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北华,男,1961年8月,博士、主任医师、山东大学特聘教授(第一层级)、山东大学齐鲁医学杰出名医、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先后担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主任、医院副院长和医学院常务副院长。现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教授,国家重点学科山东大学妇产科学系主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学术任职为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妇产科杂志》副总编,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委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执业医师考试临床医学命审题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现代妇产科进展》杂志主编。
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卫生系统杰出学科带头人,山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山东省教学名师,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主要致力于妇科肿瘤临床诊治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详细内容

论著

  • Y网应用于腹腔镜下阴道骶骨固定术对尿流动力学、膀胱功能的影响及疗效评价

    苏圣梅;曾薇薇;都红蕾;姚吉龙;刘剀;金平;王佳慧;

    目的:研究部分可吸收Artisyn-Y型网片用于腹腔镜下阴道骶骨固定术对盆腔脏器脱垂患者尿流动力学、膀胱功能的影响及其疗效评价。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盆腔脏器脱垂(POP)患者110例,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采用部分可吸收性Y型网片行腹腔镜阴道骶骨固定术的患者为观察组(55例);采用传统盆底重建手术(阴式全子宫切除+阴道前后壁修补)的患者为对照组(5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一般临床资料、手术后尿流动力学、膀胱功能的变化。通过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症状问卷简表(PFDI-20)等问卷评价术后生活质量、性生活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两组的平均尿流率、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及最大膀胱容量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的POPDI-6、UDI-6、CRADI-8及PFIQ-7评分均显著改善,观察组术后半年、1年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盆底生活质量、性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术前改善,且观察组的盆底生活质量、性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部分可吸收性Y网应用于腹腔镜下阴道骶骨固定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患者安全有效,可有效改善患者尿流动力学、膀胱功能,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2021年11期 v.30 801-804+8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33 ] |[引用频次:3 ]
  • Y网应用于腹腔镜下阴道骶骨固定术对尿流动力学、膀胱功能的影响及疗效评价

    苏圣梅;曾薇薇;都红蕾;姚吉龙;刘剀;金平;王佳慧;

    目的:研究部分可吸收Artisyn-Y型网片用于腹腔镜下阴道骶骨固定术对盆腔脏器脱垂患者尿流动力学、膀胱功能的影响及其疗效评价。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盆腔脏器脱垂(POP)患者110例,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采用部分可吸收性Y型网片行腹腔镜阴道骶骨固定术的患者为观察组(55例);采用传统盆底重建手术(阴式全子宫切除+阴道前后壁修补)的患者为对照组(5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一般临床资料、手术后尿流动力学、膀胱功能的变化。通过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症状问卷简表(PFDI-20)等问卷评价术后生活质量、性生活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两组的平均尿流率、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及最大膀胱容量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的POPDI-6、UDI-6、CRADI-8及PFIQ-7评分均显著改善,观察组术后半年、1年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盆底生活质量、性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术前改善,且观察组的盆底生活质量、性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部分可吸收性Y网应用于腹腔镜下阴道骶骨固定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患者安全有效,可有效改善患者尿流动力学、膀胱功能,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2021年11期 v.30 801-804+8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33 ] |[引用频次:3 ]
  • miR-17-92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癌易感性及预后的相关性

    接智慧;周岩;吴慧丽;郑莉莉;李萍;高翔;

    目的:探讨miR-17-92基因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癌(EC)易感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反应检测398例EC患者与420例健康人群miR-17-92基因簇启动子区rs1813389A/G、rs9515692C/T两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的基因型,并分析两个位点SNP与EC发病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与携带rs1813389AA基因型者相比,GG基因型显著降低EC的发病风险(OR=0.49,95%CI=0.32~0.78,P=0.002),与A等位基因携带者相比,G等位基因显著降低EC的发病风险(OR=0.75,95%CI=0.62~0.91,P=0.005);与携带rs9515692CC基因型者相比,TT基因型可显著降低EC发病风险(OR=0.53,95%CI=0.34~0.82,P=0.004),与C等位基因的携带者相比,T等位基因可降低EC的发病风险(OR=0.77,95%CI=0.63~0.94,P=0.010)。预后分析显示rs1813389AG或GG基因型是E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HR=0.49,95%CI=0.36~0.82,P=0.007;HR=0.29,95%CI=0.16~0.83,P=0.017)。结论:miR-17-92基因簇启动子区rs1813389A/G、rs9515692C/T多态性可能成为中国华北地区女性EC发病和预后判断的分子标志物。

    2021年11期 v.30 805-8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8 ] |[引用频次:0 ]
  • miR-17-92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癌易感性及预后的相关性

    接智慧;周岩;吴慧丽;郑莉莉;李萍;高翔;

    目的:探讨miR-17-92基因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癌(EC)易感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反应检测398例EC患者与420例健康人群miR-17-92基因簇启动子区rs1813389A/G、rs9515692C/T两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的基因型,并分析两个位点SNP与EC发病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与携带rs1813389AA基因型者相比,GG基因型显著降低EC的发病风险(OR=0.49,95%CI=0.32~0.78,P=0.002),与A等位基因携带者相比,G等位基因显著降低EC的发病风险(OR=0.75,95%CI=0.62~0.91,P=0.005);与携带rs9515692CC基因型者相比,TT基因型可显著降低EC发病风险(OR=0.53,95%CI=0.34~0.82,P=0.004),与C等位基因的携带者相比,T等位基因可降低EC的发病风险(OR=0.77,95%CI=0.63~0.94,P=0.010)。预后分析显示rs1813389AG或GG基因型是E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HR=0.49,95%CI=0.36~0.82,P=0.007;HR=0.29,95%CI=0.16~0.83,P=0.017)。结论:miR-17-92基因簇启动子区rs1813389A/G、rs9515692C/T多态性可能成为中国华北地区女性EC发病和预后判断的分子标志物。

    2021年11期 v.30 805-8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8 ] |[引用频次:0 ]
  • 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宫颈癌根治术对患者的远期疗效meta分析

    唐玲玲;李力;

    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宫颈癌根治术(NSRH)和传统根治性子宫切除术(RH)的远期盆腔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和生存结局。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等数据库,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3软件和Stata16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纳入研究21篇,总样本量3102例,其中NSRH组1404例,RH组1698例。NSRH术后患者膀胱、直肠和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低于RH,两者的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无显著差异。结论:NSRH能维持RH的有效性,并可降低盆腔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但是由于纳入的研究属于非随机对照试验,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仍需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2021年11期 v.30 810-814+8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4 ] |[引用频次:2 ]
  • 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宫颈癌根治术对患者的远期疗效meta分析

    唐玲玲;李力;

    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宫颈癌根治术(NSRH)和传统根治性子宫切除术(RH)的远期盆腔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和生存结局。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等数据库,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3软件和Stata16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纳入研究21篇,总样本量3102例,其中NSRH组1404例,RH组1698例。NSRH术后患者膀胱、直肠和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低于RH,两者的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无显著差异。结论:NSRH能维持RH的有效性,并可降低盆腔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但是由于纳入的研究属于非随机对照试验,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仍需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2021年11期 v.30 810-814+8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4 ] |[引用频次:2 ]
  • 干扰hTERT增强光动力疗法诱导宫颈癌细胞凋亡的体外实验

    王颉;黄守国;宗丽菊;张友忠;

    目的:观察干扰hTERT对TMPyP_4光动力疗法诱导宫颈癌细胞发生凋亡的作用,并探索其机制。方法:筛选hTERT的有效干扰片段,并将其转染至宫颈癌Caski细胞和接受TMPyP_4-PDT的Caski细胞。AnnexinV-PE/7-AAD双染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率,荧光实时定量PCR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Bcl-2、Bax、caspase-3、SP-1基因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成功筛选sh-4作为有效干扰片段用于后续实验,接受TMPyP_4-PDT的Caski细胞稳定转染此片段后,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Bcl-2、SP-1基因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均减少,Bax、caspase-3基因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均增加。结论:干扰hTERT基因可以增强光动力疗法(PDT)的效果,可能机制是通过降低靶基因Bcl-2、SP-1表达和增加Bax、caspase-3表达,进而加速细胞凋亡。

    2021年11期 v.30 815-8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6 ] |[引用频次:0 ]
  • 干扰hTERT增强光动力疗法诱导宫颈癌细胞凋亡的体外实验

    王颉;黄守国;宗丽菊;张友忠;

    目的:观察干扰hTERT对TMPyP_4光动力疗法诱导宫颈癌细胞发生凋亡的作用,并探索其机制。方法:筛选hTERT的有效干扰片段,并将其转染至宫颈癌Caski细胞和接受TMPyP_4-PDT的Caski细胞。AnnexinV-PE/7-AAD双染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率,荧光实时定量PCR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Bcl-2、Bax、caspase-3、SP-1基因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成功筛选sh-4作为有效干扰片段用于后续实验,接受TMPyP_4-PDT的Caski细胞稳定转染此片段后,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Bcl-2、SP-1基因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均减少,Bax、caspase-3基因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均增加。结论:干扰hTERT基因可以增强光动力疗法(PDT)的效果,可能机制是通过降低靶基因Bcl-2、SP-1表达和增加Bax、caspase-3表达,进而加速细胞凋亡。

    2021年11期 v.30 815-8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6 ] |[引用频次:0 ]
  • 橄榄苦苷对去势SD大鼠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刘慧兰;赵爱国;侯安丽;

    目的:通过在雌性SD大鼠绝经后骨质疏松(PMOP)模型上服用橄榄油中提取的橄榄苦苷,通过监测动物骨密度变化、骨代谢指标及子宫系数,明确橄榄苦苷对去势SD大鼠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治疗作用及机制,为开发天然药物防治PMOP提供依据。方法:将8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20例),去势组(OVX组,20例),OVX+橄榄苦苷(OVX+oleuropein组,20例),OVX+雌激素(OVX+E_2组,20例)。OVX+oleuropein和OVX+E_2组除了分别每天以200μg橄榄苦苷和25μg/kg E_2灌胃,其他饮食起居与Sham组和OVX组保持一致,连续饲养12周。12周后,分别测量各组大鼠腰椎及左侧股骨颈骨密度、子宫湿重、子宫系数和四组血清中OPG/RANKL的含量。结果:与OVX组相比较,OVX+oleuropein组明显增加腰椎及左侧股骨颈的骨密度(P<0.05),与OVX+E_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ham组相比较,OVX+E_2和OVX+oleuropein组中OPG水平减少,但明显高于OV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后两组的OPG水平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OVX组相比,OVX+oleuropein血清中RANKL明显降低(P<0.05)。OVX+oleuropein组与OVX+E_2组相比,血清中RANKL含量降低(P<0.05)。结论:橄榄苦苷能通过提高骨密度防止骨质的流失,且不具有促进子宫内膜增生的雌激素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调节OPG及RANKL水平防止骨的吸收达到防治骨质疏松症。

    2021年11期 v.30 819-821+8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19 ] |[引用频次:5 ]
  • 橄榄苦苷对去势SD大鼠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刘慧兰;赵爱国;侯安丽;

    目的:通过在雌性SD大鼠绝经后骨质疏松(PMOP)模型上服用橄榄油中提取的橄榄苦苷,通过监测动物骨密度变化、骨代谢指标及子宫系数,明确橄榄苦苷对去势SD大鼠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治疗作用及机制,为开发天然药物防治PMOP提供依据。方法:将8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20例),去势组(OVX组,20例),OVX+橄榄苦苷(OVX+oleuropein组,20例),OVX+雌激素(OVX+E_2组,20例)。OVX+oleuropein和OVX+E_2组除了分别每天以200μg橄榄苦苷和25μg/kg E_2灌胃,其他饮食起居与Sham组和OVX组保持一致,连续饲养12周。12周后,分别测量各组大鼠腰椎及左侧股骨颈骨密度、子宫湿重、子宫系数和四组血清中OPG/RANKL的含量。结果:与OVX组相比较,OVX+oleuropein组明显增加腰椎及左侧股骨颈的骨密度(P<0.05),与OVX+E_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ham组相比较,OVX+E_2和OVX+oleuropein组中OPG水平减少,但明显高于OV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后两组的OPG水平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OVX组相比,OVX+oleuropein血清中RANKL明显降低(P<0.05)。OVX+oleuropein组与OVX+E_2组相比,血清中RANKL含量降低(P<0.05)。结论:橄榄苦苷能通过提高骨密度防止骨质的流失,且不具有促进子宫内膜增生的雌激素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调节OPG及RANKL水平防止骨的吸收达到防治骨质疏松症。

    2021年11期 v.30 819-821+8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19 ] |[引用频次:5 ]
  • 无高危家族史卵巢癌胚系基因BRCA突变及临床病理特点

    宁莹;田甜;刘翔宇;王灵芝;韩毅;崔竹梅;

    目的:探究无高危家族史卵巢癌BRCA1/2突变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病理诊断为原发性卵巢癌且家族中无乳腺癌或卵巢上皮性癌病史、本人无乳腺癌病史的卵巢癌患者95例,利用二代测序技术(NGS)检测BRCA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突变组与非突变组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95例无高危家族史卵巢癌患者中BRCA1/2突变11例,突变率11.6%。BRCA突变组治疗前大量腹水(≥500mL)患者显著少于非突变组(P<0.05),突变组患者的化疗敏感率显著高于非突变组(P<0.05),突变组与非突变组的发病年龄、肿瘤家族史、治疗前CA125/HE4水平、肿瘤病理类型、肿瘤分期、肿瘤分化、淋巴结转移及手术满意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BRCA突变情况、发病年龄、初治腹水量、肿瘤分期、化疗敏感性、手术满意度对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影响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腹水量、肿瘤分期、手术满意度、化疗敏感性对患者总生存期(OS)影响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有化疗敏感性是无高危家族史卵巢癌患者PFS的独立影响因素,初治腹水量、手术满意度、化疗敏感性为无高危家族史卵巢癌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BRCA基因突变在无高危家族史卵巢癌患者中仍有较高突变率,BRCA突变与临床、病理及预后存在相关性,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2021年11期 v.30 822-8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4K]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212 ] |[引用频次:0 ]
  • 无高危家族史卵巢癌胚系基因BRCA突变及临床病理特点

    宁莹;田甜;刘翔宇;王灵芝;韩毅;崔竹梅;

    目的:探究无高危家族史卵巢癌BRCA1/2突变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病理诊断为原发性卵巢癌且家族中无乳腺癌或卵巢上皮性癌病史、本人无乳腺癌病史的卵巢癌患者95例,利用二代测序技术(NGS)检测BRCA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突变组与非突变组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95例无高危家族史卵巢癌患者中BRCA1/2突变11例,突变率11.6%。BRCA突变组治疗前大量腹水(≥500mL)患者显著少于非突变组(P<0.05),突变组患者的化疗敏感率显著高于非突变组(P<0.05),突变组与非突变组的发病年龄、肿瘤家族史、治疗前CA125/HE4水平、肿瘤病理类型、肿瘤分期、肿瘤分化、淋巴结转移及手术满意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BRCA突变情况、发病年龄、初治腹水量、肿瘤分期、化疗敏感性、手术满意度对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影响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腹水量、肿瘤分期、手术满意度、化疗敏感性对患者总生存期(OS)影响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有化疗敏感性是无高危家族史卵巢癌患者PFS的独立影响因素,初治腹水量、手术满意度、化疗敏感性为无高危家族史卵巢癌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BRCA基因突变在无高危家族史卵巢癌患者中仍有较高突变率,BRCA突变与临床、病理及预后存在相关性,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2021年11期 v.30 822-8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2 ] |[引用频次:0 ]
  • 11501例不同临床指征单胎孕妇NIPT临床应用效力比较

    王玉;李娜;张丽华;宋珍;杨瑞芳;孙平;

    目的:探讨无创产前检测(NIPT)在不同临床指征孕妇中的临床应用效力。方法:将11501例单胎孕妇按临床指征分为血清学筛查T21高风险组、T18高风险组、T21临界风险组、高龄组、NT增厚组、其它软指标异常组、无指征组,综合NIPT、产前诊断及新生儿随访等结果,计算NIPT对T21、T18、T13的筛查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并行组间比较,同时进行组间发病率比较。增加3个截断值(1/350、1/500、1/750)将T21临界风险区间划分为4个亚区间,比较不同区间的筛查效率及疾病发病率。结果:NIPT筛查效率以T18高风险组和其它软指标异常组最高,其后依次为T21高风险组、T21临界风险阻、高龄组、NT增厚组、无指征组;发病率以NT增厚组最高,T21临界风险组最低;4个T21临界风险亚区间组NIPT筛查敏感度、特异度均为100%,但PPV差异较大,不同区间发病率随着风险值降低而下降。结论:NIPT作为二线筛查的效率高于一线筛查;NT增厚组疾病发病率组最高,但NIPT筛查效率较低,遗传咨询需谨慎;尽管NIPT可有效监管T21临界风险孕妇,但以1/270~1/350亚区间筛查的经济效益最高。

    2021年11期 v.30 827-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6 ] |[引用频次:3 ]
  • 11501例不同临床指征单胎孕妇NIPT临床应用效力比较

    王玉;李娜;张丽华;宋珍;杨瑞芳;孙平;

    目的:探讨无创产前检测(NIPT)在不同临床指征孕妇中的临床应用效力。方法:将11501例单胎孕妇按临床指征分为血清学筛查T21高风险组、T18高风险组、T21临界风险组、高龄组、NT增厚组、其它软指标异常组、无指征组,综合NIPT、产前诊断及新生儿随访等结果,计算NIPT对T21、T18、T13的筛查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并行组间比较,同时进行组间发病率比较。增加3个截断值(1/350、1/500、1/750)将T21临界风险区间划分为4个亚区间,比较不同区间的筛查效率及疾病发病率。结果:NIPT筛查效率以T18高风险组和其它软指标异常组最高,其后依次为T21高风险组、T21临界风险阻、高龄组、NT增厚组、无指征组;发病率以NT增厚组最高,T21临界风险组最低;4个T21临界风险亚区间组NIPT筛查敏感度、特异度均为100%,但PPV差异较大,不同区间发病率随着风险值降低而下降。结论:NIPT作为二线筛查的效率高于一线筛查;NT增厚组疾病发病率组最高,但NIPT筛查效率较低,遗传咨询需谨慎;尽管NIPT可有效监管T21临界风险孕妇,但以1/270~1/350亚区间筛查的经济效益最高。

    2021年11期 v.30 827-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6 ] |[引用频次:3 ]
  • 子宫内膜异位症间质细胞中蛋白激酶Cβ1对MEK1/2表达及细胞增殖侵袭性的影响

    商丽红;杨玉娥;王芳;哈春芳;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β1(PKCβ1)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在位内膜间质细胞中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1/2(MEK1/2)表达的影响及其与细胞增殖侵袭性的关系。方法:收集因EMs行手术治疗且术中或术后经病理证实为EMs的患者30例,取在位内膜及异位内膜组织分为EMs在位内膜组和EMs异位内膜组;选取同期因良性卵巢肿瘤经手术治疗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3组组织中PKCβ1、MEK1/2表达,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收集EMs患者在位内膜10例,分离培养EMs在位内膜间质细胞,根据siRNA沉默在位内膜间质细胞中PKCβ1的不同分为PKCβ1 siRNA组、si-NC组(无意义链同源siRNA)和空白组(等比例转染试剂),Western blot法检测PKCβ1 siRNA转染前后MEK1/2蛋白表达情况,CCK-8法检测PKCβ1 siRNA转染前后间质细胞增殖性变化,Transwell法检测PKCβ1 siRNA转染前后间质细胞侵袭性变化。结果:EMs在位及异位内膜组织中PKCβ1、MEK1/2表达均高于对照组,且异位内膜组织中PKCβ1、MEK1/2表达高于在位内膜组织(P<0.05),且在EMs中两者呈正相关(EMs在位内膜:r=0.88,EMs异位内膜:r=0.91,P<0.05)。PKCβ1 siRNA转染后间质细胞中PKCβ1、MEK1/2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Cβ1 siRNA转染后间质细胞增殖性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Cβ1 siRNA转染后间质细胞侵袭性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EMs间质细胞中,PKCβ1通过调节MEK1/2表达影响异位细胞的增值和侵袭活性,促进内异症的发生与发展。

    2021年11期 v.30 833-838+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0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68 ] |[引用频次:3 ]
  • 子宫内膜异位症间质细胞中蛋白激酶Cβ1对MEK1/2表达及细胞增殖侵袭性的影响

    商丽红;杨玉娥;王芳;哈春芳;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β1(PKCβ1)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在位内膜间质细胞中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1/2(MEK1/2)表达的影响及其与细胞增殖侵袭性的关系。方法:收集因EMs行手术治疗且术中或术后经病理证实为EMs的患者30例,取在位内膜及异位内膜组织分为EMs在位内膜组和EMs异位内膜组;选取同期因良性卵巢肿瘤经手术治疗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3组组织中PKCβ1、MEK1/2表达,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收集EMs患者在位内膜10例,分离培养EMs在位内膜间质细胞,根据siRNA沉默在位内膜间质细胞中PKCβ1的不同分为PKCβ1 siRNA组、si-NC组(无意义链同源siRNA)和空白组(等比例转染试剂),Western blot法检测PKCβ1 siRNA转染前后MEK1/2蛋白表达情况,CCK-8法检测PKCβ1 siRNA转染前后间质细胞增殖性变化,Transwell法检测PKCβ1 siRNA转染前后间质细胞侵袭性变化。结果:EMs在位及异位内膜组织中PKCβ1、MEK1/2表达均高于对照组,且异位内膜组织中PKCβ1、MEK1/2表达高于在位内膜组织(P<0.05),且在EMs中两者呈正相关(EMs在位内膜:r=0.88,EMs异位内膜:r=0.91,P<0.05)。PKCβ1 siRNA转染后间质细胞中PKCβ1、MEK1/2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Cβ1 siRNA转染后间质细胞增殖性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Cβ1 siRNA转染后间质细胞侵袭性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EMs间质细胞中,PKCβ1通过调节MEK1/2表达影响异位细胞的增值和侵袭活性,促进内异症的发生与发展。

    2021年11期 v.30 833-838+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0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68 ] |[引用频次:3 ]

短篇论著

  • 妊娠12~14周完全性前置胎盘状态孕妇不同妊娠时期胎盘迁移情况及影响因素

    杨秋美;罗相桂;张卫社;刘月兰;

    目的:探讨妊娠12~14周完全性前置胎盘状态的孕妇不同妊娠阶段胎盘迁移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9月1日至2019年6月1日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妊娠12~14周检查发现胎盘完全覆盖宫颈内口,并于医院门诊定期产检和分娩的单胎孕妇共177例。比较不同孕周及分娩时胎盘迁移的位置情况。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胎盘迁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妊娠12~14周完全性前置胎盘状态在妊娠18~20周、22~24周、30~32周及分娩时迁移至正常位置的概率分别为48.0%、68.4%、80.2%和84.2%。单因素分析发现,宫腔粘连分离史、胎盘附着位置与妊娠22~24周、30~32周及分娩时的胎盘迁移结局相关(P<0.05)。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宫腔粘连分离史、胎盘附着位置与妊娠22~24周(OR=10.749,95%CI为1.885~61.288;OR=4.527,95%CI为1.859~11.023)、妊娠30~32周(OR=12.437,95%CI为2.433~63.585;OR=5.425,95%CI为1.647~17.870)的胎盘迁移结局独立相关,宫腔粘连分离史与分娩时的胎盘迁移结局独立相关(OR=13.273,95%CI为3.093~56.957)。结论:有宫腔粘连分离史是妊娠12~14周完全性前置胎盘状态患者妊娠期发生胎盘位置持续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前壁胎盘迁移至正常位置的时间早于后壁胎盘,其比例亦高于后壁胎盘。

    2021年11期 v.30 839-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62 ] |[引用频次:8 ]
  • 妊娠12~14周完全性前置胎盘状态孕妇不同妊娠时期胎盘迁移情况及影响因素

    杨秋美;罗相桂;张卫社;刘月兰;

    目的:探讨妊娠12~14周完全性前置胎盘状态的孕妇不同妊娠阶段胎盘迁移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9月1日至2019年6月1日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妊娠12~14周检查发现胎盘完全覆盖宫颈内口,并于医院门诊定期产检和分娩的单胎孕妇共177例。比较不同孕周及分娩时胎盘迁移的位置情况。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胎盘迁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妊娠12~14周完全性前置胎盘状态在妊娠18~20周、22~24周、30~32周及分娩时迁移至正常位置的概率分别为48.0%、68.4%、80.2%和84.2%。单因素分析发现,宫腔粘连分离史、胎盘附着位置与妊娠22~24周、30~32周及分娩时的胎盘迁移结局相关(P<0.05)。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宫腔粘连分离史、胎盘附着位置与妊娠22~24周(OR=10.749,95%CI为1.885~61.288;OR=4.527,95%CI为1.859~11.023)、妊娠30~32周(OR=12.437,95%CI为2.433~63.585;OR=5.425,95%CI为1.647~17.870)的胎盘迁移结局独立相关,宫腔粘连分离史与分娩时的胎盘迁移结局独立相关(OR=13.273,95%CI为3.093~56.957)。结论:有宫腔粘连分离史是妊娠12~14周完全性前置胎盘状态患者妊娠期发生胎盘位置持续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前壁胎盘迁移至正常位置的时间早于后壁胎盘,其比例亦高于后壁胎盘。

    2021年11期 v.30 839-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62 ] |[引用频次:8 ]
  • 腹腔镜下Dubuisson术式治疗盆腔脏器脱垂临床分析

    李华梅;张兰玲;杨林青;冯彦丽;刘宏侠;王云飞;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经腹壁人工网片无张力双侧顶端悬吊盆底重建术(Dubuisson术)治疗前(中)盆腔脏器脱垂(POP)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术后恢复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因中(前)POP接受腹腔镜下Dubuisson术式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年龄、BMI、产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及留置尿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比较其术前及术后POP-Q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PFIQ-7)的变化。结果: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中并发症,术后短期无复发。4例患者术中同时行经闭孔经阴道尿道中段悬吊术,手术时间84~178min,平均(122.2±23.7)min;术中出血量20~50mL,平均(31.5±11.1)mL;术后留置尿管时间1~3d,平均(2.3±0.8)d;术后排气时间1~2d,平均(1.7±0.4)d;术后住院时间4~10d,平均(5.1±0.6)d。术后1月、3月、6月门诊复查,POP-Q分度均无复发,术前及术后生活质量评分PFIQ-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腹腔镜下Dubuisson术式是一种治疗前(中)POP的有效术式,其易操作,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和满意度高,尤其适用肥胖的前(中)POP患者,是安全和可行的。

    2021年11期 v.30 843-845+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42 ] |[引用频次:9 ]
  • 腹腔镜下Dubuisson术式治疗盆腔脏器脱垂临床分析

    李华梅;张兰玲;杨林青;冯彦丽;刘宏侠;王云飞;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经腹壁人工网片无张力双侧顶端悬吊盆底重建术(Dubuisson术)治疗前(中)盆腔脏器脱垂(POP)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术后恢复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因中(前)POP接受腹腔镜下Dubuisson术式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年龄、BMI、产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及留置尿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比较其术前及术后POP-Q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PFIQ-7)的变化。结果: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中并发症,术后短期无复发。4例患者术中同时行经闭孔经阴道尿道中段悬吊术,手术时间84~178min,平均(122.2±23.7)min;术中出血量20~50mL,平均(31.5±11.1)mL;术后留置尿管时间1~3d,平均(2.3±0.8)d;术后排气时间1~2d,平均(1.7±0.4)d;术后住院时间4~10d,平均(5.1±0.6)d。术后1月、3月、6月门诊复查,POP-Q分度均无复发,术前及术后生活质量评分PFIQ-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腹腔镜下Dubuisson术式是一种治疗前(中)POP的有效术式,其易操作,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和满意度高,尤其适用肥胖的前(中)POP患者,是安全和可行的。

    2021年11期 v.30 843-845+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42 ] |[引用频次:9 ]
  • 胸腔-羊膜腔分流术应用于重度原发性胸腔积液胎儿的临床结局

    刘侃;王睿丽;张敬丽;王秋明;武海英;

    目的:评估胸腔-羊膜腔分流术应用于重度原发性胸腔积液中的临床结局。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并经胸腔-羊膜腔分流术干预的重度原发性胸腔积液胎儿共5例,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胎儿的中位诊断孕周为29.5周(26.7~30.5周);2例系双侧胸腔积液,3例系左侧单发;4例合并羊水过多、胎儿腹腔积液及皮肤水肿。进行胸腔-羊膜腔分流术的中位孕周30.6周(28.4~33.3周),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5例积液均缓解。5例胎儿胸水检查结果均为漏出液。1例患者引产;4例活产儿中位分娩孕周33.3周(32.4~35.6周),2例轻度窒息,1例放弃救治,2例患儿出生后予呼吸机辅助通气,1例出生后予胸腔闭式引流,3例患儿均顺利出院。结论:胸腔-羊膜腔分流术是治疗原发性胸腔积液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措施。对于重度原发性胸腔积液伴或不伴胎儿水肿者应首选胸腔-羊膜腔分流术。

    2021年11期 v.30 846-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4 ] |[引用频次:3 ]
  • 胸腔-羊膜腔分流术应用于重度原发性胸腔积液胎儿的临床结局

    刘侃;王睿丽;张敬丽;王秋明;武海英;

    目的:评估胸腔-羊膜腔分流术应用于重度原发性胸腔积液中的临床结局。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并经胸腔-羊膜腔分流术干预的重度原发性胸腔积液胎儿共5例,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胎儿的中位诊断孕周为29.5周(26.7~30.5周);2例系双侧胸腔积液,3例系左侧单发;4例合并羊水过多、胎儿腹腔积液及皮肤水肿。进行胸腔-羊膜腔分流术的中位孕周30.6周(28.4~33.3周),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5例积液均缓解。5例胎儿胸水检查结果均为漏出液。1例患者引产;4例活产儿中位分娩孕周33.3周(32.4~35.6周),2例轻度窒息,1例放弃救治,2例患儿出生后予呼吸机辅助通气,1例出生后予胸腔闭式引流,3例患儿均顺利出院。结论:胸腔-羊膜腔分流术是治疗原发性胸腔积液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措施。对于重度原发性胸腔积液伴或不伴胎儿水肿者应首选胸腔-羊膜腔分流术。

    2021年11期 v.30 846-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4 ] |[引用频次:3 ]
  • 临时性髂内动脉阻断术在妇科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崔鹏飞;单婉莹;徐乐;刘眈;吴鹏;高庆蕾;张玮;

    目的:探讨腹腔镜髂内动脉临时阻断术在妇科出血高风险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应用腹腔镜下髂内动脉临时阻断术辅助治疗的22例出血高风险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2例患者包括胎盘植入3例,巨大子宫肌瘤/腺肌症4例,侵蚀性葡萄胎1例,瘢痕妊娠14例。术中采用腹腔镜下顺行或逆行游离髂内动脉,以金属血管夹阻断,术毕松解。术后无发热、臀部疼痛等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下髂内动脉临时阻断术简单易行,止血效果确切,是一种易于掌握的止血方法。该法不仅适用于瘢痕妊娠的治疗,同样适用于妇科其他出血高风险手术;且优先行髂内动脉临时阻断术更能增加手术安全性。

    2021年11期 v.30 851-854+8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6 ] |[引用频次:1 ]
  • 临时性髂内动脉阻断术在妇科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崔鹏飞;单婉莹;徐乐;刘眈;吴鹏;高庆蕾;张玮;

    目的:探讨腹腔镜髂内动脉临时阻断术在妇科出血高风险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应用腹腔镜下髂内动脉临时阻断术辅助治疗的22例出血高风险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2例患者包括胎盘植入3例,巨大子宫肌瘤/腺肌症4例,侵蚀性葡萄胎1例,瘢痕妊娠14例。术中采用腹腔镜下顺行或逆行游离髂内动脉,以金属血管夹阻断,术毕松解。术后无发热、臀部疼痛等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下髂内动脉临时阻断术简单易行,止血效果确切,是一种易于掌握的止血方法。该法不仅适用于瘢痕妊娠的治疗,同样适用于妇科其他出血高风险手术;且优先行髂内动脉临时阻断术更能增加手术安全性。

    2021年11期 v.30 851-854+8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6 ] |[引用频次:1 ]
  • 不同取样方式HPV分型、定量检测的效果对比

    涂琴;李凌;刘英;

    目的:比较自取样本、医取样本HPV分型、定量检测的效果,探讨自取样HPV分型、定量检测用于宫颈癌初筛的可行性。方法:2019年11月至2019年12月招募1819例江西省"两癌"筛查女性入组,分别进行医取样及自取样,医取样本采取液体保存转运方式,自取样本采取固体或液体保存转运方式。对样本进行HPV分型、定量检测,比较不同取样方式与保存方式标本的HPV亚型、病毒载量的符合度,以及宫颈病变者不同取样方式HPV阳性例数的符合度。结果:自取样本与医取样本14种高危HPV亚型阳性率分别为11.65%(212/1819)、12.04%(219/1819),自取样本中固体组、液体组阳性率分别为11.53%(146/1255)、11.93%(66/533),三种标本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0)。自取样、医取样两种取样方式检测出HPV16、18、52、58阳性的一致性评价的Kappa值分别为0.99、0.98、0.99、0.99。自取样本HPV总感染(单一亚型及两种、两种以上亚型感染)病毒感染单位明显多于医取样本(中位数分别为5733.5、2073.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自取样本中,固体组、液体组的总感染病毒感染单位中位数分别为9985.2、3535.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自取液体组和医取样组总感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6)。HSIL+组18例患者,医取样本HPV均为阳性,自取样本16例阳性,16例HPV阳性患者亚型基本一致。LSIL组20例患者,医取样本及自取样本均为阳性,且20例HPV阳性患者亚型基本一致。两种取样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结论:自取样HPV分型、定量检测与医取样效果相当,可作为宫颈癌初筛方案。

    2021年11期 v.30 855-8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95 ] |[引用频次:8 ]
  • 不同取样方式HPV分型、定量检测的效果对比

    涂琴;李凌;刘英;

    目的:比较自取样本、医取样本HPV分型、定量检测的效果,探讨自取样HPV分型、定量检测用于宫颈癌初筛的可行性。方法:2019年11月至2019年12月招募1819例江西省"两癌"筛查女性入组,分别进行医取样及自取样,医取样本采取液体保存转运方式,自取样本采取固体或液体保存转运方式。对样本进行HPV分型、定量检测,比较不同取样方式与保存方式标本的HPV亚型、病毒载量的符合度,以及宫颈病变者不同取样方式HPV阳性例数的符合度。结果:自取样本与医取样本14种高危HPV亚型阳性率分别为11.65%(212/1819)、12.04%(219/1819),自取样本中固体组、液体组阳性率分别为11.53%(146/1255)、11.93%(66/533),三种标本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0)。自取样、医取样两种取样方式检测出HPV16、18、52、58阳性的一致性评价的Kappa值分别为0.99、0.98、0.99、0.99。自取样本HPV总感染(单一亚型及两种、两种以上亚型感染)病毒感染单位明显多于医取样本(中位数分别为5733.5、2073.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自取样本中,固体组、液体组的总感染病毒感染单位中位数分别为9985.2、3535.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自取液体组和医取样组总感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6)。HSIL+组18例患者,医取样本HPV均为阳性,自取样本16例阳性,16例HPV阳性患者亚型基本一致。LSIL组20例患者,医取样本及自取样本均为阳性,且20例HPV阳性患者亚型基本一致。两种取样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结论:自取样HPV分型、定量检测与医取样效果相当,可作为宫颈癌初筛方案。

    2021年11期 v.30 855-8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95 ] |[引用频次:8 ]

指南解读

  • 美国妇科肿瘤学会宫颈原位腺癌诊断治疗指南解读

    葛彦君;吴红;诸海燕;

    宫颈原位腺癌(AIS)是宫颈腺癌的癌前病变,近些年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20年美国妇科肿瘤学会(SGO)针对AIS的诊断和管理发表了最新指南,为临床上AIS诊疗常见问题给出了指导与建议。本文对该指南进行解读,为妇产科医师对AIS的诊治提供参考。

    2021年11期 v.30 859-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77 ] |[引用频次:2 ]
  • 美国妇科肿瘤学会宫颈原位腺癌诊断治疗指南解读

    葛彦君;吴红;诸海燕;

    宫颈原位腺癌(AIS)是宫颈腺癌的癌前病变,近些年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20年美国妇科肿瘤学会(SGO)针对AIS的诊断和管理发表了最新指南,为临床上AIS诊疗常见问题给出了指导与建议。本文对该指南进行解读,为妇产科医师对AIS的诊治提供参考。

    2021年11期 v.30 859-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77 ] |[引用频次:2 ]

综述

  • 系统免疫性疾病与宫颈病变

    俞佳敏;邢燕;

    系统免疫性疾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导致感染HPV及发展到宫颈病变的风险增加。多项统计研究表明,系统免疫性疾病患者发生宫颈病变的风险较普通人群增加。由于宫颈病变多由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导致,所以预防HPV感染十分必要。HPV疫苗是目前预防由HPV感染所导致的宫颈病变最有效的一级预防手段,对于系统免疫性疾病患者应积极推荐接种HPV疫苗。但HPV疫苗接种并不能替代常规宫颈癌筛查,接种HPV疫苗后仍应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

    2021年11期 v.30 863-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79 ] |[引用频次:2 ]
  • 系统免疫性疾病与宫颈病变

    俞佳敏;邢燕;

    系统免疫性疾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导致感染HPV及发展到宫颈病变的风险增加。多项统计研究表明,系统免疫性疾病患者发生宫颈病变的风险较普通人群增加。由于宫颈病变多由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导致,所以预防HPV感染十分必要。HPV疫苗是目前预防由HPV感染所导致的宫颈病变最有效的一级预防手段,对于系统免疫性疾病患者应积极推荐接种HPV疫苗。但HPV疫苗接种并不能替代常规宫颈癌筛查,接种HPV疫苗后仍应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

    2021年11期 v.30 863-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79 ] |[引用频次:2 ]
  • 子宫内膜癌术前影像学应用进展

    耿华锋;张树颖;赫东芸;

    子宫内膜癌(EC)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影像学技术在其早期诊断及疾病分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实时弹性成像超声及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等新兴超声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MRI仍是目前EC分期的首选成像方式,其中弥散加权核磁可成为动态对比增强MRI有效的替代手段。CT和PET/CT主要用于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的评估,新兴PET/MRI在EC局部分期和远处转移中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现本文就目前用于EC术前评估的传统和新型的影像学成像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进行综述,并探讨新型成像方法潜在的参数指标,以开拓影像学在EC术前风险分层方面的应用前景。

    2021年11期 v.30 866-8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83 ] |[引用频次:8 ]
  • 子宫内膜癌术前影像学应用进展

    耿华锋;张树颖;赫东芸;

    子宫内膜癌(EC)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影像学技术在其早期诊断及疾病分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实时弹性成像超声及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等新兴超声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MRI仍是目前EC分期的首选成像方式,其中弥散加权核磁可成为动态对比增强MRI有效的替代手段。CT和PET/CT主要用于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的评估,新兴PET/MRI在EC局部分期和远处转移中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现本文就目前用于EC术前评估的传统和新型的影像学成像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进行综述,并探讨新型成像方法潜在的参数指标,以开拓影像学在EC术前风险分层方面的应用前景。

    2021年11期 v.30 866-8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83 ] |[引用频次:8 ]
  • 同源重组修复相关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进展

    赵路阳;戴一博;王志启;王建六;

    同源重组修复是DNA双链断裂的重要修复方式,其中关键基因功能异常或缺失可导致正常细胞死亡,促使肿瘤的发生与发展。近年,以乳腺癌易感基因1/2为首的同源重组修复通路相关基因在多种恶性肿瘤研究中备受关注。随着子宫内膜癌病理联合分子分型诊疗的普及,同源重组修复基因缺陷与内膜癌的相关性逐渐受到重视。本文简要介绍了同源重组修复方式,总结了同源重组修复相关基因在内膜癌研究中的进展、PARP抑制剂等相关靶向药物在内膜癌患者中的应用现状,并展望了其临床治疗的应用前景,为今后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2021年11期 v.30 869-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53 ] |[引用频次:2 ]
  • 同源重组修复相关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进展

    赵路阳;戴一博;王志启;王建六;

    同源重组修复是DNA双链断裂的重要修复方式,其中关键基因功能异常或缺失可导致正常细胞死亡,促使肿瘤的发生与发展。近年,以乳腺癌易感基因1/2为首的同源重组修复通路相关基因在多种恶性肿瘤研究中备受关注。随着子宫内膜癌病理联合分子分型诊疗的普及,同源重组修复基因缺陷与内膜癌的相关性逐渐受到重视。本文简要介绍了同源重组修复方式,总结了同源重组修复相关基因在内膜癌研究中的进展、PARP抑制剂等相关靶向药物在内膜癌患者中的应用现状,并展望了其临床治疗的应用前景,为今后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2021年11期 v.30 869-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53 ] |[引用频次:2 ]
  • 生长激素在体外助孕中的应用进展

    刘雪莹;党玉洁;秦莹莹;

    生长激素(GH)在生殖医学领域的应用已有30余年。目前,许多研究关注GH可否改善体外助孕妊娠结局,在卵巢低反应、胚胎质量差、反复胚胎移植失败以及薄型子宫内膜等人群中的应用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本文对GH在辅助生殖应用中的作用机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应用剂量及方式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GH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2021年11期 v.30 872-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05 ] |[引用频次:4 ]
  • 生长激素在体外助孕中的应用进展

    刘雪莹;党玉洁;秦莹莹;

    生长激素(GH)在生殖医学领域的应用已有30余年。目前,许多研究关注GH可否改善体外助孕妊娠结局,在卵巢低反应、胚胎质量差、反复胚胎移植失败以及薄型子宫内膜等人群中的应用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本文对GH在辅助生殖应用中的作用机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应用剂量及方式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GH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2021年11期 v.30 872-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05 ] |[引用频次:4 ]
  • 反复胚胎种植失败患者异常子宫内膜血流的评价和治疗方法的相关研究进展

    郭梅苓;颜军昊;

    反复胚胎种植失败(RIF)病因复杂,其中重要原因是子宫内膜容受性(ER)降低。子宫内膜血流是评估ER的重要方面,而超声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常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评估子宫内膜血流情况的有效方法。较多采用血管化指数(VI)、流动指数(FI)、血管化流动指数(VFI)、搏动指数(PI)、收缩期峰值/舒张期峰值(S/D)和阻力指数(RI)作为预测临床妊娠结局的超声指标,然而其预测的可靠性尚待进一步研究。目前临床上用于改善RIF患者子宫内膜血流的方法有西地那非、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芬吗通等药物治疗,以及子宫内膜搔刮术和针灸等方法。

    2021年11期 v.30 876-8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38 ] |[引用频次:9 ]
  • 反复胚胎种植失败患者异常子宫内膜血流的评价和治疗方法的相关研究进展

    郭梅苓;颜军昊;

    反复胚胎种植失败(RIF)病因复杂,其中重要原因是子宫内膜容受性(ER)降低。子宫内膜血流是评估ER的重要方面,而超声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常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评估子宫内膜血流情况的有效方法。较多采用血管化指数(VI)、流动指数(FI)、血管化流动指数(VFI)、搏动指数(PI)、收缩期峰值/舒张期峰值(S/D)和阻力指数(RI)作为预测临床妊娠结局的超声指标,然而其预测的可靠性尚待进一步研究。目前临床上用于改善RIF患者子宫内膜血流的方法有西地那非、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芬吗通等药物治疗,以及子宫内膜搔刮术和针灸等方法。

    2021年11期 v.30 876-8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38 ] |[引用频次:9 ]

病例报告

  • 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伴骨转移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王凤华;成磊;张培海;梁伟峰;韩彩霞;

    <正>1 病例简介患者,女,42岁,因"下腹痛3年,加重1年"于2017年5月19日收入院。患者曾行子宫下段剖宫产+子宫肌瘤切除术手术。妇科检查:外阴正常,阴道通畅,宫颈光滑,有举痛及摇摆痛;宫体前位,如孕2个月大,有压痛;左附件区增厚,有压痛及反跳痛,右附件区增厚,有压痛及反跳痛。妇科B超:子宫前位,大小10.6cm×7.8cm×6.6cm, 形态规则;宫体上段右后壁探及大小约4.6cm×3.4cm肌核回声,部分外凸;

    2021年11期 v.30 879-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10 ] |[引用频次:1 ]
  • 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伴骨转移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王凤华;成磊;张培海;梁伟峰;韩彩霞;

    <正>1 病例简介患者,女,42岁,因"下腹痛3年,加重1年"于2017年5月19日收入院。患者曾行子宫下段剖宫产+子宫肌瘤切除术手术。妇科检查:外阴正常,阴道通畅,宫颈光滑,有举痛及摇摆痛;宫体前位,如孕2个月大,有压痛;左附件区增厚,有压痛及反跳痛,右附件区增厚,有压痛及反跳痛。妇科B超:子宫前位,大小10.6cm×7.8cm×6.6cm, 形态规则;宫体上段右后壁探及大小约4.6cm×3.4cm肌核回声,部分外凸;

    2021年11期 v.30 879-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10 ] |[引用频次: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