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北华,男,1961年8月,博士、主任医师、山东大学特聘教授(第一层级)、山东大学齐鲁医学杰出名医、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先后担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主任、医院副院长和医学院常务副院长。现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教授,国家重点学科山东大学妇产科学系主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学术任职为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妇产科杂志》副总编,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委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执业医师考试临床医学命审题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现代妇产科进展》杂志主编。
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卫生系统杰出学科带头人,山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山东省教学名师,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主要致力于妇科肿瘤临床诊治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详细内容

论著

  • 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预测因子分析

    冯跃兰;牟天伊;王树玉;马延敏;

    目的:探讨行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的患者发生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预测指标。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生殖医学科行IVF/ICSI治疗发生中重度OHSS的60例患者和同期未发生OHSS的313例患者。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的一般情况、促排卵指标,进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OHSS的危险因子,通过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各指标的预测能力。结果:HCG日E_2、AMH、AFC、获卵数及妊娠均为OHSS的独立危险因子(OR>1.000),bFSH为保护因素。AMH、AFC、HCG日E_2水平及获卵数对OHSS的预测价值中等(0.7<AUC<0.9),其中HCG日E_2预测价值最高,联合四项指标后预测价值高于单项指标(AUC=0.862)。预测中重度OHSS的最佳临界值分别是:HCG日E_2≥3896.73pg/ml,获卵数≥12.5个,AMH≥4.825ng/ml,AFC≥12.5个。结论:AMH、AFC、HCG日E_2水平及获卵数均对OHSS的发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联合四项指标预测价值最高。

    2020年11期 v.29 801-8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5K]
    [阅读次数:206 ] |[下载次数:518 ] |[引用频次:7 ]
  • 吡格列酮二甲双胍对多囊卵巢综合征代谢参数及激素的影响

    曾海霞;黄艳婷;吴娟;谢田琴;刘登科;黄秋兰;陈正;刘建萍;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对初诊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性激素、代谢参数及炎症标记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门诊就诊的88例初诊PCOS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4例,分别接受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15mg/500mg,2次/d)(研究组)和盐酸二甲双胍片(500mg,3次/d)(对照组)治疗,疗程均为12周。治疗前后比较患者的体重指数(BMI)、性激素、血糖、胰岛素、血脂、炎症标记物等水平。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后2h血糖(2h P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脂(TG)、睾酮(T)、促黄体生成素与促卵泡刺激素比值(LH/FSH)、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明显下降(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空腹胰岛素(FINS)、HOMA-IR指数水平明显改善(P<0.05)。结论:与盐酸二甲双胍片相比,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治疗PCOS患者12周后,能更好地改善胰岛素抵抗水平。

    2020年11期 v.29 805-8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阅读次数:263 ] |[下载次数:265 ] |[引用频次:5 ]
  • 以鲜胚移植周期活产率和每取卵周期累积活产率评估早卵泡期长效长方案与黄体中期短效长方案的临床效果

    尹轶莎;李秋圆;张翠莲;张少娣;

    目的:比较早卵泡期长效长方案与黄体中期短效长方案的鲜胚移植周期活产率和每取卵周期累积活产率,探讨两种垂体降调节方案的优劣势。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首次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生殖中心行垂体降调节方案控制性促排卵的7665个周期,根据方案分为早卵泡期长效长方案组(A组,4854例)和黄体中期短效长方案(B组,281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临床结局,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混杂因素后分析两种促排卵方案对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两种促排卵方案的年龄、不孕年限、基础FSH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体中期短效长方案组的HCG日E_2、HCG日LH均明显高于早卵泡期长效长方案(P<0.05);黄体中期短效长方案组的Gn总量、Gn总天数、HCG日子宫内膜厚度、HCG日优势卵泡数均明显低于早卵泡期长效长方案组(P<0.05);黄体中期短效长方案组的获卵总数、成熟卵子数、正常受精数、D3可利用胚胎数及因OHSS周期取消率均明显低于早卵泡期长效长方案组(P<0.05);黄体中期短效长方案组的新鲜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及累积活产率均低于早卵泡期长效长方案组(P<0.05);调整混杂因素后,黄体中期短效长方案组的新鲜移植周期活产率(OR=0.72,95%CI为0.61~0.84)及每取卵周期累积活产率(OR=0.76,95%CI为0.65~0.90)仍明显低于早卵泡期长效长方案组。分层分析调整混杂因素后显示获卵1~9枚患者中,黄体中期短效长方案组新鲜移植周期活产率(OR=0.68,95%CI为0.56~0.82)和每取卵周期累积活产率(OR=0.68,95%CI为0.56~0.83)均明显低于早卵泡期长效长方案组(P<0.05);在获卵数≥10枚患者人群中两种促排卵方案的临床结局均无差异。结论:早卵泡期长效长方案较黄体期短效长方案可改善患者新鲜周期妊娠结局,在获卵数1~9枚患者中可以获得更高的鲜胚移植周期活产率和每取卵周期累积活产率。

    2020年11期 v.29 809-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阅读次数:209 ] |[下载次数:413 ] |[引用频次:5 ]
  • 辅助生殖技术与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张洁;沈芳荣;陈友国;

    目的:通过研究辅助生殖技术(ART)受孕患者的GDM发病率,分析ART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9年9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前保健门诊部行正规产检的孕妇3008例,其中ART组373例,自然受孕组2635例。将ART组再分为鲜胚移植组(302例)和冻胚移植组(71例),鲜胚移植组根据促排卵方案再分为长方案组(208例)、短方案组(51例)、超长方案组(35例)以及其他方案组(8例)。通过比较各组、各亚组的GDM发病率,分析ART孕妇中GDM的高危因素以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ART组的GDM发病率明显高于自然受孕组(P<0.01);鲜胚移植组的GDM发病率较自然受孕组高(P<0.01);冻胚移植组与自然受孕组的GDM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RT组孕妇中,短方案组(3/51)、超长方案组(5/35)以及其他方案组(1/8)与长方案组(26/208)的GDM发病率比较,无明显差异;多胎妊娠的GDM发病率高于单胎妊娠(P<0.01); GDM发病率与Gn使用量呈正相关;孕激素保胎时间与GDM的发病无相关性。BMI与受孕方式是GDM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与自然受孕组相比,ART组的GDM发病率明显增加;应控制性激素、性激素释放激素使用量;孕激素的保胎作用目前证明是安全的。

    2020年11期 v.29 815-8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阅读次数:200 ] |[下载次数:561 ] |[引用频次:4 ]
  • 早期宫颈腺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及生存分析

    张婧;温宏武;

    目的:研究早期宫颈腺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并探讨早期宫颈腺癌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28例Ia1~IIa2期宫颈腺癌病例,分为LVSI(+)组和LVSI(-)组,分析早期宫颈腺癌LVSI相关影响因素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LVSI与HPV高危型感染、分化程度、FIGO分期、肿瘤直径、宫颈深间质浸润、淋巴结转移和手术切缘阳性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LVSI与FIGO分期、宫颈深间质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LVSI(+)组和LVSI(-)组的5年无复发率分别为70.40%和84.81%,5年生存率分别为73.36%和90.62%。LVSI(+)组的总生存时间(OS)显著低于LVSI(-)组(P=0.004),但无复发生存时间(DFS)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82)。术后放疗可显著改善LVSI(+)组5年无复发率(P=0.046)。单因素分析显示,分化程度、宫颈间质浸润、LVSI、淋巴结转移和术后治疗影响总生存时间。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宫颈间质浸润、LVSI和淋巴结转移是早期宫颈腺癌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LVSI与早期宫颈腺癌多种临床病理因素相关,是早期宫颈腺癌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引起高度重视。

    2020年11期 v.29 819-824+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2K]
    [阅读次数:137 ] |[下载次数:539 ] |[引用频次:11 ]
  • MTHFR和MTRR基因多态性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冯婉琴;潘沅;张懿;刘敏娟;邓月秀;马颖;

    目的:探讨MTHFR和MTRR基因多态性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相关性,并为补充叶酸治疗PCOS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通过病例对照研究,荧光定量多聚合酶链反应检测375例受试者(PCOS 150例,对照组225例)的MTHFR C677T、A1298C和MTRR A66G基因多态性,化学免疫发光法测定叶酸水平,循环酶法测定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MTHFR A1298C基因多态性中,PCOS组有较高比例的突变基因型C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481,P<0.05,OR=5.043,95%CI为2.261~11.249)。MTRR A66G基因多态性中,PCOS组的突变基因型GG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29,P<0.05,OR=2.146,95%CI为1.051~4.382)。两组的叶酸、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HFR A1298C、MTRR A66G基因多态性可能是PCOS的危险因素,叶酸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PCOS有影响。

    2020年11期 v.29 825-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阅读次数:223 ] |[下载次数:299 ] |[引用频次:5 ]
  • 自我按摩配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在盆腔肌筋膜疼痛中的疗效研究

    姚珊珊;徐敬云;陈梦圆;丁波;沈杨;

    目的:评估自我按摩配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对盆腔肌筋膜疼痛(MFPP)患者的治疗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就诊的60例MFPP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第1~4周,试验组给予自我按摩配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照组给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组,第4周末评估疗效;第二阶段:第5~8周,对照组无效患者采用自我按摩配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方法治疗,第8周末再次评估疗效。结果:第4周末,自我按摩配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和生物反馈电刺激可有效降低患者主客观疼痛(P<0.05),改善盆底肌肉表面前静息、后静息肌电电位(P<0.05),降低平均触发点个数,同时试验组改善程度和治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第8周末,对照组无效的8例患者,经自我按摩配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方法治疗后,有4例治愈,4例疼痛明显降低。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可对MFPP有治疗作用,自我按摩配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MFPP疗效更为明显,且对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无效的MFPP患者仍有效。

    2020年11期 v.29 830-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5K]
    [阅读次数:213 ] |[下载次数:377 ] |[引用频次:6 ]
  • 核型分析联合BoBs及MLPA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方媛;顾茂胜;王亿;王晶晶;张姝;尹馨;顾丽泽;

    目的:探讨新型快速产前诊断模式"核型分析+产前细菌人工染色体微球(BoBs)技术+多重链接探针扩增(MLPA)技术验证体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徐州市妇幼保健院遗传医学中心就诊的符合产前诊断指征的464例孕妇,对其羊水细胞进行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和BoBs技术检测,同时对BoBs结果提示微缺失/微重复者进行MLPA检测验证。结果:464例羊水样本中,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染色体异常69例,其中染色体非整倍体59例,染色体结构异常10例,漏检了3例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产前BoBs技术检测染色体异常62例,其中包括4例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3例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病例进行MLPA技术检测,结果均与产前BoBs技术检测结果一致,其中2例进一步对胎儿父母进行MLPA技术检测,结果显示其拷贝数变异均遗传其父母。结论:染色体核型分析在检测染色体数目异常或结构异常方面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但是在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的检出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而产前BoBs技术能够弥补这一不足之处。MLPA作为简便、可靠的验证方法为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的诊断和遗传学分析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因此,"核型分析+产前BoBs技术+MLPA技术验证体系"是一种诊断染色体非整倍体及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的快捷、可靠的新型产前诊断模式。

    2020年11期 v.29 834-8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6K]
    [阅读次数:269 ] |[下载次数:189 ] |[引用频次:2 ]
  • 黄连素通过Akt/Bcl-2/Bax通路诱导卵巢透明癌细胞凋亡

    刘冉;陈静;

    目的:研究黄连素对卵巢透明癌ES2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对肿瘤细胞的影响机制。方法:ES2细胞培养过程,加25、50、100、200μmol/L黄连素,分别作用6、12、24、48h。CCK-8法检测黄连素对ES2细胞活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黄连素对ES2细胞凋亡能力的影响;通过Hoechst荧光染色观察ES2细胞核形态的改变; Western blot法检测ES2细胞中Akt/Bcl-2/Bax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改变。结果:ES2细胞活力随着黄连素浓度及作用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存在浓度与时间依赖性。随着黄连素作用浓度的增加,ES2细胞总凋亡率升高(P<0.01),细胞染色质固缩,荧光强度增强,Bax蛋白表达上调(P<0.01),Bcl-2及p-Akt表达下调(P<0.01)。结论:黄连素可通过Akt/Bcl-2/Bax信号通路诱导卵巢透明癌ES2细胞凋亡,抑制增殖,进而发挥抗肿瘤的作用,为临床早期卵巢透明细胞癌的治疗策略提供实验依据及思路。

    2020年11期 v.29 839-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9K]
    [阅读次数:202 ] |[下载次数:671 ] |[引用频次:3 ]
  • 子宫瘢痕憩室的临床症状与经阴道二维、三维超声测量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孙文荣;李丽丽;宋茜;郭晓;苏霞;王慧慧;展新风;

    目的:探讨经阴道二维、三维超声定量分析用于预测评估剖宫产后瘢痕憩室(PCSD)的临床意义。方法:追踪研究剖宫产后42天复诊并行超声检查的1767例病例,选择18个月时检出PCSD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临床症状正常组39例,异常组91例。经阴道二维超声记录憩室前后、上下、左右径及憩室前缘残存肌层厚度,计算憩室面积、残存肌层厚度比;三维超声获取憩室体积。对比两组超声指标差异,分析超声检查指标与异常症状持续时间的相关性。结果:PCSD患者憩室前后径(7.48±3.14) mm,上下径(6.49±3.30) mm,左右径(11.36±4.08) mm,面积(40.20±34.82) mm~2,体积(0.53±0.64) ml;残存肌层厚度(3.53±1.75) mm,厚度比0.33±0.14。临床症状正常组与异常组的7项超声检查指标差异均显著(P<0.001)。超声检查指标与PCSD异常症状持续时间均具有相关性(P<0.05),其相关系数分别为:憩室体积0.963、面积0.903;憩室前后径0.72、上下径0.646、左右径0.707;残存肌层厚度-0.264、厚度比-0.676。结论:PCSD大小与产后临床症状密切相关。经阴道三维超声测量憩室体积更能反映PCSD临床症状,明显优于二维超声测量指标,可更好地应用于产后临床预测与评估。

    2020年11期 v.29 843-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4K]
    [阅读次数:193 ] |[下载次数:195 ] |[引用频次:11 ]

短篇论著

  • UM-UAE复发后子宫动脉血管网的数字化三维重建及意义

    徐玉静;欧阳振波;方龙江;吴振兰;宋会会;王鹤;曹玉梅;吕庆亮;刘萍;陈春林;

    目的:探讨数字化三维重建子宫肌瘤(UM)患者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后子宫肌瘤动脉血管网的方法和意义。方法:对UAE前行CTA扫描的64例UM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选取术后复发或症状无改善患者6例再次行CTA扫描,获取CT原始图像后利用Mimics10.01软件对子宫肌瘤动脉血管网进行数字化三维重建,并与术前重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比6例患者UAE手术前后的CTA数字化三维重建结果,根据肌瘤血供来源可分为三类:(1) 2例患者术前无卵巢动脉供血,术后卵巢动脉增粗并参与肌瘤供血,患者症状无改善,但肌瘤体积未增大,继续观察;(2) 1例患者手术前后UM的供血动脉均为子宫动脉,UM血管网无明显改变,考虑术中子宫动脉栓塞不完善,再次行UAE治疗;(3) 3例术前术后卵巢动脉均参与肌瘤供血,2例行肌瘤剔除,1例行全子宫切除。结论:卵巢动脉供血是UM-UAE后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若在UAE术中即发现卵巢动脉供血,则需考虑有术后复发可能。基于CTA的数字化三维重建可为UM-UAE复发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2020年11期 v.29 847-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2K]
    [阅读次数:236 ] |[下载次数:199 ] |[引用频次:4 ]
  • 宫内节育器对宫颈高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清除的影响

    章超;杨林青;韩辉;王云飞;徐静;

    目的:探讨宫内节育器(IUD)对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R-HPV)阳性患者病毒清除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3月4日至2017年6月4日检测的206例HRHPV阳性患者,其中使用IUD者53例,未使用IUD者153例。分析IUD使用情况与宫颈病变的临床资料。结果:HR-HPV感染者中其他类型(除外16、18型)感染者占绝大多数(IUD组79.25%,非IUD组73.20%)。IUD组患者HPV转阴40例(75.47%),非IUD组患者HPV转阴75例(49.02%),IUD组与非IUD组的HPV清除率差异显著(P<0.001)。IUD组患者复查HPV阳性率较非IUD组患者下降69%(OR=0.31,95%CI为0.15~0.63,P=0.0012)。结论:宫颈高危HPV阳性患者中使用IUD的HPV清除率明显高于未使用者,对于高危HPV感染女性,使用IUD显示出一定的保护效应。

    2020年11期 v.29 851-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阅读次数:162 ] |[下载次数:275 ] |[引用频次:6 ]
  • 高孕激素下促排卵方案与拮抗剂方案在卵巢高反应人群中的治疗效果比较

    莫莉菁;付伟平;朱琴;王丽萍;方春霞;

    目的:探讨高孕激素下促排卵(PPOS)方案与拮抗剂方案在卵巢高反应人群中的促排卵效果。方法:将2019年2月至2020年5月在嘉兴市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行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技术(IVF/ICSI)助孕的74例卵巢高反应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PPOS方案组(n=37)和拮抗剂方案组(n=37)。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促排卵效果及胚胎的实验室结局。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不孕年限、体重指数(BMI)、基础激素水平、窦卵泡计数(AFC)、抗苗勒氏管激素(AMH)水平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促性腺激素(Gn)用药天数、Gn用量、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孕酮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POS组中HCG注射日优势卵泡数(直径≥14mm)、E_2水平以及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均低于拮抗剂组[(15.11±6.02) vs (16.84±6.00),(18139.78±7999.46) pmol/L vs (20697.51±11011.20) pmol/L,5.41%vs 18.9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OS组中获卵数低于拮抗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65±6.71) vs (20.54±8.48),P=0.032]; PPOS组无一例早发促黄体生成素(LH)峰发生,拮抗剂组有7例(P=0.011)。两组的MII卵率、2PN受精数、2PN卵裂率、可移植胚胎数、优胚数、优胚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PPOS组的2PN受精率显著高于拮抗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PPOS方案在卵巢高反应患者中应用能较好地抑制早发LH峰,与拮抗剂方案相比能进一步降低OHSS的发生风险,且不影响卵母细胞的发育潜能和胚胎的质量。

    2020年11期 v.29 854-856+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阅读次数:191 ] |[下载次数:407 ] |[引用频次:5 ]
  • 孕中晚期口服替诺福韦和替比夫定阻断HBV DNA高载量孕妇母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

    白秀丽;陶承静;刘寿荣;张素英;胡健女;赵春;

    目的:评估替诺福韦或替比夫定阻断高载量HBV DNA孕妇HBV母婴传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将198例HBV感染孕妇分为替诺福韦组、替比夫定组。替诺福韦组:于孕24~28周,每日口服一次TDF 300mg,直至分娩;替比夫定组:于孕24~28周,每日口服一次LdT 600mg,直至分娩。定期检测孕产妇HBeAg、HBV-DNA、肝肾功能的变化及不良妊娠结局的情况。对新生儿进行主被动联合免疫,定期检查HBV-M、HBV-DNA情况及生长发育情况。结果:分娩时,替诺福韦组血清HBV DNA下降程度显著高于替比夫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P <0.05)。两组婴儿宫内感染率均为0%。两组产妇的孕期、分娩期及产后合并症、并发症,分娩方式,妊娠结局,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婴儿出生时及出生后1、3、7月生长发育指标(身高、体重、头围)及出生时合并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孕中晚期服用替诺福韦片能显著降低高载量HBV DNA孕妇血清HBV-DNA水平,有效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良好。

    2020年11期 v.29 857-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阅读次数:180 ] |[下载次数:245 ] |[引用频次:8 ]

综述

  • HPV疫苗对宫颈癌筛查的影响与启示

    杨旎;陈飞;沈铿;

    预防性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在过去十余年中已在多个国家应用,2016年以后被称为后疫苗时代,本篇综述阐述了HPV疫苗应用十余年后对世界产生的主要影响,包括其高效性,交叉保护、对人群免疫所起的作用,以及HPV疫苗应用后宫颈癌筛查指标发生的变化;后疫苗时代的到来对未来宫颈癌筛查策略产生的影响。鉴于我国近几年刚开始应用HPV疫苗,希望本文对我国HPV疫苗的应用及未来发展方向起到一定帮助。

    2020年11期 v.29 862-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阅读次数:174 ] |[下载次数:1334 ] |[引用频次:16 ]
  • 生物材料支架在宫腔粘连中的研究进展

    王文慧;冯定庆;凌斌;

    宫腔粘连是女性常见的子宫内膜疾病,导致育龄妇女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治疗方式以宫腔镜下粘连切除结合激素和防粘连支架预防再次粘连为主。随着组织医学工程的发展,天然及合成的生物材料支架除了具有物理屏障、搭载激素类药物的作用外,还能够搭载干细胞及其分泌物。并且凭借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等优异的性能在宫腔粘连的预防和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发展前景广阔。因此,本文现就生物材料支架在宫腔粘连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0年11期 v.29 865-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阅读次数:187 ] |[下载次数:952 ] |[引用频次:2 ]
  • 卵巢低预后的新标准——波塞冬

    廖海荣;姚军;李曼;

    目前,卵巢低反应(POR)的治疗对生殖医师仍具有挑战性。当前定义POR的标准对患者的特征描述不足,且没有为临床医生提供治疗管理的指南。2016年Alvi99i等制定了一种新颖的标准,即波塞冬标准(Patient-Oriented Strategies Encompassing Individualize D Oocyte Number,POSEIDON),旨在提供更细致、合理的分类,并指导医生管理此类患者。然而,其标准设定的准确性、诊断价值以及分层管理的利益均有待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验证。

    2020年11期 v.29 868-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2K]
    [阅读次数:188 ] |[下载次数:1428 ] |[引用频次:11 ]
  • 干燥综合征影响妊娠及其结局的研究进展

    易国祥;吴斌;

    干燥综合征(SS)是一种主要累及外分泌腺的自身免疫炎性疾病,对生育也有明确的影响。SS合并妊娠可引起子痫前期、胎膜早破甚至流产等,还可导致胎儿发育不良、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早产等风险。有限的文献提示SS与免疫性不孕无明显相关。本文综述SS诱发的异常妊娠及其对胎儿的影响,强调加强SS患者孕期管理的重要性。

    2020年11期 v.29 872-873+8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阅读次数:183 ] |[下载次数:854 ] |[引用频次:5 ]
  • 基于多普勒超声的sIUGR预后评价指标研究现状与展望

    张晗;魏瑗;赵扬玉;

    多普勒超声可以从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角度反映胎儿结构及生长发育情况,已成为国内外诊断、检测及预测s IUGR预后的最主要手段。通过文献综述,简要总结了基于多普勒超声的s IUGR分型及预后特征,阐述了适用于单绒毛膜双胎s IUGR的预后评价指标。结合以往研究和临床实践,提出了该领域未来值得关注的几个方向。

    2020年11期 v.29 874-8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阅读次数:212 ] |[下载次数:276 ] |[引用频次:0 ]

病例报告

  • 卵巢交界性肿瘤术后行体外受精无透明带胚胎培养成功妊娠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柏明珠;陈威;孙健;吴煜;丰有吉;张箴波;

    <正>1病例简介患者,女,31岁,2016年(28岁)曾因左侧卵巢肿瘤行左侧附件切除术,术后病理示:左侧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伴局部上皮内癌,附壁结节成分为内胚肉瘤,肉瘤成分为非分化肉瘤。2018年患者右侧输卵管异位妊娠破裂,行腹腔镜右侧输卵管切除术+盆腔粘连松解术。患者既往甲亢病史,口服丙硫氧嘧啶治疗中,随访甲状腺功能正常。2019年因不孕就诊于我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14岁4~5天/28~30天,

    2020年11期 v.29 878-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4K]
    [阅读次数:205 ] |[下载次数:185 ] |[引用频次:3 ]

  • 深切缅怀邵敬於教授

    <正>我国著名的妇产科学专家,女性生殖内分泌开拓者之一,原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院长邵敬於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10月12日晚7时22分在上海辞世,享年85岁。邵敬於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1935年3月6日出生于江苏无锡。1966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获硕士学位。毕业后,先后在上海第一医学院妇产科医院(现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华山医院、中山医院工作。

    2020年11期 v.29 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5K]
    [阅读次数:98 ]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