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北华,男,1961年8月,博士、主任医师、山东大学特聘教授(第一层级)、山东大学齐鲁医学杰出名医、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先后担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主任、医院副院长和医学院常务副院长。现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教授,国家重点学科山东大学妇产科学系主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学术任职为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妇产科杂志》副总编,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委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执业医师考试临床医学命审题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现代妇产科进展》杂志主编。
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卫生系统杰出学科带头人,山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山东省教学名师,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主要致力于妇科肿瘤临床诊治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详细内容

论著

  • 宫颈透明细胞腺癌预后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罗婧;郭永真;张莎;王路路;曾宪旭;郭瑞霞;雷冬梅;

    目的:探讨宫颈透明细胞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构建预测总体生存率的列线图模型。方法:收集SEER数据库中于2000年至2018年诊断为宫颈透明细胞腺癌的3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构建预测患者总体生存率的列线图模型。通过一致性指数(C-index指数)、ROC曲线和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的性能。结果:年龄、肿瘤分期、手术、放疗和检出淋巴结状态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预测1、3、5年OS的AUC分别为0.89、0.83和0.82;1、3、5年生存的校准曲线提示模型的实际值和预测值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列线图预测生存的C-index为0.80。结论:年龄、肿瘤分期、手术、放疗及检出淋巴结状态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可个体化预测宫颈透明细胞腺癌(CCAC)患者生存预后的列线图模型,有助于为CCAC患者提供个体化、可视化及量化的生存预测。

    2023年02期 v.32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79 ] |[引用频次:0 ]
  • 淋巴结平均直径对不伴淋巴结转移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郭丽娜;杜小强;黄丽玲;张小燕;陈艳惠;陈慧;

    目的:探讨Ⅰb~Ⅱa期不伴淋巴结转移宫颈癌患者的淋巴结平均直径与临床病理资料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至2015年联勤保障部队第909医院收治的176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淋巴结平均直径与患者年龄、肿瘤分期、肿瘤直径、病灶类型、病理类型、浸润深度、脉管浸润、分化程度、累及阴道、淋巴结清扫数之间的关系。logistics多因素分析淋巴结平均直径大小影响因素;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5年无复发生存率的影响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验证影响因素对5年无复发生存率的影响。结果:肿瘤非外生型、肿瘤直径>4cm、浸润深度>1/2全层、脉管浸润阳性患者的淋巴结平均直径增大(P<0.05)。logistics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直径>4cm(OR=3.444,95%CI为1.636~7.250)、浸润深度>1/2全层(OR=1.491,95%CI为1.215~3.109)、脉管浸润阳性(OR=4.592,95%CI为1.596~10.781)是淋巴结平均直径增大的独立影响因素;脉管浸润阳性(OR=0.704,95%CI为0.452~0.824)、淋巴结平均直径>6.24mm(OR=0.668,95%CI为0.376~0.846)是肿瘤复发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脉管浸润阳性和阴性患者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9.33%和88.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淋巴结平均直径>6.24mm和≤6.24mm患者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3.52%和89.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Ⅰb~Ⅱa期不伴淋巴结转移宫颈癌患者的淋巴结平均直径增大(>6.24mm)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和脉管侵犯相关,淋巴结直径增大是肿瘤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判断预后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2023年02期 v.32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7K]
    [阅读次数:4 ] |[下载次数:59 ] |[引用频次:0 ]
  • 自我采样HPV检测作为新疆卫生资源匮乏地区宫颈癌初筛替代手段的筛查效果

    王岩;王豆;昆阿依木·叶尔江;迪达尔·塔勒哈提;池永丽;刘丽萍;赵方辉;

    目的:评价自我取样阴道宫颈标本HPV检测筛查宫颈病变的准确性,探讨其能否作为卫生资源匮乏地区的宫颈癌初筛手段。方法:2018年6月采用整群抽样方式选取新疆塔城地区972例25~64岁农村妇女进行自采样HPV检测。先由妇女自行采集阴道宫颈脱落细胞行HPV检测(care HPV和PCR HPV),再由医生采集宫颈脱落细胞标本行LBC检测,任意检测结果阳性者均转诊阴道镜。以病理为诊断金标准,采用筛查试验的串、并联法组合各种筛查技术,比较所得方案识别≥CIN2的灵敏度、特异度和阴道镜转诊率等指标,以ROC曲线下面积综合分析各筛查方案。结果:自我取样妇女中,基于care HPV阳性率为11.21%(109/972),CIN2+检出率为10.3‰;基于PCR HPV检测技术阳性率为13.37%(130/972),CIN2+检出率为10.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CIN2+病变,自我取样care HPV和PCR HPV检测的灵敏度(相对灵敏度为1.00,95%CI为0.76~1.32)、特异度(相对特异度为0.99,95%CI为0.98~1.01)、阴道镜转诊率(相对阴道镜转诊率为1.07,95%CI为0.93~1.22)及AUC(P=0.9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HPV阳性妇女采取不同检测技术进行分流的结果显示,针对CIN2+病变,串联PCR HPV和细胞学≥ASCUS获得最大的AUC为0.94,其灵敏度为90.91%,特异度为97.56%,PPV为30.30%,NPV为99.89%,阴道镜转诊率为3.47%,筛查效率为3.00%。结论:自我取样HPV检测技术作为主要的初筛手段,应用于大规模人群宫颈癌筛查是可行的。在卫生资源匮乏地区,条件允许可首选批量、自动化及高通量的PCR HPV检测技术串联细胞学≥ASCUS初筛以获得更高的筛查效果。

    2023年02期 v.32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8K]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121 ] |[引用频次:0 ]
  • CircWHSC1调节miR-107/CLOCK轴对卵巢癌细胞增殖、凋亡和顺铂耐药性的影响

    高秀娟;庄新荣;张雅丽;张桂香;

    目的:探讨环状RNA(circRNA)WHSC1调节miR-107/生物钟循环输出蛋白(CLOCK)轴对卵巢癌(OC)细胞增殖、凋亡和顺铂(DDP)耐药性的影响。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人正常卵巢上皮细胞IOSE80、卵巢癌细胞(SKOV3、HO-8910、A2780)及卵巢癌DDP耐药株SKOV3/DDP中CircWHSC1、miR-107表达及CLOCK蛋白表达。将SKOV3细胞分为Ct组、si-NC组、si-CircWHSC1组、mimic NC组、miR-107 mimic组、si-CircWHSC1+inhibitor NC组、si-CircWHSC1+miR-107 inhibitor组;将SKOV3/DDP分为DDP组、DDP+si-NC组、DDP+si-CircWHSC1组、DDP+mimic NC组、DDP+miR-107 mimic组、DDP+si-CircWHSC1+inhibitor NC组、DDP+si-CircWHSC1+miR-107 inhibitor组。qRT-PCR检测SKOV3细胞和SKOV3/DDP细胞中CircWHSC1、miR-107表达;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SKOV3细胞中CLOCK、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Bcl-2相关X蛋白(Bax)、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以及SKOV3/DDP细胞中CLOCK、多药耐药基因(MDR1)蛋白表达;双荧光素酶验证CircWHSC1与miR-107、miR-107与CLOCK的关系。结果:在OC细胞中,CircWHSC1、CLOCK蛋白高表达,miR-107低表达,且SKOV3细胞中CircWHSC1、CLOCK蛋白表达最高,miR-107表达最低(P<0.05)。与SKOV3细胞比较,SKOV3/DDP细胞中CircWHSC1、CLOCK蛋白表达升高,miR-107表达降低(P<0.05);沉默CircWHSC1或上调miR-107可抑制SKOV3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miR-107 inhibitor减弱了沉默CircWHSC1对SKOV3细胞增殖的抑制、细胞凋亡的促进作用;沉默CircWHSC1或上调miR-107可增强SKOV3/DDP细胞对DDP的敏感性并降低了MDR1蛋白表达;miR-107 inhibitor减弱了沉默CircWHSC1对SKOV3/DDP细胞DDP耐药性的降低作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显示,miR-107与CircWHSC1、CLOCK存在靶向关系。结论:沉默CircWHSC1可能通过海绵化miR-107下调CLOCK表达,进而抑制SKOV3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降低细胞对DDP的耐药性。

    2023年02期 v.32 95-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56 ] |[引用频次:0 ]
  • SIRT3在早发型子痫前期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及作用

    朱盛兰;都园渊;王少帅;张慧婷;江一;张婧怡;周璇;冯玲;

    目的:检测早发型子痫前期(eoPE)患者胎盘组织中SIRT3表达,探讨SIRT3对滋养细胞功能的调控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免疫组化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eoPE患者胎盘中SIRT3表达。试剂盒检测eoPE患者胎盘组织氧化应激因子水平。应用瞬时转染质粒使HTR-8/SVneo细胞过表达SIRT3,检测滋养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通过CoCl_2构建滋养细胞氧化应激模型,研究SIRT3对HTR-8/SVneo细胞抗氧化应激能力的调控。免疫印迹法检测Akt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结果:eoPE患者胎盘组织中SIRT3表达较对照组显著降低,SOD和GSH-Px水平明显降低,MDA水平明显升高。过表达SIRT3可促进HTR-8/SVneo细胞侵袭和迁移,显著缓解CoCl_2诱导的滋养细胞氧化应激。过表达SIRT3可显著上调Akt信号通路上的关键蛋白表达。结论:胎盘组织中SIRT3下调参与eoPE病理过程。SIRT3可能通过Akt信号通路促进滋养层细胞侵袭、迁移以及维持细胞氧化应激处于平衡状态。

    2023年02期 v.32 102-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7K]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140 ] |[引用频次:0 ]
  • 原发盆腔腹膜后肿瘤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与传统腹腔镜手术并发症的比较及危险因素分析

    刘雪琰;赵孟玲;付翰林;司露露;朱迎;郭瑞霞;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及传统腹腔镜手术治疗女性原发性盆腔腹膜后肿瘤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影响手术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收集2017年12月至2022年4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4例女性原发性盆腔腹膜后肿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机器人组(采用机器人系统辅助腹腔镜手术,33例)和腹腔镜组(采用传统腹腔镜手术,71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的差异,并对影响手术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相较于腹腔镜组,机器人组围术期总并发症少(9.1%vs 26.8%),术中并发症较少(3.0%vs 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及严重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性质、手术时间、中转其他术式、加权切除器官评分及手术方式与女性PPRT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性质、手术时间、加权切除器官评分及手术方式是女性PPRT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较传统腹腔镜手术治疗女性原发性盆腔腹膜后肿瘤的手术并发症少。肿瘤性质、手术时长、手术方式、加权切除器官评分是原发性盆腔腹膜后肿瘤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3年02期 v.32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9K]
    [阅读次数:4 ] |[下载次数:54 ] |[引用频次:0 ]
  • 宫腔镜联合经阴道折叠缝合术治疗剖宫产瘢痕憩室的临床效果

    吴秀秀;祝茹;魏兆莲;

    目的:评价宫腔镜联合经阴道折叠缝合术治疗剖宫产瘢痕憩室(CSD)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6月至2022年3月安庆市立医院收治的37例CSD患者的临床资料,20例行宫腔镜联合经阴道折叠缝合术(研究组),17例行宫腔镜联合经阴道切开缝合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月经期改善及术后子宫下段肌层厚度等。结果:研究组及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70.75±9.07)min、(83.53±14.12)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7.00±12.18)mL、(37.06±11.60)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复查,研究组及对照组术后月经期天数[(5.80±2.04)d、(6.41±2.00)d]均较术前月经期[(14.05±3.44)d、(14.29±3.24)d]缩短,术后测量子宫下段肌层厚度[(9.14±1.09)mm、(8.38±1.79)mm]均较术前子宫下段瘢痕处残余肌层厚度(RMT)[(2.14±0.65)mm、(2.15±0.54)mm]显著增加,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月经期改善有效率分别为100%、94.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对CSD的治疗均有效,但宫腔镜联合经阴道折叠缝合术临床疗效更佳,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且不破坏子宫肌层的完整性,更适用于年龄偏大有迫切生育要求的患者,值得临床推广。

    2023年02期 v.32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4K]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0 ]
  • 前置胎盘产妇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分析

    唐晓彤;朱媛媛;王琮;孙丽洲;许叶涛;

    目的:探讨影响前置胎盘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重症病区(OICU)收治的395例前置胎盘孕妇的病例资料,行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结果:产后出血组和无产后出血组的孕次、流产次数≥3次比例、瘢痕子宫比例和产前血红蛋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出血组中前置胎盘合并瘢痕子宫及胎盘植入的比例、介入使用率和子宫切除率、术中出血量均显著高于无产后出血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前置胎盘合并瘢痕子宫、既往剖宫产次数、胎盘植入和术中出血量是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产前血红蛋白是产后出血的保护性因素。近10年前置胎盘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前置胎盘产妇发生产后出血比率以2015年为峰值,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前置胎盘孕妇入住OICU的天数呈缓慢下降趋势,目前集中于6~7d出OICU,新生儿NICU转诊率呈大幅度下降趋势。结论:前置胎盘合并瘢痕子宫、既往剖宫产次数≥2次、术中出血量和胎盘植入是影响前置胎盘产后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产前血红蛋白是影响前置胎盘出血的保护性因素。可根据主次因素分析并预测前置胎盘产后出血几率,加强其围手术期预防产后出血的诊治,降低因产后出血导致前置胎盘产妇转归不良风险。随着医学进步及孕妇规律产检意识的增强,前置胎盘孕产妇母儿不良转归发生率整体呈下降趋势。

    2023年02期 v.32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0K]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265 ] |[引用频次:0 ]
  • 辅酶Q10对卵巢低反应患者IVF-ET卵巢反应性和妊娠结局的改善效果

    齐山芹;闻姬;

    目的:评估辅酶Q10对既往卵巢低反应(POR)患者卵巢反应性和妊娠结局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4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科进行控制性促排卵(COH)、胚胎植入失败或因无可用胚胎取消移植的POR患者35例。下一COH周期前给予辅酶Q10预处理2个月,以相同方案再次进行控制性促排卵,比较两个周期卵巢反应、胚胎学结果及妊娠率。选择同期同年龄段、预期卵巢反应正常、初次进行IVF的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较前一周期,辅酶Q10组的获卵数、MⅡ卵数、受精卵数、可用胚胎数及MⅡ卵率、受精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辅酶Q10组与对照组的获卵数、MⅡ卵数、受精卵数、优胚数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早期流产率、临床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辅酶Q10可显著改善既往无可移植胚胎或胚胎植入失败史POR患者的卵巢储备和刺激反应性,增加获卵数和优质胚胎数,但仍显著低于同年龄段预期卵巢反应正常患者。此外,辅酶Q10能显著提高POR患者临床妊娠率。

    2023年02期 v.32 1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4 ] |[引用频次:0 ]

短篇论著

  • 基于生物信息学探讨ALPL基因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中的表达及其临床价值

    付彦博;王雯;许宝丹;彭芸花;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与健康人群之间的基因芯片数据,筛选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有效整合多种数据集并深度挖掘高效靶分子,从而初步探讨其相关发病机制,进而预测PCOS的潜在治疗靶点。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下载GSE106724数据集,通过对生物学属性分析,筛选出与PCOS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及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获得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主要作用通路。使用STRING数据库筛选不同数据集中的共同基因,运用CytoScape软件完成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的构建,筛选出以ALPL为核心的相互关联的关键差异表达基因,RT-qPCR法检测正常和PCOS女性卵泡液中ALPL表达。结果:从GSE106724筛选出607个DEGs,其中310个DEGs表达上调,297个DEGs表达下调。通过对DEGs进行GO功能及KEGG信号通路分析发现主要富集在:细胞对干扰素的反应、趋化因子受体结合、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通过筛选获得与ALPL密切关联的6个关键差异基因(ALPL、SPP1、FKBP5、AKAP5、LDHAL6A、DLX5),ALPL位于核心部位。RT-qPCR结果证实,与正常组相比,PCOS患者卵泡液中ALPL表达量明显降低,SPP1、FKBP5、AKAP5表达量明显增高(P均<0.05)。结论: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参与PCOS进程的关键调控基因,鉴定出ALPL基因可能通过调控SPP1、FKBP5、AKAP5等介导的信号通路参与PCOS的发生,有望成为PCOS的潜在治疗靶点,也为PCOS提供新的药物靶点和诊疗思路。

    2023年02期 v.32 127-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6 ] |[引用频次:0 ]
  • 2018 FIGO Ib期宫颈癌合理性验证及预后相关因素

    徐黎贤;刘成伟;舒宽勇;

    目的:探讨FIGO新分期的合理性,探索可能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江西省妇幼保健院肿瘤科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2018年FIGO分期Ib期宫颈癌病例资料。结果:1185例患者使用2018年FIGO分期系统重新分期并进入研究,宫颈癌Ⅰb1期、Ⅰb2期、Ⅰb3期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6.1%、93.2%和9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LVSI状态、肿瘤浸润深度、FIGO分期是影响Ⅰb期宫颈癌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2018 FIGO宫颈癌分期中Ⅰb期各亚期设置合理,在新的FIGO分期中可考虑LVSI与肿瘤浸润深度。

    2023年02期 v.32 132-134+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2K]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95 ] |[引用频次:0 ]
  •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66例临床特征及妊娠结局分析

    张婷;陈志敏;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APIP)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妊娠结局。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6例API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3组,比较3组间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及妊娠结局。结果:66例APIP患者中52例发生于孕晚期,54.55%的APIP患者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HLAP患者接受血浆置换(PEX)治疗后,TC、TG、AMY、LPS明显下降(P<0.05),且TG、TC在治疗前后均显著低于非PEX组(P<0.05)。孕妇死亡2例,胎儿死亡9例,不同程度APIP的胎儿死亡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IP多发生于妊娠晚期,主要病因为高甘油三酯血症,PEX是治疗HLAP的有效手段,多脏器功能衰竭(MOF)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及时终止妊娠可改善妊娠结局。

    2023年02期 v.32 135-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0 ]
  • 阴道斜隔综合征15例案例分析及979例病例文献复习

    柳禹;豆于雅;蒋余婷;李真;李宇迪;

    目的:病例回顾接受手术治疗的阴道斜隔综合征患者,并进行文献复习,提高对阴道斜隔综合征的认识。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2年8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5例阴道斜隔综合征患者的病例资料,并在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5例阴道斜隔综合征患者中,阴道右侧斜隔占66.7%、双子宫占86.7%、患侧肾缺如占93.3%,1.1型和2.1型都是40.0%;全部接受阴道斜隔切除术,无二次手术患者。文献复习记录了979例患者,其中右侧斜隔占58.7%、双子宫占89.4%、患侧肾缺如占97.1%,1.1型和2.1型分别占40.1%和45.3%;94.3%的患者接受了阴道斜隔切除术,阴式手术占62.0%。文献复习提示内异症的发病率10.2%,二次手术概率1.9%,术后妊娠概率59.7%。结论:阴道斜隔综合征最常见的畸形是阴道斜隔、双子宫和患侧肾缺如,以1.1型和2.1型最多见。阴道斜隔综合征患者的内异症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阴道斜隔切除术可去除症状并改善患者术后妊娠情况,应尽早开展。无性生活的女性建议采用微创手术治疗。

    2023年02期 v.32 139-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5 ] |[引用频次:0 ]

综述

  • PARP抑制剂治疗引起的卵巢癌适应性反应及意义

    崔耀元;孙朝阳;

    近年来以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制剂为主的靶向治疗改善了BRCA1/2突变卵巢癌患者的预后,但仍难以避免耐药及复发的困境。肿瘤在接受PARP抑制剂治疗时会通过适应性反应、逃避药物压力从而获得耐药性。本文综述了PARP抑制剂作用后肿瘤和肿瘤免疫微环境产生的适应性反应,为阻断PARP抑制剂适应性反应的联合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3年02期 v.32 142-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5 ] |[引用频次:0 ]
  • 前哨淋巴结检测技术在高危型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进展

    刘书杰;张海燕;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前哨淋巴结活检被广泛纳入早期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且有望替代淋巴结清扫术。高危型子宫内膜癌中应用前哨淋巴结活检是否有效仍存争议,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前哨淋巴结活检可安全地替代淋巴结清扫术,且对患者的生存率无明显影响。宫颈多点注射吲哚菁绿是目前最广泛使用的注射点及示踪剂。微转移的意义和治疗尚无一致意见。

    2023年02期 v.32 145-147+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5K]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96 ] |[引用频次:0 ]
  • 卵巢非妊娠性绒毛膜癌诊疗进展

    张小雪;张英姿;周超;高佳欣;刘利贞;孙聪聪;

    卵巢非妊娠性绒毛膜癌是一种极为少见的恶性肿瘤,在儿童及育龄期女性中均可发生。与卵巢妊娠性绒癌不同,非妊娠性绒癌的发生与妊娠无关,且对化疗的敏感性较低,预后较差。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为其他类型卵巢恶性肿瘤,确诊主要依靠术后病理及遗传学分析,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本文就卵巢非妊娠性绒癌的诊疗进展进行综述。

    2023年02期 v.32 148-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1K]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84 ] |[引用频次:0 ]
  • 子痫前期命名与诊断的演变

    税丽萍;何国琳;

    子痫前期(PE)来源历史悠久,诊断不断更新,且各国指南也存在不尽相同之处。本文主要简述PE命名的由来,同时对ACOG、ISSHP以及中国对PE诊断的演变进行简述。

    2023年02期 v.32 152-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1K]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153 ] |[引用频次:0 ]
  • 慢性子宫内膜炎影响胚胎植入的机制研究进展

    许灵波;刘海飞;王丽艳;张学红;

    慢性子宫内膜炎是以子宫内膜间质区浆细胞浸润为特征的慢性炎性疾病,其诊断是基于子宫内膜活检和宫腔镜检查,通常以免疫组化找到浆细胞为诊断标准。大量研究显示,慢性子宫内膜炎母胎界面的细胞因子、免疫因子及子宫内膜蜕膜化表达异常是导致胚胎植入失败的关键因素。深入研究慢性子宫内膜炎对胚胎植入的影响及影响机制对提高辅助生殖临床妊娠率具有深远意义。因此,本文围绕慢性子宫内膜炎影响胚胎植入过程的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2023年02期 v.32 15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3K]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407 ] |[引用频次:0 ]

病例报告

  • 曲前列尼尔治疗妊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伴重度肺动脉高压1例报道

    张美玲;李亚蓉;王星语;王鸿雁;郑雅雯;纪求尚;马玉燕;

    <正>1病例简介患者,23岁,未婚,G2A1,因“停经35周,活动后心悸、气短2周”于2021年9月20日收入院。患者系先天性心脏病,无自觉症状,自然受孕,停经4个月自觉胎动,妊娠期间未规律产检,未行NT、OGTT检查。2周前出现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未就诊。患者曾于4年前因“停经20周左右出现肺动脉高压”行引产术,具体不详。门诊急行心脏超声示:室间隔上部探及回声中断,宽约16mm;于降主动脉与左肺动脉之间似可探及未闭导管,宽约7.6mm;右室前壁增厚,约8mm;肺动脉收缩压为91mmHg,射血分数60%;冠状静脉窦扩张;永存左上腔静脉。入院查体:T36.7℃,P 112次/min,R 21次/min,Bp 101/65 mmHg,血氧饱和度89%(指夹式便携血氧仪)。神志清,精神欠佳,口唇未见明显紫绀,双肺呼吸音清,心律齐,肺动脉瓣听诊区可闻及P2亢进,双侧手掌大、小鱼际呈红色斑点和斑块状,指尖略紫绀。

    2023年02期 v.32 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8 ] |[引用频次:0 ]

  • 沉痛悼念卞度宏教授

    本刊编辑部;

    <正>我国著名妇产科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原妇产科主任、原妇产科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卞度宏教授,于2023年2月3日晚22时41分因病不幸逝世,享年94岁。卞度宏教授生于1928年5月,湖南省长沙人,自小勤奋好学,吃苦耐劳。1952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医学系,毕业后分配至上海妇产科医院工作,先后任助教、住院医师、主治医师。1957年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从繁华的大都市上海来到山城重庆,参与重庆医科大学(原重庆医学院)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建设工作,在附一院历任主治医师、讲师、副教授、教授。1984年担任妇产科主任,直至1999年退休。卞度宏教授退休后,仍坚持在医疗、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至今。

    2023年02期 v.32 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