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婷;张旭;白会会;范琳媛;张展;王素霞;刘朝晖;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大鼠模型中感染及治疗后阴道超微结构及局部免疫应答的变化。方法:建立VVC大鼠模型,将4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对照组、制霉菌素组、空白凝胶组及中药组,每组8只。VVC建模成功后,根据分组连续阴道灌注给药14天,停药后计算病原体清除率,阴道组织行HE染色、免疫组化及透射电镜检测阴道组织变化。结果:与模型组和空白凝胶组比较,制霉菌素和中药组的病原体转阴率显著升高(P<0.05)。制霉菌素及中药苦参凝胶治疗后,阴道上皮微绒毛及糖萼恢复正常形态,线粒体肿胀程度降低。真菌感染后IL-17表达显著上调(P=0.017),制霉菌素及中药苦参凝胶治疗后IL-17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无明显变化(P=0.620,P=0.324)。而各组间IFN-γ、IL-4、IL-21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真菌感染后大鼠阴道上皮组织显著破坏,而制霉菌素及中药苦参凝胶能在体内发挥抗白假丝酵母菌活性,促进受损阴道上皮超微结构尤其是糖萼的修复。
2022年01期 v.31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30 ] |[引用频次:5 ] - 李婷;张旭;白会会;范琳媛;张展;王素霞;刘朝晖;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大鼠模型中感染及治疗后阴道超微结构及局部免疫应答的变化。方法:建立VVC大鼠模型,将4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对照组、制霉菌素组、空白凝胶组及中药组,每组8只。VVC建模成功后,根据分组连续阴道灌注给药14天,停药后计算病原体清除率,阴道组织行HE染色、免疫组化及透射电镜检测阴道组织变化。结果:与模型组和空白凝胶组比较,制霉菌素和中药组的病原体转阴率显著升高(P<0.05)。制霉菌素及中药苦参凝胶治疗后,阴道上皮微绒毛及糖萼恢复正常形态,线粒体肿胀程度降低。真菌感染后IL-17表达显著上调(P=0.017),制霉菌素及中药苦参凝胶治疗后IL-17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无明显变化(P=0.620,P=0.324)。而各组间IFN-γ、IL-4、IL-21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真菌感染后大鼠阴道上皮组织显著破坏,而制霉菌素及中药苦参凝胶能在体内发挥抗白假丝酵母菌活性,促进受损阴道上皮超微结构尤其是糖萼的修复。
2022年01期 v.31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30 ] |[引用频次:5 ] - 周静;马定远;吴云;杨玲;朱爱红;李璃;罗春玉;张菁菁;胡平;许争峰;
目的:全外显子测序技术检测6个囊性肾病胎儿及其核心家系,寻找致病变异,为遗传咨询、产前诊断或植入前诊断提供遗传学数据支持。方法:应用Illumina Hiseq2500测序平台,对超声检查提示为囊性肾病、染色体微阵列检测(CMA)未见异常的胎儿标本进行家系全外显子检测,参考数据库Human Genome 19(hg19/GRCh37),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ACMG,2015)及指南应用建议评估变异致病性,对评级可疑致病位点应用Sanger测序验证。结果:家系WES检出3个家系存在异常突变,其中1个家系的突变为遗传性,2个家系胎儿的突变为新发突变;余3个家系未检出明确致病突变。胎儿1 PKHD1基因c.5869G>A(父源)和c.9455delA复合杂合突变(母源),均为可能致病的变异。胎儿5 HNF1B基因c.826C>T杂合突变,为致病性新发突变。胎儿6 HNF1B基因c.1318G>T杂合突变,为可能致病性新发突变。Sanger测序验证结果与全外显子检测结果一致。结论:对囊性肾病可运用家系核心成员全外显子检测,筛选出候选变异后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并对家系进行遗传分析,有助于遗传咨询、再次妊娠的产前诊断或辅助生殖的植入前诊断。本研究检出3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可能致病突变位点,1个致病性突变位点已在个别文献报道但是未在国际公认数据库明确为致病突变位点,本研究拓宽了囊性肾病的致病基因位点谱。
2022年01期 v.31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34 ] |[引用频次:0 ] - 周静;马定远;吴云;杨玲;朱爱红;李璃;罗春玉;张菁菁;胡平;许争峰;
目的:全外显子测序技术检测6个囊性肾病胎儿及其核心家系,寻找致病变异,为遗传咨询、产前诊断或植入前诊断提供遗传学数据支持。方法:应用Illumina Hiseq2500测序平台,对超声检查提示为囊性肾病、染色体微阵列检测(CMA)未见异常的胎儿标本进行家系全外显子检测,参考数据库Human Genome 19(hg19/GRCh37),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ACMG,2015)及指南应用建议评估变异致病性,对评级可疑致病位点应用Sanger测序验证。结果:家系WES检出3个家系存在异常突变,其中1个家系的突变为遗传性,2个家系胎儿的突变为新发突变;余3个家系未检出明确致病突变。胎儿1 PKHD1基因c.5869G>A(父源)和c.9455delA复合杂合突变(母源),均为可能致病的变异。胎儿5 HNF1B基因c.826C>T杂合突变,为致病性新发突变。胎儿6 HNF1B基因c.1318G>T杂合突变,为可能致病性新发突变。Sanger测序验证结果与全外显子检测结果一致。结论:对囊性肾病可运用家系核心成员全外显子检测,筛选出候选变异后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并对家系进行遗传分析,有助于遗传咨询、再次妊娠的产前诊断或辅助生殖的植入前诊断。本研究检出3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可能致病突变位点,1个致病性突变位点已在个别文献报道但是未在国际公认数据库明确为致病突变位点,本研究拓宽了囊性肾病的致病基因位点谱。
2022年01期 v.31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34 ] |[引用频次:0 ] - 王玉清;刘竞京;郭子珍;许鑫鑫;颜磊;于倩;
目的:探究宫腔粘连分离术(TCRA)后患者接受IVF治疗的活产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行TCRA手术治疗后接受IVF助孕的635例宫腔粘连(IUA)患者。随访其妊娠结局,并分析可能影响活产率的因素。结果:TCRA术后患者行鲜胚移植的活产率为36.7%。年龄(OR=0.930,P<0.001)、AFS评分(OR=0.898,P=0.035)、移植胚胎数(OR=1.875,P=0.001)、促性腺激素(Gn)启动量(OR=0.994,P=0.001)是活产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年龄、AFS评分、移植胚胎数、Gn启动量可能是活产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对于TCRA术后准备接受IVF鲜胚移植的患者,医生应根据以上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2022年01期 v.31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6 ] |[引用频次:7 ] - 王玉清;刘竞京;郭子珍;许鑫鑫;颜磊;于倩;
目的:探究宫腔粘连分离术(TCRA)后患者接受IVF治疗的活产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行TCRA手术治疗后接受IVF助孕的635例宫腔粘连(IUA)患者。随访其妊娠结局,并分析可能影响活产率的因素。结果:TCRA术后患者行鲜胚移植的活产率为36.7%。年龄(OR=0.930,P<0.001)、AFS评分(OR=0.898,P=0.035)、移植胚胎数(OR=1.875,P=0.001)、促性腺激素(Gn)启动量(OR=0.994,P=0.001)是活产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年龄、AFS评分、移植胚胎数、Gn启动量可能是活产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对于TCRA术后准备接受IVF鲜胚移植的患者,医生应根据以上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2022年01期 v.31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6 ] |[引用频次:7 ] - 张露;杨菁;魏敏;江燕;李隽;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妊娠时期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患者的妊娠结局,分析新型冠状病毒对孕妇及新生儿出生后近期体格生长发育的影响,了解武汉地区COVID-19孕产妇及新生儿在后期的随访情况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方法:收集2020年1月30日至2020年4月30日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妊娠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共25例,总结早期(5例)、中期(5例)、晚期妊娠(15例)患者感染SRAS-CoV-2的临床特征、治疗、妊娠结局以及母婴随访等。结果:5例早期妊娠合并COVID-19患者中,4例治愈出院后选择放弃妊娠,1例住院期间生化妊娠。5例中期妊娠合并COVID-19的患者中,活产儿4例,引产1例(胎儿心脏多发异常,双肾多发囊性病变,鼻骨偏短,羊水少)。新生儿出生后首次SRAS-CoV-2核酸鼻咽拭纸检测阴性。2020年10月随访结果显示,新生儿身长、体重及神经系统发育未见明显异常,1例患儿溶血性黄疸,1例患儿心脏室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二尖瓣反流,拟近期手术。15例晚期妊娠合并COVID-19患者中,早产3例,足月产12例。新生儿出生后首次SRAS-CoV-2核酸鼻咽拭纸检测阴性,2020年10月随访结果显示,新生儿身长、体重未见异常,1例小肠坏死伴高胆红素血症,4例细菌性肺炎,2例患儿肌张力过高。选取6例患者的胎盘行SARS-CoV-2检测均为阴性,病理检查中有1例胎盘胎膜未见明显异常,1例胎盘局灶可见散在的中性粒细胞,4例胎盘表现为急性绒毛膜炎(母体反应1级)。结论:早期妊娠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患者治愈后均选择终止妊娠。中、晚孕期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近期随访身长、体重未发现明显异常,但仍有流产、胎儿畸形、绒毛膜炎、新生儿细菌性肺炎、肌张力增高等。因此,孕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能导致不良围产期结局,这有待更大样本的流行病学研究调查证实。
2022年01期 v.31 15-2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29 ] |[引用频次:3 ] - 张露;杨菁;魏敏;江燕;李隽;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妊娠时期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患者的妊娠结局,分析新型冠状病毒对孕妇及新生儿出生后近期体格生长发育的影响,了解武汉地区COVID-19孕产妇及新生儿在后期的随访情况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方法:收集2020年1月30日至2020年4月30日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妊娠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共25例,总结早期(5例)、中期(5例)、晚期妊娠(15例)患者感染SRAS-CoV-2的临床特征、治疗、妊娠结局以及母婴随访等。结果:5例早期妊娠合并COVID-19患者中,4例治愈出院后选择放弃妊娠,1例住院期间生化妊娠。5例中期妊娠合并COVID-19的患者中,活产儿4例,引产1例(胎儿心脏多发异常,双肾多发囊性病变,鼻骨偏短,羊水少)。新生儿出生后首次SRAS-CoV-2核酸鼻咽拭纸检测阴性。2020年10月随访结果显示,新生儿身长、体重及神经系统发育未见明显异常,1例患儿溶血性黄疸,1例患儿心脏室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二尖瓣反流,拟近期手术。15例晚期妊娠合并COVID-19患者中,早产3例,足月产12例。新生儿出生后首次SRAS-CoV-2核酸鼻咽拭纸检测阴性,2020年10月随访结果显示,新生儿身长、体重未见异常,1例小肠坏死伴高胆红素血症,4例细菌性肺炎,2例患儿肌张力过高。选取6例患者的胎盘行SARS-CoV-2检测均为阴性,病理检查中有1例胎盘胎膜未见明显异常,1例胎盘局灶可见散在的中性粒细胞,4例胎盘表现为急性绒毛膜炎(母体反应1级)。结论:早期妊娠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患者治愈后均选择终止妊娠。中、晚孕期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近期随访身长、体重未发现明显异常,但仍有流产、胎儿畸形、绒毛膜炎、新生儿细菌性肺炎、肌张力增高等。因此,孕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能导致不良围产期结局,这有待更大样本的流行病学研究调查证实。
2022年01期 v.31 15-2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29 ] |[引用频次:3 ] - 山丹;时青云;
目的:研究在小于胎龄儿下丘脑中,SIRT1是否通过调控TET2表达影响GFAP的DNA甲基化水平,最终促进星形胶质细胞分化。方法:将12只SPF级SD孕大鼠,自孕第一天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SGA组,对照组繁殖饲料喂养,不限饮食直至自然分娩,SGA组8%低蛋白饲料喂养,自孕10天起50%限制饮食(以对照组前一天饮食平均量为标准),直至自然分娩。取两组出生第一天子鼠的下丘脑组织,双重免疫荧光染色观察GFAP、Tuj1的表达与分布,Western blot法和RT-PCR法检测新生鼠下丘脑组织中SIRT1、TET2、GFAP蛋白及mRNA表达,用焦磷酸测序测定GFAP启动子区域的DNA甲基化水平。体外培养SGA组和对照组子鼠的下丘脑神经前体细胞,分别用SIRT1激活剂和抑制剂对细胞进行处理,Western blot和RT-PCR法检测不同干预下SIRT1、TET2、GFAP蛋白及mRNA表达,用焦磷酸测序测定不同干预后GFAP启动子区域的DNA甲基化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GA组下丘脑中SIRT1、TET2、GFAP表达增加,GFAP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水平降低,双重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SGA组的GFAP分布增多,Tuj1分布减少。体外神经细胞培养证实,抑制SIRT1的表达,降低了TET2、GFAP的活性,增加了GFAP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水平;反之,SIRT1的激活会增加TET2、GFAP的表达,降低GFAP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水平。结论:在小于胎龄儿的下丘脑神经前体细胞中,SIRT1可能通过增强TET2的活性,继而改变GFAP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水平,促进神经前体细胞向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化。
2022年01期 v.31 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9 ] |[引用频次:1 ] - 山丹;时青云;
目的:研究在小于胎龄儿下丘脑中,SIRT1是否通过调控TET2表达影响GFAP的DNA甲基化水平,最终促进星形胶质细胞分化。方法:将12只SPF级SD孕大鼠,自孕第一天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SGA组,对照组繁殖饲料喂养,不限饮食直至自然分娩,SGA组8%低蛋白饲料喂养,自孕10天起50%限制饮食(以对照组前一天饮食平均量为标准),直至自然分娩。取两组出生第一天子鼠的下丘脑组织,双重免疫荧光染色观察GFAP、Tuj1的表达与分布,Western blot法和RT-PCR法检测新生鼠下丘脑组织中SIRT1、TET2、GFAP蛋白及mRNA表达,用焦磷酸测序测定GFAP启动子区域的DNA甲基化水平。体外培养SGA组和对照组子鼠的下丘脑神经前体细胞,分别用SIRT1激活剂和抑制剂对细胞进行处理,Western blot和RT-PCR法检测不同干预下SIRT1、TET2、GFAP蛋白及mRNA表达,用焦磷酸测序测定不同干预后GFAP启动子区域的DNA甲基化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GA组下丘脑中SIRT1、TET2、GFAP表达增加,GFAP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水平降低,双重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SGA组的GFAP分布增多,Tuj1分布减少。体外神经细胞培养证实,抑制SIRT1的表达,降低了TET2、GFAP的活性,增加了GFAP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水平;反之,SIRT1的激活会增加TET2、GFAP的表达,降低GFAP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水平。结论:在小于胎龄儿的下丘脑神经前体细胞中,SIRT1可能通过增强TET2的活性,继而改变GFAP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水平,促进神经前体细胞向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化。
2022年01期 v.31 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9 ] |[引用频次:1 ] - 李艳辉;肖诚瑀;赵蓉;汪宏波;
目的:探索高脂饮食喂养构建的肥胖小鼠子宫内膜病变模型中mRNA、环状RNA(circRNA)转录谱改变情况;并通过构建差异表达circRNA相关的竞争性内源性RNA(ceRNA)调控网络,探讨在肥胖诱导子宫内膜病变中可能的cicrRNA调控机制。方法:6周龄CD-1(ICR)雌鼠随机分为正常热量饮食组、17β-雌二醇(E_2)组、高脂饮食(HFD)组及HFD+E_2组,构建高脂饮食诱导小鼠子宫内膜病变模型,HE染色鉴定各组小鼠子宫内膜病变发生情况;高通量RNA测序(RNA-seq),筛选差异表达circRNA,lncRNA及mRNA。并收集人子宫内膜癌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利用实时定量逆转录PCR验证测序结果。结果:HFD组干预26周后小鼠子宫内膜均出现增生改变,且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发生率与E_2组小鼠相似(25%vs 16.7%)。HFD干预13周和26周均诱导小鼠子宫内膜的mRNA、cicrRNA转录谱出现显著改变;GO和KEGG分析的结果显示高脂饮食诱导的差异表达mRNA主要富集于免疫反应、细胞周期、Wnt信号通路及代谢过程。生信分析成功构建circRNA-miRNA-mRNA的ceRNA网络。结论:高脂饮食构建的肥胖小鼠子宫内膜病变模型中存在RNAs转录本显著改变,并有可能改变子宫内膜的稳态;而相关cicrRNA的ceRNA调控网络在肥胖相关子宫内膜病变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2022年01期 v.31 2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10 ] |[引用频次:3 ] - 李艳辉;肖诚瑀;赵蓉;汪宏波;
目的:探索高脂饮食喂养构建的肥胖小鼠子宫内膜病变模型中mRNA、环状RNA(circRNA)转录谱改变情况;并通过构建差异表达circRNA相关的竞争性内源性RNA(ceRNA)调控网络,探讨在肥胖诱导子宫内膜病变中可能的cicrRNA调控机制。方法:6周龄CD-1(ICR)雌鼠随机分为正常热量饮食组、17β-雌二醇(E_2)组、高脂饮食(HFD)组及HFD+E_2组,构建高脂饮食诱导小鼠子宫内膜病变模型,HE染色鉴定各组小鼠子宫内膜病变发生情况;高通量RNA测序(RNA-seq),筛选差异表达circRNA,lncRNA及mRNA。并收集人子宫内膜癌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利用实时定量逆转录PCR验证测序结果。结果:HFD组干预26周后小鼠子宫内膜均出现增生改变,且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发生率与E_2组小鼠相似(25%vs 16.7%)。HFD干预13周和26周均诱导小鼠子宫内膜的mRNA、cicrRNA转录谱出现显著改变;GO和KEGG分析的结果显示高脂饮食诱导的差异表达mRNA主要富集于免疫反应、细胞周期、Wnt信号通路及代谢过程。生信分析成功构建circRNA-miRNA-mRNA的ceRNA网络。结论:高脂饮食构建的肥胖小鼠子宫内膜病变模型中存在RNAs转录本显著改变,并有可能改变子宫内膜的稳态;而相关cicrRNA的ceRNA调控网络在肥胖相关子宫内膜病变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2022年01期 v.31 2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10 ] |[引用频次:3 ] - 孙丽丽;车晓霞;冯炜炜;
目的:研究PKM2在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TCGA数据库及瑞金RNA表达谱数据库分析PKM2在子宫内膜癌和正常内膜中的表达差异。实时定量PCR、免疫印迹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PKM2在内膜癌细胞株及正常内膜组织、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慢病毒敲低PKM2表达,检测内膜癌细胞功能变化。结果:PKM2在内膜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其表达上调与组织学分级及不良预后相关。在内膜癌细胞株中下调PKM2可显著抑制细胞增殖。高表达的PKM2可增加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募集,激活NF-κB信号通路发挥促癌作用。结论:PKM2可能作为内膜癌患者治疗的潜在靶点。
2022年01期 v.31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1 ] |[引用频次:5 ] - 孙丽丽;车晓霞;冯炜炜;
目的:研究PKM2在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TCGA数据库及瑞金RNA表达谱数据库分析PKM2在子宫内膜癌和正常内膜中的表达差异。实时定量PCR、免疫印迹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PKM2在内膜癌细胞株及正常内膜组织、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慢病毒敲低PKM2表达,检测内膜癌细胞功能变化。结果:PKM2在内膜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其表达上调与组织学分级及不良预后相关。在内膜癌细胞株中下调PKM2可显著抑制细胞增殖。高表达的PKM2可增加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募集,激活NF-κB信号通路发挥促癌作用。结论:PKM2可能作为内膜癌患者治疗的潜在靶点。
2022年01期 v.31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1 ] |[引用频次:5 ] - 玛依努尔·尼牙孜;伊力努尔·哈力甫;王琳;韩莉莉;鲁静;阿依米热·艾山江;朱开春;
目的:探讨microRNA-150(miR-150)与宫颈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宫颈癌/癌旁配对样本23例,培养宫颈癌细胞系SiHa细胞、HeLa细胞、miR-150 mimics干预细胞。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miR-150靶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进行验证;RT-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miR-150、MUC4表达;CCK-8检测细胞增殖;AO-PI染色后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自噬;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结果:在宫颈癌组织及SiHa、HeLa细胞中,miR-150表达显著下调,MUC4表达显著上调;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证实MUC4是miR-150的直接靶标;miR-150过表达后MUC4表达显著降低,SiHa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显著降低,且细胞凋亡增加;miR-150过表达与细胞自噬相关。结论:miR-150可能通过下调MUC4表达抑制宫颈癌细胞的恶性生长和侵袭行为,这可能为宫颈癌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提供新方法。
2022年01期 v.31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7 ] |[引用频次:2 ] - 玛依努尔·尼牙孜;伊力努尔·哈力甫;王琳;韩莉莉;鲁静;阿依米热·艾山江;朱开春;
目的:探讨microRNA-150(miR-150)与宫颈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宫颈癌/癌旁配对样本23例,培养宫颈癌细胞系SiHa细胞、HeLa细胞、miR-150 mimics干预细胞。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miR-150靶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进行验证;RT-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miR-150、MUC4表达;CCK-8检测细胞增殖;AO-PI染色后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自噬;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结果:在宫颈癌组织及SiHa、HeLa细胞中,miR-150表达显著下调,MUC4表达显著上调;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证实MUC4是miR-150的直接靶标;miR-150过表达后MUC4表达显著降低,SiHa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显著降低,且细胞凋亡增加;miR-150过表达与细胞自噬相关。结论:miR-150可能通过下调MUC4表达抑制宫颈癌细胞的恶性生长和侵袭行为,这可能为宫颈癌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提供新方法。
2022年01期 v.31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7 ] |[引用频次:2 ]
- 杨冰;范江涛;
目的:探讨子宫颈锥切术后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时机选择。方法:回顾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20年6月接受子宫颈锥切术后行全子宫切除术的2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LEEP术与全子宫切除术时间间隔分为4组:T1<1周(48例)、1周≤T2<2周(30例)、2周≤T3<6周(49例)、T4≥6周(136例)。比较4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血红蛋白改变、手术路径(开腹组vs微创组)、手术用时、住院时间、术后发热、抗生素使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探索与时间间隔之间的关系。结果:4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发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间隔(P=0.001)、HPV感染(P=0.002)对术后并发症发生存在影响。手术时间间隔T1<1周(OR=3.778,95%CI为1.748~8.166,P=0.001),1周≤T2<2周(OR=5.218,95%CI为2.106~12.925,P<0.001)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亚组分析:宫颈浸润癌患者住院天数对手术时间间隔的选择存在影响。宫颈浸润癌患者不同手术时间间隔生存预后、复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子宫颈锥切术后全子宫切除时间间隔应考虑在子宫颈锥切术后6周进行。宫颈浸润癌患者,手术治疗时间需结合患者自身因素以及经过术者的综合评估后选择最佳时机进行个体化选择。
2022年01期 v.31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0 ] |[引用频次:2 ] - 杨冰;范江涛;
目的:探讨子宫颈锥切术后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时机选择。方法:回顾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20年6月接受子宫颈锥切术后行全子宫切除术的2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LEEP术与全子宫切除术时间间隔分为4组:T1<1周(48例)、1周≤T2<2周(30例)、2周≤T3<6周(49例)、T4≥6周(136例)。比较4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血红蛋白改变、手术路径(开腹组vs微创组)、手术用时、住院时间、术后发热、抗生素使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探索与时间间隔之间的关系。结果:4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发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间隔(P=0.001)、HPV感染(P=0.002)对术后并发症发生存在影响。手术时间间隔T1<1周(OR=3.778,95%CI为1.748~8.166,P=0.001),1周≤T2<2周(OR=5.218,95%CI为2.106~12.925,P<0.001)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亚组分析:宫颈浸润癌患者住院天数对手术时间间隔的选择存在影响。宫颈浸润癌患者不同手术时间间隔生存预后、复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子宫颈锥切术后全子宫切除时间间隔应考虑在子宫颈锥切术后6周进行。宫颈浸润癌患者,手术治疗时间需结合患者自身因素以及经过术者的综合评估后选择最佳时机进行个体化选择。
2022年01期 v.31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0 ] |[引用频次:2 ] - 梁菲;王瑜;武海英;
目的:探讨妊娠期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河南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妊娠期合并DVT患者41例为DVT组,采用1:5配比病例对照分析方法,选择同期来院产检、住院分娩的健康正常孕妇205例为对照组。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包括年龄、孕周等。应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妊娠期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模型拟合度,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检测logistic回归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妊娠期DVT患者的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56.10%)、疼痛(43.90%);血栓类型以周围型为主(70.73%);DVT部位以左下肢(80.48%)为主。DVT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胎儿数量、血栓病史、孕前避孕药史、妊娠期高血压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5岁(OR=2.729,P=0.010)、血栓病史(OR=4.680,P=0.010)、孕前避孕药史(OR=2.456,P=0.039)、合并妊娠期高血压(OR=5.455,P<0.001)是影响妊娠期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风险预测模型表达式为P=1/[1+e~(-(-2.655+1.004×(年龄)+1.543×(血栓病史)+2.789×(孕前避孕药史)+2.486×(妊娠期高血压))],Hosmer-Lemeshow χ~2=1.531,P=0.675,模型妊娠期DVT发生的AUC为0.783,95%CI为0.704~0.861。结论:妊娠期DVT患者主要以患肢肿胀、疼痛为首发症状,左下肢、周围型更多见,该病是多因素作用结果,构建风险预测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其发生。
2022年01期 v.31 50-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99 ] |[引用频次:8 ] - 梁菲;王瑜;武海英;
目的:探讨妊娠期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河南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妊娠期合并DVT患者41例为DVT组,采用1:5配比病例对照分析方法,选择同期来院产检、住院分娩的健康正常孕妇205例为对照组。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包括年龄、孕周等。应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妊娠期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模型拟合度,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检测logistic回归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妊娠期DVT患者的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56.10%)、疼痛(43.90%);血栓类型以周围型为主(70.73%);DVT部位以左下肢(80.48%)为主。DVT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胎儿数量、血栓病史、孕前避孕药史、妊娠期高血压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5岁(OR=2.729,P=0.010)、血栓病史(OR=4.680,P=0.010)、孕前避孕药史(OR=2.456,P=0.039)、合并妊娠期高血压(OR=5.455,P<0.001)是影响妊娠期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风险预测模型表达式为P=1/[1+e~(-(-2.655+1.004×(年龄)+1.543×(血栓病史)+2.789×(孕前避孕药史)+2.486×(妊娠期高血压))],Hosmer-Lemeshow χ~2=1.531,P=0.675,模型妊娠期DVT发生的AUC为0.783,95%CI为0.704~0.861。结论:妊娠期DVT患者主要以患肢肿胀、疼痛为首发症状,左下肢、周围型更多见,该病是多因素作用结果,构建风险预测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其发生。
2022年01期 v.31 50-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99 ] |[引用频次:8 ] - 周伟;周毅惠;施素华;倪观太;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髂耻韧带固定术治疗中盆腔器官脱垂的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于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腹腔镜下髂耻韧带固定术的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POP-Q分度法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症状问卷-20(PFDI-20)问卷调查,评价该术式远期客观治愈率及盆底生活质量。结果:63例均成功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31.0±41.24)min,平均失血量为(63.17±33.83)mL,术后随访时间为(46.9±5.4)月,术后3年治愈率为92.1%(58/63),总复发率7.9%(5/63)。根据术前及术后3年PFDI-20问卷调查结果(61.76±0.88 vs 29.25±0.31)显示,患者术后盆底生活质量均得到明显改善(P<0.001)。随访期内,未发现网片侵蚀、暴露等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下髂耻韧带固定术治疗中盆腔器官脱垂远期疗效显著,可供妇科医师选择。
2022年01期 v.31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29 ] |[引用频次:12 ] - 周伟;周毅惠;施素华;倪观太;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髂耻韧带固定术治疗中盆腔器官脱垂的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于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腹腔镜下髂耻韧带固定术的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POP-Q分度法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症状问卷-20(PFDI-20)问卷调查,评价该术式远期客观治愈率及盆底生活质量。结果:63例均成功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31.0±41.24)min,平均失血量为(63.17±33.83)mL,术后随访时间为(46.9±5.4)月,术后3年治愈率为92.1%(58/63),总复发率7.9%(5/63)。根据术前及术后3年PFDI-20问卷调查结果(61.76±0.88 vs 29.25±0.31)显示,患者术后盆底生活质量均得到明显改善(P<0.001)。随访期内,未发现网片侵蚀、暴露等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下髂耻韧带固定术治疗中盆腔器官脱垂远期疗效显著,可供妇科医师选择。
2022年01期 v.31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29 ] |[引用频次:12 ] - 赵晓南;刘玉芳;王秀献;
目的:调查滨州市孕晚期妇女血清铁蛋白(SF)水平,探讨铁缺乏与母婴结局的关联。方法:收集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家庭化病房收治的667例分娩病例。根据SF水平分为3组,ID组(SF<20μg/L)360例,临界ID组(20μg/L≤SF<30μg/L)175例,非ID组(SF≥30μg/L)132例,分析比较3组研究对象的母婴结局。结果:孕晚期妇女的铁缺乏检出率为53.97%(360/667)。3组的母婴结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D组的产前Hb水平、Hb正常比例、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低于临界ID组及非ID组(P<0.01),ID组的分娩前后Hb差值、总产程、产后出血量、住院时间、剖宫产、早产、羊水过少、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均高于临界ID组及非ID组(P<0.05),ID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产褥感染、新生儿听力异常、NICU入院率高于非ID组(P<0.017)。临界ID组的产前Hb水平、Hb正常比例低于非ID组(P<0.01),其分娩前后Hb差值、总产程、产后出血量高于非ID组(P<0.05)。结论:孕晚期铁缺乏可导致不良母婴结局,产检时应重视铁蛋白的检测,正确指导孕妇及时补铁,预防ID甚至IDA,改善母婴结局。
2022年01期 v.31 58-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9 ] |[引用频次:8 ] - 赵晓南;刘玉芳;王秀献;
目的:调查滨州市孕晚期妇女血清铁蛋白(SF)水平,探讨铁缺乏与母婴结局的关联。方法:收集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家庭化病房收治的667例分娩病例。根据SF水平分为3组,ID组(SF<20μg/L)360例,临界ID组(20μg/L≤SF<30μg/L)175例,非ID组(SF≥30μg/L)132例,分析比较3组研究对象的母婴结局。结果:孕晚期妇女的铁缺乏检出率为53.97%(360/667)。3组的母婴结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D组的产前Hb水平、Hb正常比例、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低于临界ID组及非ID组(P<0.01),ID组的分娩前后Hb差值、总产程、产后出血量、住院时间、剖宫产、早产、羊水过少、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均高于临界ID组及非ID组(P<0.05),ID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产褥感染、新生儿听力异常、NICU入院率高于非ID组(P<0.017)。临界ID组的产前Hb水平、Hb正常比例低于非ID组(P<0.01),其分娩前后Hb差值、总产程、产后出血量高于非ID组(P<0.05)。结论:孕晚期铁缺乏可导致不良母婴结局,产检时应重视铁蛋白的检测,正确指导孕妇及时补铁,预防ID甚至IDA,改善母婴结局。
2022年01期 v.31 58-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9 ] |[引用频次:8 ] - 黄丽君;张丽姿;梁映渝;李玉莲;曾珊珊;黄敏珊;王志坚;温穗文;曹引丽;冯玲;赵先兰;赵扬玉;朱启英;漆洪波;张兰珍;杜丽丽;陈敦金;
目的:探究既往人工流产次数对于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母婴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等国内7省10家三级医院妇产科于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28周后分娩的孕妇,收集孕产妇的一般资料和本次妊娠情况,分析既往人工流产史对于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妊娠合并症及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影响。结果:共纳入9468例孕妇,其中无流产史者5305例,有人工流产史者4163例,并根据人工流产次数分为人工流产1次组(2482例),人工流产2次组(1165例),人工流产≥3次组(516例)。4组孕妇的年龄、孕前体重、孕期增重、分娩孕周、产前出血、前置胎盘、胎盘植入、产后出血、新生儿转入NICU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无流产史组相比,人工流产次数是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发生前置胎盘的独立危险因素(aOR_1:1.44,95%CI为1.19~1.76;aOR_2:2.18,95%CI为1.73~2.73,aOR_3:3.65,95%CI为2.78~4.78);同时,人工流产史是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aOR_1:1.48,95%CI为1.10~1.98;aOR_2:1.62,95%CI为1.12~2.36;aOR_3:3.29,95%CI为2.20~4.93)。人工流产≥2次是胎盘植入的独立危险因素(aOR_2:1.87,95%CI为1.39~2.50;aOR_3:4.22,95%CI为3.08~5.77)。结论:既往人工流产次数是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发生前置胎盘、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人工流产次数增加,可能会增加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孕妇发生胎盘植入的风险。
2022年01期 v.31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10 ] |[引用频次:19 ] - 黄丽君;张丽姿;梁映渝;李玉莲;曾珊珊;黄敏珊;王志坚;温穗文;曹引丽;冯玲;赵先兰;赵扬玉;朱启英;漆洪波;张兰珍;杜丽丽;陈敦金;
目的:探究既往人工流产次数对于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母婴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等国内7省10家三级医院妇产科于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28周后分娩的孕妇,收集孕产妇的一般资料和本次妊娠情况,分析既往人工流产史对于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妊娠合并症及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影响。结果:共纳入9468例孕妇,其中无流产史者5305例,有人工流产史者4163例,并根据人工流产次数分为人工流产1次组(2482例),人工流产2次组(1165例),人工流产≥3次组(516例)。4组孕妇的年龄、孕前体重、孕期增重、分娩孕周、产前出血、前置胎盘、胎盘植入、产后出血、新生儿转入NICU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无流产史组相比,人工流产次数是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发生前置胎盘的独立危险因素(aOR_1:1.44,95%CI为1.19~1.76;aOR_2:2.18,95%CI为1.73~2.73,aOR_3:3.65,95%CI为2.78~4.78);同时,人工流产史是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aOR_1:1.48,95%CI为1.10~1.98;aOR_2:1.62,95%CI为1.12~2.36;aOR_3:3.29,95%CI为2.20~4.93)。人工流产≥2次是胎盘植入的独立危险因素(aOR_2:1.87,95%CI为1.39~2.50;aOR_3:4.22,95%CI为3.08~5.77)。结论:既往人工流产次数是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发生前置胎盘、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人工流产次数增加,可能会增加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孕妇发生胎盘植入的风险。
2022年01期 v.31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10 ] |[引用频次:19 ]
- 李晨;陈奕;
妊娠期无症状菌尿(ASB)是妊娠期发生的无症状尿路感染,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但若未及时治疗将引起一系列不良妊娠结局,然而目前尚未列为产检常规检查项目。目前,国际上关于其与不良妊娠结局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筛查、治疗等问题尚未达成共识,该文主要就以上问题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提高妇产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2022年01期 v.31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58 ] |[引用频次:2 ] - 李晨;陈奕;
妊娠期无症状菌尿(ASB)是妊娠期发生的无症状尿路感染,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但若未及时治疗将引起一系列不良妊娠结局,然而目前尚未列为产检常规检查项目。目前,国际上关于其与不良妊娠结局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筛查、治疗等问题尚未达成共识,该文主要就以上问题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提高妇产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2022年01期 v.31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58 ] |[引用频次:2 ] - 王昊;胡蓉;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是一种常见的妊娠期并发症,目前诸多研究显示,HDP不仅对母亲,还对子代造成长期的健康影响。暴露于HDP的子代患高血压、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但目前确切的发病机制仍未被彻底阐明。本文旨在回顾HDP对子代心血管系统影响的流行病学证据及相关机制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HDP与子代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提供思路,帮助对子痫前期子代进行有效的临床管理及早期干预。
2022年01期 v.31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85 ] |[引用频次:14 ] - 王昊;胡蓉;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是一种常见的妊娠期并发症,目前诸多研究显示,HDP不仅对母亲,还对子代造成长期的健康影响。暴露于HDP的子代患高血压、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但目前确切的发病机制仍未被彻底阐明。本文旨在回顾HDP对子代心血管系统影响的流行病学证据及相关机制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HDP与子代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提供思路,帮助对子痫前期子代进行有效的临床管理及早期干预。
2022年01期 v.31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85 ] |[引用频次:14 ] - 殷爱军;孔北华;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全球女性健康。其总体治愈率较高,但复发或晚期子宫内膜癌总体预后较差,对经典治疗的反应性较差,亟待探索新的治疗方式以改善预后。近年来,随着对肿瘤细胞以及肿瘤免疫微环境研究的不断深入,免疫治疗,特别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被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抑制免疫检查点活性以激活免疫细胞对肿瘤的识别和杀伤功能,从而发挥抗肿瘤的作用。近年来,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PD1配体(PD-L1)抗体在复发或晚期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中进行了较多临床研究,提示PD-1/PD-L1抗体治疗可改善晚期/复发性子宫内膜癌的预后,而联合治疗和生物标记物的探索有望使更多患者获得更大受益。本文主要总结了PD-1/PD-L1抗体目前在子宫内膜癌的研究数据,并且探讨疗效评估的生物标记物,有助于进一步探索复发或晚期子宫内膜癌的精准治疗。
2022年01期 v.31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12 ] |[引用频次:7 ] - 殷爱军;孔北华;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全球女性健康。其总体治愈率较高,但复发或晚期子宫内膜癌总体预后较差,对经典治疗的反应性较差,亟待探索新的治疗方式以改善预后。近年来,随着对肿瘤细胞以及肿瘤免疫微环境研究的不断深入,免疫治疗,特别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被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抑制免疫检查点活性以激活免疫细胞对肿瘤的识别和杀伤功能,从而发挥抗肿瘤的作用。近年来,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PD1配体(PD-L1)抗体在复发或晚期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中进行了较多临床研究,提示PD-1/PD-L1抗体治疗可改善晚期/复发性子宫内膜癌的预后,而联合治疗和生物标记物的探索有望使更多患者获得更大受益。本文主要总结了PD-1/PD-L1抗体目前在子宫内膜癌的研究数据,并且探讨疗效评估的生物标记物,有助于进一步探索复发或晚期子宫内膜癌的精准治疗。
2022年01期 v.31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12 ] |[引用频次: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