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振高;王天琪;杨毅;王晓明;徐凯月;
目的:通过对不同年龄段体外受精(IVF)患者的卵泡液进行代谢组学研究,鉴定出代谢差异物,探究其与卵母细胞的关系,从卵泡液代谢组层面阐述年龄影响生殖功能的机制。方法:对191例IVF患者卵泡液进行代谢组学分析,21~27岁47例,28~34岁74例,35~41岁41例,42~48岁29例。采用超高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将卵泡液样品分别在正离子、负离子模式下进行采集,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法(PLS-DA)得到四组间差异性物质质荷比。根据得到的质量数、同位素丰度比得到与其相匹配的分子式,鉴定出差异物,把这些差异物通过KEGG聚类分析,指向差异通路,鉴定这些差异物质涉及的代谢通路和所指向的化合物。结果:随着年龄增加,卵母细胞质量及数量呈下降趋势,期间伴随卵泡液代谢物变化,差异物主要涉及氨基酸、脂质、激素、维生素等。下调物15种:6-氧代己酸酯,L-苯丙氨酸,脯氨酸,十六烷酸/棕榈酸,亚油酸,花生四烯酸,油酸,硫酸脱氢表雄酮,溶血性磷脂酰胆碱(16∶1),溶血性磷脂酰胆碱(20∶4),溶血性磷脂酰胆碱(20∶3),25-二羟维生素D3,5-去氢表甾醇,27-羟基胆固醇,5-胆甾烷-3α,7α,12α,23,25-戊醇;上调物3种:溶血性磷脂酰胆碱(18∶3),溶血性磷脂酰胆碱(18∶1),13,14-二氢视黄醇。结论:女性生殖能力随着年龄增加而减退,期间伴随卵泡液代谢物变化,从卵泡液代谢组学层面揭示了年龄影响生殖功能的机制。
2018年08期 v.27 561-5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4K] [阅读次数:468 ] |[下载次数:361 ] |[引用频次:3 ] - 苏圣梅;曾薇薇;陈琛;袁桢;刘剀;都红蕾;王佳慧;
目的:分析部分可吸收Y型网片应用于腹腔镜下阴道骶骨固定术(LSC)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对盆腔器官脱垂(POP)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8月至2016年10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因POP使用部分可吸收网片行LSC术的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患者术后3、6、9、12个月时的网片暴露、异物感差异,以及手术前、后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法各指示点位置,评价总体主观、客观治愈率及复发率。通过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症状问卷简表(PFDI-20)等相关问卷评价术后生活质量、性生活改善情况。结果:43例患者术后POP-Q各指示点可达解剖复位,总体主观治愈率100%,总复发率2.3%。术后随访3、6、9、12个月时,患者POP-Q各指示点及相关问卷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阴道长度无明显缩短(P>0.05),CRADI-8评分无明显改变(P>0.05)。1例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行LSC同时行经耻骨后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带术(TVT-E),术后尿失禁治愈;2例SUI、1例急迫性尿失禁(UUI)、1例混合性尿失禁(MUI)未行TVT-E治疗,1例在LSC术后症状消失,3例症状程度无改变。结论:部分可吸收Y型网片应用于LSC的主、客观治愈率高,不仅达到解剖学复位,还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术后疗效稳定,术后阴道长度无明显缩短,异物感发生率低。部分可吸收网片为LSC的材料植入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2018年08期 v.27 56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5K] [阅读次数:768 ]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7 ] - 陈兰;陈春林;刘萍;陈瑞莹;林洁;陈金洋;唐连;王可竞;陈怡;
目的:探讨女性初次经阴分娩后远期膀胱尿道及阴道精细解剖结构的变化。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妇科就诊的已行MRI检查的53例患者,其中未孕未产者28例,经阴分娩1次者25例。收集患者的静息MRI影像数据,利用Mimics 10.01软件进行三维重建,联合UG软件对膀胱尿道与耻骨联合间的精细解剖参数进行三维测量和分析。结果:患者均可构建盆底器官三维模型,含骨盆、膀胱、尿道、子宫、阴道和直肠。膀胱尿道后角、β角、α角、耻骨后间隙,经阴分娩1次组比未孕未产组增大,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尿道耻骨角、尿道倾斜角、膀胱颈与耻骨联合下缘连线长度及尿道横纹肌厚度,经阴分娩1次组比未孕未产组减小,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近中远端尿道阴道间隙、近端和远端阴道前壁宽度,经阴分娩1次组较未孕未产增宽;阴道前壁中线长度,经阴分娩1次组比未孕未产组减小。中段阴道二维形态浅凹型占比,经阴分娩1次组比未孕未产组增加,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患者经阴道分娩后膀胱尿道及阴道的空间解剖位置和形态发生了变化,表现为膀胱尿道位置向后向下移动,阴道前壁及尿道阴道间隙增宽。两组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侧面反映了经阴道分娩后,膀胱尿道及阴道周围支持结构支持功能有所下降。
2018年08期 v.27 571-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0K] [阅读次数:649 ] |[下载次数:283 ] |[引用频次:5 ] - 李宇琪;翁丹卉;乔福元;田媛;
目的:分析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病因、诊断、治疗及结局,探讨Takao产科DIC评分系统在诊断产科DIC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产科收治的14例DI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运用评分系统进行动态评分。结果:产科DIC的发病原因包括产后出血6例(6/14),胎盘早剥5例(5/14),羊水栓塞2例(2/14),急性胰腺炎1例(1/14)。运用Takao产科DIC评分系统评分,得分5~22分。达到DIC诊断标准(≥8分)者10例,5例(5/14)在完成第一阶段治疗后DIC得到纠正。运用国际血栓和止血协会(ISTH)评分系统评分,得分3~8分,达到DIC诊断标准(≥5分)者10例,11例(11/14)完成第一阶段治疗后DIC得到纠正。根据两种评分系统,完成第二阶段治疗后,均余1例患者DIC未能纠正。根据Takao产科DIC评分系统疗效评估标准,第一阶段治疗结束时疗效为显效2例,良好5例,一般3例,恶化4例;完成第二阶段治疗时显效6例,良好5例,一般3例。13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后纠正DIC,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结论:产科DIC病情凶险,早期明确诊断、积极治疗是挽救孕产妇生命的关键。建立完善的评分体系对于尽早准确诊断病情、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2018年08期 v.27 575-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阅读次数:670 ] |[下载次数:272 ] |[引用频次:12 ] - 刘凌芝;郭傅佳;魏可慧;乔乔;叶舒慧;辛思明;郑九生;刘金辉;
目的:调查江西地区待产孕妇慢性感染的HBV表面抗原"α"抗原决定簇变异特征,探讨HBV母婴传播相关的病毒因素。方法:产前24~48h,收集3948例待产孕妇血清,酶免疫法筛查HBV感染者。抽提HBV阳性血清HBV DNA,PCR扩增HBV S基因并测序。应用Clustal X和Bioedit软件将不同感染者的HBV S基因核苷酸与参考序列进行多重比对,分析"α"抗原决定簇的变异与HBV血清型。在线genotyping软件分析感染的HBV基因型。结果:3948例检测出178例HBV阳性标本,从146例血清标本中成功扩增出HBV S基因,112例感染B基因型HBV,属于adw亚型,感染率为76.71%;34例感染C基因型HBV,属于adr亚型,感染率为23.29%,B基因型和C基因型HBV的感染率存在显著差异(P<0.001)。18例S基因序列上检测到"α"抗原决定簇有突变(突变率12.33%),突变分为7种类型,5例T126A、2例P127T/S、2例Q129H/R、2例M132L、3例T140/I、1例T143M和3例G145R。B和C基因型HBV"α"抗原决定簇突变率和"α"抗原决定簇双环之间的突变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江西地区孕妇感染的B和C基因型HBV及其"α"抗原决定簇的点突变可能是致母婴传播高度相关的病毒因素。
2018年08期 v.27 580-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2K] [阅读次数:576 ]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0 ] - 邱添;徐亮;程蔚蔚;陈焱;沈虹;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单绒毛膜双羊膜囊(MCDA)双胎选择性宫内生长受限(sIUGR)胎儿的妊娠结局。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收治的MCDA双胎并发sIUGR的孕妇43例及其86个胎儿为sIUGR组,根据脐动脉血流多普勒波形变化将sIUGR组孕妇分为Ⅰ型23例,Ⅱ型14例,Ⅲ型6例;选取同期分娩的282例无并发症的MCDA孕妇及其564个胎儿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及3种类型sIUGR之间胎儿的妊娠结局,包括分娩孕周、出生体质量、双胎出生体质量差、Apgar评分、宫内死亡率、胎盘重量、脐带异常插入率以及静脉导管和大脑中动脉血流频谱。结果:sIUGR组胎儿分娩孕周明显早于对照组,大胎及小胎的平均出生体质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胎儿出生体质量差显著大于对照组,大胎及小胎的Apgar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胎儿宫内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胎盘重量显著小于对照组,脐带异常插入率和静脉导管/大脑中动脉血流异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IUGR组Ⅱ型分娩孕周明显早于Ⅰ型和Ⅲ型(P<0.01,P<0.05),大胎和小胎平均出生体质量均显著低于Ⅰ型和Ⅲ型(P<0.01),两个胎儿出生体质量差明显大于Ⅰ型和Ⅲ型(P<0.05),大胎和小胎的Apgar评分均明显低于Ⅰ型和Ⅲ型(P<0.01),胎儿宫内死亡率(42.86%)显著高于I型(4.35%)及Ⅲ型(0%)(P<0.01)。上述指标在Ⅰ型和Ⅲ型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三型sIUGR的胎盘重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MCDA双胎合并sIUGR胎儿的妊娠结局不良,其相关因素包括脐带异常插入、静脉导管和大脑中动脉血流异常。不同类型sIUGR的胎儿预后不同,其中Ⅱ型预后最差,宫内死亡率较高。
2018年08期 v.27 584-588+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阅读次数:535 ] |[下载次数:335 ] |[引用频次:13 ] - 王勇;李发红;韩娜;许茜;
目的:探讨胎盘蛋白13(PP13)维持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患者内皮祖细胞(EPC)功能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于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产科就诊的10例HDCP患者,同期选取10例正常妊娠者作为对照组。流式检测CD34+VEGFR-2+EPC比例;ELISA法检测PP13、VEGF和SDF-1浓度;Transwell实验检测EPC迁移功能。结果:正常妊娠组和HDCP组的CD34+VEGFR-2+EPC比例分别为(0.5288±0.02897)%和(0.1217±0.01950)%,外周血中PP13浓度分别为(146.1±1 2.66)pg/ml和(38.08±8.144)pg/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相关性分析结果示,妊娠患者外周血EPC比例和PP13浓度呈明显正相关(r=0.9113,P<0.0001)。动物实验结果示,PP13显著促进EPC动员,相对于对照组,EPC比例上升了0.654倍(P=0.0199);PP13促进HDCP患者受损EPC的迁移和旁分泌功能,相对于HDCP组,EPC迁移率上升了0.901倍(P=0.0030),培养上清中VEGF和SDF-1浓度分别上升了3.58倍和2.94倍(P=0.0062,P=0.0122)。结论:妊娠期患者外周血中PP13和EPC呈正相关,PP13具有促进HDCP患者EPC动员和受损EPC功能修复的作用。本研究为PP13在HDCP的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8年08期 v.27 589-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7K] [阅读次数:562 ] |[下载次数:122 ] |[引用频次:16 ] - 卢丹;陈丹丹;王倩;鲍雪;刘雪莹;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及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4(MST4)在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合并宫内感染中的临床意义,以及其对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在江苏省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住院分娩的PPROM孕妇60例和健康孕妇30例。采用HE染色、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胎盘组织,分析TRAF6及MST4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30例中合并宫内感染3例,PPROM组60例中合并宫内感染43例。PPROM组的孕周及新生儿体重均小于对照组(P<0.05)。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结果均显示,PPROM组合并宫内感染组中TRAF6与MST4表达明显强于对照组和PPROM组未合并宫内感染组(P<0.05),后两组比较则无显著差异(P>0.05)。胎盘组织中TRAF6与MST4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5)。TRAF6/MST4表达水平与新生儿入住NICU、肺部感染及病理性黄疸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TRAF6/MST4参与PPROM合并宫内感染的发生与发展,为PPROM合并宫内感染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检测标记物,对预测母儿结局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18年08期 v.27 593-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0K] [阅读次数:697 ]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10 ] - 杨德兰;朱宝菊;
目的:探讨低位腹主动脉球囊不同阻断时机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收治的凶险性前置胎盘并行腹主动脉球囊置入阻断术的患者97例,其中43例切开子宫肌层的同时实施阻断作为A组,54例胎儿娩出后实施阻断作为B组。分析比较两组的术中术后情况、新生儿出生情况及相关并发症。结果:切开子宫肌层的同时实施阻断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红细胞量、术后转ICU率明显低于胎儿娩出后实施阻断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中子宫切除率、新生儿Apgar评分、pH、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子宫肌层的同时实施阻断在控制术中出血方面优于胎儿娩出后实施阻断,且未增加新生儿窒息率。但对于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仍对于需严格控制介入手术适应证,防范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2018年08期 v.27 598-6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1K] [阅读次数:561 ] |[下载次数:157 ] |[引用频次:9 ] - 武园歌;张媛;徐永萍;辛刚;徐帅;洪凡真;
目的:探讨重度子痫前期(PE)患者发生产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PHUS)的临床危险因素,为重度PE的早期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发生PHUS的重度PE患者6例和未发生PHUS的重度PE患者24例,记录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术中情况、麻醉用药和临床用药情况,采用t检验、非参数检验和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PHUS组水肿≥++占83.3%,尿蛋白≥+++占100%。水肿≥++、腹水、视网膜动静脉比缩小、尿素氮和肌酐值位于正常范围上限、尿蛋白≥+++、术后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可能是重度PE患者发生PHUS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重度PE患者,应高度警惕PHUS发生,并针对上述可疑高危因素实施重点防护,以降低PHUS的病死率及改善预后。
2018年08期 v.27 602-6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阅读次数:617 ] |[下载次数:104 ] |[引用频次:3 ] - 张泽林;张勇;詹艳萍;
目的:研究妊娠期高血糖对雄性子代成年以后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初步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肝脏特异性甘油三酯调节剂(LSTR)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8周龄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糖尿病模型组20只,对照组10只,分别与健康雄鼠交配。交配成功后,糖尿病模型组腹腔注射35mg/kg链脲佐菌素溶液,对照组腹腔注射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两组雄性子代分别记为糖尿病组子代和对照组子代。全自动血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qPCR检测肝脏基因表达。结果:糖尿病组子代比对照组子代表现高出生体重(t=3.193,P=0.020)、生长趋势体重明显增加和血甘油三酯升高(t=2.1970,P=0.0310)。相对于对照组子代,糖尿病组子代组Apoc2表达降低(t=10.20,P<0.001),lncRNA LSTR表达升高(t=12.29,P<0.0001)。糖尿病组子代Apoc2表达与lncRNA LSTR表达呈负相关(R2=0.2582,P=0.0008)。结论:母亲GDM可能是子代成年期发生肝脏脂质代谢性疾病的一个高风险因素。
2018年08期 v.27 605-6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阅读次数:482 ] |[下载次数:176 ] |[引用频次:2 ]
- 贺淑巍;张晶晶;王旭;韩星敏;
目的:探讨妊娠期甲状腺相关激素参考区间分为三期的合理性,并建立本地区妊娠期妇女特异性甲状腺功能指标的参考区间。方法:根据美国临床生化研究院推荐(NACB)标准,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参加围产保健的健康孕期妇女724例。采用两种方法进行分期:T1、T2、T3期;T1-1、T1-2、T2-1、T2-2、T3期。选取140例非孕期健康育龄妇女为对照组。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TT3、TT4、FT3、FT4、TSH、TGAb、TPOAb。结果:妊娠期甲状腺激素相关指标参考区间:T1期:TT31.30~2.80nmol/L,TT4 84.10~190.14nmol/L,FT3 3.88~6.52pmol/L,FT4 7.87~14.59pmol/L,TSH 0.31~4.31m IU/L;T2期:TT3 1.42~3.15nmol/L,TT4 90.64~194.06nmol/L,FT3 3.53~5.94pmol/L,FT4 7.25~13.28,TSH 0.53~4.54m IU/L;T3期:TT3 1.63~2.68nmol/L,TT4 95.20~192.23nmol/L,FT3 2.98~5.81pmol/L,FT4 6.11~10.31pmol/L,TSH 0.19~4.62m IU/L。血清TSH值:T1-1期与非孕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期比T1-1期显著降低(P<0.05);血清FT3、FT4值:T1-1期与非孕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期与T1-2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期比T1-2期显著降低(P<0.05),T2期较T1期下降,且下滑趋势贯穿T3期;血清TT3、TT4值:T1-1期比非孕期显著升高(P<0.05),T1-2期比T1-1期显著升高(P<0.05),TT3在T2-1期比T1-2期明显升高(P<0.05),TT4在T2-1期比T1-2期虽有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失调的诊治应该基于妊娠期分期特异的参考区间,妊娠前20周应更详细分期,分别建立孕4~6周、孕7~12周、孕13~20周特异性的参考区间。
2018年08期 v.27 608-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阅读次数:428 ] |[下载次数:235 ] |[引用频次:7 ] - 徐帅;张媛;徐永萍;辛刚;武园歌;孙文娟;洪凡真;
目的:探讨高龄孕妇的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结局。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至10月30日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住院分娩的1005例高龄孕妇。按年龄分组:35~40岁组、40~45岁组和≥45岁组,比较3组孕妇的临床资料。结果:高龄孕妇的分娩次数、子宫肌瘤和糖尿病的发病率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P<0.05)。≥45岁组孕妇的羊水过多发生率(20.0%)、剖宫产率(90.0%)、足月低出生体重发生率(20.0%)、新生儿转入NICU占比(40.0%)明显高于35~40岁组(1.9%,62.3%,0.8%,12.4%)、40~45岁组(1.9%,62.3%,2.6%,17.5%)。年龄越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的发病率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经阴分娩孕妇再次生育时,剖宫产率随年龄增长逐渐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高龄孕妇的孕期管理工作,对妊娠相关并发症做到早发现、早评估、早干预,指导选择合理的分娩方式,保障母儿安全。
2018年08期 v.27 612-614+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阅读次数:573 ] |[下载次数:254 ] |[引用频次:14 ] - 张娟;黄娟娟;张利平;
目的:探讨促甲状腺激素(TSH)预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合并胰岛素抵抗(IR)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7年6月我院妇科收治的168例无症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PCOS患者。ROC曲线确定TSH临界值,运用胰岛素抵抗(Homa-IR)≥2.72的稳态模型评估TSH对IR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比较临床、代谢参数与促甲状腺激素范围及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函数关系。结果:PCOS患者TSH≥2.77m IU/L时,认为合并IR,灵敏度为47.9%,特异度为65.3%。结论:对于无症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PCOS患者,TSH≥2.77m IU/L可能导致IR。
2018年08期 v.27 615-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阅读次数:508 ] |[下载次数:126 ] |[引用频次:3 ] - 南刚;李丽春;张红莉;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VBAC)在剖宫产术后妊娠分娩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符合VBAC条件的324例剖宫产术后妊娠产妇,其中选择实施计划VBAC者81例,实施择期重复剖宫产(ERCD)者24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分娩相关指标和母儿妊娠结局。结果:VBAC组的产时出血量少于ERCD组[(346.2±168.4)ml vs(394.7±179.0)ml],新生儿5min Apgar评分高于ERCD组(9.8±0.4 vs 9.6±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子宫收缩乏力、输血、子宫破裂、切口愈合不良、产褥期感染发生率,以及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和出生体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具有VBAC条件的剖宫产术后妊娠产妇,VBAC安全,较重复剖宫产分娩能改善母儿结局。
2018年08期 v.27 618-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阅读次数:509 ] |[下载次数:105 ] |[引用频次:3 ] - 杨婷;田思娟;赵娟;全诗敏;裴美丽;王丽;杨筱凤;
目的:分析头位自然分娩相关因素,建立头位自然分娩简易预测模型。方法:收集自然分娩的孕妇347例和剖宫产分娩的孕妇278例。用身高、年龄、宫颈评分、胎儿双顶径和腹围建立自然分娩预测评分模型,并分析该模型的临床价值。结果:年龄、身高、宫颈评分、双顶径、腹围与自然分娩有相关性(P<0.01)。研究组的预测模型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6.97±1.43)分vs(2.42±1.32)分,P<0.01],模型得分越高,自然分娩发生率越高。模型得分预测头位自然分娩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7(95%CI 0.955~0.979),最佳临界值≥5分,该界值预测头位自然分娩的灵敏度为87.6%,特异度为69.2%,约登指数为0.75。结论:头位自然分娩评分模型临产前预测自然分娩简易、有效。
2018年08期 v.27 620-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阅读次数:492 ] |[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