素。产后发病者共4例,其中葡萄胎1例,滋养叶细胞肿瘤1例,1例早产后,1例流产后。孕期合并sOHSS的妊娠并发症发生率约20%(11/55),34例分娩约占61.8%(34/55)。疾病的家族聚集性约8.8%,复发率2.9%。结论:sOHSS病例中约半数无明确病因,病因中最常见的是甲减。妊娠合并sOHSS多发生于早孕阶段,胚胎丢失率较高,对母体的影响小于胎儿。疾病有一定的复发性和家族聚集性。

    2022年11期 v.31 833-8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5 ] |[引用频次:1 ]
  • 反复宫腔内人工授精失败患者IVF助孕受精失败的高危因素及预测模型研究

    吴柱连;周红;汪彩珠;林若芸;陈焕华;孙克俭;赵鑫;甘贤优;舒金辉;

    目的:分析因反复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助孕失败而行体外受精(IVF)助孕患者的受精失败危险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进行受精失败风险的预测。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1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因经3次IUI助孕未孕改行常规IVF治疗的201对患者夫妇的病例资料(IVF第1周期)。以受精率30%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受精正常组(受精率≥30%)和受精失败组(受精率<30%),筛选存在组间差异的风险因素。把P<0.25的风险因素作为二元logistic回归的候选预测变量,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前向法:LR法),建立预测受精失败的模型。通过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对模型的拟合度、预测效果进行评价,并计算敏感度、特异度和总准确度,评价模型的准确性。结果:受精正常组和受精失败组的女方平均年龄、女方不孕年限、男方不育类型、男方不育年限、洗涤前精子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和精子正常形态百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测模型通过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模型拟合程度良好(χ~2=3.823,df=8,P=0.873)。logistic回归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0(95%CI为0.691~0.868)。以0.186作为预测概率分界值,灵敏度为74.2%,特异度为75.3%,总准确度为75.1%。结论:女方不孕年限和处理前精子形态正常率是反复IUI失败患者行IVF受精失败的高风险因素。本研究建立的IVF受精失败预测模型预测效能良好,能为胚胎实验室预判受精结局提供参考。

    2022年11期 v.31 838-841+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4 ] |[引用频次:3 ]

短篇论著

  • 单胎妊娠帆状胎盘围产儿结局分析

    王晔;井爽;王梦妮;舒群;

    目的:评估单胎妊娠帆状胎盘(VCI)未合并前置血管者的围产儿结局。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分娩的孕周≥28周的单胎妊娠患者,剔除前置血管、双胎人群后,帆状胎盘组(VCI组)患者332例,未合并帆状胎盘组(非VCI组)患者78577例,分析两组人群的围产儿结局差异。结果:非VCI组的早产率为5.06%,小于胎龄儿(SGA)为4.62%,宫内死胎为0.12%,剖宫产率为42.11%。VCI组的早产率为10.54%,SGA为12.35%,宫内死胎为0.90%,剖宫产率为63.86%。VCI组患者的早产、SGA、宫内死胎、剖宫产率均高于非VCI组(P<0.05)。结论:单胎人群中,未合并前置血管VCI者围产儿小于胎龄儿、早产、宫内死胎风险增加,剖宫产率升高。

    2022年11期 v.31 842-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3 ] |[引用频次:0 ]
  • 母血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水平变化对子代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的影响

    许肖娜;吴怡;夏缘青;叶宝英;程蔚蔚;

    目的:探讨母血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 C)水平变化对子代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建卡并产检且妊娠中期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单胎孕妇202例(先心病组),同期建卡产检且畸形筛查未提示胎儿存在结构异常的单胎孕妇404例(对照组)。妊娠早期(12~14周)抽取空腹血检查HCY和Cys C水平,比较两组孕妇的HCY和Cys C水平。选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志物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先心病组的母血HCY及Cys 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Y:(4.66±2.35)μmol/L vs (3.81±1.48)μmol/L,Cys C:(0.55±0.11)mg/L vs (0.51±0.10)mg/L,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血HCY和Cys C是子代发生先天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1.38和47.12,P<0.001)。结论:妊娠期血HCY和Cys C水平升高可能导致子代发生先天性心脏病的风险增加。

    2022年11期 v.31 845-8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5 ] |[引用频次:1 ]
  • NIPS在染色体非整倍体及微重复微缺失综合征筛查中的应用分析

    杨岚;肖建平;王念怡;苏靖娜;陶荷花;江静颖;

    目的:探讨无创DNA产前基因筛查(NIPS)在染色体非整倍体以及拷贝数变异(CNVs)检测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实施NIPS的单胎孕妇13442例。对于NIPS结果为高风险的孕妇提供介入性产前诊断。孕妇随访至胎儿出生后6~12月。结果:NIPS共筛出高风险孕妇386例,298例进行产前诊断:其中常染色体异常高风险孕妇136例,包括21-三体、18-三体、13-三体及罕见常染色体三体(RATs)分别为60、27、7例和42例,PPV分别为83.33%(50/60)、37.04%(10/27)、14.29%(1/7)和0(0/42)。性染色体异常(SCAs)高风险孕妇105例,包括50例45,X、11例47,XXX、18例47,XXY、9例47,XYY,以及17例无法准确判断性染色体异常类型的孕妇,PPV分别为12%(6/50)、45.45%(5/11)、77.78%(14/18)、55.56%(5/9)和17.65%(3/17)。CNVs高风险孕妇52例,阳性预测值为44.23%(23/52)。5例孕妇检出复合异常高风险,包括4例RATs+SCAs和1例SCAs+CNVs,经产前诊断均为假阳性。结论:NIPS对常见三体的筛查性能较好,对47,XXX、47,XXY、47,XYY和CNVs的筛查性能有限,对45,X的筛查性能较低。NIPS作为一项筛查手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其对不同染色体异常的筛查性能不同,须重视检测前后的知情告知及咨询工作。

    2022年11期 v.31 848-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6 ] |[引用频次:3 ]
  • 妊娠合并癫痫临床特征分析

    何玲;马文倩;孙媛;强焕珍;文玉军;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癫痫患者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就诊的妊娠合并癫痫患者48例的临床资料,如年龄、孕次、产次、孕期癫痫发作情况、孕期服用癫痫药物情况、分娩方式、剖宫产指征等。结果:妊娠合并癫痫患者在孕期是否发作癫痫与妊娠年龄和孕产史无关。妊娠合并癫痫患者剖宫产比例显著高于正常妊娠者(P<0.01)。孕期发作的癫痫患者在剖宫产时癫痫发作比例显著高于孕期癫痫未发作患者(P<0.05);剖宫产时癫痫发作和瘢痕子宫的比例显著高于孕期癫痫未发作的患者。结论:妊娠合并癫痫患者应调整抗癫痫药物剂量控制癫痫发作,以改善妊娠结局。

    2022年11期 v.31 852-853+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67 ] |[引用频次:0 ]
  • 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早期预警因素研究

    陈自力;杨莉莉;魏凤江;郑阳阳;

    目的:探讨早发重度子痫前期孕20周前的预警因素,提高早发重度子痫前期诊断前的识别能力。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北京大学滨海医院)分娩的50例早发重度子痫前期单胎孕妇的临床资料,以同期分娩的150例正常单胎孕妇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回归方法分析两组孕前及孕20周的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早孕期化验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总蛋白、白蛋白、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尿素氮、肌酐、尿酸等临床指标变化。探讨早发重度子痫前期孕20周前产前检查中的可能预警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E组早孕期及孕14~19~(+6)周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孕前及孕20周BMI,不良孕产史和高血压家族史,早孕期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尿酸均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早孕期收缩压、孕14~19~(+6)周平均动脉压,不良孕产史、高血压家族史,早孕期丙氨酸转氨酶上升是早发重度子痫前期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孕期血压、丙氨酸转氨酶上升及不良孕产史因素是早发重度子痫的高危因素,应密切关注孕20周前相关临床指标,对尽早发现子痫前期预警信息、改善早发重度子痫前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22年11期 v.31 854-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0 ] |[引用频次:10 ]
  • 脉冲式输注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分娩镇痛效果分析

    郭亚秋;孙倩;刘伟;周峰;王红英;孟凡青;宋敏;胡启雅;

    目的:观察脉冲式输注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3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要求行分娩镇痛的足月单胎妊娠初产妇100例,随机分为SR组(0.5μg/mL舒芬太尼+0.1%罗哌卡因)和DR组(0.5μg/mL右美托咪定+0.1%罗哌卡因),每组各50例。观察两组产妇分娩镇痛前(T0)、宫口开至4cm(T1)、6cm(T2)和10cm(T3)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镇痛泵按压次数,镇痛20min后下肢运动功能(改良Bromage评分)和Ramsay评分,缩宫素使用例数,产程时间,以及瘙痒、产后尿潴留等不良反应,同时记录新生儿1min、5min Apgar评分以及新生儿体重。结果:两组产妇各时间点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镇痛泵自控按压次数、产程时间、缩宫素使用例数、改良Bromage评分、Ramsay评分和新生儿1min、5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R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SR组(P<0.05)。结论:脉冲式输注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分娩镇痛,且不良反应较少。

    2022年11期 v.31 858-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7 ] |[引用频次:0 ]

指南解读

  • 2022年RCOG《宫颈环扎术(No.75)》指南推荐与中国实践

    易恽;张子宇;罗燕;黄佳;汪利群;

    宫颈机能不全是导致孕龄期女性妊娠中晚期自然流产和早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宫颈环扎术是目前唯一明确有效的干预措施。2022年2月英国皇家妇产科医师协会(RCOG)更新《宫颈环扎术(No.75)》指南,其在2011年第一版基础上根据最新临床证据修订而成,采用“问”与“答”的形式提供宫颈环扎术的循证医学推荐。本文拟结合我国临床诊疗现状和疾病研究进展,从临床实践的角度对RCOG指南进行全面阐释和分析,主要对宫颈环扎术中常见的应用和管理问题提供指导性建议。

    2022年11期 v.31 861-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09 ] |[引用频次:7 ]

综述

  • 宫腔镜联合辅助技术在准确识别子宫内膜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叶桂英;杨曦;文佳;陈锐;廖秦平;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最常见的三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每年发病率持续上升,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早发现、早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以及保留年轻患者的生育功能。目前,宫腔镜检查加活检是诊断子宫内膜癌的金标准。传统上的诊断性刮宫操作具有盲目性,对于宫角、黏膜下肌瘤后方、形态不规则处等部位容易漏诊。宫腔镜下对子宫内膜细胞进行放大或对子宫内膜组织进行染色后在宫腔镜直视下对病变组织进行特异性捕捉,不仅能精准定位提高活检准确率,还能减少对正常内膜的损伤。现阶段宫腔镜下识别病灶的方法主要有白光宫腔镜、色素内镜、NBI技术、光动力学、聚焦内镜等。这些方法能快速发现病变组织,在泌尿科、肝胆科、消化科等领域已得到很好的使用,对子宫内膜病变及时且早期诊断的优势已逐渐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重视,但由于技术和设备的限制,其在子宫内膜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本文通过检索国内外关于腔镜下组织染色方面的研究现况,综述这些方法在子宫内膜癌筛查及早期诊断中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2022年11期 v.31 865-867+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0 ] |[引用频次:1 ]
  • Ⅰa期子宫颈癌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王晓昕;李欣儒;张国楠;

    随着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疫苗和子宫颈癌筛查的普及,Ⅰa期子宫颈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临床表现通常无明显症状,其诊断必须根据宫颈锥切标本由有经验的病理科医生做出。对于育龄期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选择宫颈锥切术、根治性子宫颈切除术的保守手术。无生育要求者,可选择单纯子宫切除术、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本文就Ⅰa期子宫颈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展进行综述。

    2022年11期 v.31 868-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0 ] |[引用频次:0 ]
  • 女性会阴下降综合征诊治进展

    冯静;谢静燕;

    会阴下降综合征(DPS)是一种常见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多见于50岁以上经产妇女。临床特点为功能性排便障碍,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时间长、排便不尽、会阴坠胀等。患者多以排便困难为首要就诊原因,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相应的辅助检查,如X线排粪造影、肛管直肠测压等。目前国际上DPS尚无标准的治疗方式推荐,早期DPS患者主要采取保守治疗,如盆底训练、生物反馈和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等,手术主要用于保守治疗无效或有盆底器官脱垂、直肠膨出等合并症的患者。

    2022年11期 v.31 872-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9 ] |[引用频次:4 ]
  • 预测子痫前期母婴结局生化指标研究进展

    李亚楠;马玉燕;

    子痫前期(PE)是妊娠期特有疾病,指妊娠20周后出现血压升高和蛋白尿,或合并其他器官功能障碍。PE是一种动态性疾病,病情可呈持续性进展,导致不良妊娠结局,是威胁孕产妇及胎儿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已有一些研究探讨了生化指标与PE孕妇妊娠结局之间的关系。本文就生化指标预测PE母婴结局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2年11期 v.31 875-87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7 ] |[引用频次:1 ]
  • 硬膜外分娩镇痛相关产时发热研究进展

    周子瑜;徐世琴;沈晓凤;

    产时发热是产妇在分娩期间出现体温过高的异常表现。目前产时发热的具体机制仍不明确,可能原因包括感染性炎症及非感染性炎症等。其中硬膜外镇痛是诱导产时发热的可能因素之一,硬膜外相关产时发热可能与麻醉药物、硬膜外穿刺技术及体温中枢调节等相关。产时发热会引发母婴不良的结局,如器械助产及剖宫产率增高、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降低等。因此,加强对产时发热的认知与研究,针对性地对产妇进行诊治,可改善母婴结局。

    2022年11期 v.31 878-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81 ] |[引用频次: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