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琳;孙雯;杜丽丽;陈兢思;陈艳红;任露雯;李雪媛;陈敦金;
目的:研究辅助生殖技术(ART)与自然受孕两种不同受孕方式单胎妊娠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分娩的妊娠≥20周的单胎妊娠病例资料。按受孕方法分为ART组及自然妊娠组,分析两组母儿结局,再按是否为高龄妊娠,比较ART组及自然妊娠组的母儿结局。结果:ART组孕妇的平均年龄、初产妇、定期产检、非足月胎膜早破(PPROM)、羊水量异常、子痫前期、妊娠期高血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妊娠期糖尿病、糖尿病合并妊娠、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粘连、产后出血、剖宫产分娩、产钳/吸引产助产、人工剥离胎盘、药物/机械性引产、流产、胎儿窘迫及胎儿为男性发生率均高于自然妊娠组,ART组的住院天数更长,分娩孕周更低,转诊重症监护病房(ICU)、急性器官衰竭发生风险较低,ART组围产儿平均体重高于自然受孕组。高龄妊娠孕妇中,ART组的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分娩发生风险增加。非高龄妊娠孕妇中,ART组子痫前期、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糖尿病合并妊娠、流产、PROM、羊水量异常、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粘连、产后出血、胎儿窘迫、人工剥离胎盘、药物/机械性引产发生风险增加。ART组较自然妊娠组钳产/吸引产风险均增加,产妇转诊ICU及非规律产检发生风险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RT受孕单胎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高于自然妊娠组孕妇,但其更注重孕期产检;在非高龄妊娠孕妇中,ART组母儿不良结局风险增加,而高龄妊娠孕妇中,ART组母儿不良结局风险增加不明显。
2021年05期 v.30 321-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20 ] |[引用频次:17 ] - 林琳;孙雯;杜丽丽;陈兢思;陈艳红;任露雯;李雪媛;陈敦金;
目的:研究辅助生殖技术(ART)与自然受孕两种不同受孕方式单胎妊娠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分娩的妊娠≥20周的单胎妊娠病例资料。按受孕方法分为ART组及自然妊娠组,分析两组母儿结局,再按是否为高龄妊娠,比较ART组及自然妊娠组的母儿结局。结果:ART组孕妇的平均年龄、初产妇、定期产检、非足月胎膜早破(PPROM)、羊水量异常、子痫前期、妊娠期高血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妊娠期糖尿病、糖尿病合并妊娠、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粘连、产后出血、剖宫产分娩、产钳/吸引产助产、人工剥离胎盘、药物/机械性引产、流产、胎儿窘迫及胎儿为男性发生率均高于自然妊娠组,ART组的住院天数更长,分娩孕周更低,转诊重症监护病房(ICU)、急性器官衰竭发生风险较低,ART组围产儿平均体重高于自然受孕组。高龄妊娠孕妇中,ART组的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分娩发生风险增加。非高龄妊娠孕妇中,ART组子痫前期、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糖尿病合并妊娠、流产、PROM、羊水量异常、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粘连、产后出血、胎儿窘迫、人工剥离胎盘、药物/机械性引产发生风险增加。ART组较自然妊娠组钳产/吸引产风险均增加,产妇转诊ICU及非规律产检发生风险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RT受孕单胎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高于自然妊娠组孕妇,但其更注重孕期产检;在非高龄妊娠孕妇中,ART组母儿不良结局风险增加,而高龄妊娠孕妇中,ART组母儿不良结局风险增加不明显。
2021年05期 v.30 321-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20 ] |[引用频次:17 ] - 袁巧娜;王泽;盛燕;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助孕中冻胚移植内膜准备方案与妊娠后子痫前期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行冻胚移植后获得单胎活产的8872例不孕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内膜准备方案分为促排卵周期2332例与激素替代周期6540例。主要结局指标是子痫前期,诊断的确立均依据临床指南;同时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线数据及胚胎实验室相关信息。结果:激素替代周期组的子痫前期发生率明显高于促排卵周期组(8.8%vs 4.9%,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混杂因素后,激素替代周期仍是子痫前期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0,95%CI为1.29~2.24,P<0.001)。结论:相比促排卵周期,应用激素替代周期作为冻胚移植前内膜准备方案与妊娠后并发子痫前期相关。
2021年05期 v.30 326-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3 ] |[引用频次:1 ] - 袁巧娜;王泽;盛燕;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助孕中冻胚移植内膜准备方案与妊娠后子痫前期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行冻胚移植后获得单胎活产的8872例不孕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内膜准备方案分为促排卵周期2332例与激素替代周期6540例。主要结局指标是子痫前期,诊断的确立均依据临床指南;同时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线数据及胚胎实验室相关信息。结果:激素替代周期组的子痫前期发生率明显高于促排卵周期组(8.8%vs 4.9%,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混杂因素后,激素替代周期仍是子痫前期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0,95%CI为1.29~2.24,P<0.001)。结论:相比促排卵周期,应用激素替代周期作为冻胚移植前内膜准备方案与妊娠后并发子痫前期相关。
2021年05期 v.30 326-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3 ] |[引用频次:1 ] - 危玲;陈奕;
目的:评估妊娠期及产褥期女性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风险,明确风险因素,并予以针对性预防,为探索妊娠相关VTE风险评估及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根据2015年英国皇家妇产科医师学会(RCOG)妊娠期及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疾病诊治指南推荐量表,对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孕检分娩的2344例孕妇自早孕期进行妊娠及产褥期VTE风险评估。结果:2344例孕妇中,低危组(0~2分) 2284例(97.44%),中危组(3分)44例(1.88%),高危组(4分及以上)16例(0.68%)。高危因素中前三位分别是年龄≥35岁(494例,21.08%),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189例,8.06%)和卧床保胎≥3天(171例,7.30%)。研究队列中已分娩877例,对其进行产褥期VTE风险评估,低危组750例(85.22%),中危组84例(9.58%),高危组43例(4.90%),高危因素中前3位分别是择期剖宫产(214例,24.40%),年龄≥35岁(170例,19.38%)和体质量指数≥30kg/m~2(144例,16.42%)。3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1.28‰),其中2例出现在妊娠期,1例出现在剖宫产术后。结论:我国孕产妇发生VTE的高危因素不同于西方国家,遗传因素少,高龄、卧床保胎、剖宫产术等高危因素多。按RCOG评分标准,产褥期VTE评分≥2分者占30.67%,因此完全参照国外指南标准是否适合我国人群尚需进一步研究确认。
2021年05期 v.30 330-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46 ] |[引用频次:16 ] - 危玲;陈奕;
目的:评估妊娠期及产褥期女性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风险,明确风险因素,并予以针对性预防,为探索妊娠相关VTE风险评估及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根据2015年英国皇家妇产科医师学会(RCOG)妊娠期及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疾病诊治指南推荐量表,对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孕检分娩的2344例孕妇自早孕期进行妊娠及产褥期VTE风险评估。结果:2344例孕妇中,低危组(0~2分) 2284例(97.44%),中危组(3分)44例(1.88%),高危组(4分及以上)16例(0.68%)。高危因素中前三位分别是年龄≥35岁(494例,21.08%),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189例,8.06%)和卧床保胎≥3天(171例,7.30%)。研究队列中已分娩877例,对其进行产褥期VTE风险评估,低危组750例(85.22%),中危组84例(9.58%),高危组43例(4.90%),高危因素中前3位分别是择期剖宫产(214例,24.40%),年龄≥35岁(170例,19.38%)和体质量指数≥30kg/m~2(144例,16.42%)。3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1.28‰),其中2例出现在妊娠期,1例出现在剖宫产术后。结论:我国孕产妇发生VTE的高危因素不同于西方国家,遗传因素少,高龄、卧床保胎、剖宫产术等高危因素多。按RCOG评分标准,产褥期VTE评分≥2分者占30.67%,因此完全参照国外指南标准是否适合我国人群尚需进一步研究确认。
2021年05期 v.30 330-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46 ] |[引用频次:16 ] - 刘雪琼;祝淡抹;杨燕;刘雅雯;卢丹;
目的:探讨miR-223-3p能否通过靶向NLRP3参与调节子痫前期(PE)胎盘中的炎性反应。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01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住院行剖宫产分娩的60例孕妇,其中PE组30例,正常对照组30例。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蛋白免疫印迹、免疫组化法对胎盘组织中NLRP3和miR-223-3p的表达模式进行评估。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探究miR-223-3p与NLRP3的靶向关系。利用脂多糖(LPS)诱导HTR8/SVneo细胞构建PE胎盘滋养细胞炎症模型。在炎症模型中转染miR-223-3p过表达或miR-223-3p阴性对照质粒,评估miR-223-3p过表达对NLRP3炎性小体相关基因及下游因子的调控作用。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E胎盘中NLRP3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而miR-223-3p表达明显下调(P<0.05)。NLRP3是miR-223-3p的一个靶基因。在LPS诱导的HTR8/SVneo细胞炎症模型中,过表达miR-223-3p可有效抑制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P<0.05)、下游炎性因子的分泌(P<0.05)和细胞焦亡(P<0.05)。结论:miR-223-3p可能通过靶向NLRP3抑制PE胎盘中的炎症反应和细胞焦亡,为PE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潜在治疗策略。
2021年05期 v.30 335-340+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59 ] |[引用频次:5 ] - 刘雪琼;祝淡抹;杨燕;刘雅雯;卢丹;
目的:探讨miR-223-3p能否通过靶向NLRP3参与调节子痫前期(PE)胎盘中的炎性反应。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01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住院行剖宫产分娩的60例孕妇,其中PE组30例,正常对照组30例。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蛋白免疫印迹、免疫组化法对胎盘组织中NLRP3和miR-223-3p的表达模式进行评估。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探究miR-223-3p与NLRP3的靶向关系。利用脂多糖(LPS)诱导HTR8/SVneo细胞构建PE胎盘滋养细胞炎症模型。在炎症模型中转染miR-223-3p过表达或miR-223-3p阴性对照质粒,评估miR-223-3p过表达对NLRP3炎性小体相关基因及下游因子的调控作用。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E胎盘中NLRP3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而miR-223-3p表达明显下调(P<0.05)。NLRP3是miR-223-3p的一个靶基因。在LPS诱导的HTR8/SVneo细胞炎症模型中,过表达miR-223-3p可有效抑制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P<0.05)、下游炎性因子的分泌(P<0.05)和细胞焦亡(P<0.05)。结论:miR-223-3p可能通过靶向NLRP3抑制PE胎盘中的炎症反应和细胞焦亡,为PE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潜在治疗策略。
2021年05期 v.30 335-340+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59 ] |[引用频次:5 ] - 成德翠;李菲菲;周学欣;徐先明;
目的:研究高龄、孕前体质量指数(Pre-BMI)、孕期体重增长、一级亲属即父母患糖尿病单因素以及复合因素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的影响,以达到控制某个可控因素来降低GDM发病风险。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南院731例孕妇的年龄、孕前BMI、早孕期增重、糖尿病家族史进行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并进行复合因素分析。结果:妊娠年龄(OR=1.071,95%CI=1.034~1.110,P=0.000),孕前BMI(OR=1.535,95%CI=1.087~2.170,P=0.015),早孕期体重增长(OR=1.132,95%CI=1.041~1.231,P=0.004,家族糖尿病史(OR=2.386,95%CI=1.393~4.086,P=0.002)。妊娠期合并1个高危因素孕妇患GDM的危险度是合并0个高危因素的1.966倍(95%CI=1.277~3.027,P=0.002),合并2个高危因素孕妇患GDM的危险度是合并0个高危因素的3.060倍(95%CI=1.912~4.898,P=0.000),合并≥3个高危因素孕妇患GDM的危险度是合并0个高危因素的8.444倍(95%CI=4.077~17.488,P=0.000)。结论:妊娠期间合并高危因素数越多,GDM发生危险度越高。对于合并高危因素的妇女,产科医师可在其备孕咨询时或初次产检时给予指导,降低可改变的1个或2个因素,达到很大程度降低GDM发病风险。
2021年05期 v.30 341-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85 ] |[引用频次:32 ] - 成德翠;李菲菲;周学欣;徐先明;
目的:研究高龄、孕前体质量指数(Pre-BMI)、孕期体重增长、一级亲属即父母患糖尿病单因素以及复合因素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的影响,以达到控制某个可控因素来降低GDM发病风险。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南院731例孕妇的年龄、孕前BMI、早孕期增重、糖尿病家族史进行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并进行复合因素分析。结果:妊娠年龄(OR=1.071,95%CI=1.034~1.110,P=0.000),孕前BMI(OR=1.535,95%CI=1.087~2.170,P=0.015),早孕期体重增长(OR=1.132,95%CI=1.041~1.231,P=0.004,家族糖尿病史(OR=2.386,95%CI=1.393~4.086,P=0.002)。妊娠期合并1个高危因素孕妇患GDM的危险度是合并0个高危因素的1.966倍(95%CI=1.277~3.027,P=0.002),合并2个高危因素孕妇患GDM的危险度是合并0个高危因素的3.060倍(95%CI=1.912~4.898,P=0.000),合并≥3个高危因素孕妇患GDM的危险度是合并0个高危因素的8.444倍(95%CI=4.077~17.488,P=0.000)。结论:妊娠期间合并高危因素数越多,GDM发生危险度越高。对于合并高危因素的妇女,产科医师可在其备孕咨询时或初次产检时给予指导,降低可改变的1个或2个因素,达到很大程度降低GDM发病风险。
2021年05期 v.30 341-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85 ] |[引用频次:32 ] - 侯磊;王小新;李介岩;刘丽恒;张为远;王欣;
目的:分析非免疫性水肿胎儿的产前诊断结果,明确其染色体异常的类型。方法:选取146例非免疫性水肿胎儿,通过经腹绒毛取样、羊膜腔穿刺、脐静脉穿刺及流产后取胎儿组织送检的方法进行胎儿染色体核型及低覆盖度大规模平行测序技术(CNV-seq)的分析。结果:146例胎儿的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为48.6%(71/146),其中性染色体异常29例,21-三体19例,18三体13例,13-三体3例,其他染色体异常1例,致病性拷贝数变异6例。染色体异常检出率随着孕周的增加而降低,<14孕周、14~27孕周、≥28孕周孕妇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分别为68.4%(39/57)、40.8%(31/76)和7.7%(1/13)。水肿胎儿最常合并的超声结构异常依次为NT/NF增厚、颈部水囊瘤及心脏异常,其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分别为59.5%、59.2%及51.9%。结论:染色体异常是胎儿水肿的常见病因,特别是早中孕期出现水肿的胎儿,检出率较高。对于水肿胎儿的产前诊断,除了常规的核型以外,需重视拷贝数变异的检测。
2021年05期 v.30 346-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3 ] |[引用频次:0 ] - 侯磊;王小新;李介岩;刘丽恒;张为远;王欣;
目的:分析非免疫性水肿胎儿的产前诊断结果,明确其染色体异常的类型。方法:选取146例非免疫性水肿胎儿,通过经腹绒毛取样、羊膜腔穿刺、脐静脉穿刺及流产后取胎儿组织送检的方法进行胎儿染色体核型及低覆盖度大规模平行测序技术(CNV-seq)的分析。结果:146例胎儿的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为48.6%(71/146),其中性染色体异常29例,21-三体19例,18三体13例,13-三体3例,其他染色体异常1例,致病性拷贝数变异6例。染色体异常检出率随着孕周的增加而降低,<14孕周、14~27孕周、≥28孕周孕妇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分别为68.4%(39/57)、40.8%(31/76)和7.7%(1/13)。水肿胎儿最常合并的超声结构异常依次为NT/NF增厚、颈部水囊瘤及心脏异常,其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分别为59.5%、59.2%及51.9%。结论:染色体异常是胎儿水肿的常见病因,特别是早中孕期出现水肿的胎儿,检出率较高。对于水肿胎儿的产前诊断,除了常规的核型以外,需重视拷贝数变异的检测。
2021年05期 v.30 346-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3 ] |[引用频次:0 ] - 李赛男;祁文瑾;黄蓉;何霞;
目的:探讨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患者的致病白假丝酵母菌对6种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咪康唑、益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敏感性与耐药基因MDR1、CDR1、CDR2和PDR1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菌株取自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门诊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经菌种鉴定取白假丝酵母菌213株(RVVC 76株,VVC 137株)后做体外药敏试验;荧光定量PCR对已确定敏感、中敏或耐药的菌株进行耐药基因表达检测。结果:PDR1基因仅在部分菌株中有表达,RVVC组的PDR1基因表达率明显低于VVC组(P<0.05);两性霉素B的VVC-耐药组高于VVC-中敏组(P<0.05),伊曲康唑的RVVC-耐药组高于VVC-敏感组、VVC-耐药组和RVVC-敏感组(P<0.05),即对两性霉素B耐药的VVC菌株、对伊曲康唑耐药的RVVC菌株PDR1表达均升高;CDR1、CDR2、MDR1在所有白假丝酵母菌中均有表达,仅CDR1基因表达量存在差异:咪康唑VVC-中敏+耐药组高于VVC-敏感组(P<0.05),氟康唑VVC-中敏组表达高于VVC-敏感组和VVC-耐药组(P<0.05),即对咪康唑耐药的VVC菌株表达高于其敏感菌株,对氟康唑中敏菌株表达高于其敏感和耐药组。结论:RVVC的治疗可优选制霉菌素。致RVVC菌株对伊曲康唑明显耐药,且与PDR1基因高表达有关。致VVC菌株对咪康唑、氟康唑产生耐药可能与CDR1高表达有关。PDR1和CDR1可能同时参与RVVC的耐药机制,而与CDR2和MDR1关系不大。
2021年05期 v.30 350-354+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3 ] |[引用频次:13 ] - 李赛男;祁文瑾;黄蓉;何霞;
目的:探讨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患者的致病白假丝酵母菌对6种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咪康唑、益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敏感性与耐药基因MDR1、CDR1、CDR2和PDR1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菌株取自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门诊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经菌种鉴定取白假丝酵母菌213株(RVVC 76株,VVC 137株)后做体外药敏试验;荧光定量PCR对已确定敏感、中敏或耐药的菌株进行耐药基因表达检测。结果:PDR1基因仅在部分菌株中有表达,RVVC组的PDR1基因表达率明显低于VVC组(P<0.05);两性霉素B的VVC-耐药组高于VVC-中敏组(P<0.05),伊曲康唑的RVVC-耐药组高于VVC-敏感组、VVC-耐药组和RVVC-敏感组(P<0.05),即对两性霉素B耐药的VVC菌株、对伊曲康唑耐药的RVVC菌株PDR1表达均升高;CDR1、CDR2、MDR1在所有白假丝酵母菌中均有表达,仅CDR1基因表达量存在差异:咪康唑VVC-中敏+耐药组高于VVC-敏感组(P<0.05),氟康唑VVC-中敏组表达高于VVC-敏感组和VVC-耐药组(P<0.05),即对咪康唑耐药的VVC菌株表达高于其敏感菌株,对氟康唑中敏菌株表达高于其敏感和耐药组。结论:RVVC的治疗可优选制霉菌素。致RVVC菌株对伊曲康唑明显耐药,且与PDR1基因高表达有关。致VVC菌株对咪康唑、氟康唑产生耐药可能与CDR1高表达有关。PDR1和CDR1可能同时参与RVVC的耐药机制,而与CDR2和MDR1关系不大。
2021年05期 v.30 350-354+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3 ] |[引用频次:13 ] - 徐臻;王璐;杨琳俐;王武亮;陈志龙;王倩;
目的:探讨5-氟尿嘧啶(5-FU)微量泵持续泵入联合长春新碱、顺铂(FPV方案)治疗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TN)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FPV(FPV组)及FAV(FAV组)化疗方案的82例GTN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结局。结果:82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7个月(8~70个月)。FPV组40例患者共接受184疗程化疗,其中2例治疗失败,血清学完全缓解率(SCR)95%。FAV组42例患者共接受190疗程化疗,其中2例治疗失败,SCR 9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PV组的1~2级腹泻、3级口腔溃疡的发生率低于FAV组,1~2级恶心呕吐、肝损害、口腔溃疡、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高于FA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4级副反应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PV与FAV方案的疗效相当,主要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毒性,微量泵持续泵入的方法减少5-FU化疗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耐受性。FPV方案临床效果肯定,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2021年05期 v.30 35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77 ] |[引用频次:3 ] - 徐臻;王璐;杨琳俐;王武亮;陈志龙;王倩;
目的:探讨5-氟尿嘧啶(5-FU)微量泵持续泵入联合长春新碱、顺铂(FPV方案)治疗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TN)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FPV(FPV组)及FAV(FAV组)化疗方案的82例GTN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结局。结果:82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7个月(8~70个月)。FPV组40例患者共接受184疗程化疗,其中2例治疗失败,血清学完全缓解率(SCR)95%。FAV组42例患者共接受190疗程化疗,其中2例治疗失败,SCR 9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PV组的1~2级腹泻、3级口腔溃疡的发生率低于FAV组,1~2级恶心呕吐、肝损害、口腔溃疡、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高于FA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4级副反应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PV与FAV方案的疗效相当,主要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毒性,微量泵持续泵入的方法减少5-FU化疗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耐受性。FPV方案临床效果肯定,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2021年05期 v.30 35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77 ] |[引用频次:3 ] - 张丽华;林千涵;庞迎新;
目的:探讨BRD4抑制剂JQ1与醋酸甲羟孕酮(MPA)单独或联合作用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JQ1与MPA单独或联合作用于孕激素敏感的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和孕激素不敏感的子宫内膜癌HEC-1A细胞。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和凋亡作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 3、PARP、cleaved PARP及mTOR/Akt通路等相关蛋白的表达。利用siRNA沉默BRD4后,MTT法检测BRD4 siRNA与MPA联用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在孕激素敏感的Ishikawa细胞中,与对照组比较,JQ1组、MPA组、JQ1+MPA组的细胞增殖率显著降低(P均<0.05),其中JQ1+MPA组的细胞增殖率最低,析因分析提示JQ1与MPA有交互作用(P<0.05);JQ1组、MPA组、JQ1+MPA组的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均<0.05),凋亡相关蛋白变化明显,其中JQ1+MPA组的细胞凋亡率增加最为显著(P<0.05),凋亡相关蛋白变化最大。利用siRNA沉默BRD4后观察联合MPA的作用显示,与对照组比较,BRD4 siRNA组、MPA组、BRD4 siRNA+MPA组的细胞增殖率显著降低(P均<0.05),其中BRD4 siRNA+MPA组的细胞增殖率最低。结论:BRD4抑制剂JQ1联合MPA对孕激素敏感的子宫内膜癌细胞有较好的增殖抑制及凋亡作用,其可能机制与抑制mTOR/AKT通路有关。
2021年05期 v.30 360-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7 ] |[引用频次:4 ] - 张丽华;林千涵;庞迎新;
目的:探讨BRD4抑制剂JQ1与醋酸甲羟孕酮(MPA)单独或联合作用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JQ1与MPA单独或联合作用于孕激素敏感的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和孕激素不敏感的子宫内膜癌HEC-1A细胞。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和凋亡作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 3、PARP、cleaved PARP及mTOR/Akt通路等相关蛋白的表达。利用siRNA沉默BRD4后,MTT法检测BRD4 siRNA与MPA联用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在孕激素敏感的Ishikawa细胞中,与对照组比较,JQ1组、MPA组、JQ1+MPA组的细胞增殖率显著降低(P均<0.05),其中JQ1+MPA组的细胞增殖率最低,析因分析提示JQ1与MPA有交互作用(P<0.05);JQ1组、MPA组、JQ1+MPA组的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均<0.05),凋亡相关蛋白变化明显,其中JQ1+MPA组的细胞凋亡率增加最为显著(P<0.05),凋亡相关蛋白变化最大。利用siRNA沉默BRD4后观察联合MPA的作用显示,与对照组比较,BRD4 siRNA组、MPA组、BRD4 siRNA+MPA组的细胞增殖率显著降低(P均<0.05),其中BRD4 siRNA+MPA组的细胞增殖率最低。结论:BRD4抑制剂JQ1联合MPA对孕激素敏感的子宫内膜癌细胞有较好的增殖抑制及凋亡作用,其可能机制与抑制mTOR/AKT通路有关。
2021年05期 v.30 360-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7 ] |[引用频次:4 ]
- 张飞跃;任芳;李彩瑜;马源蔚;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的病例特点、诊疗方案、母婴结局。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6月至2020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例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从病例特点、诊疗方案、母婴结局三方面进行回顾研究。结果:11例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年龄24~43岁,发病孕周24~(+3)~38~(+1)周;7例合并高血压或妊娠期高血压,1例患有糖尿病及抗磷脂综合征,2例合并马凡氏综合征,1例无基础疾病。入院后,1例患者死亡,10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7例患者先行剖宫产手术后行血管手术,最终6例孕妇存活,7例新生儿均存活且预后良好;3例患者先行心脏手术后行产科手术,最终3例孕产妇均存活,3例胎死宫内。结论: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发病率极低,但疾病凶险,对高危因素的管理、疾病的早期识别及诊断、多学科协作的诊治、再次妊娠指导,是保证母婴安全、较好妊娠及生存结局的关键。
2021年05期 v.30 365-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17 ] |[引用频次:2 ] - 张飞跃;任芳;李彩瑜;马源蔚;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的病例特点、诊疗方案、母婴结局。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6月至2020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例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从病例特点、诊疗方案、母婴结局三方面进行回顾研究。结果:11例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年龄24~43岁,发病孕周24~(+3)~38~(+1)周;7例合并高血压或妊娠期高血压,1例患有糖尿病及抗磷脂综合征,2例合并马凡氏综合征,1例无基础疾病。入院后,1例患者死亡,10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7例患者先行剖宫产手术后行血管手术,最终6例孕妇存活,7例新生儿均存活且预后良好;3例患者先行心脏手术后行产科手术,最终3例孕产妇均存活,3例胎死宫内。结论: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发病率极低,但疾病凶险,对高危因素的管理、疾病的早期识别及诊断、多学科协作的诊治、再次妊娠指导,是保证母婴安全、较好妊娠及生存结局的关键。
2021年05期 v.30 365-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17 ] |[引用频次:2 ] - 徐跃心;吕文豪;南洋;刘晓敏;俎晓霞;续星强;宋雯霞;
目的:测定正常妊娠孕妇、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孕期血清中胎盘亮氨酸氨基肽酶(P-LAP)、胰岛素、血糖的水平,研究P-LAP与GDM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7月于山西省长治市人民医院分娩且孕期规范产检的85例孕妇,其中糖耐量正常孕妇40例(对照组),GDM孕妇45例(GDM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电化学发光法及已糖激酶法分别测定血清中P-LAP、空腹胰岛素(FINS)及空腹葡萄糖(FPG)水平,比较两组孕妇孕期血清中胎盘亮氨酸氨基肽酶(P-LAP)水平。结果:GDM组的P-LA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P-LAP水平与胰岛素(mU/L)、血糖(mmol/L)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AP水平与GDM孕妇的胰岛素抵抗(IR)有关,其在GDM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21年05期 v.30 368-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9 ] |[引用频次:5 ] - 徐跃心;吕文豪;南洋;刘晓敏;俎晓霞;续星强;宋雯霞;
目的:测定正常妊娠孕妇、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孕期血清中胎盘亮氨酸氨基肽酶(P-LAP)、胰岛素、血糖的水平,研究P-LAP与GDM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7月于山西省长治市人民医院分娩且孕期规范产检的85例孕妇,其中糖耐量正常孕妇40例(对照组),GDM孕妇45例(GDM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电化学发光法及已糖激酶法分别测定血清中P-LAP、空腹胰岛素(FINS)及空腹葡萄糖(FPG)水平,比较两组孕妇孕期血清中胎盘亮氨酸氨基肽酶(P-LAP)水平。结果:GDM组的P-LA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P-LAP水平与胰岛素(mU/L)、血糖(mmol/L)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AP水平与GDM孕妇的胰岛素抵抗(IR)有关,其在GDM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21年05期 v.30 368-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9 ] |[引用频次:5 ] - 张艺馨;王丹丹;赵俊波;杨清;
目的:分析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剖宫产子宫瘢痕憩室(PCSD)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57例PCSD患者,26例残余肌层厚度(RMT)≥3mm的患者采用宫腔镜PCSD电切"开渠"术(宫腔镜组),31例RMT<3mm的患者采用宫腹腔镜联合PCSD修补术(腹腔镜组),随访术后症状恢复情况。结果:两组的术后月经期时间均较术前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腔镜组及腹腔镜组的术后症状改善率分别为80.7%、93.5%,憩室深度可能为宫腔镜手术后疗效的影响因素。结论:宫腔镜及宫腹腔镜联合手术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PCSD患者的术前症状,对于行宫腔镜手术的患者,术前憩室深度可能影响术后症状的改善情况。
2021年05期 v.30 371-373+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32 ] |[引用频次:3 ] - 张艺馨;王丹丹;赵俊波;杨清;
目的:分析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剖宫产子宫瘢痕憩室(PCSD)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57例PCSD患者,26例残余肌层厚度(RMT)≥3mm的患者采用宫腔镜PCSD电切"开渠"术(宫腔镜组),31例RMT<3mm的患者采用宫腹腔镜联合PCSD修补术(腹腔镜组),随访术后症状恢复情况。结果:两组的术后月经期时间均较术前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腔镜组及腹腔镜组的术后症状改善率分别为80.7%、93.5%,憩室深度可能为宫腔镜手术后疗效的影响因素。结论:宫腔镜及宫腹腔镜联合手术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PCSD患者的术前症状,对于行宫腔镜手术的患者,术前憩室深度可能影响术后症状的改善情况。
2021年05期 v.30 371-373+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32 ] |[引用频次:3 ] - 王丽凤;郭琼;傅金凤;姚辰希;康燕;
目的:通过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胎盘及脐血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两者表达水平与孕期血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山东省妇幼保健院行葡萄糖筛查的孕妇36例,其中正常糖耐量孕妇12例,GDM孕妇24例。GDM组中,血糖控制较好12例,血糖控制较差12例。分娩后收集胎盘组织和胎儿脐带血,免疫组化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VEGF、PEDF在胎盘及脐血中的表达情况。结果:VEGF和PEDF在胎盘及脐血中均有表达,两者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5)。随着血糖水平升高,胎盘及脐带血VEGF表达水平均上调(P<0.05),PEDF表达水平下降(P<0.05)。结论:孕妇血糖与GDM孕妇胎盘及脐血VEGF表达水平呈正相关,与PEDF呈负相关,提示VEGF与PEDF表达水平可能受孕妇血糖影响,可能参与了GDM的发生发展过程。
2021年05期 v.30 374-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3 ] |[引用频次:1 ] - 王丽凤;郭琼;傅金凤;姚辰希;康燕;
目的:通过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胎盘及脐血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两者表达水平与孕期血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山东省妇幼保健院行葡萄糖筛查的孕妇36例,其中正常糖耐量孕妇12例,GDM孕妇24例。GDM组中,血糖控制较好12例,血糖控制较差12例。分娩后收集胎盘组织和胎儿脐带血,免疫组化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VEGF、PEDF在胎盘及脐血中的表达情况。结果:VEGF和PEDF在胎盘及脐血中均有表达,两者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5)。随着血糖水平升高,胎盘及脐带血VEGF表达水平均上调(P<0.05),PEDF表达水平下降(P<0.05)。结论:孕妇血糖与GDM孕妇胎盘及脐血VEGF表达水平呈正相关,与PEDF呈负相关,提示VEGF与PEDF表达水平可能受孕妇血糖影响,可能参与了GDM的发生发展过程。
2021年05期 v.30 374-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3 ] |[引用频次:1 ]
- 李倩;李力;
卵巢癌早期症状无明显特异性,患者确诊时多为晚期,超过半数患者面临复发的风险,推迟复发时间已成为治疗的新突破口。目前,新兴靶向药物的维持治疗模式给复发性卵巢癌患者带来生存获益。现就卵巢上皮癌复发后最新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2021年05期 v.30 381-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85 ] |[引用频次:2 ] - 李倩;李力;
卵巢癌早期症状无明显特异性,患者确诊时多为晚期,超过半数患者面临复发的风险,推迟复发时间已成为治疗的新突破口。目前,新兴靶向药物的维持治疗模式给复发性卵巢癌患者带来生存获益。现就卵巢上皮癌复发后最新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2021年05期 v.30 381-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85 ] |[引用频次:2 ] - 李立伟;王志启;王建六;
近些年,我国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不断升高,且呈年轻化趋势,并且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及女性生育年龄延迟,越来越多的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尚未完成生育功能而期望生育。因此,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适应证成为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指南或专家共识,以及文献报道等进行分析,探讨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适应证存在的问题及最新进展。
2021年05期 v.30 386-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72 ] |[引用频次:6 ] - 李立伟;王志启;王建六;
近些年,我国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不断升高,且呈年轻化趋势,并且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及女性生育年龄延迟,越来越多的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尚未完成生育功能而期望生育。因此,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适应证成为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指南或专家共识,以及文献报道等进行分析,探讨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适应证存在的问题及最新进展。
2021年05期 v.30 386-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72 ] |[引用频次:6 ] - 张秀娟;张瑞红;郝晶;吕梦潇;苏婵;穆玉兰;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是近年来影响女性生殖健康的重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育。POI病因多样且复杂,其中化疗所致POI备受人们的关注。临床主要通过激素补充治疗(HRT)来缓解POI症状,但尚无确切的根治措施。近年来,外泌体及其携带的微小RNA(miRNA)在改善POI患者的卵泡生成和消耗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文就POI、外泌体及其转运的miRNA互相联系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探究外泌体及其miRNA在化疗所致POI治疗中的意义。
2021年05期 v.30 389-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79 ] |[引用频次:9 ] - 张秀娟;张瑞红;郝晶;吕梦潇;苏婵;穆玉兰;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是近年来影响女性生殖健康的重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育。POI病因多样且复杂,其中化疗所致POI备受人们的关注。临床主要通过激素补充治疗(HRT)来缓解POI症状,但尚无确切的根治措施。近年来,外泌体及其携带的微小RNA(miRNA)在改善POI患者的卵泡生成和消耗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文就POI、外泌体及其转运的miRNA互相联系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探究外泌体及其miRNA在化疗所致POI治疗中的意义。
2021年05期 v.30 389-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79 ] |[引用频次:9 ] - 陈佳;李映桃;吴伟珍;温景锋;梁黎璇;陈娟娟;王艳;曾丽珠;
妊娠合并糖尿病(DIP)妇女血糖控制不良容易导致自然流产、胎儿畸形、子痫前期、死胎、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等严重并发症。对DIP妇女的血糖进行严密监测,通过饮食、运动、药物调控血糖使胎儿和孕妇体重达标,可有效降低围产期不良妊娠结局。本文系统阐述近年来不同血糖监测方法在DIP妇女中的应用进展,旨在更好地为中国DIP围产期管理提供参考。
2021年05期 v.30 392-394+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49 ] |[引用频次:2 ] - 陈佳;李映桃;吴伟珍;温景锋;梁黎璇;陈娟娟;王艳;曾丽珠;
妊娠合并糖尿病(DIP)妇女血糖控制不良容易导致自然流产、胎儿畸形、子痫前期、死胎、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等严重并发症。对DIP妇女的血糖进行严密监测,通过饮食、运动、药物调控血糖使胎儿和孕妇体重达标,可有效降低围产期不良妊娠结局。本文系统阐述近年来不同血糖监测方法在DIP妇女中的应用进展,旨在更好地为中国DIP围产期管理提供参考。
2021年05期 v.30 392-394+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49 ] |[引用频次:2 ] - 李静然;魏丽惠;
由于各种原因,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锥切治疗后病变持续/复发率仍较高,且进展为宫颈癌的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除治疗后严密随访外,如何减少宫颈HSIL治疗后的复发,成为一个临床关注的问题。预防性HPV疫苗对其相关型生殖道癌前病变和癌均有很好的预防效果,已广泛应用于适龄女性。最近的研究显示,宫颈HSIL治疗后患者接种预防性HPV疫苗也可显著降低病变的持续/复发率,提示治疗后接种HPV疫苗仍可获益,从而减少再次治疗相关的并发症,这一观点可能影响宫颈HSIL治疗后的管理,扩大预防性HPV疫苗的应用范围。因此,本文对宫颈HSIL治疗后接种HPV疫苗对病变复发影响的相关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1年05期 v.30 395-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34 ] |[引用频次:6 ] - 李静然;魏丽惠;
由于各种原因,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锥切治疗后病变持续/复发率仍较高,且进展为宫颈癌的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除治疗后严密随访外,如何减少宫颈HSIL治疗后的复发,成为一个临床关注的问题。预防性HPV疫苗对其相关型生殖道癌前病变和癌均有很好的预防效果,已广泛应用于适龄女性。最近的研究显示,宫颈HSIL治疗后患者接种预防性HPV疫苗也可显著降低病变的持续/复发率,提示治疗后接种HPV疫苗仍可获益,从而减少再次治疗相关的并发症,这一观点可能影响宫颈HSIL治疗后的管理,扩大预防性HPV疫苗的应用范围。因此,本文对宫颈HSIL治疗后接种HPV疫苗对病变复发影响的相关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1年05期 v.30 395-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34 ] |[引用频次: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