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北华,男,1961年8月,博士、主任医师、山东大学特聘教授(第一层级)、山东大学齐鲁医学杰出名医、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先后担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主任、医院副院长和医学院常务副院长。现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教授,国家重点学科山东大学妇产科学系主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学术任职为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妇产科杂志》副总编,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委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执业医师考试临床医学命审题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现代妇产科进展》杂志主编。
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卫生系统杰出学科带头人,山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山东省教学名师,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主要致力于妇科肿瘤临床诊治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详细内容

论著

  • 色素上皮源性因子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的治疗价值

    丁楠;李涛;周春;张元珍;张铭;

    目的:在大鼠模型基础上,探索重组色素上皮源性因子(rPEDF)对子宫内膜异位病灶(EM)的治疗价值和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EMs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仅给予PBS,n=5)、治疗Ⅰ组(建模后立即开始给予rPEDF)及治疗Ⅱ组(建模后1周开始给予rPEDF)。根据给药剂量,治疗Ⅰ、Ⅱ组均设立10μg/kg、25μg/kg、50μg/kg 3个亚组(各亚组n=5),隔日一次尾静脉注射。造模后3周测量异位病灶体积,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FasL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评估rPEDF对EM大鼠及非EM大鼠动情周期、排卵、着床等生殖生理参数的影响及内膜异位病灶的治疗价值。结果:治疗Ⅰ组中25μg/kg rPEDF即可显著减小异位病灶体积,并随剂量增加呈量效关系,治疗Ⅱ组给药剂量达50μg/kg时才具有显著差异;且同等治疗剂量下,治疗Ⅰ组的病灶体积显著小于治疗Ⅱ组(P均<0.01)。给药剂量为25μg/kg时,各治疗组的VEGF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并呈量效关系;且相同治疗剂量下,治疗Ⅰ组的VEGF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治疗Ⅱ组(P均<0.01);给药剂量为50μg/kg时,各治疗组FasL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治疗Ⅰ组、Ⅱ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50μg/kg rPEDF对大鼠动情周期、排卵无影响,并可显著改善EM大鼠着床率(P<0.05)。结论:补充外源性rPEDF可有效抑制EM模型大鼠内膜异位病灶的发生发展,病变早期给药效果更好,最佳给药剂量为50μg/kg,且该剂量不会对大鼠生殖参数造成不良影响。

    2014年10期 v.23 761-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4 ] |[引用频次:1 ]
  • 色素上皮源性因子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的治疗价值

    丁楠;李涛;周春;张元珍;张铭;

    目的:在大鼠模型基础上,探索重组色素上皮源性因子(rPEDF)对子宫内膜异位病灶(EM)的治疗价值和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EMs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仅给予PBS,n=5)、治疗Ⅰ组(建模后立即开始给予rPEDF)及治疗Ⅱ组(建模后1周开始给予rPEDF)。根据给药剂量,治疗Ⅰ、Ⅱ组均设立10μg/kg、25μg/kg、50μg/kg 3个亚组(各亚组n=5),隔日一次尾静脉注射。造模后3周测量异位病灶体积,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FasL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评估rPEDF对EM大鼠及非EM大鼠动情周期、排卵、着床等生殖生理参数的影响及内膜异位病灶的治疗价值。结果:治疗Ⅰ组中25μg/kg rPEDF即可显著减小异位病灶体积,并随剂量增加呈量效关系,治疗Ⅱ组给药剂量达50μg/kg时才具有显著差异;且同等治疗剂量下,治疗Ⅰ组的病灶体积显著小于治疗Ⅱ组(P均<0.01)。给药剂量为25μg/kg时,各治疗组的VEGF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并呈量效关系;且相同治疗剂量下,治疗Ⅰ组的VEGF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治疗Ⅱ组(P均<0.01);给药剂量为50μg/kg时,各治疗组FasL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治疗Ⅰ组、Ⅱ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50μg/kg rPEDF对大鼠动情周期、排卵无影响,并可显著改善EM大鼠着床率(P<0.05)。结论:补充外源性rPEDF可有效抑制EM模型大鼠内膜异位病灶的发生发展,病变早期给药效果更好,最佳给药剂量为50μg/kg,且该剂量不会对大鼠生殖参数造成不良影响。

    2014年10期 v.23 761-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4 ] |[引用频次:1 ]
  • miRNA-135a对子宫内膜异位症HOXA10基因表达的调控的研究

    王芳;朱颖军;何宏月;

    目的:探讨miRNA-135a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中HOXA10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月到12月在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因EMs和单纯卵巢囊肿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各80例。留取EMs患者的宫腔内膜组织(EMs在位内膜组)和异位内膜组织(EMs异位内膜组)以及单纯卵巢囊肿患者的宫腔内正常内膜组织。分别采用转染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miRNA-135a和HOXA10 mRNA的表达。结果:miRNA-135a和HOXA10 mRNA在不同月经周期表达水平不同。增殖期和分泌中期,EMs在位和异位内膜组织中miRNA-135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内膜,HOXA10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内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EMs在位和异位内膜组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miRNA-135a、miRNA-135a抑制剂转染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中HOXA10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和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Ms患者子宫内膜中HOXA10异常表达受miRNA-135a调控,miRNA-135a高表达抑制了HOXA10基因表达。

    2014年10期 v.23 76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96 ] |[引用频次:8 ]
  • miRNA-135a对子宫内膜异位症HOXA10基因表达的调控的研究

    王芳;朱颖军;何宏月;

    目的:探讨miRNA-135a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中HOXA10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月到12月在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因EMs和单纯卵巢囊肿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各80例。留取EMs患者的宫腔内膜组织(EMs在位内膜组)和异位内膜组织(EMs异位内膜组)以及单纯卵巢囊肿患者的宫腔内正常内膜组织。分别采用转染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miRNA-135a和HOXA10 mRNA的表达。结果:miRNA-135a和HOXA10 mRNA在不同月经周期表达水平不同。增殖期和分泌中期,EMs在位和异位内膜组织中miRNA-135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内膜,HOXA10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内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EMs在位和异位内膜组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miRNA-135a、miRNA-135a抑制剂转染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中HOXA10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和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Ms患者子宫内膜中HOXA10异常表达受miRNA-135a调控,miRNA-135a高表达抑制了HOXA10基因表达。

    2014年10期 v.23 76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96 ] |[引用频次:8 ]
  • 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肿瘤局部微环境中Treg/Th17比例平衡的研究

    吴小丽;张婷;王昕婧;吴丽;王凯;汪希鹏;

    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EOC)患者外周血、卵巢癌组织和癌旁腹膜中Treg/Th17是否存在失衡。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12月同济大学第一妇婴保健院收治的16例EOC(EOC组)、11例良性上皮性肿瘤(良性肿瘤组)及14例健康成年女性(对照组),收集患者外周血并分离淋巴细胞;收集4例EOC患者腹水并分离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及腹水中Th17、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选取同一时间段在本院手术患者术中留取的卵巢肿瘤组织、腹膜组织及转移灶组织,包括13例EOC、16例EOC种植灶癌旁腹膜、5例良性卵巢肿瘤组织及腹膜,用免疫荧光染色分析Th17及Treg细胞在良性卵巢肿瘤、EOC原发灶和癌旁腹膜中的浸润情况。结果:(1)EOC患者外周血中Treg比例为(5.16±3.85)%,显著高于对照组[(2.41±1.76)%])和良性肿瘤组[(2.3873±2.336)%](P=0.025,P=0.043),后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EOC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为(3.15±3.045)%,显著高于对照组[(1.22±1.13)%](P=0.044);良性肿瘤患者[(1.93±1.745)%]与EOC患者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reg/Th17细胞比值在3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EOC患者腹水与外周血中的Th17、Treg细胞比例及Treg/Th17比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EOC组肿瘤组织中Treg和Th17细胞比例及Treg/Th17比值分别为(0.1062±0.077)%、(0.143±0.056)%和0.80±0.56,与良性肿瘤组织[0%、(0.0789±0.11)%、0]比较,均显著增高(P均<0.05)。(3)卵巢良性肿瘤腹膜中未见Treg及Th17细胞浸润,EOC腹膜种植灶癌旁腹膜中Treg、Th17细胞比例及Treg/Th17比值分别为(0.1024±0.1)%、(0.2254±0.23)%和0.8113±1.097,较良性肿瘤组均显著提高(P<0.05)。(4)早期和晚期EOC组织中Th17、Treg比例以及Treg/Th17比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巢癌患者外周血Treg和Th17比例升高,但并未发现失衡。卵巢癌组织及癌旁腹膜微环境中存在失衡,这一失衡可能促进肿瘤增殖与迁移。

    2014年10期 v.23 769-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8 ] |[引用频次:3 ]
  • 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肿瘤局部微环境中Treg/Th17比例平衡的研究

    吴小丽;张婷;王昕婧;吴丽;王凯;汪希鹏;

    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EOC)患者外周血、卵巢癌组织和癌旁腹膜中Treg/Th17是否存在失衡。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12月同济大学第一妇婴保健院收治的16例EOC(EOC组)、11例良性上皮性肿瘤(良性肿瘤组)及14例健康成年女性(对照组),收集患者外周血并分离淋巴细胞;收集4例EOC患者腹水并分离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及腹水中Th17、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选取同一时间段在本院手术患者术中留取的卵巢肿瘤组织、腹膜组织及转移灶组织,包括13例EOC、16例EOC种植灶癌旁腹膜、5例良性卵巢肿瘤组织及腹膜,用免疫荧光染色分析Th17及Treg细胞在良性卵巢肿瘤、EOC原发灶和癌旁腹膜中的浸润情况。结果:(1)EOC患者外周血中Treg比例为(5.16±3.85)%,显著高于对照组[(2.41±1.76)%])和良性肿瘤组[(2.3873±2.336)%](P=0.025,P=0.043),后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EOC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为(3.15±3.045)%,显著高于对照组[(1.22±1.13)%](P=0.044);良性肿瘤患者[(1.93±1.745)%]与EOC患者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reg/Th17细胞比值在3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EOC患者腹水与外周血中的Th17、Treg细胞比例及Treg/Th17比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EOC组肿瘤组织中Treg和Th17细胞比例及Treg/Th17比值分别为(0.1062±0.077)%、(0.143±0.056)%和0.80±0.56,与良性肿瘤组织[0%、(0.0789±0.11)%、0]比较,均显著增高(P均<0.05)。(3)卵巢良性肿瘤腹膜中未见Treg及Th17细胞浸润,EOC腹膜种植灶癌旁腹膜中Treg、Th17细胞比例及Treg/Th17比值分别为(0.1024±0.1)%、(0.2254±0.23)%和0.8113±1.097,较良性肿瘤组均显著提高(P<0.05)。(4)早期和晚期EOC组织中Th17、Treg比例以及Treg/Th17比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巢癌患者外周血Treg和Th17比例升高,但并未发现失衡。卵巢癌组织及癌旁腹膜微环境中存在失衡,这一失衡可能促进肿瘤增殖与迁移。

    2014年10期 v.23 769-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8 ] |[引用频次:3 ]
  • Treg细胞/Th17细胞比例失衡在卵巢癌的生长以及微血管、淋巴管生成中的作用

    朱沁怡;吴小丽;姜璐;张婷;汪希鹏;

    目的:探讨Treg细胞/Th17细胞比例失衡对移植瘤生长及微血管和淋巴管生成的影响。方法:构建卵巢癌裸鼠皮下和原位移植瘤模型,用磁珠分选人外周血CD3+淋巴细胞,加曲古抑菌素A(TSA)刺激使其Treg/Th17细胞比例失衡,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reg/Th17细胞比例。分别将Treg/Th17细胞比例较高和较低的淋巴细胞与人卵巢癌细胞系SKOV3按1∶20比例注射入裸鼠皮下和卵巢包膜下,分别于注射后28天和35天处死称重,观察其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免疫组化CD31和LYVE-1染色检测微血管(MVD)和淋巴管(LVD)的表达。结果:Treg高组能促进皮下和原位卵巢癌的生长。皮下模型:注射后第21和28天,Treg高组的肿瘤总荧光强度值均大于Th17高组和对照组;Treg高组的肿瘤重量为(0.60±0.07)g,Th17高组(0.35±0.24)g,对照组(0.25±0.22)g,Treg高组肿瘤重量较Th17高组和对照组重。原位模型:注射后第28天Treg高组肿瘤总荧光强度值均大于其他两组;Treg高组(0.34±0.20)g,Th17高组(0.06±0.03)g,对照组(0.17±0.05)g,Treg高组肿瘤重量比Th17高组重。Treg高组的MVD和LVD表达高于Th17高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Treg细胞/Th17细胞比例失衡在卵巢癌裸鼠移植瘤生长中起着重要作用,且Treg高组能影响卵巢癌的生长、微血管和淋巴管的形成。

    2014年10期 v.23 774-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2 ] |[引用频次:4 ]
  • Treg细胞/Th17细胞比例失衡在卵巢癌的生长以及微血管、淋巴管生成中的作用

    朱沁怡;吴小丽;姜璐;张婷;汪希鹏;

    目的:探讨Treg细胞/Th17细胞比例失衡对移植瘤生长及微血管和淋巴管生成的影响。方法:构建卵巢癌裸鼠皮下和原位移植瘤模型,用磁珠分选人外周血CD3+淋巴细胞,加曲古抑菌素A(TSA)刺激使其Treg/Th17细胞比例失衡,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reg/Th17细胞比例。分别将Treg/Th17细胞比例较高和较低的淋巴细胞与人卵巢癌细胞系SKOV3按1∶20比例注射入裸鼠皮下和卵巢包膜下,分别于注射后28天和35天处死称重,观察其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免疫组化CD31和LYVE-1染色检测微血管(MVD)和淋巴管(LVD)的表达。结果:Treg高组能促进皮下和原位卵巢癌的生长。皮下模型:注射后第21和28天,Treg高组的肿瘤总荧光强度值均大于Th17高组和对照组;Treg高组的肿瘤重量为(0.60±0.07)g,Th17高组(0.35±0.24)g,对照组(0.25±0.22)g,Treg高组肿瘤重量较Th17高组和对照组重。原位模型:注射后第28天Treg高组肿瘤总荧光强度值均大于其他两组;Treg高组(0.34±0.20)g,Th17高组(0.06±0.03)g,对照组(0.17±0.05)g,Treg高组肿瘤重量比Th17高组重。Treg高组的MVD和LVD表达高于Th17高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Treg细胞/Th17细胞比例失衡在卵巢癌裸鼠移植瘤生长中起着重要作用,且Treg高组能影响卵巢癌的生长、微血管和淋巴管的形成。

    2014年10期 v.23 774-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2 ] |[引用频次:4 ]
  • OCT4介导FSH促进上皮性卵巢癌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的探讨

    张静;刘磊;柏明珠;严沁;张箴波;丰有吉;席晓薇;

    目的:探讨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4(OCT4)与卵泡刺激素(FSH)在上皮性卵巢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中的作用。方法:用梯度剂量的FSH刺激Hey细胞株,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OCT4及Snail蛋白的表达。用FSH刺激siRNA(small interfering RNA)干扰Hey细胞中OCT4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上皮间质转化相关标记物的蛋白表达情况,通过划痕实验观察细胞的迁移能力变化。结果:FSH能显著上调Snail的蛋白水平,且存在剂量效应;FSH能显著上调OCT4的蛋白水平,存在剂量和时间效应。FSH刺激后,促进上皮性卵巢癌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MT),细胞迁移能力增强;siRNA干扰降低OCT4的蛋白水平,抑制EMT,细胞迁移能力减弱;并且能减弱FSH对EMT的促进作用及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增强作用。结论:OCT4及FSH均能促进上皮性卵巢癌上皮间质转化,FSH可通过上调OCT4进而调控下游转录因子Snail促进上皮间质转化,OCT4可能是介导FSH促进上皮性卵巢癌上皮间质转化的关键因子之一。

    2014年10期 v.23 779-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1 ] |[引用频次:2 ]
  • OCT4介导FSH促进上皮性卵巢癌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的探讨

    张静;刘磊;柏明珠;严沁;张箴波;丰有吉;席晓薇;

    目的:探讨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4(OCT4)与卵泡刺激素(FSH)在上皮性卵巢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中的作用。方法:用梯度剂量的FSH刺激Hey细胞株,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OCT4及Snail蛋白的表达。用FSH刺激siRNA(small interfering RNA)干扰Hey细胞中OCT4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上皮间质转化相关标记物的蛋白表达情况,通过划痕实验观察细胞的迁移能力变化。结果:FSH能显著上调Snail的蛋白水平,且存在剂量效应;FSH能显著上调OCT4的蛋白水平,存在剂量和时间效应。FSH刺激后,促进上皮性卵巢癌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MT),细胞迁移能力增强;siRNA干扰降低OCT4的蛋白水平,抑制EMT,细胞迁移能力减弱;并且能减弱FSH对EMT的促进作用及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增强作用。结论:OCT4及FSH均能促进上皮性卵巢癌上皮间质转化,FSH可通过上调OCT4进而调控下游转录因子Snail促进上皮间质转化,OCT4可能是介导FSH促进上皮性卵巢癌上皮间质转化的关键因子之一。

    2014年10期 v.23 779-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1 ] |[引用频次:2 ]
  • 高迁移率族蛋白1与卵巢上皮性癌患者预后及化疗敏感性的关系

    肖会廷;张文琪;刘文欣;战忠利;王珂;郝权;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卵巢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和化疗敏感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妇科肿瘤科收治的55例卵巢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以同期因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切除+附件切除术患者(18例)的正常卵巢组织标本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MGB1蛋白在卵巢癌组织和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比较卵巢癌组织中HMGB1表达水平与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单因素分析和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法计算生存率和预后相关因素。结果:卵巢癌组织中HMGB1蛋白的高表达率为58.18%,与正常卵巢组织(11.1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癌组织中HMGB1蛋白表达水平与手术病理分期(P<0.01)、淋巴结转移(P<0.01)及有无原发耐药(P<0.05)密切相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HMGB1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2.5%和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HMGBl蛋白表达水平和肿瘤分期为影响卵巢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MGBl蛋白高表达与卵巢癌患者的预后及化疗敏感性相关。HMGBl可能有望成为预测卵巢癌患者预后及化疗敏感性的分子标记物。

    2014年10期 v.23 783-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2 ] |[引用频次:3 ]
  • 高迁移率族蛋白1与卵巢上皮性癌患者预后及化疗敏感性的关系

    肖会廷;张文琪;刘文欣;战忠利;王珂;郝权;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卵巢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和化疗敏感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妇科肿瘤科收治的55例卵巢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以同期因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切除+附件切除术患者(18例)的正常卵巢组织标本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MGB1蛋白在卵巢癌组织和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比较卵巢癌组织中HMGB1表达水平与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单因素分析和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法计算生存率和预后相关因素。结果:卵巢癌组织中HMGB1蛋白的高表达率为58.18%,与正常卵巢组织(11.1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癌组织中HMGB1蛋白表达水平与手术病理分期(P<0.01)、淋巴结转移(P<0.01)及有无原发耐药(P<0.05)密切相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HMGB1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2.5%和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HMGBl蛋白表达水平和肿瘤分期为影响卵巢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MGBl蛋白高表达与卵巢癌患者的预后及化疗敏感性相关。HMGBl可能有望成为预测卵巢癌患者预后及化疗敏感性的分子标记物。

    2014年10期 v.23 783-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2 ] |[引用频次:3 ]
  • sTWEAK在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黄毓丽;邱丽华;

    目的:检测卵巢上皮性癌(EOC)患者外周血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样凋亡微弱诱导剂(sTWEAK)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住院行手术的上皮性卵巢癌(EOC)患者和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患者共43例,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血清中sTWEAK的表达水平。结果:(1)与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组相比,EOC组的sTWEAK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两组患者中sTWEAK的表达与CA125呈正相关(r=0.42,P<0.05),其中CA125<500U/ml者的sTWEAK表达水平明显低于CA125>500U/ml者(P<0.05)。(2)EOC患者血清中,sTWEAK的表达水平与其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组织类型以及腹水有无肿瘤细胞均无相关性(P>0.05)。(3)EOC组中,CA125<500U/ml者行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比例显著高于CA125>500U/ml者(P<0.05)。结论:sTWEAK虽不能反映EOC患者的肿瘤进展,但其与EOC的发生密切相关,sTWEAK可能成为判断卵巢肿瘤良恶性的新型血清学标记,在EOC诊断及预后预测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2014年10期 v.23 787-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3 ] |[引用频次:2 ]
  • sTWEAK在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黄毓丽;邱丽华;

    目的:检测卵巢上皮性癌(EOC)患者外周血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样凋亡微弱诱导剂(sTWEAK)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住院行手术的上皮性卵巢癌(EOC)患者和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患者共43例,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血清中sTWEAK的表达水平。结果:(1)与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组相比,EOC组的sTWEAK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两组患者中sTWEAK的表达与CA125呈正相关(r=0.42,P<0.05),其中CA125<500U/ml者的sTWEAK表达水平明显低于CA125>500U/ml者(P<0.05)。(2)EOC患者血清中,sTWEAK的表达水平与其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组织类型以及腹水有无肿瘤细胞均无相关性(P>0.05)。(3)EOC组中,CA125<500U/ml者行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比例显著高于CA125>500U/ml者(P<0.05)。结论:sTWEAK虽不能反映EOC患者的肿瘤进展,但其与EOC的发生密切相关,sTWEAK可能成为判断卵巢肿瘤良恶性的新型血清学标记,在EOC诊断及预后预测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2014年10期 v.23 787-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3 ] |[引用频次:2 ]
  • 锥切术后早期阴道镜检查对处理切缘阳性患者的临床价值

    彭晶晶;尤志学;

    目的:通过对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锥切后切缘阳性的患者术后4~6周行阴道镜检查,探讨阴道镜检查对处理切缘阳性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宫颈病中心就诊并行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的CINⅡ~Ⅲ且切缘阳性的80例患者,术后4~6周均行阴道镜检查(接受活检或颈管掻刮),其中未发现异常者71例(研究组),9例≥CINⅠ病变残留;切缘阴性者137例(对照组)。研究组与对照组均于LEEP术后6个月复诊以评估病变残留。结果:(1)切缘阳性的80例患者中,锥切术后初次阴道镜检查发现9例≥CINⅠ病变残留,接受再次锥切或全子宫切除,最终发现3例CINⅠ、5例CINⅡ~Ⅲ及1例宫颈浸润癌。(2)术后6个月HR-HPV检测阳性47例中,病变残留6例;宫颈细胞学检查≥ASCUS 18例中,病变残留3例;HR-HPV、宫颈细胞学检测病变残留的敏感性分别为100%、50%,特异性为79.70%、91.35%。(3)对照组、研究组的病变残留率分别为2.19%(3/137)、4.23%(3/7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锥切术后4~6周行阴道镜检查对切缘阳性患者病灶残留的阴性预测值为95.77%(68/71),且无一例病理升级或浸润癌的发现。结论:术后早期阴道镜检查对锥切切缘阳性者具有可行性及实用性,不仅能及时发现病变残留并得以及时处理,且有较高的阴性预测价值,检查结果阴性者随访安全性高。

    2014年10期 v.23 790-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9 ] |[引用频次:9 ]
  • 锥切术后早期阴道镜检查对处理切缘阳性患者的临床价值

    彭晶晶;尤志学;

    目的:通过对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锥切后切缘阳性的患者术后4~6周行阴道镜检查,探讨阴道镜检查对处理切缘阳性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宫颈病中心就诊并行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的CINⅡ~Ⅲ且切缘阳性的80例患者,术后4~6周均行阴道镜检查(接受活检或颈管掻刮),其中未发现异常者71例(研究组),9例≥CINⅠ病变残留;切缘阴性者137例(对照组)。研究组与对照组均于LEEP术后6个月复诊以评估病变残留。结果:(1)切缘阳性的80例患者中,锥切术后初次阴道镜检查发现9例≥CINⅠ病变残留,接受再次锥切或全子宫切除,最终发现3例CINⅠ、5例CINⅡ~Ⅲ及1例宫颈浸润癌。(2)术后6个月HR-HPV检测阳性47例中,病变残留6例;宫颈细胞学检查≥ASCUS 18例中,病变残留3例;HR-HPV、宫颈细胞学检测病变残留的敏感性分别为100%、50%,特异性为79.70%、91.35%。(3)对照组、研究组的病变残留率分别为2.19%(3/137)、4.23%(3/7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锥切术后4~6周行阴道镜检查对切缘阳性患者病灶残留的阴性预测值为95.77%(68/71),且无一例病理升级或浸润癌的发现。结论:术后早期阴道镜检查对锥切切缘阳性者具有可行性及实用性,不仅能及时发现病变残留并得以及时处理,且有较高的阴性预测价值,检查结果阴性者随访安全性高。

    2014年10期 v.23 790-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9 ] |[引用频次:9 ]
  • 宫颈LEEP术对HSIL患者妊娠分娩方式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罗岩;郭奇桑;隋龙;汪清;

    目的:探讨子宫颈电热圈环切术(LEEP)对分娩方式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随访观察2006年4月至2012年4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采用宫颈LEEP术治疗并成功受孕的的65例宫颈鳞状上皮内高度病变(HSIL)患者的妊娠结局。结果:65例患者中最终完成随访获得妊娠结局者60例,其中8例流产,52例妊娠分娩。52例妊娠分娩者中,顺产10例,剖宫产42例(80.8%),其中8例因胎膜早破或疤痕子宫因素选择剖宫产。有不良妊娠史(包括自然流产、早产、胎膜早破、低出生体重儿及保胎史)者共14例,占23.3%(14/60)。结论:国内HSIL患者LEEP术后剖宫产率高可能与临床医师的错误认识有关;而早产主要发生在锥切术后1年内的妊娠患者,但该结论尚需在较大样本的研究中进一步明确。

    2014年10期 v.23 794-7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9 ] |[引用频次:13 ]
  • 宫颈LEEP术对HSIL患者妊娠分娩方式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罗岩;郭奇桑;隋龙;汪清;

    目的:探讨子宫颈电热圈环切术(LEEP)对分娩方式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随访观察2006年4月至2012年4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采用宫颈LEEP术治疗并成功受孕的的65例宫颈鳞状上皮内高度病变(HSIL)患者的妊娠结局。结果:65例患者中最终完成随访获得妊娠结局者60例,其中8例流产,52例妊娠分娩。52例妊娠分娩者中,顺产10例,剖宫产42例(80.8%),其中8例因胎膜早破或疤痕子宫因素选择剖宫产。有不良妊娠史(包括自然流产、早产、胎膜早破、低出生体重儿及保胎史)者共14例,占23.3%(14/60)。结论:国内HSIL患者LEEP术后剖宫产率高可能与临床医师的错误认识有关;而早产主要发生在锥切术后1年内的妊娠患者,但该结论尚需在较大样本的研究中进一步明确。

    2014年10期 v.23 794-7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9 ] |[引用频次:13 ]
  • 前盆腔网片重建加阴道后壁桥式修补术治疗子宫脱垂的临床效果

    潘伟康;顾光华;李怀芳;

    目的:探讨聚丙烯网片前盆腔重建加阴道后壁修补术治疗中重度子宫脱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溧阳市人民医院和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住院手术治疗的子宫脱垂患者共117例,术前POP-Q评分子宫脱垂Ⅲ~Ⅳ度。患者均采用自制聚丙烯网片前盆腔重建加阴道后壁桥式修补术,术后随访10~46个月,观察治疗效果及手术并发症。结果:117例患者的手术时间45~85min,术中出血量80~170ml。无1例膀胱、直肠损伤,1例于术后12个月复发,3例于术后2年后复发,9例(7.7%)患者术后有会阴部异物感和轻度疼痛,1例网片侵蚀。结论:聚丙烯网片前盆底重建加阴道后壁桥式修补术治疗子宫脱垂的效果良好,术后复发率低,手术并发症少。

    2014年10期 v.23 797-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9 ]
  • 前盆腔网片重建加阴道后壁桥式修补术治疗子宫脱垂的临床效果

    潘伟康;顾光华;李怀芳;

    目的:探讨聚丙烯网片前盆腔重建加阴道后壁修补术治疗中重度子宫脱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溧阳市人民医院和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住院手术治疗的子宫脱垂患者共117例,术前POP-Q评分子宫脱垂Ⅲ~Ⅳ度。患者均采用自制聚丙烯网片前盆腔重建加阴道后壁桥式修补术,术后随访10~46个月,观察治疗效果及手术并发症。结果:117例患者的手术时间45~85min,术中出血量80~170ml。无1例膀胱、直肠损伤,1例于术后12个月复发,3例于术后2年后复发,9例(7.7%)患者术后有会阴部异物感和轻度疼痛,1例网片侵蚀。结论:聚丙烯网片前盆底重建加阴道后壁桥式修补术治疗子宫脱垂的效果良好,术后复发率低,手术并发症少。

    2014年10期 v.23 797-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9 ]
  • 疤痕子宫合并中央性前置胎盘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母儿预后

    王英兰;淦虹霞;苏放明;折瑞莲;

    目的:探讨疤痕子宫合并中央性前置胎盘的围手术期出血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处理措施,分析和介绍腹主动脉球囊阻滞控制术中出血的效果。方法:2005年1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产科分娩的疤痕子宫合并中央性前置胎盘患者共97例。根据术中胎盘与子宫附着情况分为3组,其中胎盘植入组39例,胎盘粘连组18例,正常剥离组40例。胎盘植入组中有5例于剖宫产术中行腹主动脉下段球囊阻滞。分析各组患者产前、术中及术后的出血、输血、严重并发症及母儿预后情况。结果:(1)胎盘植入组的产前出血率为43.6%,明显低于胎盘粘连组(67.7%)及正常剥离组(72.5%)(P<0.05),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盘植入组、胎盘粘连组和正常剥离组的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1990±1226)ml、(950±300)ml和(625±383)ml,围手术期平均出血量为(2208±1409)ml、(1189±822)ml和(773±554)ml,3组的术中和围手术期平均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胎盘植入组中37例(94.9%)输血,平均输血量为(2005±1198)ml;胎盘粘连组中16例(88.7%)输血,平均输血量为(963±393)ml;正常剥离组23例(57.5%)输血,平均输血量为(1091±833)ml。胎盘植入组的输血率和输血量均显著高于胎盘粘连组及正常剥离组(P均<0.01),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胎盘植入组中,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滞的5例患者的出血量中位数为1000ml,平均1020ml,明显低于未行球囊阻滞者(中位数2000ml,平均2135ml)(P<0.01)。(3)胎盘植入组和胎盘粘连组分别有26例(66.7%)和1例行子宫切除术。(4)无孕产妇死亡。1例胎盘植入患者术中出血6000ml,一度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病愈出院。1例孕29周重度窒息新生儿死亡,其余新生儿均存活病愈出院。结论:疤痕子宫合并中央性行前置胎盘患者,胎盘植入发生率高,围手术期出血量及输血量大,子宫切除率高,术前应做好大量输血准备。腹主动脉球囊阻滞是一种有效的控制出血的措施。

    2014年10期 v.23 800-8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45 ] |[引用频次:22 ]
  • 疤痕子宫合并中央性前置胎盘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母儿预后

    王英兰;淦虹霞;苏放明;折瑞莲;

    目的:探讨疤痕子宫合并中央性前置胎盘的围手术期出血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处理措施,分析和介绍腹主动脉球囊阻滞控制术中出血的效果。方法:2005年1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产科分娩的疤痕子宫合并中央性前置胎盘患者共97例。根据术中胎盘与子宫附着情况分为3组,其中胎盘植入组39例,胎盘粘连组18例,正常剥离组40例。胎盘植入组中有5例于剖宫产术中行腹主动脉下段球囊阻滞。分析各组患者产前、术中及术后的出血、输血、严重并发症及母儿预后情况。结果:(1)胎盘植入组的产前出血率为43.6%,明显低于胎盘粘连组(67.7%)及正常剥离组(72.5%)(P<0.05),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盘植入组、胎盘粘连组和正常剥离组的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1990±1226)ml、(950±300)ml和(625±383)ml,围手术期平均出血量为(2208±1409)ml、(1189±822)ml和(773±554)ml,3组的术中和围手术期平均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胎盘植入组中37例(94.9%)输血,平均输血量为(2005±1198)ml;胎盘粘连组中16例(88.7%)输血,平均输血量为(963±393)ml;正常剥离组23例(57.5%)输血,平均输血量为(1091±833)ml。胎盘植入组的输血率和输血量均显著高于胎盘粘连组及正常剥离组(P均<0.01),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胎盘植入组中,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滞的5例患者的出血量中位数为1000ml,平均1020ml,明显低于未行球囊阻滞者(中位数2000ml,平均2135ml)(P<0.01)。(3)胎盘植入组和胎盘粘连组分别有26例(66.7%)和1例行子宫切除术。(4)无孕产妇死亡。1例胎盘植入患者术中出血6000ml,一度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病愈出院。1例孕29周重度窒息新生儿死亡,其余新生儿均存活病愈出院。结论:疤痕子宫合并中央性行前置胎盘患者,胎盘植入发生率高,围手术期出血量及输血量大,子宫切除率高,术前应做好大量输血准备。腹主动脉球囊阻滞是一种有效的控制出血的措施。

    2014年10期 v.23 800-8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45 ] |[引用频次:22 ]
  • 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椎管内分娩镇痛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中的应用

    陈秀斌;周健;单震丽;刘铭;周木兰;刘志强;

    目的:探讨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椎管内分娩镇痛用于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VBAC)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建卡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要求阴道试产的单胎、足月病例83例,按是否接受椎管内分娩镇痛将研究对象分为镇痛组(37例)和非镇痛组(46例)。比较两组的产程时间、催产素使用情况、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新生儿体重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两组产妇的年龄、体重指数、孕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镇痛组的催产素使用率为62.2%,显著高于非镇痛组(21.7%)(P<0.01)。镇痛组镇痛后的VAS评分显著低于镇痛前[(9.43±0.50)分vs(3.16±0.69)分,P<0.01]。两组的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新生儿体重、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子宫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应用于VBAC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2014年10期 v.23 804-8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0 ] |[引用频次:21 ]
  • 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椎管内分娩镇痛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中的应用

    陈秀斌;周健;单震丽;刘铭;周木兰;刘志强;

    目的:探讨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椎管内分娩镇痛用于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VBAC)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建卡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要求阴道试产的单胎、足月病例83例,按是否接受椎管内分娩镇痛将研究对象分为镇痛组(37例)和非镇痛组(46例)。比较两组的产程时间、催产素使用情况、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新生儿体重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两组产妇的年龄、体重指数、孕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镇痛组的催产素使用率为62.2%,显著高于非镇痛组(21.7%)(P<0.01)。镇痛组镇痛后的VAS评分显著低于镇痛前[(9.43±0.50)分vs(3.16±0.69)分,P<0.01]。两组的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新生儿体重、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子宫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应用于VBAC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2014年10期 v.23 804-8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0 ] |[引用频次:21 ]
  • 解冻周期移植日血清孕酮水平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研究

    史艳彬;佟玉;邵小光;

    目的:探讨解冻周期移植日血清孕酮(P)水平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在我院生殖内分泌科自然周期准备内膜的932个解冻周期,其中宫内活胎组348个、未妊娠组(包括生化妊娠)484个、妊娠结局不良组(3个月内流产者)100个。分析患者的移植日血清P水平对妊娠率和早期流产率的影响。结果:宫内活胎组和妊娠结局不良组的移植日血清P水平显著高于未妊娠组[(35.4±21.4)ng/ml、(25.6±19.5)ng/ml vs(18.2±17.4)ng/ml,P<0.05)]。移植日血清P<5ng/ml组和5ng/ml≤P<15ng/ml组的临床妊娠率显著低于P≥15ng/ml组(25%、27%vs 42%,P<0.05)。P<5ng/ml组和5ng/ml≤P<15ng/ml组的流产率显著高于P≥15ng/ml组(100%、46%vs 21%,P<0.05);P<5ng/ml组显著高于5ng/ml≤P<15ng/ml组(P<0.05)。结论:解冻周期移植日检测血清P水平对妊娠结局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2014年10期 v.23 807-8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0 ] |[引用频次:0 ]
  • 解冻周期移植日血清孕酮水平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研究

    史艳彬;佟玉;邵小光;

    目的:探讨解冻周期移植日血清孕酮(P)水平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在我院生殖内分泌科自然周期准备内膜的932个解冻周期,其中宫内活胎组348个、未妊娠组(包括生化妊娠)484个、妊娠结局不良组(3个月内流产者)100个。分析患者的移植日血清P水平对妊娠率和早期流产率的影响。结果:宫内活胎组和妊娠结局不良组的移植日血清P水平显著高于未妊娠组[(35.4±21.4)ng/ml、(25.6±19.5)ng/ml vs(18.2±17.4)ng/ml,P<0.05)]。移植日血清P<5ng/ml组和5ng/ml≤P<15ng/ml组的临床妊娠率显著低于P≥15ng/ml组(25%、27%vs 42%,P<0.05)。P<5ng/ml组和5ng/ml≤P<15ng/ml组的流产率显著高于P≥15ng/ml组(100%、46%vs 21%,P<0.05);P<5ng/ml组显著高于5ng/ml≤P<15ng/ml组(P<0.05)。结论:解冻周期移植日检测血清P水平对妊娠结局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2014年10期 v.23 807-8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0 ] |[引用频次:0 ]
  • 115例胎儿心脏畸形的产前诊断分析

    钟世林;邓玉清;石宇;张蒂荣;雷桔红;

    目的:探讨胎儿心脏畸形的特点及其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对我院产前超声诊断的115例胎儿心脏畸形进行侵入性产前诊断,分析心内外畸形及染色体异常的类型和比例。结果:115例胎儿中心脏单发畸形74例,多发畸形41例;未合并心外畸形54例,合并心外畸形61例。染色体异常31例,包括21三体15例和18三体11例,右室双出口、室缺、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及三尖瓣反流合并染色体异常比例分别占63.6%、44.4%、35.7%及33.3%。心脏单发畸形中24.3%合并染色体异常,心脏多发畸形中31.7%合并染色体异常,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合并心外畸形中14.8%合并染色体异常,合并心外畸形中37.7%合并染色体异常,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儿心脏畸形常合并心外畸形及染色体异常,染色体异常以非整倍体为主,其中右室双出口、室缺、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及三尖瓣反流合并染色体异常较常见,合并心外畸形时,染色体异常的比例增加。

    2014年10期 v.23 810-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31 ] |[引用频次:4 ]
  • 115例胎儿心脏畸形的产前诊断分析

    钟世林;邓玉清;石宇;张蒂荣;雷桔红;

    目的:探讨胎儿心脏畸形的特点及其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对我院产前超声诊断的115例胎儿心脏畸形进行侵入性产前诊断,分析心内外畸形及染色体异常的类型和比例。结果:115例胎儿中心脏单发畸形74例,多发畸形41例;未合并心外畸形54例,合并心外畸形61例。染色体异常31例,包括21三体15例和18三体11例,右室双出口、室缺、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及三尖瓣反流合并染色体异常比例分别占63.6%、44.4%、35.7%及33.3%。心脏单发畸形中24.3%合并染色体异常,心脏多发畸形中31.7%合并染色体异常,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合并心外畸形中14.8%合并染色体异常,合并心外畸形中37.7%合并染色体异常,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儿心脏畸形常合并心外畸形及染色体异常,染色体异常以非整倍体为主,其中右室双出口、室缺、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及三尖瓣反流合并染色体异常较常见,合并心外畸形时,染色体异常的比例增加。

    2014年10期 v.23 810-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31 ] |[引用频次:4 ]

病例报告

  • 外阴异位乳腺组织1例

    陈文增;

    <正>患者,女,27岁,因"发现外阴赘生物2年,渐增大2月"于2014年4月2日收入院。患者2年前发现外阴有一直径约0.5cm大的赘生物,凸出皮肤,表面光滑,与外阴皮肤同色,局部无触痛,无红肿,月经来潮前略感胀痛。近2月前自感外阴赘生物较前明显增大,无触痛。入院妇检:外阴发育正常,左侧大阴唇下方见一约3.0cm×2.0cm大赘生物,边界清晰、质硬、形态不规则,局部无红肿破溃,表面光滑,与外阴皮肤同色。超声示:外阴左侧皮下见一约3.0cm×2.0cm×1.5cm大的异常回声团,

    2014年10期 v.23 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0 ]
  • 外阴异位乳腺组织1例

    陈文增;

    <正>患者,女,27岁,因"发现外阴赘生物2年,渐增大2月"于2014年4月2日收入院。患者2年前发现外阴有一直径约0.5cm大的赘生物,凸出皮肤,表面光滑,与外阴皮肤同色,局部无触痛,无红肿,月经来潮前略感胀痛。近2月前自感外阴赘生物较前明显增大,无触痛。入院妇检:外阴发育正常,左侧大阴唇下方见一约3.0cm×2.0cm大赘生物,边界清晰、质硬、形态不规则,局部无红肿破溃,表面光滑,与外阴皮肤同色。超声示:外阴左侧皮下见一约3.0cm×2.0cm×1.5cm大的异常回声团,

    2014年10期 v.23 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0 ]
  • 超声诊断陈旧性子宫穿孔并发卵巢输卵管异位1例

    石琳琳;陶国伟;董建春;张向宁;丁婷婷;苏士利;王音;耿群;

    <正>患者,女,31岁,G1P1,因"发现宫腔病变23个月,经期延长伴痛经进行性加重17月"于2014年4月15日入院。2年前患者曾因顺产后胎盘粘连行手取胎盘术。术后超声示宫腔内强回声,遂行清宫术,术后腹痛明显,未做处理。产后7月患者月经恢复、量少,经期由孕前5~6天延至15~20天,月经周期无改变,伴痛经进行性加重。于当地医院行超声检查,怀疑卵巢异位,为进一步诊断和治疗就诊我院。入院超声示:子宫外形欠规则,宫壁回声不均质;右侧宫底探及3.5cm×2.9cm不均质混

    2014年10期 v.23 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3 ]
  • 超声诊断陈旧性子宫穿孔并发卵巢输卵管异位1例

    石琳琳;陶国伟;董建春;张向宁;丁婷婷;苏士利;王音;耿群;

    <正>患者,女,31岁,G1P1,因"发现宫腔病变23个月,经期延长伴痛经进行性加重17月"于2014年4月15日入院。2年前患者曾因顺产后胎盘粘连行手取胎盘术。术后超声示宫腔内强回声,遂行清宫术,术后腹痛明显,未做处理。产后7月患者月经恢复、量少,经期由孕前5~6天延至15~20天,月经周期无改变,伴痛经进行性加重。于当地医院行超声检查,怀疑卵巢异位,为进一步诊断和治疗就诊我院。入院超声示:子宫外形欠规则,宫壁回声不均质;右侧宫底探及3.5cm×2.9cm不均质混

    2014年10期 v.23 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3 ]
  • 剖宫产术后外阴血肿1例

    李华;王炜;

    <正>孕妇,26岁,停经39周,因社会因素行剖宫产术。术前患者生命体征正常,血常规、凝血功能正常,转氨酶、总胆汁酸、胆红素正常,心电图正常。2013年11月19日于硬外麻醉下经腹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中顺利,出血200ml。术毕,用碘伏纱球常规消毒外阴、阴道,自阴道掏出少许血凝块,予米索前列醇600μg直肠给药促进子宫收缩。术后患者子宫缩复好,阴道流血量少,生命体征正常。术后第4天,患者大便后诉左侧阴部胀痛。查体见左侧外阴肿块,大小约10cm×10cm×10cm,张力较

    2014年10期 v.23 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4 ] |[引用频次:0 ]
  • 剖宫产术后外阴血肿1例

    李华;王炜;

    <正>孕妇,26岁,停经39周,因社会因素行剖宫产术。术前患者生命体征正常,血常规、凝血功能正常,转氨酶、总胆汁酸、胆红素正常,心电图正常。2013年11月19日于硬外麻醉下经腹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中顺利,出血200ml。术毕,用碘伏纱球常规消毒外阴、阴道,自阴道掏出少许血凝块,予米索前列醇600μg直肠给药促进子宫收缩。术后患者子宫缩复好,阴道流血量少,生命体征正常。术后第4天,患者大便后诉左侧阴部胀痛。查体见左侧外阴肿块,大小约10cm×10cm×10cm,张力较

    2014年10期 v.23 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4 ] |[引用频次:0 ]
  • 卵巢息肉样子宫内膜异位肿瘤1例

    罗锦花;李立安;刘爱军;李亚里;

    <正>1病例简介患者,女,32岁,主因"发现右侧卵巢囊肿1年,增大2月"于2013年12月25日收入我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G2P1,LMP 2013年10月17日。2012年6月患者曾因车祸行脾切除手术时,发现右侧卵巢有一直径约3cm的囊肿,因病情危重,未行处理。2013年8月19日超声检查示:子宫右后方见一约15.3cm×8.8cm×13.6cm大小的多房囊性包

    2014年10期 v.23 847-8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8 ] |[引用频次:3 ]
  • 卵巢息肉样子宫内膜异位肿瘤1例

    罗锦花;李立安;刘爱军;李亚里;

    <正>1病例简介患者,女,32岁,主因"发现右侧卵巢囊肿1年,增大2月"于2013年12月25日收入我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G2P1,LMP 2013年10月17日。2012年6月患者曾因车祸行脾切除手术时,发现右侧卵巢有一直径约3cm的囊肿,因病情危重,未行处理。2013年8月19日超声检查示:子宫右后方见一约15.3cm×8.8cm×13.6cm大小的多房囊性包

    2014年10期 v.23 847-8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8 ] |[引用频次:3 ]

短篇论著

  • VEGF、sFlt-1与药物流产不全的相关性研究

    史淑红;李敏;李艳芳;李滕华;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可溶性受体(sFlt-1)的变化与药物流产的相关性,及药物流产不全的可能原因。方法:选取因早孕行药物流产的165例患者,其中完全流产者94例,不全流产者4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孕妇血清VEGF及sFlt-1水平,并比较服药前后以及完全流产组与不全流产组服药后的血清VEGF及sFlt-1水平。结果:服米非司酮前后,孕妇血清VEGF及sFlt-1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米非司酮后,完全流产组与不全流产组的血清VEGF及sFlt-1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及sFlt-1的变化,与药物流产具有相关性,并且可能是药物流产不全的原因之一。

    2014年10期 v.23 813-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83 ] |[引用频次:9 ]
  • VEGF、sFlt-1与药物流产不全的相关性研究

    史淑红;李敏;李艳芳;李滕华;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可溶性受体(sFlt-1)的变化与药物流产的相关性,及药物流产不全的可能原因。方法:选取因早孕行药物流产的165例患者,其中完全流产者94例,不全流产者4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孕妇血清VEGF及sFlt-1水平,并比较服药前后以及完全流产组与不全流产组服药后的血清VEGF及sFlt-1水平。结果:服米非司酮前后,孕妇血清VEGF及sFlt-1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米非司酮后,完全流产组与不全流产组的血清VEGF及sFlt-1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及sFlt-1的变化,与药物流产具有相关性,并且可能是药物流产不全的原因之一。

    2014年10期 v.23 813-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83 ] |[引用频次:9 ]
  • 孕40~+周欣普贝生与COOK球囊促宫颈成熟的临床观察

    柯玮琳;赵卫华;王欣昱;

    目的:分析孕40+周无产兆孕妇采用欣普贝生与COOK球囊(促宫颈成熟双球囊)人工引产的优缺点,探讨适宜的引产方法。方法:选取孕40+周、Bishop宫颈评分<6分、无妊娠合并症、单胎、头位并要求阴道试产的初孕妇107例,其中56例采用阴道放置欣普贝生,51例采用COOK球囊。分析两组孕妇的宫颈Bishop评分变化、产程时间、急产率、剖宫产率、胎儿窘迫、产后出血及新生儿Apgar评分等。结果:欣普贝生组的促宫颈成熟作用、产后出血、急产率高于COOK球囊组(P<0.05),活跃期、第二产程时间低于COOK球囊组(P<0.05)。两组的剖宫产率、胎儿窘迫及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明显差异。结论:对宫颈评分较低的孕妇使用欣普贝生诱导宫颈成熟效果较好,但需注意产程过快造成的影响。COOK球囊诱导宫颈成熟作用较温和安全,但对宫颈评分较低的孕妇作用欠佳。

    2014年10期 v.23 815-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1 ] |[引用频次:13 ]
  • 孕40~+周欣普贝生与COOK球囊促宫颈成熟的临床观察

    柯玮琳;赵卫华;王欣昱;

    目的:分析孕40+周无产兆孕妇采用欣普贝生与COOK球囊(促宫颈成熟双球囊)人工引产的优缺点,探讨适宜的引产方法。方法:选取孕40+周、Bishop宫颈评分<6分、无妊娠合并症、单胎、头位并要求阴道试产的初孕妇107例,其中56例采用阴道放置欣普贝生,51例采用COOK球囊。分析两组孕妇的宫颈Bishop评分变化、产程时间、急产率、剖宫产率、胎儿窘迫、产后出血及新生儿Apgar评分等。结果:欣普贝生组的促宫颈成熟作用、产后出血、急产率高于COOK球囊组(P<0.05),活跃期、第二产程时间低于COOK球囊组(P<0.05)。两组的剖宫产率、胎儿窘迫及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明显差异。结论:对宫颈评分较低的孕妇使用欣普贝生诱导宫颈成熟效果较好,但需注意产程过快造成的影响。COOK球囊诱导宫颈成熟作用较温和安全,但对宫颈评分较低的孕妇作用欠佳。

    2014年10期 v.23 815-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1 ] |[引用频次:13 ]
  • 腹腔镜下输卵管吻合术可行性的临床研究

    郭权;刘贵鹏;安訸;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输卵管吻合术的优势及技巧。方法:回顾分析18例(1例不符合复通标准)双侧输卵管结扎术后输卵管复通吻合的临床效果,其中9例为开腹手术(TA),8例为腹腔镜手术(LA)。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术后2个月输卵管通液情况、术后1年内妊娠率等。结果:腹腔镜手术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手术[(160.8±12.3)min vs(63.1±21.5)min],术后肠管恢复时间短于开腹手术[(7.2±2.5)h vs(12.1±5.3)h,P<0.05]。两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术后输卵管复通率及术后1年内妊娠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熟练手术技巧的前提下,在腹腔镜下行输卵管复通吻合术完全可行,而且利于患者早期恢复、早期妊娠。输卵管通液术及举宫器的应用将对手术的完成有一定的帮助。

    2014年10期 v.23 817-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7 ] |[引用频次:8 ]
  • 腹腔镜下输卵管吻合术可行性的临床研究

    郭权;刘贵鹏;安訸;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输卵管吻合术的优势及技巧。方法:回顾分析18例(1例不符合复通标准)双侧输卵管结扎术后输卵管复通吻合的临床效果,其中9例为开腹手术(TA),8例为腹腔镜手术(LA)。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术后2个月输卵管通液情况、术后1年内妊娠率等。结果:腹腔镜手术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手术[(160.8±12.3)min vs(63.1±21.5)min],术后肠管恢复时间短于开腹手术[(7.2±2.5)h vs(12.1±5.3)h,P<0.05]。两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术后输卵管复通率及术后1年内妊娠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熟练手术技巧的前提下,在腹腔镜下行输卵管复通吻合术完全可行,而且利于患者早期恢复、早期妊娠。输卵管通液术及举宫器的应用将对手术的完成有一定的帮助。

    2014年10期 v.23 817-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7 ] |[引用频次:8 ]
  • 两种胎儿特异性mRNA在母血中的表达研究

    刘红英;杨利丽;王刚;

    目的:检测孕妇外周血中ε血红蛋白基因和PLAC4基因mRNA表达水平,比较其特异性及实用性。方法:选取55例正常妊娠孕妇和21例健康非孕妇女为研究对象,提取全血总RNA,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ε血红蛋白基因和PLAC4基因mRNA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孕龄的相关性。结果:55例孕妇外周血中14例扩增出胎儿ε基因片段,31例为阴性;胎儿ε血红蛋白基因mRNA质量浓度最小为0.571×103copies/ml,最大为1.812×103copies/ml,中位数为1.15×103copies/ml,在孕7~10周该基因浓度与孕龄呈负相关(P<0.05)。55例正常妊娠孕妇外周血均扩增出PLAC4基因片段,最小值为1.853×103copies/ml,最大值为15.221×103copies/ml,中位数为7.836×103copies/ml,表达水平与孕龄无相关性(P>0.05)。21例健康非孕妇女外周血均未扩增出ε血红蛋白基因和PLAC4基因片段。结论:与ε血红蛋白基因mRNA相比较,PLAC4基因mRNA具有特异性更强、与孕龄无关、阳性率更高等优点,更适用于21三体的无创性产前诊断。

    2014年10期 v.23 82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9 ] |[引用频次:1 ]
  • 两种胎儿特异性mRNA在母血中的表达研究

    刘红英;杨利丽;王刚;

    目的:检测孕妇外周血中ε血红蛋白基因和PLAC4基因mRNA表达水平,比较其特异性及实用性。方法:选取55例正常妊娠孕妇和21例健康非孕妇女为研究对象,提取全血总RNA,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ε血红蛋白基因和PLAC4基因mRNA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孕龄的相关性。结果:55例孕妇外周血中14例扩增出胎儿ε基因片段,31例为阴性;胎儿ε血红蛋白基因mRNA质量浓度最小为0.571×103copies/ml,最大为1.812×103copies/ml,中位数为1.15×103copies/ml,在孕7~10周该基因浓度与孕龄呈负相关(P<0.05)。55例正常妊娠孕妇外周血均扩增出PLAC4基因片段,最小值为1.853×103copies/ml,最大值为15.221×103copies/ml,中位数为7.836×103copies/ml,表达水平与孕龄无相关性(P>0.05)。21例健康非孕妇女外周血均未扩增出ε血红蛋白基因和PLAC4基因片段。结论:与ε血红蛋白基因mRNA相比较,PLAC4基因mRNA具有特异性更强、与孕龄无关、阳性率更高等优点,更适用于21三体的无创性产前诊断。

    2014年10期 v.23 82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9 ] |[引用频次:1 ]
  • PHD2在宫颈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朱诚程;周家德;倪观太;孙恒亮;

    目的:研究不同宫颈组织中脯氨酸羟化酶2(PHD2)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PHD2在宫颈病变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选取正常宫颈、CINⅠ和CINⅡ、CINⅢ、宫颈癌标本各20例,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PHD2 mRNA和蛋白水平的相对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宫颈、CINⅠ和CINⅡ、CINⅢ、宫颈癌组织中,PHD2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依次上调,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HD2可能参与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作为肿瘤标记物用于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下调PHD2的高表达,可能成为治疗宫颈癌的新靶点。

    2014年10期 v.23 823-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1 ] |[引用频次:5 ]
  • PHD2在宫颈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朱诚程;周家德;倪观太;孙恒亮;

    目的:研究不同宫颈组织中脯氨酸羟化酶2(PHD2)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PHD2在宫颈病变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选取正常宫颈、CINⅠ和CINⅡ、CINⅢ、宫颈癌标本各20例,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PHD2 mRNA和蛋白水平的相对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宫颈、CINⅠ和CINⅡ、CINⅢ、宫颈癌组织中,PHD2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依次上调,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HD2可能参与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作为肿瘤标记物用于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下调PHD2的高表达,可能成为治疗宫颈癌的新靶点。

    2014年10期 v.23 823-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1 ] |[引用频次:5 ]
  • 尿流动力学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王晓航;陈干涛;黄宇晖;丁锦丽;赵珂珂;李丹;程艳香;

    目的:了解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患者的排尿情况,并分析尿流动力学对子宫脱垂与尿失禁合并情况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12月因PFD在我院接受诊治的463例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POP-Q评分,记录排尿情况,并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完善排尿日记。回顾分析PFD患者的尿流动力学特点,以及子宫脱垂和尿失禁的关系。结果:463例PFD患者中272例POP-Q I~II级,191例POP-Q III~IV级。POP-Q I~II级患者中,84例有尿失禁症状,14例排尿困难,69例尿流动力学检查证实存在尿失禁;POP-Q III~IV级患者中,43例有尿失禁症状,106例排尿困难,95例尿流动力学检查证实存在尿失禁。结论:子宫脱垂患者容易合并排尿困难和尿失禁,这些排尿异常的现象可单独或合并出现,还可隐匿表现。尿动力学检查有助于分析患者排尿状况,但因检查误差,有假阴性的可能,还需借助排尿日记综合分析患者排尿情况。

    2014年10期 v.23 826-8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6 ] |[引用频次:6 ]
  • 尿流动力学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王晓航;陈干涛;黄宇晖;丁锦丽;赵珂珂;李丹;程艳香;

    目的:了解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患者的排尿情况,并分析尿流动力学对子宫脱垂与尿失禁合并情况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12月因PFD在我院接受诊治的463例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POP-Q评分,记录排尿情况,并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完善排尿日记。回顾分析PFD患者的尿流动力学特点,以及子宫脱垂和尿失禁的关系。结果:463例PFD患者中272例POP-Q I~II级,191例POP-Q III~IV级。POP-Q I~II级患者中,84例有尿失禁症状,14例排尿困难,69例尿流动力学检查证实存在尿失禁;POP-Q III~IV级患者中,43例有尿失禁症状,106例排尿困难,95例尿流动力学检查证实存在尿失禁。结论:子宫脱垂患者容易合并排尿困难和尿失禁,这些排尿异常的现象可单独或合并出现,还可隐匿表现。尿动力学检查有助于分析患者排尿状况,但因检查误差,有假阴性的可能,还需借助排尿日记综合分析患者排尿情况。

    2014年10期 v.23 826-8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6 ] |[引用频次:6 ]

综述

  • 单绒毛膜双胎选择性宫内生长受限诊治的研究进展

    卢靓;孙丽洲;

    单绒毛膜双胎是由一个受精卵分裂而成,约占双胎妊娠的1/3。在妊娠过程中较双绒毛膜双胎更易发生选择性宫内生长受限(sIUGR)等严重并发症。本文就单绒毛膜双胎sIUGR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

    2014年10期 v.23 828-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65 ] |[引用频次:5 ]
  • 单绒毛膜双胎选择性宫内生长受限诊治的研究进展

    卢靓;孙丽洲;

    单绒毛膜双胎是由一个受精卵分裂而成,约占双胎妊娠的1/3。在妊娠过程中较双绒毛膜双胎更易发生选择性宫内生长受限(sIUGR)等严重并发症。本文就单绒毛膜双胎sIUGR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

    2014年10期 v.23 828-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65 ] |[引用频次:5 ]
  • 胎儿肠管回声增强的临床意义

    何敏敏;刘芳;吴新华;

    胎儿肠管回声增强是胎儿超声的非特异特征,大多数肠管回声增强是由于肠蠕动迟缓胎粪滞留或产气产生,为一过性的生理表现。但也有些增强的肠管回声,特别是合并其他超声软指标异常者,与胎儿染色体异常、宫内感染、囊性纤维化、重型α-地中海贫血-1等畸形有关。对孕期检查发现肠管回声增强的孕妇,需进行准确分级及系统全面的筛查,严密追踪,密切关注其转归。

    2014年10期 v.23 831-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65 ] |[引用频次:6 ]
  • 胎儿肠管回声增强的临床意义

    何敏敏;刘芳;吴新华;

    胎儿肠管回声增强是胎儿超声的非特异特征,大多数肠管回声增强是由于肠蠕动迟缓胎粪滞留或产气产生,为一过性的生理表现。但也有些增强的肠管回声,特别是合并其他超声软指标异常者,与胎儿染色体异常、宫内感染、囊性纤维化、重型α-地中海贫血-1等畸形有关。对孕期检查发现肠管回声增强的孕妇,需进行准确分级及系统全面的筛查,严密追踪,密切关注其转归。

    2014年10期 v.23 831-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65 ] |[引用频次:6 ]
  • 卵泡液促血管生成因子在卵泡发育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

    王志强;倪亚莉;柴三明;

    卵泡液由血浆渗出物和卵巢局部分泌物构成,卵泡液不仅为卵母细胞和卵巢颗粒细胞的生存提供适宜的生物环境,并且对卵泡发育、卵母细胞成熟起着直接调控作用。卵泡液中存在大量的细胞因子,它们都通过各自特有的机制作用于女性生殖过程,且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不断发展,卵泡液中各种细胞因子在女性生殖系统的作用逐渐被重视。本文以近年来生殖医学领域对卵泡液微环境的研究为基础,结合血管生成的机制和卵泡液中参与血管生成过程的各种细胞因子对女性生殖过程的调节,综述了卵泡液中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在卵泡发育、卵子成熟及胚胎种植等女性生殖过程中的作用。

    2014年10期 v.23 834-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78 ] |[引用频次:9 ]
  • 卵泡液促血管生成因子在卵泡发育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

    王志强;倪亚莉;柴三明;

    卵泡液由血浆渗出物和卵巢局部分泌物构成,卵泡液不仅为卵母细胞和卵巢颗粒细胞的生存提供适宜的生物环境,并且对卵泡发育、卵母细胞成熟起着直接调控作用。卵泡液中存在大量的细胞因子,它们都通过各自特有的机制作用于女性生殖过程,且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不断发展,卵泡液中各种细胞因子在女性生殖系统的作用逐渐被重视。本文以近年来生殖医学领域对卵泡液微环境的研究为基础,结合血管生成的机制和卵泡液中参与血管生成过程的各种细胞因子对女性生殖过程的调节,综述了卵泡液中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在卵泡发育、卵子成熟及胚胎种植等女性生殖过程中的作用。

    2014年10期 v.23 834-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78 ] |[引用频次:9 ]
  • 足细胞和子痫前期的研究进展

    徐钦洋;蒋荣珍;

    尿蛋白是子痫前期(PE)临床特征之一,大量蛋白尿引起全身组织器官水肿是早发重度PE期待治疗的难点与重点。尿蛋白形成病理机制的阐明对早发重度PE期待治疗有重要意义。足细胞作为肾小球滤过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肾小球滤过膜的正常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近期研究发现,足细胞结构或功能异常可能在PE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足细胞结构功能异常分子与调控机制的阐明对PE尿蛋白的防治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2014年10期 v.23 837-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3 ] |[引用频次:0 ]
  • 足细胞和子痫前期的研究进展

    徐钦洋;蒋荣珍;

    尿蛋白是子痫前期(PE)临床特征之一,大量蛋白尿引起全身组织器官水肿是早发重度PE期待治疗的难点与重点。尿蛋白形成病理机制的阐明对早发重度PE期待治疗有重要意义。足细胞作为肾小球滤过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肾小球滤过膜的正常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近期研究发现,足细胞结构或功能异常可能在PE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足细胞结构功能异常分子与调控机制的阐明对PE尿蛋白的防治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2014年10期 v.23 837-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3 ] |[引用频次:0 ]
  • 血小板增多症在卵巢癌中的研究进展

    李秋丽;张月香;

    血小板增多症在卵巢癌中的发生率约为30%,血小板增多症的出现提示患者病情严重、预后不良、复发率和死亡率更高。卵巢癌中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生机制是一种副肿瘤性的旁分泌信号传导机制。血小板增多症很可能不仅仅是癌症进展过程中的一种附带现象,更可能会促进癌症的进程。直接或间接通过针对细胞因子对抗副肿瘤性血小板增多症是卵巢癌的一个潜在治疗靶点。

    2014年10期 v.23 840-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4 ] |[引用频次:3 ]
  • 血小板增多症在卵巢癌中的研究进展

    李秋丽;张月香;

    血小板增多症在卵巢癌中的发生率约为30%,血小板增多症的出现提示患者病情严重、预后不良、复发率和死亡率更高。卵巢癌中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生机制是一种副肿瘤性的旁分泌信号传导机制。血小板增多症很可能不仅仅是癌症进展过程中的一种附带现象,更可能会促进癌症的进程。直接或间接通过针对细胞因子对抗副肿瘤性血小板增多症是卵巢癌的一个潜在治疗靶点。

    2014年10期 v.23 840-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4 ] |[引用频次:3 ]
  • 蛋白组学技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新进展

    王晓倩;常珩;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发病率和复发率高,目前临床缺乏特异度、敏感度高以及重复性好的诊疗方法。随着蛋白组学技术研究的迅速发展,为寻找EMs新型分子标记物提供了契机,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14年10期 v.23 842-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7 ] |[引用频次:0 ]
  • 蛋白组学技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新进展

    王晓倩;常珩;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发病率和复发率高,目前临床缺乏特异度、敏感度高以及重复性好的诊疗方法。随着蛋白组学技术研究的迅速发展,为寻找EMs新型分子标记物提供了契机,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14年10期 v.23 842-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7 ] |[引用频次:0 ]
  •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及其预防的研究进展

    陈旭;陈洁;胡娅莉;周乙华;

    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HBV感染的主要原因,系统了解HBV母婴传播及其预防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对HBV感染孕产妇的新生儿进行合理预防。本文通过复习近年有关HBV母婴传播及预防的研究结果,全面介绍了HBV母婴传播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免疫预防措施及孕期是否进行人工干预等方面的进展。

    2014年10期 v.23 844-846+8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47 ] |[引用频次:11 ]
  •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及其预防的研究进展

    陈旭;陈洁;胡娅莉;周乙华;

    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HBV感染的主要原因,系统了解HBV母婴传播及其预防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对HBV感染孕产妇的新生儿进行合理预防。本文通过复习近年有关HBV母婴传播及预防的研究结果,全面介绍了HBV母婴传播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免疫预防措施及孕期是否进行人工干预等方面的进展。

    2014年10期 v.23 844-846+8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47 ] |[引用频次:1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