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琛琛;杨欣;杨立;李飞燕;朱远航;蒋冬媛;郑娅婷;姬笑影;田玥;
目的:探讨IL-10在不同宫颈病变患者阴道灌洗液及宫颈组织中的表达,检测上调IL-10对正常宫颈上皮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功能及JAK1/TYK2/STAT3通路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研究IL-10影响宫颈病变的可能机制。方法:ELISA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正常宫颈及宫颈病变患者阴道灌洗液和宫颈组织中IL-10的表达情况。分别将IL-10过表达质粒(pcDNA3.1-IL-10)及空载体质粒转染至HcerEpic细胞,采用qRT-PCR技术检测转染后mRNA水平的变化,通过CCK-8实验、平板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分析IL-10对正常宫颈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通路因子JAK1、TYK2、STAT3及下游因子MMP-9水平的变化。结果:IL-10在正常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及宫颈鳞癌患者的阴道灌洗液及组织中表达水平逐步增高。过表达IL-10的正常宫颈上皮细胞较对照组增殖率上升,迁移及侵袭能力增强。IL-10过表达组中JAK1、TYK2、STAT3及MMP-9较对照组表达升高。加JAK1/TYK2抑制剂PF06700841后,宫颈上皮细胞增殖及侵袭转移能力较IL-10过表达组降低,STAT3、MMP-9表达水平下降。结论:阴道微环境中IL-10可能通过激活JAK1/TYK2/STAT3通路促进正常宫颈上皮细胞增殖,并增加其迁移及侵袭能力。
2021年07期 v.30 483-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87 ] |[引用频次:2 ] - 任琛琛;杨欣;杨立;李飞燕;朱远航;蒋冬媛;郑娅婷;姬笑影;田玥;
目的:探讨IL-10在不同宫颈病变患者阴道灌洗液及宫颈组织中的表达,检测上调IL-10对正常宫颈上皮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功能及JAK1/TYK2/STAT3通路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研究IL-10影响宫颈病变的可能机制。方法:ELISA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正常宫颈及宫颈病变患者阴道灌洗液和宫颈组织中IL-10的表达情况。分别将IL-10过表达质粒(pcDNA3.1-IL-10)及空载体质粒转染至HcerEpic细胞,采用qRT-PCR技术检测转染后mRNA水平的变化,通过CCK-8实验、平板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分析IL-10对正常宫颈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通路因子JAK1、TYK2、STAT3及下游因子MMP-9水平的变化。结果:IL-10在正常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及宫颈鳞癌患者的阴道灌洗液及组织中表达水平逐步增高。过表达IL-10的正常宫颈上皮细胞较对照组增殖率上升,迁移及侵袭能力增强。IL-10过表达组中JAK1、TYK2、STAT3及MMP-9较对照组表达升高。加JAK1/TYK2抑制剂PF06700841后,宫颈上皮细胞增殖及侵袭转移能力较IL-10过表达组降低,STAT3、MMP-9表达水平下降。结论:阴道微环境中IL-10可能通过激活JAK1/TYK2/STAT3通路促进正常宫颈上皮细胞增殖,并增加其迁移及侵袭能力。
2021年07期 v.30 483-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87 ] |[引用频次:2 ] - 余慧;王伟红;熊莉莉;刘英;谷小雅;安瑞芳;
目的:探讨40岁以上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TN)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收治的82例年龄≥40岁GTN患者的临床资料,用Kaplan-Meier法绘制无进展生存期(PFS),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进行PFS的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患者年龄40~58岁,中位年龄45.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阴道出血,误诊率高达19.51%,最终确诊侵蚀性葡萄胎51例[Ⅰ期26例,Ⅲ期25例,FIGO评分(4.73±2.48)分],绒毛膜癌31例[Ⅰ期12例,Ⅲ期16例,Ⅳ期3例,FIGO评分(10.1±4.90)分]。患者均根据评分接受化疗,共化疗422疗程,平均5.1疗程;56例患者接受化疗联合全子宫切除术。平均随访25.1月,7例复发,6例死亡,72例治愈,治愈率为87.80%。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年龄≥40岁GTN患者的预后危险因素有:产次>3次、发病距先期妊娠时间>18月、最大肿瘤直径≥5cm、脑转移、转移灶数目、先前化疗失败史、诊断为绒毛膜癌、FIGO评分≥7分。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年龄≥40岁GTN患者的预后危险因素是产次>3(HR=7.50,95%CI为1.33~42.16)和发病距先期妊娠时间>18月(HR=16.21,95%CI为3.39~77.45)。结论:年龄≥40岁妇女发生阴道出血时,应考虑与GTN鉴别,血β-HCG和盆腔B超有助于诊断。绒毛膜癌比侵蚀性葡萄胎发病距离先期妊娠时间长、β-HCG水平高、FIGO评分高、预后差。产次>3次和发病距先期妊娠时间>18月是影响年龄≥40岁GTN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1年07期 v.30 488-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8 ] |[引用频次:2 ] - 余慧;王伟红;熊莉莉;刘英;谷小雅;安瑞芳;
目的:探讨40岁以上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TN)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收治的82例年龄≥40岁GTN患者的临床资料,用Kaplan-Meier法绘制无进展生存期(PFS),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进行PFS的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患者年龄40~58岁,中位年龄45.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阴道出血,误诊率高达19.51%,最终确诊侵蚀性葡萄胎51例[Ⅰ期26例,Ⅲ期25例,FIGO评分(4.73±2.48)分],绒毛膜癌31例[Ⅰ期12例,Ⅲ期16例,Ⅳ期3例,FIGO评分(10.1±4.90)分]。患者均根据评分接受化疗,共化疗422疗程,平均5.1疗程;56例患者接受化疗联合全子宫切除术。平均随访25.1月,7例复发,6例死亡,72例治愈,治愈率为87.80%。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年龄≥40岁GTN患者的预后危险因素有:产次>3次、发病距先期妊娠时间>18月、最大肿瘤直径≥5cm、脑转移、转移灶数目、先前化疗失败史、诊断为绒毛膜癌、FIGO评分≥7分。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年龄≥40岁GTN患者的预后危险因素是产次>3(HR=7.50,95%CI为1.33~42.16)和发病距先期妊娠时间>18月(HR=16.21,95%CI为3.39~77.45)。结论:年龄≥40岁妇女发生阴道出血时,应考虑与GTN鉴别,血β-HCG和盆腔B超有助于诊断。绒毛膜癌比侵蚀性葡萄胎发病距离先期妊娠时间长、β-HCG水平高、FIGO评分高、预后差。产次>3次和发病距先期妊娠时间>18月是影响年龄≥40岁GTN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1年07期 v.30 488-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8 ] |[引用频次:2 ] - 孙健;张莹;杨江华;周运锋;程玉生;丁锦;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器结核(FGTB)和卵巢癌(OC)临床鉴别诊断的改进措施。方法:选取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26例FGTB为研究组,2017年1~6月收治的40例OC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FGTB组的15~35岁(38.5%,10/26)患者占比及存在结核病史(34.6%,9/26)、继发性闭经(34.6%,9/26)和不孕(38.5%,10/26)患者占比均高于OC组(P<0.01)。FGTB组结核斑点试验(T.SPOTTB)阳性率(92.3%,12/13)和肺部CT肺结核检出率(46.2%,12/26)均高于OC组(P<0.05)。经腹手术探查中,FGTB组输卵管僵硬、增粗或积脓、积水(60.9%,14/23)及腹盆腔粟粒或干酪样结节(72.9%,17/23)的检出率均高于OC组(P<0.01),卵巢器质性病变明显少于OC组(13.0%vs 80.0%,P<0.01)。结论:临床医师应重视存在继发性闭经、不孕、结核病史或合并肺结核的患者特别是年轻育龄患者,采取包括T.SPOTTB、肺部CT和腔镜探查在内的综合措施,提高FGTB与OC的临床鉴别诊断。
2021年07期 v.30 493-496+5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5 ] |[引用频次:3 ] - 孙健;张莹;杨江华;周运锋;程玉生;丁锦;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器结核(FGTB)和卵巢癌(OC)临床鉴别诊断的改进措施。方法:选取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26例FGTB为研究组,2017年1~6月收治的40例OC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FGTB组的15~35岁(38.5%,10/26)患者占比及存在结核病史(34.6%,9/26)、继发性闭经(34.6%,9/26)和不孕(38.5%,10/26)患者占比均高于OC组(P<0.01)。FGTB组结核斑点试验(T.SPOTTB)阳性率(92.3%,12/13)和肺部CT肺结核检出率(46.2%,12/26)均高于OC组(P<0.05)。经腹手术探查中,FGTB组输卵管僵硬、增粗或积脓、积水(60.9%,14/23)及腹盆腔粟粒或干酪样结节(72.9%,17/23)的检出率均高于OC组(P<0.01),卵巢器质性病变明显少于OC组(13.0%vs 80.0%,P<0.01)。结论:临床医师应重视存在继发性闭经、不孕、结核病史或合并肺结核的患者特别是年轻育龄患者,采取包括T.SPOTTB、肺部CT和腔镜探查在内的综合措施,提高FGTB与OC的临床鉴别诊断。
2021年07期 v.30 493-496+5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5 ] |[引用频次:3 ] - 李琪雁;马丽雅;张云凤;王轶英;
目的:探讨HMGA2、IMP3、p16、Ki67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临床预后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正常宫颈组织(NCE)、36例宫颈低级别上皮内病变(LSIL)、38例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HSIL)和42例宫颈癌(CC)中HMGA2、IMP3、p16及Ki67的表达情况,比较4种分子标记物在不同级别宫颈病变中的表达差异,并分析4种分子标记物之间及其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HMGA2、IMP3、p16、Ki67阳性表达率与宫颈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16和Ki67阳性表达率在LSIL与HSIL两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HMGA2、IMP3的阳性表达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宫颈癌中HMGA2和IMP3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589,P=0.000),p16和Ki67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599,P=0.000)。HMGA2表达与宫颈癌患者FIGO分期、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神经浸润显著有关(P<0.05);IMP3表达与宫颈癌患者FIGO分期、分化程度、病理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神经浸润有关;Ki67与宫旁浸润显著相关(P<0.05)。结论:HMGA2、IMP3、p16、Ki67均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HMGA2和IMP3在促进宫颈癌浸润和转移方面可能具有一定作用,有助于评估宫颈癌患者的不良预后。p16和Ki67对LSIL与HSIL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07期 v.30 497-5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4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71 ] |[引用频次:14 ] - 李琪雁;马丽雅;张云凤;王轶英;
目的:探讨HMGA2、IMP3、p16、Ki67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临床预后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正常宫颈组织(NCE)、36例宫颈低级别上皮内病变(LSIL)、38例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HSIL)和42例宫颈癌(CC)中HMGA2、IMP3、p16及Ki67的表达情况,比较4种分子标记物在不同级别宫颈病变中的表达差异,并分析4种分子标记物之间及其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HMGA2、IMP3、p16、Ki67阳性表达率与宫颈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16和Ki67阳性表达率在LSIL与HSIL两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HMGA2、IMP3的阳性表达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宫颈癌中HMGA2和IMP3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589,P=0.000),p16和Ki67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599,P=0.000)。HMGA2表达与宫颈癌患者FIGO分期、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神经浸润显著有关(P<0.05);IMP3表达与宫颈癌患者FIGO分期、分化程度、病理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神经浸润有关;Ki67与宫旁浸润显著相关(P<0.05)。结论:HMGA2、IMP3、p16、Ki67均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HMGA2和IMP3在促进宫颈癌浸润和转移方面可能具有一定作用,有助于评估宫颈癌患者的不良预后。p16和Ki67对LSIL与HSIL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07期 v.30 497-5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4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71 ] |[引用频次:14 ] - 汪莎;汪海波;孙秀丽;王建六;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两种不同手术路径对于宫颈癌患者广泛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7年8月因宫颈癌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行广泛子宫切除术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50例患者,按手术路径分为经腹腔镜组(111例)和开腹组(39例)。采用盆底功能障碍问卷简表-20(PFDI-20)、膀胱过度活动症问卷(OABss)、欧洲五维健康指数量表(EQ-5D)对患者的盆底功能情况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0.2个月。150例患者中术后压力性尿失禁66例(44%),膀胱过度活动症28例(18.7%),便秘、排便困难57例(38%)。腹腔镜和开腹手术组患者术后下尿路症状及排便症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与开腹组患者术后的PFDI-20、OABss问卷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腹腔镜组患者存在更严重的脱垂、下尿路及排便症状(P均<0.05)。两组患者的EQ-5D量表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经腹腔镜手术是患者术后下尿路症状、膀胱过度活动症及排便功能障碍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广泛子宫切除术对宫颈癌患者盆底功能有严重影响,腹腔镜手术对于患者盆底功能的影响更大,对于早期宫颈癌患者也不主张选择腹腔镜手术方式。
2021年07期 v.30 503-5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48 ] |[引用频次:22 ] - 汪莎;汪海波;孙秀丽;王建六;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两种不同手术路径对于宫颈癌患者广泛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7年8月因宫颈癌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行广泛子宫切除术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50例患者,按手术路径分为经腹腔镜组(111例)和开腹组(39例)。采用盆底功能障碍问卷简表-20(PFDI-20)、膀胱过度活动症问卷(OABss)、欧洲五维健康指数量表(EQ-5D)对患者的盆底功能情况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0.2个月。150例患者中术后压力性尿失禁66例(44%),膀胱过度活动症28例(18.7%),便秘、排便困难57例(38%)。腹腔镜和开腹手术组患者术后下尿路症状及排便症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与开腹组患者术后的PFDI-20、OABss问卷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腹腔镜组患者存在更严重的脱垂、下尿路及排便症状(P均<0.05)。两组患者的EQ-5D量表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经腹腔镜手术是患者术后下尿路症状、膀胱过度活动症及排便功能障碍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广泛子宫切除术对宫颈癌患者盆底功能有严重影响,腹腔镜手术对于患者盆底功能的影响更大,对于早期宫颈癌患者也不主张选择腹腔镜手术方式。
2021年07期 v.30 503-5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48 ] |[引用频次:22 ] - 李瑞;师少乐;张辉;李春艳;李明江;
目的: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AWE)的临床特征、分型、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就诊于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的241例AWE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病灶浸润深浅分为皮下型、鞘膜型及腹膜型,按是否合并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分为单纯型及复杂型,按病灶个数分为单发型及多发型,比较各组的临床特点。结果:241例AWE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30.6±4.6)岁。98.8%(238例)既往有剖宫产手术史。93.4%患者就诊时可触及明显腹壁包块,94.6%患者因刀口处或周围疼痛就诊,其中82.9%疼痛与月经周期有明显相关性。208例(86.7%)AWE患者术前做了超声检查,均提示明显包块。病灶大小与病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是否放置补片、单纯型和复杂型、皮下型鞘膜型和腹膜型及住院天数存在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下型、鞘膜型和腹膜型的血清CA125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型和复杂型血清CA125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下型、鞘膜型和腹膜型三型的病灶大小及术中出血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直径越大,侵及深度越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WE患者的复发率8.8%,病灶个数为AWE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3),与单发型相比,多发型AWE患者的复发风险远高于单发型(HR=3.152,95%CI为1.095~9.078)。术后药物治疗的26例患者均未复发。结论:AWE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一旦确诊应立即手术治疗。超声检查和血清CA125对其诊断和分型有意义。多发型AWE术后易复发。术后药物治疗对预防复发有价值。
2021年07期 v.30 508-513+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62 ] |[引用频次:9 ] - 李瑞;师少乐;张辉;李春艳;李明江;
目的: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AWE)的临床特征、分型、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就诊于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的241例AWE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病灶浸润深浅分为皮下型、鞘膜型及腹膜型,按是否合并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分为单纯型及复杂型,按病灶个数分为单发型及多发型,比较各组的临床特点。结果:241例AWE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30.6±4.6)岁。98.8%(238例)既往有剖宫产手术史。93.4%患者就诊时可触及明显腹壁包块,94.6%患者因刀口处或周围疼痛就诊,其中82.9%疼痛与月经周期有明显相关性。208例(86.7%)AWE患者术前做了超声检查,均提示明显包块。病灶大小与病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是否放置补片、单纯型和复杂型、皮下型鞘膜型和腹膜型及住院天数存在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下型、鞘膜型和腹膜型的血清CA125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型和复杂型血清CA125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下型、鞘膜型和腹膜型三型的病灶大小及术中出血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直径越大,侵及深度越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WE患者的复发率8.8%,病灶个数为AWE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3),与单发型相比,多发型AWE患者的复发风险远高于单发型(HR=3.152,95%CI为1.095~9.078)。术后药物治疗的26例患者均未复发。结论:AWE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一旦确诊应立即手术治疗。超声检查和血清CA125对其诊断和分型有意义。多发型AWE术后易复发。术后药物治疗对预防复发有价值。
2021年07期 v.30 508-513+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62 ] |[引用频次:9 ] - 田莉峰;伍琼芳;夏雷震;王娜;李小山;
目的:分析比较冻融卵裂期胚胎与囊胚移植后单孕囊妊娠患者的孕期并发症及子代出生结局。方法:回顾分析2015-01至2018-06在江西省妇幼保健院辅助生殖中心接受冻融胚胎移植治疗后宫内单孕囊单胚芽妊娠患者共2176个周期,按患者移植胚胎的发育时间,分为冻融卵裂期胚胎移植组(1210例)及冻融囊胚移植组(96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及妊娠结局指标:年龄、体重指数、流产率、平均孕周、早产率、新生儿出生体重、子代男女性别比,以及母亲孕期并发症及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等。结果:冻融卵裂期胚胎移植组患者的窦卵泡计数(AFC)(15.83±6.62 vs 14.6±6.04)和AMH(5.60±4.02 vs 4.24±3.05)高于冻融囊胚组;而年龄[(28.72±3.28)岁vs (29.16±3.07)]岁,单胚胎移植占比(4.55%vs 63.25%),男女性别比(1.09∶1 vs 1.42∶1)低于冻融囊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流产率、分娩孕周、母亲孕期并发症、新生儿出生体重、出生缺陷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多元回归分析后发现,移植不同发育时间的胚胎影响子代出生性别比;出生性别比影响出生体重;移植不同发育时间的胚胎、疤痕子宫及BMI均对孕周有影响(P<0.05)。结论:囊胚移植不增加母亲孕期并发症及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但男女性别比高于卵裂期胚胎移植组。
2021年07期 v.30 514-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78 ] |[引用频次:8 ] - 田莉峰;伍琼芳;夏雷震;王娜;李小山;
目的:分析比较冻融卵裂期胚胎与囊胚移植后单孕囊妊娠患者的孕期并发症及子代出生结局。方法:回顾分析2015-01至2018-06在江西省妇幼保健院辅助生殖中心接受冻融胚胎移植治疗后宫内单孕囊单胚芽妊娠患者共2176个周期,按患者移植胚胎的发育时间,分为冻融卵裂期胚胎移植组(1210例)及冻融囊胚移植组(96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及妊娠结局指标:年龄、体重指数、流产率、平均孕周、早产率、新生儿出生体重、子代男女性别比,以及母亲孕期并发症及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等。结果:冻融卵裂期胚胎移植组患者的窦卵泡计数(AFC)(15.83±6.62 vs 14.6±6.04)和AMH(5.60±4.02 vs 4.24±3.05)高于冻融囊胚组;而年龄[(28.72±3.28)岁vs (29.16±3.07)]岁,单胚胎移植占比(4.55%vs 63.25%),男女性别比(1.09∶1 vs 1.42∶1)低于冻融囊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流产率、分娩孕周、母亲孕期并发症、新生儿出生体重、出生缺陷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多元回归分析后发现,移植不同发育时间的胚胎影响子代出生性别比;出生性别比影响出生体重;移植不同发育时间的胚胎、疤痕子宫及BMI均对孕周有影响(P<0.05)。结论:囊胚移植不增加母亲孕期并发症及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但男女性别比高于卵裂期胚胎移植组。
2021年07期 v.30 514-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78 ] |[引用频次:8 ]
- 王华铭;刘新秀;王文华;辜秋阳;韦娟冰;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中枢神经系统(CNS)畸形的产前超声最佳检出时机并分析CNS畸形儿超声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产前筛查及诊断的单胎妊娠孕妇126例,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将孕妇分为CNS畸形组、其他畸形组和对照组,分析CNS畸形儿的畸形种类及检出孕周。对3组孕妇进行染色体核型检测,分析不同组间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的差异,并对核型分析正常的CNS畸形儿进一步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检测,结合核型检测结果分析不同类型CNS畸形与染色体异常之间的关系。结果:共检出30例CNS畸形儿,其中早、中孕期检出畸形儿27例,均为脑中线结构异常及神经管缺陷;晚孕期检出3例,为脑室扩张及脑积水。共有126例胎儿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3组病例异常核型检出率分别为33.3%、30.6%、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例核型正常的CNS畸形儿进一步行CMA检测,检出2例致病性拷贝数变异(CNVs)。CNS畸形组中神经管缺陷15例,染色体异常检出率13.3%,脑发育异常15例,染色体异常检出率66.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超声早孕期常检出神经管缺陷及无叶型前脑无裂畸形(HPE),中孕期常检出脊柱裂及脑中线结构异常,晚孕期常检出脑积水及颅内出血;CNS畸形常伴有染色体异常,且脑发育异常明显高于神经管缺陷。
2021年07期 v.30 520-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2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94 ] |[引用频次:12 ] - 王华铭;刘新秀;王文华;辜秋阳;韦娟冰;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中枢神经系统(CNS)畸形的产前超声最佳检出时机并分析CNS畸形儿超声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产前筛查及诊断的单胎妊娠孕妇126例,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将孕妇分为CNS畸形组、其他畸形组和对照组,分析CNS畸形儿的畸形种类及检出孕周。对3组孕妇进行染色体核型检测,分析不同组间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的差异,并对核型分析正常的CNS畸形儿进一步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检测,结合核型检测结果分析不同类型CNS畸形与染色体异常之间的关系。结果:共检出30例CNS畸形儿,其中早、中孕期检出畸形儿27例,均为脑中线结构异常及神经管缺陷;晚孕期检出3例,为脑室扩张及脑积水。共有126例胎儿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3组病例异常核型检出率分别为33.3%、30.6%、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例核型正常的CNS畸形儿进一步行CMA检测,检出2例致病性拷贝数变异(CNVs)。CNS畸形组中神经管缺陷15例,染色体异常检出率13.3%,脑发育异常15例,染色体异常检出率66.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超声早孕期常检出神经管缺陷及无叶型前脑无裂畸形(HPE),中孕期常检出脊柱裂及脑中线结构异常,晚孕期常检出脑积水及颅内出血;CNS畸形常伴有染色体异常,且脑发育异常明显高于神经管缺陷。
2021年07期 v.30 520-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2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94 ] |[引用频次:12 ] - 靳冰玉;王陈;赵悦;张晓康;梁宾;向阳;卢丹;郑芳;
目的:分析3例产前超声提示成骨发育不全胎儿的基因致病变异位点,为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4月至2019年9月,3例单胎妊娠孕妇产前超声提示胎儿成骨发育不全,均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引产终止妊娠并取胎儿组织提取DNA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可疑致病位点后,利用Sanger测序对胎儿及其父母进行验证,根据ACMG指南判定位点的致病性。结果:胎儿1携带COL1A1基因新发致病性c.2533G>A(p.Gly845Arg)杂合错义变异;胎儿2携带COL1A1基因新发可能致病性c.932G>A(p.Gly311Asp)杂合错义变异;胎儿3为TMEM38B基因致病性c.286dupT(p.Cys96Leufs*3)纯合变异,父母均携带该位点杂合变异,检索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EXAC等多个数据库均未收录,是此前未发表的新的TMEM38B基因变异位点。结论:COL1A1、TMEM38B基因突变可能是这3例成骨发育不全胎儿的致病原因。本研究结果丰富了成骨不全症(OI)基因突变谱,为患者的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了重要依据。
2021年07期 v.30 524-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30 ] |[引用频次:1 ] - 靳冰玉;王陈;赵悦;张晓康;梁宾;向阳;卢丹;郑芳;
目的:分析3例产前超声提示成骨发育不全胎儿的基因致病变异位点,为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4月至2019年9月,3例单胎妊娠孕妇产前超声提示胎儿成骨发育不全,均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引产终止妊娠并取胎儿组织提取DNA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可疑致病位点后,利用Sanger测序对胎儿及其父母进行验证,根据ACMG指南判定位点的致病性。结果:胎儿1携带COL1A1基因新发致病性c.2533G>A(p.Gly845Arg)杂合错义变异;胎儿2携带COL1A1基因新发可能致病性c.932G>A(p.Gly311Asp)杂合错义变异;胎儿3为TMEM38B基因致病性c.286dupT(p.Cys96Leufs*3)纯合变异,父母均携带该位点杂合变异,检索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EXAC等多个数据库均未收录,是此前未发表的新的TMEM38B基因变异位点。结论:COL1A1、TMEM38B基因突变可能是这3例成骨发育不全胎儿的致病原因。本研究结果丰富了成骨不全症(OI)基因突变谱,为患者的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了重要依据。
2021年07期 v.30 524-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30 ] |[引用频次:1 ] - 段宝敏;洪凡真;徐永萍;辛刚;孙文娟;陈丽宇;肖娟;刘娣;
目的:分析硬膜外分娩镇痛时机对初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孕妇共502例。根据硬膜外分娩镇痛时的宫口扩张程度分为3组:Ⅰ组(宫口<2cm, 49例),Ⅱ组(2≤宫口<3cm, 284例),Ⅲ组(宫口≥3cm, 169例)。分析3组孕妇的分娩方式及分娩并发症的差异。结果:中转剖宫产率I组>Ⅱ组>Ⅲ组(P=0.009)。宫口<2cm行分娩镇痛中转剖宫产率明显升高(OR>1,P=0.012)。3组孕妇产程中或产后发热、产后出血、产后尿潴留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程中缩宫素使用率:Ⅰ组>Ⅱ组>Ⅲ组,产程中使用缩宫素是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P=0.029)。结论:宫口扩张≥2cm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中转剖宫产率、产程中缩宫素使用率相对较低,为较为适宜分娩镇痛时机。
2021年07期 v.30 528-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79 ] |[引用频次:25 ] - 段宝敏;洪凡真;徐永萍;辛刚;孙文娟;陈丽宇;肖娟;刘娣;
目的:分析硬膜外分娩镇痛时机对初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孕妇共502例。根据硬膜外分娩镇痛时的宫口扩张程度分为3组:Ⅰ组(宫口<2cm, 49例),Ⅱ组(2≤宫口<3cm, 284例),Ⅲ组(宫口≥3cm, 169例)。分析3组孕妇的分娩方式及分娩并发症的差异。结果:中转剖宫产率I组>Ⅱ组>Ⅲ组(P=0.009)。宫口<2cm行分娩镇痛中转剖宫产率明显升高(OR>1,P=0.012)。3组孕妇产程中或产后发热、产后出血、产后尿潴留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程中缩宫素使用率:Ⅰ组>Ⅱ组>Ⅲ组,产程中使用缩宫素是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P=0.029)。结论:宫口扩张≥2cm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中转剖宫产率、产程中缩宫素使用率相对较低,为较为适宜分娩镇痛时机。
2021年07期 v.30 528-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79 ] |[引用频次:25 ] - 李小华;杨向君;门楠;李莹莹;冬国友;
目的:探讨在宫颈细胞学正常、高危型HPV(hrHPV)阳性女性中,hrHPV基因型与宫颈病变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9年6日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接受宫颈细胞学及HPV联合筛查提示细胞学正常、hrHPV阳性,且行阴道镜指导下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的女性的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rHPV基因型与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HSIL)及宫颈癌(HSIL+)检出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共纳入2694例细胞学正常、hrHPV阳性女性,平均年龄(38.90±9.50)岁(25~81岁)。1467例(54.45%)组织病理学示正常或炎症,547例(20.31%)为宫颈低级别上皮内病变(LSIL),645例(23.94%)为HSIL,35例(1.30%)被诊断为宫颈癌。1880例(69.78%)为单一hrHPV感染,814例(30.22%)多重感染。单一hrHPV感染的HSIL+检出率为22.61%,低于多重hrHPV阳性的HSIL+检出率(43.61%)(P<0.001)。在TCT正常、hrHPV单一感染的女性中,HPV16/18/52/58感染较常见。HPV16(34.29%)、HPV31(28.57%)、HPV52(21.74%)阳性女性的HSIL+检出率高于HPV18(12.16%),其HSIL+检出率的OR值分别为3.770(95%CI为2.528~5.623)、2.890(95%CI为1.268~6.588)、2.007(95%CI为1.156~3.486)。结论:对于宫颈细胞学阴性、hrHPV阳性女性,除了HPV16/18阳性需转诊阴道镜外,HPV31/52/58阳性以及多重hrHPV阳性的女性需要采取更积极的行动。
2021年07期 v.30 532-535+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39 ] |[引用频次:7 ] - 李小华;杨向君;门楠;李莹莹;冬国友;
目的:探讨在宫颈细胞学正常、高危型HPV(hrHPV)阳性女性中,hrHPV基因型与宫颈病变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9年6日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接受宫颈细胞学及HPV联合筛查提示细胞学正常、hrHPV阳性,且行阴道镜指导下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的女性的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rHPV基因型与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HSIL)及宫颈癌(HSIL+)检出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共纳入2694例细胞学正常、hrHPV阳性女性,平均年龄(38.90±9.50)岁(25~81岁)。1467例(54.45%)组织病理学示正常或炎症,547例(20.31%)为宫颈低级别上皮内病变(LSIL),645例(23.94%)为HSIL,35例(1.30%)被诊断为宫颈癌。1880例(69.78%)为单一hrHPV感染,814例(30.22%)多重感染。单一hrHPV感染的HSIL+检出率为22.61%,低于多重hrHPV阳性的HSIL+检出率(43.61%)(P<0.001)。在TCT正常、hrHPV单一感染的女性中,HPV16/18/52/58感染较常见。HPV16(34.29%)、HPV31(28.57%)、HPV52(21.74%)阳性女性的HSIL+检出率高于HPV18(12.16%),其HSIL+检出率的OR值分别为3.770(95%CI为2.528~5.623)、2.890(95%CI为1.268~6.588)、2.007(95%CI为1.156~3.486)。结论:对于宫颈细胞学阴性、hrHPV阳性女性,除了HPV16/18阳性需转诊阴道镜外,HPV31/52/58阳性以及多重hrHPV阳性的女性需要采取更积极的行动。
2021年07期 v.30 532-535+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39 ] |[引用频次:7 ] - 蒋小娥;张卫社;沈津京;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患者肺栓塞(PTE)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行剖宫产术后发生PTE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收集同期行剖宫产术的152例患者作为病例对照。回顾分析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BMI、合并症、孕期抗凝史、血红蛋白、血小板、D-二聚体、血脂、白蛋白、手术方式、出血量等指标,分析剖宫产术后患者PTE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年龄、孕期抗凝史、妊娠合并高血压疾病、高脂血症、产前卧床保胎史、术前D-二聚体、术前白蛋白、经腹子宫颈环扎术、围术期输血治疗、住院时长与剖宫产术后PTE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高龄(OR=13.116,95%CI为2.317~74.260)、妊娠合并高血压疾病(OR=6.078,95%CI为1.272~29.041)、高脂血症(OR=42.885,95%CI为2.743~670.381)、孕期抗凝史(OR=3.310,95%CI为1.040~10.535)、产前卧床保胎史(OR=10.774,95%CI为2.512~46.220)、术前D-二聚体(OR=1.799,95%CI为1.079~2.998)、围术期输血治疗(OR=14.154,95%CI为1.953~102.571)是剖宫产术后PT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PTE发生的危险因素有超高龄、妊娠合并高血压疾病、高脂血症、孕期抗凝史、产前卧床保胎史、术前D-二聚体、围术期输血治疗,针对上述因素进行早期干预可防治其发生,降低剖宫产术后PTE发生率。
2021年07期 v.30 536-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7 ] |[引用频次:4 ] - 蒋小娥;张卫社;沈津京;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患者肺栓塞(PTE)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行剖宫产术后发生PTE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收集同期行剖宫产术的152例患者作为病例对照。回顾分析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BMI、合并症、孕期抗凝史、血红蛋白、血小板、D-二聚体、血脂、白蛋白、手术方式、出血量等指标,分析剖宫产术后患者PTE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年龄、孕期抗凝史、妊娠合并高血压疾病、高脂血症、产前卧床保胎史、术前D-二聚体、术前白蛋白、经腹子宫颈环扎术、围术期输血治疗、住院时长与剖宫产术后PTE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高龄(OR=13.116,95%CI为2.317~74.260)、妊娠合并高血压疾病(OR=6.078,95%CI为1.272~29.041)、高脂血症(OR=42.885,95%CI为2.743~670.381)、孕期抗凝史(OR=3.310,95%CI为1.040~10.535)、产前卧床保胎史(OR=10.774,95%CI为2.512~46.220)、术前D-二聚体(OR=1.799,95%CI为1.079~2.998)、围术期输血治疗(OR=14.154,95%CI为1.953~102.571)是剖宫产术后PT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PTE发生的危险因素有超高龄、妊娠合并高血压疾病、高脂血症、孕期抗凝史、产前卧床保胎史、术前D-二聚体、围术期输血治疗,针对上述因素进行早期干预可防治其发生,降低剖宫产术后PTE发生率。
2021年07期 v.30 536-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7 ] |[引用频次:4 ] - 靳艳慧;陈丽君;
目的:回顾分析宫颈口已开大和(或)伴有羊膜囊脱出的宫颈机能不全患者实施紧急宫颈环扎术的临床疗效,探讨影响紧急宫颈环扎术成功率的因素。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行紧急宫颈环扎术的患者分成3组:宫颈口扩张<3cm组、≥3cm且<5cm组与≥5cm组,对比分析3组的延长孕周、新生儿存活率和绒毛膜羊膜炎感染率。结果:84例患者行紧急宫颈环扎术,其中成功66例(单胎妊娠55例,双胎妊娠11例),手术成功者延长孕龄16~146天;32例足月分娩,33例早产,1例早早产(分娩孕周27~(+1)周),共得到77例存活新生儿。宫颈口扩张<3cm组、≥3cm且<5cm组与≥5cm组的延长孕周[(11.5±6.2)周,(8.1±6.3)周,(2.5±3.0)周)]、新生儿存活率(86.2%,68.4%,42.9%)]、绒毛膜羊膜炎感染率(3.45%,21.05%,71.4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紧急宫颈环扎术是宫颈机能不全患者宫颈口已扩张时的有效治疗手段,在宫颈口扩张<3cm时临床疗效最佳。随着宫颈口扩张严重程度的增加导致绒毛膜羊膜炎感染率显著升高,手术成功率降低。
2021年07期 v.30 540-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24 ] |[引用频次:9 ] - 靳艳慧;陈丽君;
目的:回顾分析宫颈口已开大和(或)伴有羊膜囊脱出的宫颈机能不全患者实施紧急宫颈环扎术的临床疗效,探讨影响紧急宫颈环扎术成功率的因素。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行紧急宫颈环扎术的患者分成3组:宫颈口扩张<3cm组、≥3cm且<5cm组与≥5cm组,对比分析3组的延长孕周、新生儿存活率和绒毛膜羊膜炎感染率。结果:84例患者行紧急宫颈环扎术,其中成功66例(单胎妊娠55例,双胎妊娠11例),手术成功者延长孕龄16~146天;32例足月分娩,33例早产,1例早早产(分娩孕周27~(+1)周),共得到77例存活新生儿。宫颈口扩张<3cm组、≥3cm且<5cm组与≥5cm组的延长孕周[(11.5±6.2)周,(8.1±6.3)周,(2.5±3.0)周)]、新生儿存活率(86.2%,68.4%,42.9%)]、绒毛膜羊膜炎感染率(3.45%,21.05%,71.4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紧急宫颈环扎术是宫颈机能不全患者宫颈口已扩张时的有效治疗手段,在宫颈口扩张<3cm时临床疗效最佳。随着宫颈口扩张严重程度的增加导致绒毛膜羊膜炎感染率显著升高,手术成功率降低。
2021年07期 v.30 540-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24 ] |[引用频次:9 ]
- 李元幸;雒海瑕;李晶;王伟;郝敏;
颈管内膜刮取术(ECC)是识别阴道镜盲区——宫颈管内病变的补充程序,对宫颈隐匿病变的发现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但其对宫颈病变的诊断价值和性能还存在较大争议。本文从ECC在宫颈病变诊断、治疗和随访等中应用的多角度综述,讨论ECC争议之处,探讨ECC的改进空间及应用前景,以期进一步加深临床医师对ECC的辩证理解,提高临床管理及决策能力,进一步提高宫颈病变检出率。
2021年07期 v.30 54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3 ] |[引用频次:1 ] - 李元幸;雒海瑕;李晶;王伟;郝敏;
颈管内膜刮取术(ECC)是识别阴道镜盲区——宫颈管内病变的补充程序,对宫颈隐匿病变的发现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但其对宫颈病变的诊断价值和性能还存在较大争议。本文从ECC在宫颈病变诊断、治疗和随访等中应用的多角度综述,讨论ECC争议之处,探讨ECC的改进空间及应用前景,以期进一步加深临床医师对ECC的辩证理解,提高临床管理及决策能力,进一步提高宫颈病变检出率。
2021年07期 v.30 54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3 ] |[引用频次:1 ] - 张明乐;黄向华;
宫腔粘连(IUA)是严重危害女性生育功能的妇科常见疾病,并且随着宫腔手术的增加呈增长趋势,已成为女性子宫因素不孕的首要病因。间充质干细胞(MSCs)能通过其分化功能与分泌功能促进子宫内膜修复,分泌功能起主要作用。促进子宫内膜修复可能机制为:干细胞归巢后分化为新组织细胞;抑制上皮间质转化(EMT),抑制纤维化进程;调控局部的MSCs增殖、迁移,促进子宫内膜再生;通过释放免疫调节因子,影响血管生成;通过上调抗炎细胞因子和下调促炎细胞因子发挥免疫调节作用。MSCs在治疗IUA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021年07期 v.30 548-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46 ] |[引用频次:6 ] - 张明乐;黄向华;
宫腔粘连(IUA)是严重危害女性生育功能的妇科常见疾病,并且随着宫腔手术的增加呈增长趋势,已成为女性子宫因素不孕的首要病因。间充质干细胞(MSCs)能通过其分化功能与分泌功能促进子宫内膜修复,分泌功能起主要作用。促进子宫内膜修复可能机制为:干细胞归巢后分化为新组织细胞;抑制上皮间质转化(EMT),抑制纤维化进程;调控局部的MSCs增殖、迁移,促进子宫内膜再生;通过释放免疫调节因子,影响血管生成;通过上调抗炎细胞因子和下调促炎细胞因子发挥免疫调节作用。MSCs在治疗IUA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021年07期 v.30 548-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46 ] |[引用频次:6 ] - 秦琪;徐友娣;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育龄期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发病率高达10%~15%。因其病灶的多样性、复杂性及易复发性,困扰着各个年龄阶段的女性。以往人们只关注到疾病本身的诊断与治疗,对EMs与妊娠期并发症的研究较少。近年来,关于EMs与产科并发症的研究逐渐增加,EMs与流产、早产、前置胎盘、出血等母体及胎儿并发症之间的关系逐渐明朗,对于EMs女性的孕前处理也有了一定经验。本文就EMs与产科并发症之间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总结。
2021年07期 v.30 552-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33 ] |[引用频次:9 ] - 秦琪;徐友娣;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育龄期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发病率高达10%~15%。因其病灶的多样性、复杂性及易复发性,困扰着各个年龄阶段的女性。以往人们只关注到疾病本身的诊断与治疗,对EMs与妊娠期并发症的研究较少。近年来,关于EMs与产科并发症的研究逐渐增加,EMs与流产、早产、前置胎盘、出血等母体及胎儿并发症之间的关系逐渐明朗,对于EMs女性的孕前处理也有了一定经验。本文就EMs与产科并发症之间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总结。
2021年07期 v.30 552-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33 ] |[引用频次:9 ] - 孙淑根;邱君君;华克勤;
相比于传统手术病理取材的局限性和异质性,液态活检作为一种新型的检测方法,凭借其稳定、无创、便捷的特点,在疾病诊疗中崭露头角。细胞外囊泡(EVs)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种新的液态活检标记物。研究表明,病变组织可释放富含特定分子如微小RNA(miRNA)、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的EVs到外周血,为EVs作为标记物来筛查、评估、监测疾病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通过探讨EVs的定义、特性及机制,综合论述其在妇科常见疾病诊疗中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2021年07期 v.30 554-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06 ] |[引用频次:1 ] - 孙淑根;邱君君;华克勤;
相比于传统手术病理取材的局限性和异质性,液态活检作为一种新型的检测方法,凭借其稳定、无创、便捷的特点,在疾病诊疗中崭露头角。细胞外囊泡(EVs)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种新的液态活检标记物。研究表明,病变组织可释放富含特定分子如微小RNA(miRNA)、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的EVs到外周血,为EVs作为标记物来筛查、评估、监测疾病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通过探讨EVs的定义、特性及机制,综合论述其在妇科常见疾病诊疗中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2021年07期 v.30 554-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06 ] |[引用频次: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