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浩霞;梁旭东;崔恒;李艺;祝洪澜;
目的:分析卵巢上皮癌对铂类为基础的联合一线化疗的耐药情况,探讨初治化疗敏感性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按初治后无瘤间期(DFI)长短将患者分为铂耐药、铂部分敏感、铂敏感3组,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复发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244例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52岁,晚期占72.1%,61.1%为浆液性,67.2%为低分化,淋巴转移率31.2%,原发耐药比率23.36%,总5年生存率54.7%,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70个月,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PFS)为29个月。晚期、未达到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患者铂耐药几率增高(P<0.001,P<0.001)。铂耐药患者的CA125及淋巴转移率高于铂敏感组(P=0.03,P=0.003)。3组患者中任意两组的OS及PFS均有显著差异(P<0.001)。部分敏感患者复发后,更换化疗方案者中位OS较继续TC(TP)或CAP化疗者略长(P=0.196)。结论:中低分化的晚期患者,CA125超过1000U/ml,未达到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阳性,耐药或部分敏感的几率高,预后差。化疗敏感性不同的患者预后不同,复发后应选择不同的化疗方案。
2010年06期 v.19 401-4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3 ] |[引用频次:3 ] - 李少儒;孙淑玉;梁菲;刘洋;成磊;杨春润;姜洁;
目的:探讨细胞命运决定因子DACH1蛋白、ER、PR在子宫内膜癌的表达及分析其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技术检测80例子宫内膜癌、20例正常子宫内膜、10例复杂增生子宫内膜和10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标本中DACH1蛋白、ER、PR的表达,分析其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在子宫内膜癌、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复杂增生子宫内膜中DACH1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36.3%(29/80)、95.0%(19/20)、8/10、10/10,DACH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显著低于非癌组(P=0.000)。DACH1表达阳性率内膜癌Ⅰ期为47.7%,Ⅱ~Ⅳ期为22.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CH1表达阳性率与内膜癌的病理分级有关,G1~G2级显著高于G3级(43.6%vs 20.0%,P<0.05)。内膜样癌中DACH1表达阳性率为42.2%,特殊类型癌中DACH1表达的阳性率为2/1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DACH1阳性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明显高于DACH1阴性组(P<0.05)。8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34例呈ER阳性表达,42例呈PR阳性表达,DACH1蛋白表达与ER蛋白表达呈正相关(ρ=0.245906,P<0.05),与PR蛋白表达呈正相关(ρ=0.3527758,P<0.01)。结论:DACH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表达缺失,且和ER、PR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它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2010年06期 v.19 406-4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8 ] |[引用频次:8 ] - 付霞霏;何援利;王雪峰;刘木彪;彭冬先;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化疗所致卵巢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TX)建立化疗所致大鼠卵巢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实验对照组及移植组。同龄正常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移植组在建模结束后每侧卵巢注射绿色荧光标记约1×106个MSCs。于移植后1、15、30、45天及60天,留取各组血标本,并于后4个时间点分批处死大鼠,留取卵巢标本。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及其分布情况。阴道脱落细胞涂片观察大鼠动情周期的变化;以化学发光法检测雌二醇(E2)浓度,放射免疫法检测卵泡刺激素(FSH)浓度;计数各级卵泡数。结果:移植MSCs后15天,移植组卵巢组织内可见到明亮的绿色荧光,持续至移植后2月。绿色荧光分布在卵巢间质组织。移植组30%(6/20)的大鼠在移植后15~30天内恢复正常的动情周期,在移植后30~60天内又有4只大鼠恢复正常的动情周期。移植后15、30、45天和60天时,移植组E2浓度高于实验对照组相应时间点E2浓度,而FSH浓度则低于实验对照组相应时间点FSH浓度,差异有显著性。移植45、60天时,移植组各级卵泡数目均高于模型组和实验对照组,低于空白对照组。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环磷酰胺损伤的大鼠卵巢组织中存活、迁移,但其分化为卵泡组分的可能性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修复环磷酰胺损伤的卵巢组织,部分改善卵巢内分泌功能。
2010年06期 v.19 410-4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96 ] |[引用频次:27 ] - 黄凤英;邹颖;王焕萍;刘秋红;方小玲;林秋华;
目的:研究GnRHⅡ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离体培养的异位及在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原代培养人内异症异位及在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用不同浓度的GnRHⅡ(0、10-10、10-8、10-6mol/L)干预,采用Hoechst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离体培养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凋亡发生情况。结果:GnRHⅡ可诱导离体培养的在位或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凋亡,随着浓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剂量依赖性;且对异位内膜间质细胞的促凋亡作用明显强于在位者(P<0.05)。结论:外源性GnRHⅡ可明显促进人内异症异位及在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凋亡,为开发内异症促凋亡治疗方面的新药提供了实验依据。
2010年06期 v.19 415-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6 ] |[引用频次:3 ] - 陈泓;李力;张玮;王琪;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shRNA抑制人卵巢癌细胞系乙酰肝素酶(HPSE)表达及对其侵润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针对HPSE mRNA的不同区域设计并构建不同的shRNA表达载体,脂质体法转染HPSE高表达的人卵巢癌细胞系SKOV3,实时定量PCR检验干扰效率,选择抑制率最高的一组细胞进行抗性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细胞株,分别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验HPSE mRNA和蛋白表达受抑制情况,分别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和集落形成实验测定细胞增殖能力,分别采用Matrigel Invasion,Transwell Migration和Adhesion Assay方法测定细胞体外侵袭、迁移和黏附能力。结果:用荧光定量PCR对不同shRNA干扰载体的干扰效果进行检测,结果显示,pGPU6/GFP/Neo-HPSE-1222组相对拷贝数为0.936±0.417,与其他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抑制率为48.63%。获得的该组稳定干扰表达SKOV3细胞系,经RT-PCR和Western blot检验其HPSE表达明显减少。细胞生长曲线显示干扰组细胞倍增时间延长。干扰组与对照组集落形成率分别为0.0433±0.0451和0.0397±0.006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迁移能力实验中,干扰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扰组细胞黏附能力高于对照组(P<0.05)。侵袭能力实验干扰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构建shRNA干扰载体对HPSE基因进行干扰,有效地抑制了HPSE基因的活性,降低了卵巢癌细胞侵袭能力,黏附能力增强。
2010年06期 v.19 419-42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7 ] |[引用频次:1 ] - 林兰;郑秀;余江;江敏;郭彩凤;李素霞;
目的:探讨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与顺铂(DDP)联合抑制人子宫内膜癌HEC-1-A细胞的增殖,测定二者作用下S期激酶相关蛋白(Skp2)、抑癌基因p27蛋白的表达。方法:用CCK-8法测定1,25(OH)2D3、DDP及二者联合处理后细胞增殖情况,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用W estern blot检测Skp2及p27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25(OH)2D3、DDP作用下细胞吸光度(OD)值减少,细胞增殖受到抑制(P<0.01),二者联用时此作用明显增强;1,25(OH)2D3、DDP均能增加G0/G1期细胞比例,降低S、G2/M期细胞比例,从而降低细胞增殖指数(P<0.01);二者作用下Skp2表达减少,p27蛋白表达增多。结论:1,25(OH)2D3有增强DDP抗肿瘤的作用,二者均可能通过下调Skp2、上调p27蛋白表达,抑制癌细胞增殖。
2010年06期 v.19 423-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5 ] |[引用频次:6 ] - 宋沙沙;王良瑛;周志强;王妍;刘文君;衣向玮;杨敏;张廷国;
目的:探讨DNA错配修复基因hMSH6及PTEN表达与40岁以下子宫内膜样腺癌(EEC)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hMSH6、PTEN在40例40岁以下EEC组织的表达,并选取40岁以下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13例,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12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11例为对照。结果:hMSH6、PTEN在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复杂性增生、不典型增生、EEC的表达均呈递减趋势(P=0.002,P=0.005);EEC hM-SH6、PTEN表达率虽低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MSH6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和子宫肌层浸润有关(P=0.045,P=0.038);PTEN蛋白表达与组织分级有关(P=0.01)。hMSH6与PTEN蛋白在子宫内膜组织的表达呈正相关(rs=0.96,P<0.05)。hMSH6、PTEN均表达阳性的EEC组织分化好于均表达阴性者,病理分期早。结论:hMSH6、PTEN基因功能缺失与EEC的早期发生有关,40岁以下EEC hMSH6与PTEN蛋白表达缺失者有预后不良的倾向。
2010年06期 v.19 427-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9 ] |[引用频次:6 ] - 宋楠;冷金花;
目的: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治疗阴道直肠隔子宫内膜异位症(RVEM)疼痛的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4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19例有中、重度痛经的RVEM患者应用LNG-IUS的治疗效果,所有RVEM患者的诊断均经活检病理证实。应用LNG-IUS后随访6个月、1年、2年、3年,妇科查体结节大小、CA125、各种疼痛症状、月经情况以及副作用。结果:放置LNG-IUS后3年后,痛经评分由原来的8.42±1.34下降为2.36±2.73(P=0.003)。血清CA125从放置6个月时开始显著下降(P<0.0001)。6个月时痛经、性交痛缓解率可达100%,经期大便痛缓解率89.47%。36个月时3者缓解率分别为84.62%、76.92%、69.23%。放置LNG-IUS后复发率较术后期待治疗明显下降,1年复发率为0,2年复发率6.7%(1/15),3年复发率23.1%(3/13)。放置LNG-IUS后1年内经期延长和不规则出血是常见现象,随着放置时间延长,情况有所缓解。结论:深部侵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不愿手术者,应用LNG-IUS在短期内可有效地缓解疼痛,但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疼痛的复发几率增加。
2010年06期 v.19 431-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32 ] |[引用频次:25 ] - 汪清;王丽;李大金;
目的:检测的CIN不同病变程度及阴道镜下不同血管表现的微血管密度(MVD)表达,揭示该指标与宫颈CIN病理分化的关系,评估MVD及阴道镜下血管表现不同对不同病变程度CIN的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2009年1月~8月复旦大学妇产科医院宫颈疾病诊疗中心诊治的宫颈癌前病变(CIN)165例,其中CINⅠ18例,CINⅡ24例,CINⅢ123例。正常对照组19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各组病理标本MVD。对其中72例阴道镜下表现为点状和镶嵌状血管和异形血管的活检组织进行MVD测定。结果:CINⅠ和CINⅢ的平均MVD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CINⅡ和CINⅢ的平均MVD之间无统计学差异。CIN与MVD之间有相关性(r=0.3168,P<0.05)。点状血管表现者平均MVD显著低于镶嵌者平均MVD(P<0.01);更显著低于异形血管表现者的平均MVD(P<0.01);但镶嵌与异形血管之间MVD均无统计学差异。阴道镜下血管形态与MVD之间有相关性(r=0.4542,P<0.05)。结论:CIN病变程度及阴道镜下不同血管表现与MVD呈正相关。阴道镜下观察不同血管表现联合检测MVD可能在CIN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中具有一定意义。
2010年06期 v.19 435-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3 ] |[引用频次:0 ] - 隋霜;玛依努尔·尼牙孜;
目的:探讨宫颈癌机会性筛查的应用及意义。方法:为2008年1月~12月在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患者行机会性筛查,以液基细胞学、HPV检测和阴道镜为筛查方法,活检组织病理学诊断为最终诊断标准,评价机会性筛查用于宫颈癌早诊、早治的意义。结果:4485例患者中一半以上患者不了解宫颈癌相关知识;患者筛查顺应性为98.79%(4431/4485),检出细胞学阳性569例,阳性检出率12.68%(569/4485);561例行高危HPV检测,感染率36.54%(205/561);549例行阴道镜+活检,活检病理结果为:CINⅠ62例,CINⅡ-Ⅲ46例、SCC 8例。2008年宫颈癌筛查参与率及宫颈病变检出率与2007年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机会性筛查相关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对宫颈癌的认知程度,是全面防治宫颈癌的重要内容;机会性筛查顺应性好,能够早期发现宫颈病变,是行之有效的宫颈癌筛查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2010年06期 v.19 438-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1 ] |[引用频次:18 ] - 王静;胡沙;李智敏;于利利;王泽华;
目的:研究人宫颈癌细胞中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Egr1)信号途径参与N-myc下游调节基因1(NDRG1)表达调节的机制。方法:以人宫颈癌细胞株SiHa为研究对象,利用siRNA干扰技术使Egr1基因沉默,用RT-PCR和W 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Egr1表达的变化。通过RT-PCR和W estern blot检测细胞在低氧条件下,以及转染siRNA-Egr1后在低氧或低氧模拟物(DFX)条件下,Egr1与NDRG1表达的变化。结果:siRNA能有效地抑制Egr1基因表达(P<0.001)。低氧条件下,Egr1、NDRG1的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P<0.001)。转染siRNA-Egr1 48h后,细胞在低氧条件下作用1h,Egr1 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5)。细胞转染siRNA-Egr1 48h后,在低氧及DFX条件下作用24h,结果显示DFX使NDRG1 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低氧条件(P<0.05)。同时也显示siRNA-Egr1能够使NDRG1 mRNA水平明显减少(P<0.05)。结论:体内环境因素如低氧、DFX等上调NDRG1基因的表达,通过Egr1信号途径参与NDRG1在宫颈癌细胞中表达的调节。
2010年06期 v.19 441-4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35 ] |[引用频次:1 ] - 崔晶;林阿丽;刘群;孙青;
目的:制备负载hGM-CSF基因的宫颈癌DC疫苗并研究其抗肿瘤作用。方法:(1)分离制备脐血来源的DC,通过相差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鉴定;(2)Lenti-hGM-CSF转导DC细胞,ELISA方法检测DC细胞上清液中hGM-CSF的含量。宫颈癌HeLa细胞冻融抗原刺激DC细胞制备DC疫苗;(3)DC疫苗刺激同种T淋巴细胞诱导特异性CTL并用MTT法检测其增殖能力和对靶细胞的特异性杀伤能力。结果:(1)经Lenti-hGM-CSF转导后DC培养液中hGM-CSF含量明显高于未转染的DC细胞(P<0.01);(2)Lenti-hGM-CSF转染的宫颈癌DC疫苗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指数(SI)达2.16,明显优于未转染的宫颈癌DC疫苗;(3)经Lenti-hGM-CSF修饰的宫颈癌DC疫苗诱导的CTL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杀伤活性达51.12%,高于未经修饰的DC诱导的CTL(P<0.05)。结论:用Lenti-hGM-CSF修饰制备的宫颈癌DC疫苗,其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增强,诱导的CTL对宫颈癌HeLa细胞具有显著增强的杀伤效应。
2010年06期 v.19 445-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1 ] |[引用频次: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