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北华,男,1961年8月,博士、主任医师、山东大学特聘教授(第一层级)、山东大学齐鲁医学杰出名医、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先后担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主任、医院副院长和医学院常务副院长。现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教授,国家重点学科山东大学妇产科学系主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学术任职为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妇产科杂志》副总编,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委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执业医师考试临床医学命审题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现代妇产科进展》杂志主编。
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卫生系统杰出学科带头人,山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山东省教学名师,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主要致力于妇科肿瘤临床诊治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详细内容

论著

  • 叶酸偶联纳米紫杉醇靶向治疗卵巢癌的细胞实验研究

    佟玲霞;李红霞;

    目的:研究叶酸(FA)偶联纳米紫杉醇对卵巢癌的体外治疗效果,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共孵育法制备FA偶联纳米紫杉醇,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定性和定量测定其对SKOV3细胞的靶向作用,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噻唑蓝法、流式细胞术及电子显微镜下观察FA偶联纳米紫杉醇对SKOV3细胞和SKOV3/TAX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应。结果:(1)FA偶联纳米紫杉醇的粒径为(140.5±10.3)nm,包封率为97%;(2)FA偶联纳米紫杉醇在FA受体(FR)介导下对SKOV3细胞有靶向杀伤作用,并且随时间延长,细胞内药物浓度逐渐增加;(3)FA偶联纳米紫杉醇对SKOV3细胞及SKOV3/TAX细胞的药效显著强于纳米紫杉醇,SKOV3/TAX细胞对FA偶联纳米紫杉醇的耐药指数有下降趋势。结论:FA偶联纳米紫杉醇可能利用FR为作用靶点,将药物主动靶向肿瘤细胞,提高药物在肿瘤细胞内的分布。其抗肿瘤疗效优于传统的紫杉醇。

    2013年10期 v.22 77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8 ] |[引用频次:5 ]
  • FTY720诱导卵巢癌细胞发生可逆性自噬及抗癌机制的探索

    季芳;张宁;季雯婷;唐中园;李姝;狄文;

    目的:体外观察FTY720对人卵巢癌细胞的生长抑制效应,探讨其独特的抗癌效应。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2.5,5,7.5,10,12.5,15μmol/L)FTY720作用24、48、72h后,对人卵巢癌OV2008和SKOV3细胞的生长抑制效应。以不同密度(亚饱和、饱和、过饱和)接种OV2008和SKOV3细胞,MTT及相差显微镜下检测细胞的形态学,并观察FTY720的抗卵巢癌效应与细胞接种密度间的关系。相差显微镜下观察FTY720诱导的可逆性自噬现象。Western blot法检测自噬效应分子LC3的表达变化。MTT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RA)、PP2A抑制剂冈田酸(OA)对FTY720抗癌效应的影响。结果:FTY720对卵巢癌OV2008、SKOV3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呈剂量时间依赖性,且其诱导的卵巢癌细胞毒性效应具有细胞接种密度依赖性。FTY720导致的卵巢癌细胞自噬具有可逆转性特点。RA不影响FTY720的抗卵巢癌效应,而OA则可协同FTY720的抗癌效应。结论:FTY720抑制卵巢癌细胞生长具有剂量时间依赖性,FTY720诱导的细胞密度依赖性抗癌效应、可逆性自噬现象、非mTOR途径依赖,以及其与PP2A途径发生协同抗癌效应等特点提示FTY720独特模式的抗卵巢癌效应。

    2013年10期 v.22 782-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5 ] |[引用频次:2 ]
  • Pin1siRNA对宫颈癌细胞SiHa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钱颖;贺晓琪;蔡惠兰;董卫红;王泽华;

    目的:通过小干扰RNA(siRNA)载体介导抑制肽基脯氨酰同分异构酶(Pin1)表达,探讨Pin1对宫颈癌细胞SiHa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构建pGPU6/GFP/Neo-Pin1 siRNA表达载体,脂质体介导将其转染至宫颈癌细胞SiHa中;实验设3组:实验组(SiHa/pGPU6-Pin1 siRNA组)、阴性对照组(SiHa/pGPU6-con组)和空白对照组(SiHa)。采用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Pin1的表达;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和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转染SiHa/pGPU6-Pin1siRNA的SiHa细胞中,Pin1 mRNA和蛋白表达分别下调68.1%和54.8%,细胞增殖显著抑制。TUNEL显示典型细胞凋亡特征,SiHa/pGPU6-Pin1 siRNA组的凋亡指数(AI)为(29.6±14.58)%,显著高于SiHa/pGPU6-con组[(8.44±5.65)%]和空白对照组[(5.34±4.47)%](P<0.05)。SiHa/pGPU6-Pin1 siRNA组的细胞凋亡率为(30.95±16.47)%,显著高于SiHa/pGPU6-con组[(6.18±6.10)%]和空白对照组[(5.95±4.99)%](P<0.05)。结论:RNA干扰技术能特异高效的抑制Pin1基因的表达,Pin1基因的下调能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提示Pin1可能成为治疗宫颈癌的新靶点。

    2013年10期 v.22 787-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4 ] |[引用频次:0 ]
  • 二甲双胍对人子宫内膜癌细胞迁徙能力的影响

    贺天虎;刘岚;雷蕾;吴乾渝;

    目的:体外检测二甲双胍对人子宫内膜癌(EC)细胞迁徙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培养Ishikawa和HEC-1A人子宫内膜癌细胞系,用不同浓度的二甲双胍干预EC细胞。采用划痕试验检测细胞迁徙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Akt、p-Akt及PTEN的表达。结果:二甲双胍显著抑制Ishikawa和HEC-1A细胞的迁徙能力(P均<0.05)。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二甲双胍使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升高,同时有凋亡诱导作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显示,二甲双胍能下调pAkt的表达(P均<0.05)。结论:二甲双胍显著抑制EC细胞的迁徙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p-Akt的表达有关。

    2013年10期 v.22 792-795+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3 ] |[引用频次:2 ]
  • 化疗对妇科恶性肿瘤合并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影响(附26例临床分析)

    赵丽君;李娜;李琦;祁文娟;王春芳;周敬伟;李小平;魏丽惠;

    目的:研究化疗对妇科恶性肿瘤合并乙肝病毒(HBV)携带者HBV复制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7年5月至2011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收治的妇科恶性肿瘤合并HBV携带者26例,回顾分析化疗前后患者的HBV-DNA定量分析、肝功能损害及骨髓抑制情况。结果:26例患者中,16例化疗前后未查HBV-DNA;余10例患者中,化疗前HBV-DNA阳性者2例;HBV-DNA阴性者8例。1例HBV-DNA阴性患者,化疗后HBV-DNA转阳,出现HBV再激活,经抗病毒及保肝治疗后HBV-DNA进行性下降。2例HBV-DNA阳性患者,化疗后1例肝功能正常,无骨髓抑制出现;1例肝功能出现异常,伴Ⅲ~Ⅳ度骨髓抑制,经保肝治疗疗效欠佳,加用抗病毒治疗后肝功能正常。化疗前26例患者肝功能均正常,化疗后5例(19.23%)出现肝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转氨酶水平异常。26例患者共进行177个化疗疗程,其中58例次出现骨髓抑制。化疗后未发生肝功能损害的患者的化疗方案、化疗剂量及化疗疗程与发生肝功能损害者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化疗对妇科恶性肿瘤合并HBV携带者的HBV再激活可能有一定影响;出现肝功能异常时,单独保肝治疗无效时,应给予抗病毒治疗。

    2013年10期 v.22 796-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4 ] |[引用频次:5 ]
  • 悬吊式无气腹腹腔镜与气腹腹腔镜在子宫肌瘤切除术中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王艳;高阗;潘伟康;邓娟;王建军;李怀芳;曹云桂;

    目的:比较悬吊式无气腹腹腔镜与气腹腹腔镜在子宫肌瘤切除术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手术效果。方法:将3家医院收治的474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悬吊式无气腹腹腔镜(239例)和传统气腹腹腔镜(235例)行子宫肌瘤切除术。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切除肌瘤数、术后腹腔引流量、术后体温持续时间、肛门排气时间等情况。结果:两种手术方式均能完成子宫肌瘤的切除。悬吊式腹腔镜组和气腹腹腔镜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65.5±12.5)min和(100.0±10.5)min,剥除肌瘤数目分别为(6.0±1.4)个和(2.2±1.3)个,术中失血量分别为(110.5±30.5)ml和(250.4±35.3)ml,术后腹腔引流量分别为(120.5±23.0)ml和(260.2±31.5)ml,均差异显著(P<0.01);而术后体温持续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悬吊式无气腹腹腔镜与气腹腹腔镜均能成功地进行子宫肌瘤的切除,但悬吊式无气腹腹腔镜显示出更多的优势。

    2013年10期 v.22 800-8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6 ] |[引用频次:12 ]
  • 胎儿泌尿系统发育异常的多学科诊治模式探讨(附55例病例)

    杨颖俊;孙路明;谢华;沈淳;孙琦;周佳;周艳;

    目的:探讨在胎儿医学框架上构建的胎儿泌尿系统发育异常的新型管理和诊治模式。方法:在产前诊断门诊发现的胎儿泌尿系统发育异常的孕妇在胎儿医学门诊进行系统的预约登记,进一步诊断及咨询,组织由胎儿医学专家及小儿泌尿外科专家参与的胎儿医学多学科会诊,为孕妇制定胎儿在孕期、分娩期、新生儿期的一个完整的诊疗计划并实施定期随访。结果:55例产前发现胎儿泌尿系统发育异常的孕妇接受了胎儿医学会诊及多学科会诊。55例中失访5例;36例分娩,其中4例已接受手术并取得成功;14例选择引产,其中1例提交伦理委员会讨论后引产。结论:在胎儿医学框架的基础上构建的胎儿泌尿系统发育异常的多学科诊治模式,优化了孕妇的就诊流程并利于孕妇做出进一步决定,为胎儿在孕期、分娩期、新生儿期作出一个完整的诊疗计划并实施,使新生儿得到早期干预并改善预后;根据疾病预后分组,并尝试将这一分组方法用于产前的咨询;探讨了伦理委员会制度在这一管理模式中的作用。

    2013年10期 v.22 803-8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7 ] |[引用频次:5 ]
  • 产后尿潴留高危因素及盆底康复技术对其疗效的分析

    吴涛;王忠民;李海英;

    目的:研究产后尿潴留(PUR)发生的高危因素,并探讨盆底康复技术治疗PUR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4月至9月在大连市妇幼保健院(妇产医院)经阴分娩的393例产妇,其中发生PUR并给予开放式导尿治疗的产妇193例(病例组),未发生PUR的产妇200例(正常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组标准,最终纳入186例PUR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低频脉冲电治疗组(实验组,86例)和常规物理治疗组(对照组,10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顽固性PUR发生率、膀胱残余尿量、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无痛分娩、产钳助产术、胎头吸引术、手转胎头、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是PUR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PUR的独立危险因素按风险度大小依次为产钳助产术、胎头吸引术、无痛分娩、手转胎头及年龄。撤除导尿管后,实验组的残余尿量、顽固性PUR人数、住院天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痛分娩、产钳助产术、胎头吸引术、手转胎头、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显著增加PUR的风险。年龄、手转胎头、无痛分娩、产钳助产术、胎头吸引术是PUR的独立危险因素。低频脉冲电对PUR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2013年10期 v.22 807-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38 ] |[引用频次:42 ]
  • 催产素受体拮抗剂atosiban和β-受体激动剂治疗早产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周柯宁;徐金贵;

    目的:系统评价催产素受体拮抗剂atosiban(阿托西班)和β-受体激动剂治疗早产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检索1995年1月至2013年1月Medline医学数据库、SDOS全文数据库等公开发表的应用atosiban和β-受体激动剂治疗早产的随机对照实验(RCT)的全部文献,用Review Manager 4.2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合并分析。结果:最终纳入5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atosiban组孕妇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低于β-受体激动剂组(P<0.05);两组治疗早产的效果无显著差异(48h未分娩:OR=0.89,95%CI为0.59~1.35,P>0.05;7天未分娩:OR=1.10,95%CI为0.79~1.53,P>0.05)。atosiban组孕妇对药物48h有效耐受的比例高于β-受体激动剂组,但无显著差异(OR=1.28,95%CI为0.95~1.73,P>0.05);而对药物7天有效耐受的比例显著高于β-受体激动剂组(OR=1.76,95%CI为1.34~2.31,P<0.05)。Atosiban组新生儿未转NICU和新生儿转入NICU后住院小于1周的发生率低于β-受体激动剂组,但无显著差异(新生儿未转NICU:OR=0.89,95%CI为0.67~1.17,新生儿转入NICU后住院小于1周:OR=1.58,95%CI为0.98~2.55)(95%CI包含1或WMD包含0);两组的新生儿发病率基本相似,无显著差异。结论:Atosiban治疗早产的疗效与β-受体激动剂无显著差异,但安全性更优越。

    2013年10期 v.22 812-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4 ] |[引用频次:9 ]
  • 宫腹腔镜术后联合GnRH-a治疗轻中度内异症性不孕的疗效分析

    欧阳萍;张魁;

    目的:探讨宫腹腔镜术后联合不同药物对轻、中度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性不孕患者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9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82例Ⅱ~Ⅲ期EMs性不孕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宫腹腔镜联合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按照严格的纳入和剔除标准,筛选出有自然受孕能力的患者,术后按个人意愿用药。按患者术后用药情况分为对照组(18例)、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组(GnRH-a,博恩诺康)(31例)和口服避孕药组(去氧孕烯炔雌醇片,妈富隆)(33例),比较3组患者在术后不同时期的妊娠率及异位妊娠的发生率。结果:博恩诺康组、妈富隆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1年内的妊娠率分别为77.42%(24/31)、51.52%(17/33)和33.33%(6/18),博恩诺康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妈富隆组(P<0.05),而后两组则无显著差异(P>0.05)。3组患者的异位妊娠率分别为3.23%(1/31)、6.06%(2/33)和5.56%(1/18),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术后1年内,Ⅱ期EMs患者中,3组妊娠率差异显著(P=0.020);Ⅲ期EMs患者中,3组妊娠率无显著差异(P=0.297)。Ⅱ、Ⅲ期患者中,3组的异位妊娠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宫腹腔镜术后联合博恩诺康有利于改善轻、中度EMs性不孕患者的生育能力。

    2013年10期 v.22 816-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4 ] |[引用频次:5 ]
  • 原发性不育男性大量吸烟对IVF结局的影响

    王雪;郭海彬;张少娣;张翠莲;张宜瑄;

    目的:探讨行体外受精(IVF)助孕的夫妇中,原发性不育男性大量吸烟对IVF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928例夫妇首次行IVF助孕的原发性不育男性的精液质量和IVF结局的相关参数,女方均采用长方案促排卵。624例男方吸烟者为研究组(平均吸烟≥20支/天,烟龄≥5年),其中女方年龄≥35岁者83例,女方年龄<35岁者541例;304例男方不吸烟者为对照组,其中女方年龄≥35岁者30例,女方年龄<35岁者274例。结果:研究组的男性精液量、液化时间、精子密度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研究组的前向精子运动数显著低于对照组[28.43(9.82~64.95)×106条vs 42.32(14.66~92.29)×106条,P<0.05];精子畸形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1.50%(78.50%~84.00%)vs 80.50%(78.33%~82.80%),P<0.05]。研究组的MⅡ卵数、可利用胚胎数、生化及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异位妊娠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女方年龄<35岁时,吸烟组的2PN率(56.60%)显著低于非吸烟组(59.96%),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率(24.95%)显著高于非吸烟组(12.41%)(P=0.001)。女方年龄≥35岁时也有此趋势,但无显著差异。结论:吸烟显著降低精子活力,影响IVF中精卵正常受精,增高ICSI率,但对原发性不育男性患者的IVF结局无影响。

    2013年10期 v.22 820-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9 ] |[引用频次:7 ]
  • 冻融胚胎移植术用于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治疗周期的临床价值

    张琪瑶;闻姬;管群;菅福琴;

    目的:探讨冻融胚胎移植在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周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常规体外受精完全失败的306个周期,根据补救ICSI的时间不同分为6~8h补救ICSI组(A组)和18~20h补救ICSI组(B组),其中行新鲜胚胎移植且有胚胎冷冻的分别记为AⅠ组(n=108)和BⅠ组(n=51),随后行冻融胚胎移植的分别记为AⅡ组(n=74)和BⅡ组(n=46),观察各组的妊娠结局。结果:A组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和临床妊娠率均明显高于B组(P<0.05);BⅡ组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明显高于BⅠ组(32.61%vs 11.76%,15.08%vs 5.04%,P<0.05);AⅡ组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较AⅠ组高(44.59%vs 34.26%,21.86%vs 19.40%),但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合理的补救时间是影响补救ICSI结局的关键因素,进一步的冻融胚胎移植可以改善补救ICSI治疗周期的妊娠结局。

    2013年10期 v.22 824-826+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5 ] |[引用频次:1 ]

消息

  • 《现代妇产科进展》杂志征订启事

    <正>《现代妇产科进展》杂志,CN 37-1211/R,ISSN 1004-7379,月刊,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山东大学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由全国著名妇产科专家孔北华教授任主编。本刊是教育部主管期刊中唯一一本妇产科学类核心期刊。1996年至2012年获历届山东省优秀科技期刊,1997年至2012

    2013年10期 v.22 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短篇论著

  • 经阴道修补剖宫产后子宫切口憩室手术体会

    汪希鹏;陶洁;姚敏;

    目的:探讨经阴道修补剖宫产后子宫切口憩室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收治的经阴道修补剖宫产后子宫切口憩室手术的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术后随访情况。结果:完成经阴道修补剖宫产后子宫切口憩室手术3例,平均手术时间为78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00ml,平均住院时间为4.3天,平均住院费用为8512元。术后随访B超提示子宫未见明显异常,月经经期均恢复至7天内。结论:经阴道修补剖宫产后子宫切口憩室是安全、可行、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2013年10期 v.22 827-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6 ] |[引用频次:24 ]
  • 产时联合应用胎心内外监护56例临床分析

    李晓虹;樊尚荣;李云;

    目的:探讨胎心内外监护图形满意率的差异及胎心内监护在产时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孕妇在第一产程活跃期和第二产程同时行胎心外监护和内监护,对胎心监护图形进行分类,比较胎心监护图形的满意率。结果:第一产程胎心外和胎心内监护的图形满意率分别为94.6%和98.2%,两者无显著差异(χ2=0.259,P=0.611);第二产程胎心外和胎心内监护的图形满意率分别为42.3%和86.5%,两者差异显著(χ2=22.193,P=0.000)。外监护中10例(17.9%)出现假性图形。56例产妇的剖宫产率为7.14%,无1例出现新生儿窒息、胎儿头皮损伤血肿及产褥感染。结论:胎心内监护是胎心外监护的一项安全有效的补充。

    2013年10期 v.22 831-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4 ] |[引用频次:2 ]
  • 妊娠期糖尿病及高血压疾病孕前体重及增加情况的调查分析

    刘学敏;杜鹃;

    目的:调查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及同时合并GDM和HDCP孕妇的孕前、孕晚期体重指数(BMI)及其孕期变化情况。方法:收集2009至2011年在沈阳地区3家医院分娩的3453例单胎妊娠足月初产妇,将其分为正常妊娠组(2931例)、HDCP组(255例)、GDM组(215例)、HDCP合并GDM组(48例),计算并比较各组的孕前、孕晚期BMI及其孕期BMI的改变情况。结果:GDM和HDCP组妇女的年龄、孕前BMI、孕晚期BMI及孕期BMI的增加均显著高于正常妊娠组。GDM合并HDCP组妇女的孕前BMI显著高于其他3组;孕晚期BMI显著高于正常妊娠组、GDM组,但与HDCP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孕前肥胖、孕期体重增加过多以及高龄人群是发生GDM和HDCP的高危人群。及早识别高危人群并进行合理干预对GDM和HDCP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10期 v.22 833-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7 ] |[引用频次:11 ]
  •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39例临床分析

    王淑英;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CSP)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4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39例CS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9例CSP患者均有剖宫产手术史,其中4例有2次剖宫产史。39例CSP患者中,16例误诊为宫内妊娠,其中10例行清宫术中发生阴道大出血伴失血性休克,5例行药物流产失败,复查阴超确诊;1例引产分娩过程中发生大出血,岀血量超过3000ml,彩超提示胎盘植入瘢痕;其余23例结合病史及阴道彩超确诊。12例CSP患者行天花粉蛋白+米非司酮杀胚治疗,9例成功,3例失败者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后行腹腔镜下局部病灶切除术+子宫修补术。26例行子宫动脉介入及栓塞治疗,22例成功,4例未能吸出孕囊而行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1例行子宫全切术。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剖宫产史及超声检查可为CSP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子宫动脉介入及栓塞治疗、花粉蛋白+米非司酮是治疗CSP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2013年10期 v.22 835-836+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8 ] |[引用频次:3 ]
  • HPV病毒载量用于预测ASCUS妇女宫颈病变严重程度的价值

    亚力坤·穆罕默德;玛依努尔·尼亚孜;陆萍;朱开春;

    目的:探讨HPV阳性、细胞学检查结果为未明确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的妇女中,HPV病毒载量用于预测宫颈病变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11月在我院行第2代杂交捕获法(HC2)检测HPV阳性、细胞学诊断为ASCUS,且明确病理诊断的134例妇女作为研究对象。按病毒载量分组:低载量组(1.0≤RLU/CO<10)43例,中载量组(10≤RLU/CO<100)41例,高载量组(RLU/CO>100.00)50例。比较3组妇女的病理结果差异。结果:134例ASCUS妇女中慢性宫颈炎93例(69.4%)、CINⅠ17例(12.7%)、CINⅡ/Ⅲ12例(9.0%)、宫颈癌12例(9.0%)。低载量组中慢性宫颈炎检出率显著高于高载量组(P<0.05),而高级别癌前病变(CINⅡ/Ⅲ)检出率显著低于高载量组(P<0.05),两组宫颈癌检出率无显著差异。中载量组的病理结果与低、高载量组无显著差异。结论:HC2检测HPV阳性、细胞学筛查结果为ASCUS的妇女,HPV病毒载量可用于预测宫颈病变严重程度,具有一定价值。

    2013年10期 v.22 837-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3 ] |[引用频次:5 ]
  • 微小RNA-16参与上皮性卵巢癌细胞周期调控的实验研究

    于沙沙;崔竹梅;娄艳辉;唐蕊;姚如永;

    目的:研究微小RNA-16(miR-16)调控靶基因CCND1及其蛋白表达产物-细胞周期相关蛋白D1(cyclinD1)在卵巢肿瘤细胞系SKOV3及其耐药株SKOV3/DDP中的表达,并初步探讨其逆转卵巢癌耐药的可能机制。方法: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介导miR-16成体模拟物(mimics)及其阴性对照片段(NC)成功转染人卵巢癌细胞顺铂耐药株SKOV3/DDP;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前后细胞周期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前后cyclinD1表达的变化。结果:(1)成功转染miR-16后,SKOV3/DDP细胞系G1期细胞所占比例显著升高(P<0.01);(2)SKOV3/DDP细胞的cyclinD1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SKOV3细胞;转染miR-16后,cyclinD1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P<0.01)。结论:miR-16很可能通过下调靶基因CCND1及cyclinD1蛋白的表达,阻止细胞由G1期向S期转换,抑制肿瘤细胞无限增殖与生长。

    2013年10期 v.22 840-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3 ]

综述

  • 微小RNA与子宫内膜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孔祥怡;周怀君;

    微小RNA(miRNA)是一类由内源性基因编码的长度为18~25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单链RNA。通过形成RNA诱导沉默复合体(RISC)与靶mRNA特异性结合,产生转录后基因沉默,参与胚胎早期发育、细胞增殖分化和细胞凋亡等,具有促进或抑制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近年研究表明,miRNA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有关,有望成为诊断及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新分子标记物。

    2013年10期 v.22 843-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5 ] |[引用频次:3 ]
  • 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研究及诊治进展

    任昀;郭红燕;

    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VL)是一种起源于子宫肌瘤或子宫内血管壁,腔内(静脉内、淋巴管内)生长的良性平滑肌瘤细胞。其具有恶性生物学行为,当生长至下腔静脉或右心房,导致机械性梗阻时,可危及患者生命。本文现就IVL的发病机制、病理学特点、诊断、治疗等做一综述。

    2013年10期 v.22 846-8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27 ] |[引用频次:3 ]
  • 中性粒细胞白明胶酶转运蛋白与妊娠期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于燕;任利容;

    目前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发病机制仍未阐明。近年研究认为,脂肪细胞因子、炎性分子介导的慢性炎症状态与GDM的发病相关。本文旨在对近年新发现的脂肪细胞因子成员-中性粒细胞白明胶酶转运蛋白(NGAL)参与慢性炎性、胰岛素抵抗及GDM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2013年10期 v.22 849-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3 ]
  • 妊娠期糖尿病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

    王明;张力;

    妊娠期糖尿病(GDM)严重危害母儿健康,近年研究认为,GDM是由遗传、环境、行为等多种危险因素共同参与和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因子疾病。对GDM的遗传易感性研究有助于揭示其病因和发病机制,有利于高危人群的筛选及制定一级预防策略。现对近年国内外关于GDM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2013年10期 v.22 851-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47 ] |[引用频次:8 ]
  • 宫腔球囊压迫在产后出血中的应用

    马庆宁;程海东;

    产后出血一直是导致产妇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产后出血的处理指南中提及了"药物和手术"逐步渐进的处置方案。近年,宫腔球囊压迫逐渐成为一种处理产后出血的备选方案。宫腔球囊膨胀后压迫子宫血管可起到止血作用。临床使用的球囊主要有Bakri球囊、Foley导管、森-布管、Rusch球囊、避孕套导管及自制水囊。宫腔球囊压迫操作简单、副作用很小,可以成为现有处理产后出血指南中的一种被大家熟悉的方法。

    2013年10期 v.22 854-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68 ] |[引用频次:32 ]
  • 水中分娩的研究进展

    马云燕;朱宁湖;

    水中分娩在促进人类分娩回归自然的过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水中分娩是指在产妇分娩发动以后,使其浸入特制的分娩池或浴盆中,采用非药物性减轻产妇在整个分娩过程中的疼痛,在水中待产或分娩。为了保证水中分娩安全、有效、顺利的开展及普及,本文从水中分娩的发展历史、临床应用、安全性分析逐一阐述。

    2013年10期 v.22 857-8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53 ] |[引用频次:9 ]

病例报告

  • 残角子宫宫腔积血误诊为卵巢巧克力囊肿1例

    刘荣花;

    <正>患者,女,25岁,主因"渐进性痛经7+年"于2013年3月5日就诊于我院。患者初潮年龄14岁,月经规律,3~5天/25~45天,月经量少。4年后无诱因出现月经期下腹部胀痛,疼痛向盆腔右后方放射,时有肛门坠胀感。月经后胀痛逐渐缓解。随着患者年龄增大,痛经逐渐加重,有时需服止痛药缓解。患者于2012年结婚,婚后1年未育,且痛经逐渐加重。患者未曾就诊于

    2013年10期 v.22 8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5 ] |[引用频次:2 ]

临床经验交流

  • 诺舒阻抗控制子宫内膜去除术治疗肾移植前后月经过多的临床研究

    慕庆玲;肖松舒;万亚军;

    <正>月经过多是一种妇科常见疾病,严重影响女性的健康和生活方式。据统计,普通人群中月经过多的比例高达10%以上[1]。慢性肾功能不全或肾移植术后合并月经过多的患者,肾脏功能受损,常并发肾性贫血、肾性高血压、出血倾向等,难以耐受传统的激素或子宫全切术治疗。诺舒阻抗子宫内膜去除术作为第2代子宫内膜去除技术,是治疗月经过多的

    2013年10期 v.22 859-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199 ] |[引用频次:9 ]
  • 成人会阴部原发性胚胎性横纹肌肉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马平;魏谨;

    <正>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来源于能分化为横纹肌的原始胚胎间充质细胞,其中胚胎型RMS(embryonal rhabdomyosarcoma,ERMS)最常见,绝大多数发生于婴幼儿,成年人罕见。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成人会阴部原发性ERMS报道如下,并文献复习。1病例简介

    2013年10期 v.22 861+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8 ] |[引用频次:1 ]
  • 宫腔镜治疗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缺陷的临床分析

    谭慧珍;

    <正>近年,剖宫产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一些大中城市的剖宫产率高达50%,甚至60%~70%[1]。随着剖宫产率的升高,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缺陷(previous cesarean scar defect,PCSD)的发生率逐渐增多,约6.9%[2]。PCSD主要表现为月经期延长、经血淋漓不尽、月经增多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

    2013年10期 v.22 862-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5 ] |[引用频次:1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