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北华,男,1961年8月,博士、主任医师、山东大学特聘教授(第一层级)、山东大学齐鲁医学杰出名医、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先后担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主任、医院副院长和医学院常务副院长。现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教授,国家重点学科山东大学妇产科学系主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学术任职为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妇产科杂志》副总编,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委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执业医师考试临床医学命审题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现代妇产科进展》杂志主编。
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卫生系统杰出学科带头人,山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山东省教学名师,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主要致力于妇科肿瘤临床诊治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详细内容

指南与共识

  • 聚乙二醇化脂质体阿霉素治疗卵巢癌的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

    谢幸;马丁;沈铿;孔北华;

    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聚乙二醇化脂质体阿霉素(Pegylated Liposomal Doxorubicin,以下简称PLD)是以脂质体作为外壳包载普通阿霉素,再经过聚乙二醇修饰的新剂型,具有毒性小、保留或提高药物疗效的优点。早在10余年前,即被引入中国市场,但因生产方面原因,原研药(美国产品:楷莱)在中国退市。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明显改善和国产仿制药如多美素等的涌现,PLD的应用日益增多。为此,《聚乙二醇化脂质体阿霉素治疗复发卵巢癌的中国专家共识》于2017年首次发表,对国内卵巢癌规范化治疗给予了初步指导和建议。欣闻PLD被美国NCCN指南列入卵巢癌一线化疗方案,《聚乙二醇化脂质体阿霉素治疗卵巢癌的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更新即将发表,风好正扬帆,相信将为PLD在卵巢癌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新的指导性意见。1聚乙二醇化脂质体阿霉素的优点PLD进入机体后缓慢释放,半衰期50~70h,肿瘤组织内大量的破裂血管和新生血管使药物更易聚集,尤其在巨大肿瘤包块聚集较多。PLD可透过血脑屏障和血睾屏障,对中枢及特殊部分的瘤细胞发挥较明显的抑制作用。与之相反,血浆中93%~98%阿霉素以脂质体形式存在,正常组织内血管壁较完整,故阿霉素对正常组织如骨髓、心肌细胞和皮肤毛囊组织的不良反应较少。PLD较普通阿霉素对心脏不良反应较轻,骨髓抑制程度不剧烈,脱发发生率明显降低。2聚乙二醇化脂质体阿霉素的适用人群PLD可替代阿霉素应用于各种恶性肿瘤。该《专家共识》提出了PLD用于卵巢癌化疗的特定应用群体:(1)初始治疗的卵巢癌患者,与近两年NCCN指南初治化疗方案更新保持一致,增加了经过理想细胞减灭术后的初始治疗人群;(2)铂敏感和铂耐药复发卵巢癌患者,与NCCN指南复发化疗方案保持一致;(3)紫杉醇过敏或不能耐受,对脱发、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特别关注的患者,以及老年、身体虚弱、心脏功能较差的患者,本药对心脏、皮肤毛囊组织的损害较少,应用后神经毒性、脱发的不良反应明显减少,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4)大肿块或伴有淋巴转移的患者,资料表明巨大肿瘤包块中新生血管丰富,易发生血管破裂损伤,有利于药物渗入到肿瘤组织,本药半衰期长,巨大肿瘤内药物浓度明显增高。3聚乙二醇化脂质体阿霉素的疗效评估PLD治疗复发卵巢癌期间的CA125值与治疗疗效之间并无特别的相关性,尤其在前几个治疗周期内。多项研究提示,仅使用CA125的早期趋势预测PLD疗效,可能导致部分潜在缓解者误停用PLD,建议观察疗程数为2~4个,同时结合影像学资料、临床表现等,综合判断疾病是否进展。此更新版的《专家共识》将对国内卵巢癌规范化治疗给予科学的指导性意见。随着聚乙二醇化脂质体阿霉素应用的日趋广泛,临床经验也日趋丰富。与此同时,国产多美素~的相关研究也在积极开展,届时《专家共识》亦将进一步充实与完善。

    2018年09期 v.27 641-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阅读次数:599 ] |[下载次数:978 ] |[引用频次:13 ]

论著

  • 免疫球蛋白转录因子2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姬文灿;陈文姬;王参军;王安丽;袁晨燕;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转录因子2(ITF2)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20例卵巢良性囊腺瘤、20例卵巢交界性囊腺瘤、40例卵巢恶性肿瘤中ITF2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量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选取卵巢癌细胞株SKOV3、HO8910及永生化卵巢上皮细胞IOSE80,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ITF2表达水平,划痕实验检测卵巢癌细胞的转移能力。结果:卵巢癌与交界性肿瘤中ITF2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卵巢良性囊腺瘤(55.0%、45.0%vs 25.0%,P<0.05)。卵巢癌中ITF2表达水平与病理分级、FIGO分期有关(P<0.05)。卵巢癌细胞株SKOV3与HO8910中ITF2表达量高于正常卵巢上皮细胞IOSE80,ITF2表达量更高的SKOV3细胞的转移能力明显高于HO8910细胞(P<0.05)。结论:ITF2在卵巢癌组织中多呈高表达,且与肿瘤转移能力相关。提示ITF2蛋白可能参与卵巢癌的发生和发展,有望成为卵巢癌诊断与治疗的一个潜在生物学标记。

    2018年09期 v.27 645-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9K]
    [阅读次数:523 ] |[下载次数:143 ] |[引用频次:1 ]
  • GOLPH3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上皮性卵巢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研究

    王莉;孙云燕;李冬冬;梁延平;钟洁;

    目的:探讨GOLPH3基因对上皮性卵巢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siRNA干扰技术沉默SKOV3细胞株中GOLPH3基因表达,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Akt、p-Akt 473、p-Akt 308及Bcl-2表达。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处理卵巢癌SKOV3细胞后,检测SKOV3细胞的增殖能力及凋亡情况。结果:siRNA干扰SKOV3细胞株中GOLPH3基因,GOLPH3表达下调,细胞增殖减少,凋亡增多;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p-Akt 473、p-Akt 308、抗凋亡基因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Akt蛋白水平表达无显著变化。LY294002处理SKOV3细胞后,细胞增殖率降低,凋亡率升高。结论:GOLPH3基因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卵巢癌细胞增殖,并抑制其凋亡的作用。

    2018年09期 v.27 648-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9K]
    [阅读次数:648 ] |[下载次数:360 ] |[引用频次:14 ]
  • 磁性载PTX-OA微泡双模式成像及其对小鼠宫颈癌的研究

    黄晶晶;赵云;刘朝奇;陈爱华;赵苗;

    目的:探讨多功能高分子微泡(MPMBs)双模式成像效能及其联合超声对小鼠宫颈癌(U14细胞株)组织增殖、相关基因及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低温真空干燥技术和双乳剂挥发法制备磁性MPMBs微泡,观察其体内、外超声/磁共振显影的能力并检测其一般物理特性。建立小鼠U14皮下移植瘤模型,分别给予不同处理,计算各组抑瘤率。免疫组化法及实时PCR法检测Bax、Bcl-2蛋白及基因表达。结果:MPMB显示较好的超声、磁共振显影效果;自制微泡呈圆形,表面光滑,平均粒径2.50μm,紫外分光光度计分析药物浓度:紫杉醇的载药量为9.18%,包封率为85.27%,齐墩果酸的载药量为8.03%,包封率为80.56%(略低于单独载药的载药量)。磁性共载紫杉醇及齐墩果酸组肿瘤生长最缓慢,肿瘤质量、体积明显下降(P<0.05),肿瘤组织HE染色分别呈不同程度的坏死,Bax表达上调,Bcl-2表达下调(P<0.05)。结论:MPMBs具备良好的超声、磁共振显影效能。MPMBs联合超声可调节肿瘤组织Bax及Bcl-2蛋白及基因的表达比例,提高凋亡率,有效抑制小鼠U14皮下移植瘤的生长。

    2018年09期 v.27 652-6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26K]
    [阅读次数:455 ] |[下载次数:115 ] |[引用频次:0 ]
  • GnRH-a对保护年轻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卵巢功能的研究

    刘雪兰;郭华;哈春芳;

    目的:探讨GnRH-a在年轻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化疗过程中对卵巢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行规律化疗且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30例,其中化疗期间应用GnRH-a者14例(研究组),未应用GnRH-a者16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化疗过程中、化疗后月经及血清AMH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均有月经紊乱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过程中患者的血清AMH水平随着化疗次数增多而降低。化疗前及化疗1次后,两组患者的血清AM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3次后、化疗完全结束后,研究组的血清AMH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6月内,研究组的月经恢复正常比例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月经恢复正常时间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血清AMH水平随着化疗结束后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化疗后1月、3月、6月,研究组患者的血清AMH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疗对卵巢功能有明确的损害,导致患者血清AMH水平降低,与化疗次数呈正相关。化疗期间应用GnRH-a对化疗过程中的卵巢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有利于患者化疗后月经及血清AMH水平的恢复,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2018年09期 v.27 657-660+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
    [阅读次数:556 ] |[下载次数:279 ] |[引用频次:4 ]
  • 宫内妊娠合并葡萄胎3例临床分析

    朱彤;吴媛媛;魏军成;乔福元;石鑫玮;

    目的:探讨宫内妊娠合并葡萄胎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11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经临床及病理证实为宫内妊娠合并葡萄胎的3例孕妇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及处理方法。结果:3例患者的年龄26~32岁,平均28.3岁;诊断孕周11~(+5)~17~(+2)周,平均孕15周;自然妊娠2例(66.7%)、体外受精-胚胎移植1例(33.3%);终止妊娠孕周12~(+4)~21~(+4)周,平均孕17~(+2)周。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阴道少量流血(100.0%)、咳嗽(66.7%)、恶心呕吐(66.7%)、卵巢黄素化囊肿(66.7%)、腹胀(33.3%)、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3.3%)等。3例患者的血β-HCG均大于2×10~5m IU/ml,均通过B超早期诊断。结论:宫内妊娠合并葡萄胎患者在妊娠早期易出现反复阴道流血、咳嗽、恶心呕吐等不典型临床表现,可通过异常增高的血β-HCG及B超早期发现并诊断。

    2018年09期 v.27 661-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阅读次数:488 ] |[下载次数:536 ] |[引用频次:3 ]
  • 前盆底重建术联合骶棘韧带固定术与全盆底重建术治疗重度盆底器官脱垂的疗效分析

    舒慧敏;杨宾烈;陈华;丁慧;杜贵强;戴志远;

    目的:研究前盆底重建术联合骶棘韧带固定术与全盆底重建术治疗重度盆底器官脱垂(POP)的疗效,探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7月至2015年3月因重度POP行前盆底重建术联合骶棘韧带固定术的患者45例和行全盆底重建术的患者33例。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率、手术前后POP-Q各指示点位置及生活质量变化。结果:前盆底重建术联合骶棘韧带固定术组和全盆底重建术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94.7±19.5)min和(114.0±11.8)min,平均术中出血量(73.1±37.6)ml和(148.0±56.0)ml,术后病率分别为4.4%和9.1%。随访3年,POP-Q指示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与术后3年PFDI-20、PISQ-12评分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各有1例复发,均为中盆腔脱垂;前盆底重建术联合骶棘韧带固定术组有2例网片暴露,全盆底重建术组有1例网片暴露,均在阴道前壁。结论:与全盆底重建术相比,前盆底重建术联合骶棘韧带固定术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损伤小,短期及中期疗效确切。

    2018年09期 v.27 665-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阅读次数:579 ] |[下载次数:290 ] |[引用频次:13 ]
  • 双抗夹心三联检法诊断阴道炎的前瞻性多中心对照研究

    曹远奎;朱彩英;丛青;陈丽梅;刁雯静;隋龙;徐军;徐灵;朴珍玉;吕卫国;黄秀峰;李长忠;邹永辉;周家德;陈炎;罗喜平;曾俐琴;姚吉龙;郑峥;

    目的:评估双抗夹心法诊断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细菌性阴道病、滴虫阴道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在我国8家医院共募集入组629例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双份取样,一份用双抗夹心法检测,一份用湿片镜检法和唾液酸酐酶法检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结果做出临床诊断。统计分析双抗夹心法及对照方法诊断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细菌性阴道病、滴虫阴道炎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结果:与对照方法相比,双抗夹心法诊断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细菌性阴道病、滴虫阴道炎的特异度略低(93.3%vs 96.5%,90.8%vs 93.6%,95.8%vs 99.8%;P<0.001),但灵敏度和约登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灵敏度:81.5%vs 54.9%,91.9%vs 37.7%,93.0%vs 40.3%;约登指数:0.75 vs 0.51,0.83 vs 0.31,0.89 vs 0.40;P<0.001);双抗夹心法在诊断混合感染方面的优势明显(灵敏度77.5%vs 30.0%,特异度89.3%vs 90.8%,约登指数0.66 vs 0.28;P<0.001)。结论:与传统的湿片镜检、酶法相比,双抗夹心三联检法的特异度略低,但检测灵敏度显著提高,更接近真实情况,且对混合感染的检测有一定优势。

    2018年09期 v.27 669-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阅读次数:703 ] |[下载次数:200 ] |[引用频次:4 ]
  • 孕期高脂高蛋白饮食对胎鼠发育及糖脂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

    窦莉华;李李;胡传来;赵奇红;阮亮;来汉麟;李毅;

    目的:探讨孕期高脂、高蛋白饮食对胎鼠发育和糖脂代谢的影响及可能机制,为孕期保健和子代正常生长发育提供依据。方法:将交配成功的母鼠随机分为对照(Con)组、高脂饮食(HFD)组、高蛋白饮食(HPD)组。于孕18天(GD18)麻醉处死母鼠,检测母鼠、胎鼠血糖、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胰岛素水平,检测胎盘组织中营养转运体mRNA和蛋白水平。结果:HFD和HPD组的胎鼠体重低于Con组(P<0.01),胎体比高于Con组(P<0.05);HFD组胎鼠TC、血糖水平高于Con组(P<0.05);HPD组的TC水平显著低于Con组和HFD组(P<0.01),TG高于Con组和HFD组(P<0.05,P<0.01),血糖水平高于Con组(P<0.01)。HFD组孕晚期及整个孕期增重高于其他两组(P<0.05);与Con组相比较,HFD组孕鼠的TC、TG、血糖水平显著升高(P<0.05);HPD组的TC、TG低于Con组、HFD组(P<0.01),胰岛素水平高于Con组和HFD组(P<0.01)。胎盘组织中HFD组的CD36和FATP4 mRNA水平上调(P<0.05),HPD组的GLUT1 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P<0.05)。结论:孕期高脂高蛋白饮食影响了胎鼠发育和糖脂代谢,其可能机制是母体代谢状况可引起胎盘功能的改变。

    2018年09期 v.27 673-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2K]
    [阅读次数:505 ] |[下载次数:282 ] |[引用频次:3 ]
  • 国内多中心高龄产妇双胎妊娠的产科预后分析

    李洋洋;尹少尉;刘彩霞;

    目的:探讨高龄产妇与适龄产妇双胎妊娠围产期并发症及结局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一步指导对高龄产妇双胎妊娠的孕期管理。方法:回顾分析国内九家医院2016年1月至12月收住院的2825例双胎妊娠的临床资料。比较高龄组(≥34岁)与适龄组(18~34岁)的围产期并发症及妊娠结局。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影响双胎妊娠产妇发生孕期母体并发症的相关因素。结果:双胎妊娠产妇中高龄产妇约占19.7%。高龄组发生妊娠期糖尿病、孕期母体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和(或)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适龄组(P<0.05);高龄组与适龄组的流产、早产、新生儿窒息等妊娠结局无明显差异(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居住地北方、高龄、辅助生殖是危险因素;经产妇是保护因素。结论:高龄产妇双胎妊娠更易发生母体并发症,如妊娠期糖尿病和(或)妊娠期高血压。产妇年龄、受孕方式、产次、居住地是双胎妊娠产妇发生孕期母体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加强高龄、行辅助生殖受孕双胎妊娠产妇的孕期管理,对提高产科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09期 v.27 678-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阅读次数:517 ] |[下载次数:317 ] |[引用频次:15 ]
  • 预防性应用氨甲环酸减少瘢痕子宫剖宫产出血的临床观察

    李君;卡提娅·德·莫拉;郁君;裴锦丹;李婷;

    目的:研究氨甲环酸(TXA)在预防瘢痕子宫剖宫产术后产后出血和减少产后出血量中的作用。方法:将168例因剖宫产史行选择性剖宫产的孕妇随机分为研究组(82例)与对照组(86例),于剖宫产术中胎儿娩出后2min内分别接受1g TXA静脉滴注或生理盐水。记录术中出血量、术后至产后2h出血量、产后2~24h出血量。产后第一天检查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常规,观察并记录产妇的不适主诉。结果: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1.3±185.77)ml vs(366.3±130.23)ml,P=0.548]。研究组术后至产后2h出血量、产后2~24h出血量及产后24h总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至产后2h出血量:(44.5±42.97)ml vs(70.4±77.69)ml,P=0.008;产后2~24h出血量:(90.0±54.70)ml vs(141.3±133.92)ml,P=0.044;产后24h总出血量:(492.3±156.99)ml vs(585.4±198.05)ml,P=0.033]。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血红蛋白下降程度较轻[(2.93±8.24)g/L vs(5.53±8.27)g/L,P=0.043],随访期间无药物不良反应及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生。结论:胎儿娩出后预防性应用1g TXA能减少因瘢痕子宫行剖宫产产妇的产后出血量。

    2018年09期 v.27 682-6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阅读次数:700 ] |[下载次数:206 ] |[引用频次:19 ]
  • ERAS在子宫肌瘤腹腔镜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姜丽丽;佟德明;冯子懿;沈悦;刘岿然;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子宫肌瘤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33例子宫肌瘤患者,其中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者48例,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者85例。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应用ERAS理念和传统治疗方案,比较两种术式患者术后禁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日、术后第一日、术后第二日疼痛评分情况。结果:ERAS组较传统治疗组术后禁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缩短,术日、术后第一日、术后第二日疼痛评分均低于传统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肌瘤患者,围手术期中应用ERAS理念,能加快各脏器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减轻术后疼痛及手术创伤带来的应激反应,缩短住院时间,加速患者康复。

    2018年09期 v.27 686-68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阅读次数:478 ] |[下载次数:337 ] |[引用频次:30 ]

短篇论著

  •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抗苗勒氏管激素水平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探讨

    彭玲;魏兆莲;

    目的:探讨PCOS患者AMH水平与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中心收治的PCOS患者184例,于月经第2~5天检测基础性激素、空腹血糖、胰岛素、血脂、血AMH值。按MS标准将PCOS患者分为合并MS组和未合并MS组,比较两组的年龄、身高、体重、BMI、腰围、臀围、WHR、血压、性激素、糖代谢、脂代谢等指标差异。按AMH水平分为高AMH组(AMH≥10ng/ml)和低AMH组(AMH<10ng/ml),比较两组的性激素、糖脂代谢指标的差异。将总AMH、高AMH、低AMH分别与代谢指标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合并MS组与未合并MS组的AM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AMH组和低AMH组的LH、LH/FSH、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FPG、INS、HOMA-IR、TG、TC、HDL、LDL-C等比较,无显著差异。低水平AMH与INS、HOMA-IR呈负相关性,总AMH以及高水平AMH与INS、HOMA-IR、TC、TG、HDL、LDL、VLDL等均无关。结论:PCOS患者的AMH高低水平与LH、LH/FSH、T有关,与FPG、INS、HOMA-IR、TG、TC、HDL、LDL-C等代谢紊乱无关;低水平的AMH值与糖代谢异常呈负相关,未来更易发展成MS。

    2018年09期 v.27 689-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阅读次数:580 ] |[下载次数:379 ] |[引用频次:25 ]
  • 机械损伤联合不同感染方法建立大鼠宫腔粘连模型的对比研究

    郭意欣;关婷;

    目的:对比机械损伤联合单纯感染及缺血再灌注感染建立大鼠宫腔粘连模型的方法及效果,探讨最佳大鼠宫腔粘连模型。方法:将4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操作,机械损伤组行刮宫术,感染A1组刮宫后宫腔留置脂多糖棉线2天,感染A2组刮宫后行子宫缺血再灌注脂多糖溶液感染。损伤后15天收集子宫组织,HE染色观察子宫内膜形态变化,计数子宫内膜腺体数;Masson染色计算纤维化面积比率。结果:机械损伤组、感染A1组、感染A2组的宫腔形态基本符合宫腔粘连的表现。与对照组比较,机械损伤组、感染A1组、感染A2组的子宫内膜腺体数减少、纤维化面积比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损伤组的纤维化面积比率低于感染A1组、感染A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A2组纤维化面积比率的Cv值最小。结论:机械损伤联合单纯感染、机械损伤联合缺血再灌注感染在形成宫腔粘连的效果上无明显差异,但后者无需再次开腹,减少对大鼠的损伤次数,且模型最稳定,故此法更佳。

    2018年09期 v.27 693-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7K]
    [阅读次数:507 ] |[下载次数:408 ] |[引用频次:21 ]
  • 术前PLR对Ⅰb1~Ⅱa2期宫颈癌PLNM的预测价值

    胡辉权;唐英;徐凡;陈明星;宾冬梅;

    目的:评估术前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比(PLR)对Ⅰb1~Ⅱa2期(FIGO 2009)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PLNM)的预测价值。方法:采集2007年12月~2017年12月于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接受初始治疗为根治性手术的510例Ⅰb1~Ⅱa2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LR预测Ⅰb1~Ⅱa2期宫颈癌PLNM的最佳临界值。统计学比较PLNM阳性和阴性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可能影响Ⅰb1~Ⅱa2期宫颈癌PLNM的因素。结果:510例Ⅰb1~Ⅱa2期宫颈癌中,PLNM阳性和阴性患者分别为110例和400例。根据ROC曲线,PLR预测Ⅰb1~Ⅱa2期宫颈癌PLNM的最佳临界值为167.1,其中PLR>167.1者131例,PLR≤167.1者379例。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均表明,PLR是增加Ⅰb1~Ⅱa2期宫颈癌PLNM的指标(P=0.001)。结论:术前外周血PLR是Ⅰb1~Ⅱa2期宫颈癌PLNM的独立预测指标。

    2018年09期 v.27 696-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阅读次数:485 ] |[下载次数:120 ] |[引用频次:8 ]
  • 妊娠期间高血糖与正常孕妇骨代谢标记物的特点研究

    王丽娜;陆惠芳;张进;贺银燕;翁剑蓉;冯怡雯;王文娟;戴磊;徐先明;

    目的:探讨妊娠期间高血糖与正常孕妇中骨代谢特点的差异,分析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与骨代谢的相关性,为妊娠期代谢性骨病的早发现、早诊断及早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高血糖组分为妊娠期糖尿病组(GDM)和妊娠期间的糖尿病组(DIP),比较正常组、GDM及DIP孕妇的25-羟维生素D、PTH、血清游离钙、骨吸收指标物(β-CTX)、骨形成指标物(N-MID、PINP)等标记物的异同。结果:正常组、GDM、DIP组孕妇的年龄、BMI及Hb A1c依次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孕妇的孕周、血清游离钙及25-羟维生素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组孕妇的血清PTH水平明显高于GDM组和DIP组(P<0.05),而GDM组及DIP组无显著差异。正常组的β-CTX、PINP低于高血糖组(P<0.05),GDM组与DIP组无明显差异,3组的N-MID无明显差异。正常组Hb A1c与骨代谢标记物无明显相关性;GDM组和DIP组与骨代谢标志物存在线性相关性。结论:高血糖组的骨代谢状态表现为骨吸收及骨形成均增高,且随着Hb A1c水平的升高,其与骨代谢的相关性升高。

    2018年09期 v.27 699-7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阅读次数:474 ]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3 ]
  • RAD51D蛋白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铂类药物化疗耐药的关系

    刘慧萍;杜晗;胡方方;王巍;刘广芝;

    目的:研究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组织中DNA双链修复蛋白(RAD51D蛋白)表达对铂类药物化疗耐药的影响。方法:收集38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癌、10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瘤和10例正常卵巢组织,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检测组织中RAD51D蛋白表达。结果: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组织中RAD51D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浆液性囊腺瘤组织和正常卵巢组织(P<0.05),后两组比较则无显著差异(P>0.05)。卵巢浆液性囊腺癌中,RAD51D表达与FIGO临床分期及病理组织分级相关(P<0.05),与年龄、腹水情况、淋巴结转移等无关(P均>0.05);RAD51D表达与铂类化疗药物耐药性相关,化疗耐药组的RAD51D表达率显著高于化疗敏感组(P<0.05)。结论:RAD51D表达可能参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并可能在卵巢癌铂类药物化疗耐药中起着重要作用,有望成为预测卵巢癌化疗耐药的分子标记物。

    2018年09期 v.27 702-704+7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9K]
    [阅读次数:612 ] |[下载次数:315 ] |[引用频次:5 ]

综述

  • 子宫内膜癌二分类分型探讨

    马芳;叶飞;冉晓霞;蒋学风;

    目前子宫内膜癌分型主要包括Bokhman Ⅰ型和Ⅱ型以及FIGO Ⅰ级、Ⅱ级和Ⅲ级。传统分型往往存在诸多弊端,对于明确子宫内膜癌分型,确定亚型,预测预后等方面尚有缺陷。新的子宫内膜癌二分类分型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上述缺陷,对于子宫内膜癌的管理及治疗意义重大。本研究将从低级别子宫内膜癌共性、高级别子宫内膜癌共性、二分类分型优势及二分类分子分型等方面对子宫内膜癌二分类分型进行探讨。

    2018年09期 v.27 705-7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阅读次数:595 ] |[下载次数:513 ] |[引用频次:10 ]
  • 宫颈癌免疫治疗与应用展望

    周利军;李雯;刘君娟;刘会玲;

    宫颈癌的发生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密切相关。癌组织局部免疫微环境在宫颈癌的发生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于手术、放化疗效果不佳及术后转移的患者,宫颈癌的免疫治疗尤为重要。目前不同类型的免疫疗法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治疗的临床试验中,显示了抗肿瘤和减轻病变的疗效。本文就此作一综述,并对其应用进行展望。

    2018年09期 v.27 709-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7K]
    [阅读次数:548 ] |[下载次数:1320 ] |[引用频次:13 ]
  • 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黄梦微;杜靖然;杨永秀;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高,其中局部晚期宫颈癌(LACC)具有侵袭性、淋巴转移率高、手术困难等特点,预后较差。因地区医疗水平及患者个体差异,其最佳治疗方案尚存争议,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推荐同步放化疗为标准治疗方案,欧洲、日本、韩国和拉丁美洲等则采用其他治疗方式,如同步放化疗、同步放化疗+根治性手术、新辅助放疗或化疗、靶向治疗等。因此,目前关于LACC的最佳治疗方式尚未达成共识,现就LACC的相关治疗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2018年09期 v.27 713-7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阅读次数:626 ] |[下载次数:1138 ] |[引用频次:25 ]
  • 环状RNA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进展

    李雨葳;左玥;孙宇辉;

    环状RNA(circRNAs)是内源性非编码RNA(ncRNA)的一种,其主要结构特征是缺少5'帽状结构和3'腺苷酸尾,形成共价闭合环。与传统的线形RNA相比,具有稳定性高、不易降解、可作为miRNA海绵的特点,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目前子宫内膜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其发病高危因素包括雌激素长期刺激、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和遗传因素等。本文就环状RNA的研究新进展以及其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做一综述,旨在为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诊治及早期预防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2018年09期 v.27 716-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阅读次数:867 ] |[下载次数:552 ] |[引用频次:4 ]

病例报告

  • 卵巢恶性混合型生殖细胞瘤:罕见的四种成分组合

    谢燕;周园红;李彩虹;罗幼珍;

    <正>1病例简介患者,女,16岁,无性生活史。因"下腹压痛3+周,彩超发现盆腔占位1天"于2017年11月28日就诊于我院。否认特殊家族疾病史,既往月经未来潮,3周前无诱因出现下腹部压痛。余无特殊不适。全身一般体格检查无殊。妇检:外阴(-),未行内诊。AFP、β-HCG、CA125升高;CEA、CA199正常。彩超示:子宫稍小,双侧卵巢显示不清。盆腔混合回声包块

    2018年09期 v.27 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6K]
    [阅读次数:449 ] |[下载次数:209 ] |[引用频次:2 ]
  • 宫颈平滑肌瘤致青春期阴道流血1例

    郭亚洁;马志山;张培海;

    <正>1病例简介患者,13岁,因"阴道不规则流血2年,加重10天"于2017年12月25日收入院。患者11岁月经初潮,阴道流血7~20天,间隔2~5天,量时多时少。曾自行口服止血药(具体用药不详),阴道流血稍减少,后再次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2周前因阴道流血增多伴头晕乏力就诊于外院,考虑青春期功血,给予人工周期序贯治疗,同时输血纠正贫血,后阴道流血减少出院。10天前再次出现阴道流血,量较多,口服

    2018年09期 v.27 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阅读次数:412 ] |[下载次数:92 ] |[引用频次: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