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舜;刘彩艳;谭桂春;张雯雯;曲芃芃;
目的:研究PIK3CA突变与子宫内膜样腺癌预后的关系,尝试建立相关的预后模型。方法:从TCGA数据库获取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相关信息,将患者分为PIK3CA突变组和野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筛选突变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再用Kaplan-Meier(KM)生存分析和LASSO回归分析筛出预后相关的DEGs。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在训练集中建立COX回归模型,将患者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对其进行生存分析、绘制时间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再在验证集验证。对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将模型和临床病理因素作为参数构建临床预测模型,计算一致性指数并绘出列线图。结果:PIK3CA突变显著影响了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的OS和PFS;6个与预后相关的DEGs(HMP19、GRIA1、MESP2、CARTPT、CD177、SCGB2A2)被筛出;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高危组患者的OS都更差(P<0.05),1年、3年、5年ROC曲线的AUC均大于0.69。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模型是独立预后因子。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利用模型和其他信息预测患者5年生存率的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83和0.74。结论:发生PIK3CA突变的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的预后更好,以PIK3CA突变及相关基因建立的预后预测模型在临床应用上有着潜在价值。
2020年05期 v.29 329-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86 ] |[引用频次:3 ] - 代伟娜;王朋飞;彭芸花;姚广;
目的:探讨BMI对I期子宫内膜癌术后围手术期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妇科行子宫内膜癌分期术的373例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BMI将患者分为两组:H-BMI组(BMI≥25kg/m~2)111例,N-BMI组(18.5kg/m~2≤BMI<25kg/m~2)262例,应用倾向值匹配法均衡组间协变量,通过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术后临床疗效;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比较组间差异;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远期预后的因素。结果:N-BMI组手术时间[(225.73±22.56)min vs (233.12±25.68)min,P=0.025]、术中出血量[(189.63±30.57)ml vs (206.33±66.96)ml,P=0.019]、通气时间[(1.41±0.54)d vs (1.64±0.71)d,P=0.008]、术后离院时间[(7.02±1.29)d vs (7.51±1.19)d,P=0.004]均明显优于H-BMI组,两组患者在清扫淋巴结数、腹腔引流量、术后导尿时间、腹腔引流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H-BMI的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和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N-BMI组(P<0.05),其他并发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MI组的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和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N-BMI组(P<0.05),其他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高血压、IB期、高BMI是I期子宫内膜癌术后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IB期、高BMI是影响I期子宫内膜癌术后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BMI降低I期子宫内膜癌术后的远期生存率,此外高BMI增加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应增强术前准备、术中预防和术后监测。
2020年05期 v.29 335-338+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39 ] |[引用频次:9 ] - 张淑艺;王建六;张果;
目的:探讨宫颈神经内分泌癌(NECC)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收集2008年5月至2018年1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7例NECC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患者年龄32~64岁,平均(50.3±8.0)岁,中位年龄49岁。肿瘤直径0.2~9cm,平均(2.9±2.2)cm。单纯神经内分泌癌8例,鳞状细胞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2例,腺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3例,腺鳞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2例,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伴神经内分泌癌2例。16例行根治性手术者,其中5例接受新辅助化疗,5例术后辅助化疗,7例术后接受放疗;余1例未手术者接受放化疗。15例患者获得最终随访,随访时间2~119个月。16例手术患者中,12例无复发及转移;1例发生远处转移(肝腰椎转移)但仍存活;3例死于多发转移所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肝、腰椎转移,1例腹腔、心膈角多发淋巴结转移);1例未手术患者(IVb期)随访22个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0岁)、肿瘤直径(≥4cm)、盆腔淋巴结转移、淋巴脉管间隙浸润、术后放疗、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FIGO分期(≥IIa期)均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NECC发病率低,恶性程度高,确诊依赖于病理,病因及影响预后因素需进一步探讨。广泛子宫切除+双附件+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是早期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案,辅助化疗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05期 v.29 339-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63 ] |[引用频次:5 ] - 任萍萍;陈峥峥;王慧妍;万俐娟;赵旭旭;张影;朱美玲;赵卫东;
目的:探究B细胞淋巴瘤因子3(BCL3)在上皮性卵巢癌(EOC)中的表达、基因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Oncomine数据库和GEPIA网站分析BCL3 mRNA在EOC中的表达水平,KM plotter数据库分析BCL3 mRNA表达水平对患者预后影响。使用cBioPortal网站探究BCL3发生基因改变、拷贝数改变(CNA)频率及对预后影响。选取80例EOC与18例正常卵巢组织标本,免疫组化(IHC)染色验证BCL3蛋白在EOC中的表达水平。结果:Oncomine数据库对7项数据集整合分析示,BCL3 mRNA在EOC中高表达(P=0.016),GEPIA分析同样证实BCL3 mRNA高表达(P<0.05)。KM plotter分析示,BCL3 mRNA高表达患者的整体生存率(OS)降低(P=0.012)。cBioPortal分析BCL3发生基因改变频率8%、CNA频率3%,均显著降低患者的OS(P分别为0.0161和6.206×10~(-6))。IHC证实,BCL3蛋白在EOC中显著高表达(P<0.001),细胞核蛋白表达水平与有无局部淋巴结转移(P=0.048)、腹水含量(P=0.035)及分化级别(P=0.017)相关。生存分析示,BCL3核蛋白中高表达有降低患者生存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4)。结论:BCL3 mRNA及蛋白均在EOC中高表达,且BCL3 mRNA高表达、BCL3发生基因改变或CNA均可降低患者OS,BCL3基因有望成为EOC患者治疗的潜在靶点。
2020年05期 v.29 343-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86 ] |[引用频次:1 ] - 雷冬梅;林艳丽;郭瑞霞;王春芳;赵晨阳;刘丽萍;
目的:探讨TCT、高危型HPV E6/E7 mRNA与hTERC基因扩增联合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5月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及住院患者107例,取其宫颈脱落细胞,所有标本同时行TCT、高危型HPV E6/E7 mRNA、hTERC基因扩增检测及阴道镜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统计学分析TCT、高危型HPV E6/E7 mRNA、hTERC基因扩增单一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任意两者联合及三者联合检测宫颈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评价各种组合方案对宫颈癌筛查的价值。结果:单一检测方法中:高危型HPV E6/E7 mRNA检测敏感度(91.14%)与阴性预测值(70.83%)最高,hTERC基因扩增检测特异度(92.86%)与阳性预测值(96.08%)最高。两两联合检测方案中:TCT联合高危型HPV E6/E7 mRNA检测敏感度(97.47%)与阴性预测值(87.50%)最高,TCT联合hTERC基因扩增检测特异度(71.43%)与阳性预测值(90.12%)最高。三者联合检测敏感度(98.70%)与阴性预测值(92.86%)高于任意两种方法联合检测。结论:TCT、高危型HPV E6/E7 mRNA、TERC基因扩增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与阴性预测值较高,此方案可用于宫颈癌筛查。
2020年05期 v.29 349-352+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80 ] |[引用频次:18 ] - 许珂;于瑞梅;刘天齐;莫哲伦;容雁;刘婵桢;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NF-κB家族、STAT1、ELK1在HPV16阳性宫颈癌中的核表达及其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并分析其临床预后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NF-κB家族、STAT1、ELK1在HPV16阳性的116例宫颈癌、26例HSIL、12例LSIL、24例正常宫颈组织及高危型HPV阴性的10例LSIL、27例正常宫颈组织中的核表达水平,比较不同HPV感染状态、各种类型宫颈组织中各转录因子的核表达差异,分析其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及其临床预后意义。结果:NF-κB家族成员c-Rel、p65、p50的核阳性表达率与宫颈病变程度呈正相关,STAT1的核阳性表达率与宫颈病变程度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LK1在正常宫颈组织中表达较低,在各组宫颈病变组织中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210)。HPV16早期感染组的c-Rel和p65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晚期感染组的NF-κB p50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早期感染组(P<0.05),c-Rel在晚期感染组也有显著升高(P<0.05);晚期感染组的STAT1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早期感染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c-Rel、p65核表达与宫颈癌发生相关(P<0.05),而c-Rel、p50、STAT1核表达则与宫颈癌发展相关(P<0.05)。宫颈癌中NF-κB家族各成员核表达呈正相关(P<0.05),而p65、p50与STAT1核表达呈负相关(P<0.05)。c-Rel、p65分别与宫颈癌患者脉管浸润、宫旁浸润有关(P<0.05)。生存分析示,p65、STAT1与宫颈癌患者生存预后相关,高p65核表达、无STAT1核表达者总体生存率较低(P<0.05)。结论:各转录因子分别在宫颈癌发生发展的不同时期参与下游基因的调控,c-Rel、p65与宫颈癌发生相关,而c-Rel、p50、STAT1与宫颈癌发展相关。p65、STAT1可作为HPV16阳性宫颈癌预后预测因子。
2020年05期 v.29 353-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05 ] |[引用频次:6 ] - 陈锐;冯岩岩;吕涛;张蕾;王颖;冯宗昊;廖秦平;
目的:分析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 HPV)感染者的阴道微生态特征,探讨HR HPV感染与阴道微生态失调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2017年4月于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妇产科同时行阴道微生态及HPV检测的4381例患者的资料,分析微生态检测结果与高危型HPV检测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4381例患者中,微生态异常诊断为各种阴道炎者1346例,其中需氧菌性阴道炎(AV)单纯及混合感染839例(839/4381,19.14%),细菌性阴道病(BV)单纯及混合感染508例(508/4381,11.59%),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单纯及混合感染448例(448/4381,10.23%),滴虫性阴道炎(TV)单纯及混合感染33例(33/4381,0.75%)。HR HPV感染470例,感染前五位为HPV16、58、52、53、39型。AV、BV感染增加HR HPV感染风险(P<0.05);TV、VVC与HR-HPV感染之间无明显相关性。AV、BV与HR HPV16/18型感染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结论:妇科微生态中AV、BV增加HR HPV感染的风险,尤其是HPV16/18型感染。
2020年05期 v.29 360-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42 ] |[引用频次:43 ] - 黄丹;余蕾;朱玲龑;曾晓玲;
目的:探讨熊去氧胆酸联合胎盘多肽对肝内胆汁淤积孕鼠的治疗效果及对胎盘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妊娠第10天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30只),分别予1,2-丙二醇(PG)、17α-炔雌醇(EE)2.5mg/kg·d连续皮下注射5d,模型组中随机筛选10只孕鼠与正常组进行对照,确定造模成功。将模型组余下20只孕鼠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妊娠第15~19天,对照组孕鼠予熊去氧胆酸溶液灌胃(100mg/kg·d)1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胎盘多肽肌肉注射(2mg/kg·d)1次/d。观察各组孕鼠血生化指标、胎儿情况、肝脏病理及胎盘组织中VEGF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孕鼠的血生化水平明显升高(P<0.01),胎盘组织中VEGF表达降低(P<0.05),胎儿预后差(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观察组各项生化指标均降低(P<0.01);治疗后观察组ALT、AST、肝脏病理、胎儿预后及胎盘VEGF表达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ICP大鼠模型。熊去氧胆酸联合胎盘多肽可明显减轻孕鼠肝功能损害,增加胎盘组织中VEGF表达,有效改善妊娠结局。
2020年05期 v.29 363-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4 ] |[引用频次:5 ] - 黄萍萍;葛莉;缪海燕;郑清香;王冠东;赖玉婷;江心泳;庞书勤;于红虹;郑春松;
目的:系统评价妊娠期糖尿病(GDM)胎盘差异表达蛋白对胎盘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Medline(Ovid)、Scopus、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数据库中与GDM胎盘蛋白差异表达对胎盘生长发育影响的有关文献,检索时限为2009年6月至2019年6月。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运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胎盘蛋白表达水平进行Meta分析;不适合Meta分析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包括蛋白表达水平改变、差异表达蛋白对胎盘的影响、蛋白定位、胎盘病理。结果:最终纳入20篇文献,共1210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示,GDM组胎盘VCAM-1表达水平和HIF-1α阳性率升高,PTEN表达水平降低。描述性分析发现:(1)GDM胎盘差异表达蛋白通过影响滋养细胞融合、增殖、分化、侵袭及凋亡,干扰胎盘血管生成与损伤,加强胎盘局部氧化应激,引起胎盘生长发育异常,改变胎盘结构与功能;(2)胎盘差异蛋白主要免疫定位在滋养细胞、和(或)血管内皮细胞、和(或)绒毛间质细胞中;(3)GDM胎盘病理改变报道最多的是绒毛成熟不良和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结论:胎盘蛋白表达失调可能介导胎盘结构和功能改变,从而促进GDM和其它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其因果关系及调控机制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020年05期 v.29 368-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11 ] |[引用频次:13 ]
- 胡皓铭;王德婧;张旋;张凌;张子扬;姚杨;阳琰;牟芝群;罗丽娅;王哲;
目的:观察不同维生素D(Vitamin D)状态下妊娠早期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血清中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Ab)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变化,旨在初步探讨它们与维生素D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妊娠早期HT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4月27日至2019年7月12日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及妇产科门诊妊娠早期HT妇女100例,按血清25(OH)D浓度分为3组:HT+维生素D正常组(A组20例);HT+维生素D不足组(B组35例);HT+维生素D缺乏组(C组45例)。同期筛选我院未患HT的妊娠早期人群作为对照组(100例),按血清中25(OH)D浓度分为3组:维生素D正常组(D组25例)、维生素D不足组(E组35例)、维生素D缺乏组(F组4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所有对象血清中TGF-β1水平。结果:(1)A、B、C三组相比较,FT_4、25(OH)D逐渐降低,TSH、TPOAb、TGF-β1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Ab、FT_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D、E、F三组相比较,25(OH)D逐渐降低,TGF-β1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SH、TPOAb、TgAb、FT3、FT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A组与D组相比较,TSH、TPOAb、TgAb明显升高,FT3、FT4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25(OH)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结果显示,血清中TGF-β1水平与TSH、TPOAb呈正相关,与FT_4、25(OH)D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GF-β1、TSH、TPOAb是妊娠早期人群合并HT的独立危险因素,FT_4、25(OH)D为保护因素。结论:维生素D缺乏可能引起血清中TGF-β1水平升高,两者可能共同参与妊娠早期HT的发生发展。
2020年05期 v.29 375-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86 ] |[引用频次:7 ] - 唐冬梅;杨蕾;罗丹;
目的:分析孕晚期死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收治的116例孕晚期死胎的临床资料,探讨孕晚期死胎的原因。结果:死胎发生率0.33%(207/62574),孕晚期死胎发生率为0.185%(116/62574);胎动减少占65.51%。死胎原因顺位前五位依次为:母体因素(37.07%,43/116)、胎儿因素(21.55%,25/116)、不明原因(12.93%,15/116)、脐带因素(12.07%,14/116);单个高危因素顺位前五位:原因不明(12.93%)、胎儿生长受限(9.48%)、妊娠期糖尿病(7.76%)、羊水过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6.90%)、脐带扭转(6.03%)。结论:加强孕期监护,及时发现并干预母体因素;重视产前诊断,及时发现胎儿因素;积极开展基因及染色体检查,明确不明原因死胎死因;加强孕妇自我监护,及时寻求帮助及处理,最大可能减少死胎的发生。
2020年05期 v.29 379-380+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4 ] |[引用频次:7 ] - 高云鸽;程天一;赵淑慧;陈必良;杨红;宋婷婷;黎昱;金鑫;张建芳;徐盈;
目的:探讨甲型血友病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基因诊断与产前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DHPLC、琼脂糖凝胶电泳及Sanger测序法分别对14个血友病家系进行F8致病基因检测,在明确致病突变基础上,对其中6例疑似致病基因携带者进行产前诊断。结果:14例甲型血友病家系中,检出F8基因内含子22倒位6例,F8基因外显子14缺失1例,F8基因编码区移码突变3例,F8基因编码区错义突变4例。通过羊水穿刺产前基因诊断检出异常胎儿4例。结论:通过基因测序的方法对先证者或高度疑似携带者进行基因诊断,明确突变类型及突变位点后对其进行优生优育指导和产前基因诊断,能有效降低甲型血友病的发病率。
2020年05期 v.29 381-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70 ] |[引用频次: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