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北华,男,1961年8月,博士、主任医师、山东大学特聘教授(第一层级)、山东大学齐鲁医学杰出名医、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先后担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主任、医院副院长和医学院常务副院长。现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教授,国家重点学科山东大学妇产科学系主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学术任职为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妇产科杂志》副总编,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委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执业医师考试临床医学命审题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现代妇产科进展》杂志主编。
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卫生系统杰出学科带头人,山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山东省教学名师,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主要致力于妇科肿瘤临床诊治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详细内容

指南与共识

  • PARP抑制剂治疗复发性卵巢癌专家共识

    高庆蕾;孔北华;尹如铁;王珂;吕卫国;刘继红;吴鸣;郑虹;周琦;谢幸;程文俊;马丁;

    <正>卵巢癌是最常见的妇科生殖系统肿瘤之一。全球每年新发卵巢癌约23.9万例,死亡15.2万例,占女性恶性肿瘤发生率第7位[1]。根据2015年郝捷院士发表的中国癌症统计数据,我国年新发卵巢癌5.2万余例,死亡2.25万例;发病率年增加6.3%,死

    2018年10期 v.27 721-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阅读次数:1172 ] |[下载次数:2374 ] |[引用频次:28 ]

论著

  • 反复妊娠失败患者IVIG治疗后外周血NK细胞变化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研究

    王柳柳;李阳阳;屠韡燕;阮加里;朱丹;鲍时华;

    目的:分析反复妊娠失败(RPF)患者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后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NK)反应性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至2016年于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诊断为RPF且接受IVIG治疗的患者1165例。以NK细胞比例≥24.2%为cut off值纳入141例(占12.1%),其中复发性流产(RSA)患者109例,反复胚胎移植失败(RIF)患者32例。IVIG治疗前后检测患者外周血NK细胞比例,以治疗后NK细胞下降15%为判断治疗反应性分界点,下降<15%为无反应组,下降≥15%为有反应组。分析IVIG治疗后NK细胞的反应性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57例发生流产,流产率40.43%(57/141)。活产组IVIG治疗前和治疗后NK细胞比例分别为(31.06±6.61)%和(23.61±9.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IG治疗后,RSA患者的活产率明显高于RIF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4.22%vs 43.75%,P<0.05)。NK细胞有反应组的活产率显著高于NK细胞无反应组(69.47%vs 39.13%,P<0.05)。进一步调整年龄和BMI,多元回归方程分析发现,IVIG治疗后NK细胞无反应组的流产率是有反应组的7.17倍(OR=7.17,95%CI为1.46~35.27,P=0.02)。结论:外周血NK细胞反应性是评估RPF患者IVIG治疗预后的独立因素。

    2018年10期 v.27 726-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阅读次数:651 ] |[下载次数:353 ] |[引用频次:8 ]
  • 5例宫颈胃型黏液性癌的临床、影像和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

    孙睿;罗成燕;姜旖;周树林;冯明明;程文俊;

    目的:探讨宫颈胃型黏液性癌(GAS)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5例GAS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病理特征和预后情况。结果:GAS临床表现以阴道排液和盆腔痛多见。盆腔核磁共振表现为短T1、长T2的多发囊样信号,囊壁不规则强化。大体特征为宫颈壁增厚,颈管内囊实性病灶,囊内清亮黏稠液体。术后病理提示2例伴卵巢转移; 3例伴盆腔淋巴结转移,1例伴神经和脉管浸润。GAS镜下表现为大量黏液腺体,呈浸润性生长,细胞分化包括高、中、低三种。免疫组化PAX8、CK7、MUC6、CEA、Ki-67、CK20等阳性表达,ER、PR、P16、CA125等阴性表达。5例患者均行不保留生育功能的根治性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开腹、腹腔镜、达芬奇辅助腹腔镜。平均随访(11.8±6.9)月(3~21月),1例未控,术后5月出现肝转移; 1例术后12月复发。结论:GAS临床表现以阴道排液、腹痛多见。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和免疫组化。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早诊断、早治疗对预后有重要影响。

    2018年10期 v.27 730-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4K]
    [阅读次数:501 ] |[下载次数:167 ] |[引用频次:8 ]
  • GPR30与AMF正向反馈调控促进子宫内膜癌进展的机制研究

    李伊然;叶磊;王凯;万小平;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EC)中G蛋白偶联跨膜受体30(GPR30)与自分泌移动因子(AMF)正向反馈的调控机制。方法: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法检测EC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AMF和GPR30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雌激素及GPR30特异激动剂G1对RL95-2细胞、KLE细胞及SPEC-2细胞AMF分泌的调控。使用shRNA干扰、qRT-PCR、Western blot及细胞免疫荧光验证雌激素膜受体GPR30介导的AMF表达和分泌。q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AMF刺激前后细胞GPR30的表达情况。使用信号通路蛋白芯片筛选AMF表达下调前后G蛋白相关信号通路变化,并通过Western blot验证。结果:AMF和GPR30在内膜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且两者表达水平呈正相关。雌激素刺激后,子宫内膜癌细胞分泌的AMF均显著增多,且与雌激素浓度呈正相关。GPR30特异激动剂G1上调了AMF的分泌。干扰GPR30表达致AMF的表达和分泌下降。外源性AMF刺激可上调GPR30 mRNA及蛋白水平。AMF表达下调后MAPK-ERK信号通路明显受到抑制,同时阻断MAPK-ERK信号通路可消减AMF对GPR30的上调作用。结论:内膜癌细胞中雌激素通过GPR30能显著上调AMF的表达及分泌; AMF可激活MAPK信号通路正向反馈调控GPR30表达。E2-GPR30-AMF轴为内膜癌雌激素致瘤理论提供重要补充,进而为寻找能阻断雌激素作用靶点关键因子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2018年10期 v.27 735-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0K]
    [阅读次数:626 ] |[下载次数:208 ] |[引用频次:1 ]
  • PBX3基因通过p38信号通路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研究

    丁文清;袁迎九;后建丽;梁政巧;

    目的:探讨前B细胞白血病同源盒基因3(PBX3)对子宫内膜癌细胞活力和凋亡率的影响及p38信号通路调控作用。方法:将靶向抑制PBX3的小干扰RNAs(siRNA-PBX3)及阴性对照siRNA(siRNA-Ctrl)转染人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SB203580作为p38信号通路抑制剂,未转染细胞为空白对照组,转染48h。Western blot法检测PBX3、PCNA、Bax、p38和p-p38蛋白表达; MTT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活力及凋亡率。结果:siRNA-PBX3转染可明显降低PBX3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siRNA-PBX3组转染24h、48h和72h的细胞活力均降低,与siRNA-Ctrl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iRNA-PBX3转染细胞48h的细胞凋亡率升高,PCNA和p-p38蛋白表达降低,Bax蛋白表达升高,与siRNA-Ctrl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iRNA-PBX3组和SB203580组比较,siRNA-PBX3+SB203580组的细胞活力均明显降低,凋亡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BX3基因表达抑制可通过下调p38信号通路降低子宫内膜癌细胞活力和诱导凋亡。

    2018年10期 v.27 741-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
    [阅读次数:543 ] |[下载次数:170 ] |[引用频次:3 ]
  • 39例生长受限胎儿染色体微阵列芯片分析

    黎杏苹;谢建生;徐咏;刘洋;郝颖;

    目的:探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CMA)在胎儿生长受限(FGR)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9例核型分析正常的FGR样本进行CMA检测,分析CMA异常的检出率。结果:39例FGR中CMA检出5例异常,检出率12.8%(5/39)。22例特发性FGR中检出4例异常,检出率18.2%(4/22),包括1例4q21.21微缺失,1例2q11.1q11.2微重复及2例7q11.23微缺失。17例FGR合并其他超声异常中检出1例异常,检出率5.9%(1/17),1例异常为4p16.3p16.2微重复。结论:对FGR行CMA检测有助于发现核型分析无法检出的染色体亚显微结构异常。CMA有利于提高对FGR遗传病因的诊断。

    2018年10期 v.27 745-747+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阅读次数:477 ] |[下载次数:235 ] |[引用频次:6 ]
  • 肾盂增宽胎儿染色体核型及染色体芯片的产前诊断

    周晓燕;王艳;孟露露;周冉;罗春玉;季修庆;胡平;许争峰;

    目的:探讨常规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及染色体芯片分析(CMA)技术在肾盂增宽胎儿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肾盂增宽可能的遗传学病因。方法:选取产前超声发现肾盂增宽并选择行侵入性产前诊断的102例胎儿。对102例胎儿采用常规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并对部分染色体核型结果正常的胎儿行CMA分析。对所有胎儿的妊娠结局及预后进行电话随访和病例资料追踪,新生儿随访至2岁。结果:102例肾盂增宽病例中,101例胎儿染色体正常,1例异常,为47,XX,+18,染色体异常率为0.98%(1/102)。60例CMA结果均成功获得分析,其中4例胎儿存在致病性拷贝数异常(CNVs)(6.6%,4/60),包括17q12微缺失综合征2例、15q11.2微缺失综合征1例、2q23.1微缺失综合征1例,CNVs大小范围0.467~1.53Mb。将进行CMA检测的肾盂增宽病例分为孤立性肾盂增宽(30例)和肾盂增宽合并其他异常(30例)两组,致病性CNVs的检出率分别为6.6%(2/30)、6.6%(2/30);根据肾盂增宽程度将行CMA检测的60例病例分为3组:轻度肾盂增宽、中度肾盂增宽和重度肾盂增宽,致病性CNV检出率分别为0(0/21)、11.1%(1/9)、10%(3/30)。产前胎儿肾盂增宽消退率63.5%,总消退率(含出生后消退) 85.8%,胎儿肾积水出生后手术率12.9%。结论:核型和CMA检测结果正常的胎儿肾盂增宽多于产前或出生后消退,染色体非整倍体和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是胎儿肾盂增宽的致病原因之一;核型和CMA检测对肾盂增宽胎儿进行产前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2018年10期 v.27 748-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阅读次数:573 ] |[下载次数:221 ] |[引用频次:2 ]
  • 17β雌二醇在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过程中趋化作用的研究

    张雯碧;李雄;李路;孙晓溪;徐丛剑;

    目的:探讨17β雌二醇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向子宫内膜上皮细胞(EEC)方向分化过程中的趋化作用及相关趋化因子的检测。方法:将BMSC和子宫内膜间质细胞(ESC)共培养,并分为四组:BMSC组,BMSC+17β雌二醇处理组,BMSC+ESC组,BMSC+ESC+17β雌二醇处理组。培养5天后,Transwell实验观察17β雌二醇的趋化作用,芯片技术分析培养液中趋化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迁移实验结果示,ESC可促进BMSC迁移,添加17β雌二醇后,BMSC的迁移能力增强。基因芯片检测发现,BMSC+ESC+17β雌二醇处理组中MIP-3b、I-TAC、MIG、SDF-1a、MDC、MIP-3a等趋化因子表达量明显增加。基因芯片进行Go富集分析与KEGG富集分析均发现,17β雌二醇显著增加细胞因子活性和细胞因子受体结合相关基因及信号通路差异表达的基因数量,从而提高BMSC的迁移能力。结论:17β雌二醇可能通过促进ESC分泌趋化因子,促进BMSC趋化迁移,促使BMSC迁移至适宜的微环境,最终定向分化为子宫内膜细胞。

    2018年10期 v.27 753-7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7K]
    [阅读次数:612 ] |[下载次数:246 ] |[引用频次:2 ]
  • TVT-O术治疗ISD型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分析

    秦美英;夏志军;

    目的:研究闭孔尿道中段悬吊带术(TVT-O)治疗尿道括约肌障碍型(ISD型)和非尿道括约肌障碍型(非ISD型)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的临床效果,探讨划分ISD型SUI是否存在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科行TVT-O术治疗的234例中重度SUI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TVTO治疗ISD型和非ISD型SUI的手术效果。结果:234例SUI患者中有73例ISD型SUI,占31.2%,其中治愈68例(93.2%),改善5例(6.8%);非ISD型SUI患者161例,占68.8%,其中治愈154例(95.7%),改善6例(3.7%),治疗无效1例(0.6%)。TVT-O术治疗ISD型SUI和非ISD型SUI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ISD型和非ISD型SUI患者术后主观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两组在术前术后主观评分变化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术中出血、术后吊带侵蚀或暴露、感染的病例出现。术后3例患者出现排尿费力、尿流变细的症状,经保守治疗后缓解; 7例患者出现腹股沟区疼痛,1周后症状逐渐缓解。结论:TVT-O术在治疗ISD型SUI和非ISD型SUI的临床效果上无明显差异,具有高治愈率、低并发症的特点。理论分型在临床中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未起差异影响。

    2018年10期 v.27 758-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阅读次数:451 ] |[下载次数:209 ] |[引用频次:9 ]
  • 复发性流产患者绒毛和蜕膜中NLRP3炎症小体的差异性表达研究

    高鹏;莫春艳;龚洵;李宇琪;乔福元;刘海意;

    目的:研究NLRP3炎症小体与复发性流产(RSA)发生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RSA患者和正常人工流产妇女的绒毛和蜕膜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织中蛋白表达。结果:绒毛及蜕膜组织中均可见NLRP3和IL-1β表达,绒毛组织中两者表达较为丰富且分布集中,主要分布于滋养细胞胞浆内;而蜕膜组织中两者表达较绒毛少且分布广泛,无明显特征性。与正常组相比,RSA组各组织中NLRP3和IL-1β基因及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蜕膜组织相比,RSA组绒毛组织中NLRP3和IL-1β表达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SA患者绒毛组织中NLRP3炎症小体表达明显增加,绒毛滋养细胞可能通过NLRP3炎症小体参与RSA的发生与发展。

    2018年10期 v.27 762-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9K]
    [阅读次数:697 ] |[下载次数:436 ] |[引用频次:18 ]

短篇论著

  • 血清胱抑素C、尿β2-微球蛋白及随机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期肾损伤中的临床应用

    魏天祥;崔世红;陈娟;韩笑;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β2-微球蛋白(β2-MG)和随机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UA/CR)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患者早期肾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孕20~40周的195例孕妇,其中妊娠期高血压(47例)、轻度子痫前期(轻度PE组,50例)、重度子痫前期(重度PE组,48例)和正常妊娠妇女50例。检测患者的血清CysC、尿β2-MG和UA/CR水平,分析比较三者对HDCP患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意义。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组、轻度PE组、重度PE组的血清CysC、尿β2-MG和UA/CR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ysC、尿β2-MG和UA/CR水平与24h尿蛋白均有高度相关性。血清CysC、尿β2-MG和UACR联合检测对HDCP患者早期肾损伤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977,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3%、96.4%。结论:血清CysC、尿β2-MG和UA/CR联合诊断对HDCP患者早期肾损伤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而最佳诊断界值需更大样本量的研究支持。

    2018年10期 v.27 76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阅读次数:684 ] |[下载次数:432 ] |[引用频次:46 ]
  • 卵巢巨大完全性囊性粒层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姚欣欣;杨宁江;李英女;

    目的:探讨卵巢囊性粒层细胞瘤的病理类型、临床特征、激素水平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3例卵巢囊性粒层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3例肿瘤均为单侧性,肿瘤大小分别为19.0cm×14.0cm×9.0cm、20.0cm×16.0cm×10.0cm和10.0cm×6.0cm×5.0cm。1例患者性激素六项检查,血清睾酮0.74ng/ml(正常值0.43~0.68ng/ml),表现为男性激素水平增高。结论:卵巢巨大完全性囊性粒层细胞瘤非常罕见,易误诊为良性浆液性囊肿。囊壁内衬细胞中找到单层或复层排列的粒层细胞、纵行的核沟、Call-exner小体、微囊结构及患者男性激素水平增高有助于确诊,免疫组化可作为辅助诊断。

    2018年10期 v.27 769-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7K]
    [阅读次数:452 ] |[下载次数:125 ] |[引用频次:1 ]
  • 子宫肌壁间妊娠3例临床分析

    慕庆玲;刘莹;毕淑娜;陈龙;范俊;

    目的:探讨子宫肌壁间妊娠的发病相关因素、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分析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妇产科收治的3例子宫肌壁间妊娠患者的病史、辅助检查及诊疗经过。结果:术前超声分别考虑宫角妊娠、瘢痕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不全流产合并子宫肌瘤?均行宫腹腔镜手术探查,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确诊为子宫肌壁间妊娠,治疗后随访血HCG均降至正常范围。结论:临床上对于流产后血HCG持续不降并伴阴道出血,而超声等辅助检查提示子宫肌层占位且血流信号丰富的患者应高度警惕子宫肌壁间妊娠,尽早诊治。

    2018年10期 v.27 772-773+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阅读次数:508 ] |[下载次数:321 ] |[引用频次:3 ]
  • 人工绝经术后绝经相关症状的研究

    郭婷;杨英捷;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人工绝经术后,出现绝经相关症状的时间及程度。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5月贵州省肿瘤医院妇瘤外科因妇科恶性肿瘤需切除双侧卵巢的未绝经患者45例。采用改良kupperman评分表评估患者术前1天、术后1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绝经相关症状的状态。结果:患者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绝经症状程度相比,症状为轻、中度患者较术前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潮热、感觉异常、失眠、情绪波动、抑郁等核心症状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眩晕、疲乏、头痛、心悸、皮肤蚁走感、泌尿系感染等症状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月与术后3、6、9、12月的kupperman评分总分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3月与术后6、9、12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6月与术后9月、12月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人工绝经术后绝经相关症状中核心症状在术后1月出现,以核心症状为主,术后6月症状逐渐趋于平稳。

    2018年10期 v.27 774-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阅读次数:500 ] |[下载次数:166 ] |[引用频次:6 ]
  • 点阵式CO_2激光与聚焦超声治疗女性外阴白色病变的疗效分析

    侯亚楠;王鲁文;高桂香;屈敏;宋易坤;夏小飞;李洁;胡琳;

    目的:探讨点阵式CO2激光与聚焦超声治疗女性外阴白色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9月因外阴白色病变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99例患者,其中49例采用点阵式CO2激光治疗(实验组),50例采用聚焦超声治疗(对照组)。分别于第1次治疗后1月及总疗程结束后1月、3月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VAS评分、DLQI评分、FSDS-R评分,以及术后复发率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第1次治疗后1月及总疗程结束后1月、3月的VAS评分、FSDS-R评分、DLQ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次治疗后1月及总疗程结束后1月、3月,实验组的性交痛评分及FSDS-R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皮肤颜色改变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月,实验组及对照组的复发率分别为4.08%、6.00%,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12%、8.00%,破溃为主要不良反应。结论:点阵式CO2激光和聚焦超声均为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有效方法。在短期改善性交痛、提高性生活满意度方面,激光效果更明显;皮肤颜色改变方面,焦超声可能更有效。

    2018年10期 v.27 77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阅读次数:719 ] |[下载次数:480 ] |[引用频次:21 ]

综述

  • 美国胃肠内镜外科医师协会妊娠期腹腔镜使用指南的解读

    谭令梅;欧阳振波;

    约有1/500的孕妇需在妊娠期间行非产科腹部手术治疗。既往因对安全性的担忧,妊娠被视为腹腔镜的禁忌证。随着外科设备和技术的发展,以及经验的积累,许多观念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腹腔镜手术现已成为了妊娠期患者许多外科疾病的首选治疗方式。现就2017年美国胃肠内镜外科医师协会(SAGES)发布的最新《妊娠期腹腔镜使用指南》进行解读,以为临床医师们的规范化诊治提供参考。

    2018年10期 v.27 780-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阅读次数:559 ] |[下载次数:228 ] |[引用频次:4 ]
  • 瑞典宫颈癌筛查项目介绍和对我国的启示

    陈依民;江路;李旭;陶霞;

    瑞典宫颈癌筛查项目最早开始于1960年代,自筛查项目普及以来,瑞典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下降。合理的筛查组织结构、多层次的邀请机制和高效的筛查信息管理使瑞典宫颈癌的预防和筛查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国是宫颈癌高发地区之一,学习和借鉴瑞典的成功经验,有助于建立和完善我国宫颈癌防治体系,切实提高女性的健康水平。

    2018年10期 v.27 783-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阅读次数:519 ] |[下载次数:393 ] |[引用频次:5 ]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在卵巢癌中的应用

    李蕾;毛伴云;曹冬焱;杨佳欣;吴瑾光;翁诗甫;杨丽敏;徐怡庄;沈铿;

    卵巢癌是致死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对疾病的诊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就FTIR光谱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在卵巢癌中诊断的分子机制及其他方面的作用做一综述。

    2018年10期 v.27 786-787+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阅读次数:749 ] |[下载次数:3026 ] |[引用频次:5 ]
  • 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卵巢癌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汤桑桑;沈源明;万小云;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一种具有恶性行为的良性妇科疾病。流行病学、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证实EMs可增加卵巢癌的发生风险,尤其是子宫内膜样癌和透明细胞癌的风险。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癌(EAOC)的报道不断增加,无论从临床还是基础研究均证实这是一类特定类型的卵巢癌,对其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的研究已成为热点。本文就其临床特点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拟为制定EAOC的早期筛查及标准化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2018年10期 v.27 78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阅读次数:550 ] |[下载次数:808 ] |[引用频次:11 ]
  • AMPK作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新靶点的研究进展

    刘洋洋;蔡雅迪;高军;

    高雄激素血症、卵巢功能紊乱、多囊卵巢和胰岛素抵抗是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主要临床特征。单磷酸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在调节性激素代谢和能量代谢中起关键作用,其活性受AMP/ATP比值和钙离子浓度的调节。激活的AMPK可诱发一系列反应降低雄激素分泌和改善胰岛素抵抗,促进排卵和受孕率,增加月经周期的稳定性。AMPK还可调节脂肪和糖类代谢,如促进脂肪酸氧化和糖酵解,抑制脂肪酸和蛋白质合成。近年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可通过激活AMPK,在PCOS治疗中具有较显著的效果。因此,阐明AMPK在卵巢组织及整体水平上对性激素和能量代谢的调节将是今后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并且AMPK的级联反应可能成为治疗PCOS的有效靶标。

    2018年10期 v.27 792-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阅读次数:672 ] |[下载次数:582 ] |[引用频次:4 ]
  • 化疗致卵巢早衰分子机制及药物预防的研究进展

    火夏琴;苟元凤;周利军;刘君娟;刘会玲;

    化疗可致卵巢功能损害,甚至卵巢早衰及不孕,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化疗药物对卵巢功能损害的机制尚未阐明,临床上对于化疗药物所致卵巢损害的预防及保存生育的措施有限,现将化疗药物损害卵巢功能的分子机制及药物预防方法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2018年10期 v.27 796-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阅读次数:592 ] |[下载次数:736 ] |[引用频次:7 ]

病例报告

  • 妊娠合并糖尿病突发酮症酸中毒、凝血功能异常、胎死宫内1例报道

    陈佳钰;罗霞;陈彬;韩冰;钱秋红;王喆;黄文倩;郭奎;苑春伟;刘红菊;吴洪国;方笑白;

    <正>1病例简介患者,27岁,因"停经29+周,阴道流血3天,憋喘2天,凝血功能障碍,死胎"于2018年4月3日收入院。3年前患者剖宫产娩1女,产后诊断为II型糖尿病,持续胰岛素治疗。孕期院外建卡定期产检,胰岛素控制血糖,近半月未监测血糖,无烦渴、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等。4天前患者阴道流血,量少、色鲜红,于当地医院就诊,考虑阴道炎。给予药物阴道内放置(具体不详),效果欠佳,仍有少量褐色分泌物,伴憋

    2018年10期 v.27 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阅读次数:464 ] |[下载次数:347 ] |[引用频次:6 ]
  • 宫内节育器异位至肠管内1例

    孙嘉敏;李改玲;刘丽雅;韩丽萍;

    <正>1病例简介患者,女,24岁,因"间断性腹部隐痛10天"就诊于当地医院。行腹部DR示:距耻骨联合上约115mm略左见丝状金属密度影。行超声引导下取环失败,遂于2017年3月1日转至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17年2月20日。患者既往体健,G2P2,分别于2013年8月及2015年9月

    2018年10期 v.27 8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8K]
    [阅读次数:469 ] |[下载次数:124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