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宇婷;胡林萍;鞠宝辉;袁卫平;程涛;郝权;
目的:初步探索定量多基因荧光原位杂交技术(QM-FISH)在卵巢癌基因组不稳定性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缺口平移法,制作出Spectrum Green:c-myc,Pro-moFluor-555:Rb1,PromoFluor-590:Chk2,HyPer5:p53,PromoFluor-415:BRCA1五色荧光探针。采集卵巢癌腹水标本制片后固定细胞并进行QM-FISH检测。测量平均荧光信号强度、背景信号强度及荧光信号分裂率。结果:Spectrum Green、Cy3 v1(PromoFluor-555)、TexasRed(PromoFluor-590)、Zeiss CY5 Custom(HyPer5)、Zeiss(PF415)滤光片下观察,QM-FISH荧光信号/背景信号比值分别为12.8±0.2,8.8±0.4,3.8±0.5,5.0±0.4,9.0±0.2。荧光信号分裂率分别为(8.5±1.6)%,(12.4±1.4)%,(15.3±2.6)%,(14.4±2.2)%,(11.9±2.4)%。结论:QM-FISH技术可以成功应用于卵巢癌的研究,是研究卵巢癌基因组不稳定性、确认肿瘤标本特异性等位基因失衡极其有效的工具。
2013年02期 v.22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4 ] |[引用频次:1 ] - 曲丹妮;李媛;张震宇;詹启敏;
目的:探讨中心体蛋白Nlp是否促进卵巢癌细胞增殖、黏附与侵袭。方法:利用转染技术构建Nlp高表达的卵巢癌SKOV3细胞系,采用MTT法、肿瘤细胞黏附、跨膜迁移分析和平板集落形成率检测,比较SKOV3、SKOV3/GFP和SKOV3/Nlp细胞系在增殖、黏附与侵袭能力方面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细胞相比,SKOV3/Nlp细胞的生长加快,SKOV3/Nlp细胞克隆形成率显著上升(P<0.05)。SKOV3/Nlp细胞在30min及60min时黏附率均显著大于SKOV3/GFP及SKOV3细胞(P<0.01)。SKOV3/Nlp、SKOV3/GFP、SKOV3细胞迁移至膜下的数目分别为:640±69,316±25,314±37。与SKOV3/GFP、SK-OV3细胞相比,SKOV3/Nlp细胞的迁移能力显著增强(P<0.05)。结论:当Nlp表达增高后,会导致肿瘤细胞的增殖、黏附、侵袭等恶性表型增加,提示Nlp具有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生物学作用。
2013年02期 v.22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2 ] |[引用频次:0 ] - 王秋芳;朱士娜;刘晖;戴红英;
目的:研究Toll样受体4(TLR4)和β-Ⅲ微管蛋白(β-tubulinⅢ)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探讨这两种因子与上皮性卵巢癌紫杉醇耐药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0例上皮性卵巢癌(化疗敏感组、耐药组各25例)及1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TLR4和β-Ⅲ微管蛋白的表达。结果:50例卵巢癌组织中TLR4和β-Ⅲ微管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和6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0%和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耐药组中TLR4、β-Ⅲ微管蛋白阳性率分别为80%和80%,显著高于敏感组(44%和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LR4与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FIGO病理分期有关(P<0.05)。β-Ⅲ微管蛋白与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TLR4和β-Ⅲ微管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286,P<0.05)。结论:TLR4和β-Ⅲ微管蛋白与上皮性卵巢癌化疗耐药密切相关,可预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化疗敏感性。
2013年02期 v.22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4 ] |[引用频次:4 ] - 徐伟;张岚;施薇;
目的:构建靶向骨桥蛋白(OPN)的shRNA表达载体,通过RNA干扰(RNAi)下调OPN在卵巢癌细胞HO-8910PM中的表达,观察对卵巢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探索卵巢癌基因治疗新途径。方法:将人OPN两条shRNA表达序列克隆到pSilenc-er3.1-H1neo质粒的黏性末端,并对重组质粒进行酶切及序列鉴定。将构建好的重组质粒转染入对数生长期高转移性人卵巢癌细胞株HO-8910PM,Western blot法分析转染后卵巢癌细胞OPN蛋白表达情况,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的侵袭、迁移情况。结果:OPN-shRNA表达载体克隆构建成功,插入片段测序结果与合成的shRNA结果一致。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卵巢癌细胞HO-8910PM转染OPN-shRNA表达载体后,OPN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卵巢癌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亦显著降低(P<0.05)。结论:靶向OPN的shRNA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可抑制高转移性卵巢癌细胞株OPN表达,并降低细胞侵袭、迁移能力,为研究降低卵巢癌OPN表达对发挥抗肿瘤效应打下基础。
2013年02期 v.22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5 ] |[引用频次:0 ] - 徐国才;相媛媛;张莘;林仲秋;张丙忠;
目的:用大剂量冲击诱导法建立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株SKOV3/DDP。通过检测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在SKOV3/DDP细胞株中的表达,以探讨顺铂耐药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顺铂20μg/ml,反复间歇24h冲击诱导法建立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株SKOV3/DDP,验证其耐药指数(RI)及生物学指标。Western blot法检测SKOV3/DDP、SK-OV3细胞中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p-Akt、mTOR、p70S6K的表达。结果:(1)SKOV3/DDP细胞耐药指数(RI)为3.079,较SKOV3细胞升高约3倍;(2)SKOV3/DDP细胞的生长速度较SKOV3细胞明显减慢;SKOV3/DDP与SKOV3的G0~G1期细胞所占比例分别为59.02%,44.32%,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29),其中前者出现G0~G1期阻滞;(3)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①无顺铂作用下,SKOV3/DDP与SKOV3细胞相比,p-Akt蛋白水平升高,mTOR、p70S6K水平下降。②30μg/ml顺铂作用后,p-Akt蛋白表达水平在SKOV3细胞中显著升高,而在SKOV3/DDP细胞中变化不明显;p-mTOR蛋白水平在两者中均有上调趋势,但在SKOV3/DDP细胞中变化较显著;p70S6K蛋白水平亦在两者中均有上调趋势,但趋势不显著,SKOV3/DDP细胞的总体水平低于SKOV3细胞。结论:大剂量冲击诱导方式可以成功建立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株SKOV3/DDP;Akt/mTOR通路与顺铂耐药细胞株形成有关。
2013年02期 v.22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34 ] |[引用频次:7 ] - 王宇全;尹利荣;郭蕊萌;
目的:通过标记滞留细胞(LRCs)技术检测证实异位子宫内膜干细胞的存在及其在病灶内的分布情况;初步探讨抗雌激素治疗对异位子宫内膜干细胞的影响,寻找内异症高复发率的原因。方法:将64只裸鼠分成3组:对照组16只,建立内异症裸鼠模型前24h开始腹腔注射NS 50μl/(只.次),2次/d,共5d;未去势组及去势组各24只,建模前24h开始腹腔注射25μg/μl 5-溴脱氧尿苷(BrdU),2μl/g,2次/d,共5d,去势组于末次注射后1w去势。造模后裸鼠均雌激素刺激5d。3组裸鼠均于于末次注射后4h,1w,3w,5w,6w,7w,8w,9w进行探查,对照组每次处死2只裸鼠,其余2组每次处死3只裸鼠。免疫组化法检测每个时间点的BrdU标记率。结果:BrdU标记未对造模结果产生不良影响。对照组各时间点均未见BrdU标记阳性细胞。未去势组的腺上皮和间质的BrdU初始最大标记率分别为(69.89±0.78)%和(73.27±1.06)%,第6w和8w时分别约有(2.07±0.19)%和(4.63±0.72)%仍保留标记,分别为腺上皮和间质LRCs,分别于第7w和9w时衰减至0。腺上皮和间质LRCs多位于异位内膜与所种植的裸鼠组织的交界处,约50%的间质LRCs临近血管和腺体。去势治疗可显著减小异位病灶的体积,但对LRCs的数量无明显影响。去势组与未去势组的腺上皮、间质标记率在各个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LRCs技术可以成功标记异位子宫内膜干细胞,异位病灶中存在腺上皮和间质两种LRCs,抗雌激素治疗并不能清除LRCs。干细胞的持续存在可能在内异症的复发机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2013年02期 v.22 106-11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37 ] |[引用频次:6 ] - 白小英;金平;
目的:研究富含亮氨酸的α-2-糖蛋白1(LRG1)和糖链抗原125(CA125)在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探讨联合检测LRG1、CA125对上皮性卵巢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和化学发光法检测40例上皮性卵巢癌、20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及17例健康妇女血清中LRG1和CA125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比较单独检测LRG1、CA125与两者联合检测诊断上皮性卵巢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卵巢癌组血清中的LRG1、CA125水平明显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良性肿瘤组和正常对照组则无明显差异(P>0.05)。卵巢癌组患者血清中的LRG1水平与临床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联合检测LRG1、CA12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显著大于单独检测CA125(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LRG1及CA125水平可提高上皮性卵巢癌的早期诊断率,LRG1可能作为上皮性卵巢癌早期诊断潜在的生物学标记。
2013年02期 v.22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0 ] |[引用频次:18 ] - 欧亚梦兰;李力;张洁清;韦玉鸾;高琨;
目的:研究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人类染色体端粒酶(hTERC)基因和C-MYC基因、醋酸/碘染色肉眼观察法(VIA/VILI)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以期得到更有效的筛查方案;同时探讨hTERC基因和C-MYC基因的异常扩增对于宫颈病变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11月至2011年7月在我院行机会性宫颈癌筛查的患者1010例,分为25~34岁、35~44岁、45~54岁、55~64岁4个年龄组。患者均进行TCT、HPV、TERC基因、C-MYC基因、VIA/VILI肉眼观察法检测。以组织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评价5种筛查方法单独或联合应用时诊断宫颈上皮高级别病变(≥CINⅡ)的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正确率、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比较分析在不同年龄组中5种筛查方法诊断≥CINⅡ的准确性。采用SAS8.0软件包构建联合诊断模型,对TCT、HPV采用串、并联组合方法,比较分析所得方案诊断≥CINⅡ的准确性。结果:(1)TCT、HPV、TERC基因、C-MYC基因、VIA/VILI肉眼观察法单独筛查≥CINⅡ病变时,TCT阳性似然比较大而阴性似然比较小,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80.9%,98.0%;(2)TCT在45~54岁年龄组阳性似然比较大,35~44岁组阴性似然比较小;HPV在55~64岁年龄组中阳性似然比较大,25~34岁组阴性似然比较小;TERC基因在35~44岁年龄组中阳性似然比较大而阴性似然比较小;C-MYC基因在35~44岁年龄组中阳性似然比较大,在55~65岁年龄组中阴性似然比较小;VIA/VILI肉眼观察法在25~34岁年龄组中阳性似然比较大而阴性似然比较小。(3)联合筛查诊断模型为Logit(P)=5.757-4.055×TCT-3.724×HPV。TCT和HPV检测组合方案中,TCT并联HPV筛查方法优于TCT初筛HPV分流方法和HPV初筛TCT分流方法(AUCTCT并联HPV=0.956;AUCTCT初筛HPV分流=0.891;AUCHPV初筛TCT分流=0.764)。结论:5种筛查方法中TCT诊断宫颈上皮高级别病变的准确性高,但易受取样和阅片水平的影响;VIA/VILI在各年龄层筛查效果不同,不推荐用于绝经期及围绝经期妇女。hTERC基因和C-MYC基因在各年龄组都有较高的特异度,能避免筛查者的过度治疗。TCT与HPV联合检查敏感度高。
2013年02期 v.22 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0 ] |[引用频次:8 ] - 黄晨;赵群;吴玉梅;
目的:研究微RNAs(miRNAs)差异表达与宫颈癌淋巴转移的关系,寻找早期预测淋巴转移的分子标志物及判断患者预后的指标,探讨宫颈癌淋巴转移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安捷伦(Agilent)Human miRNAs V16.0基因芯片检测宫颈癌淋巴转移组与非淋巴转移组的差异表达miRNAs基因,筛选宫颈癌淋巴转移相关miRNAs,并采用实时荧光PCR技术(Real-time PCR)验证芯片结果的准确性,用生物信息学法分析其作用靶点。结果:宫颈癌淋巴转移组中,共筛选出3个显著下调的miRNAs(P<0.05):hsa-miR-31、hsa-miR-31*、hsa-let-7d。其中,hsa-miR-31是宫颈癌淋巴转移组下调最显著的miRNAs。实时荧光PCR验证结果与芯片结果基本吻合。结论:hsa-miR-31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迁移,在淋巴转移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下调,它可能成为宫颈癌淋巴转移的分子标志物及治疗靶点。
2013年02期 v.22 12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6 ] |[引用频次:3 ] - 刘跃洋;刘婷;包香香;何淼龙;李玲;杨兴升;
目的:探讨EZH2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20例正常宫颈组织、2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101例宫颈癌中EZH2、Ki-67蛋白的表达,并分析EZH2与Ki-67、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EZH2在正常宫颈组织、CIN、宫颈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2/20)、60%(12/20)、68.3%(69/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蛋白在正常宫颈组织、CIN、宫颈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20)、50%(10/20)、57.4%(58/101),且与EZH2表达呈正相关(r=0.440,P<0.05)。EZH2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间质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均<0.05)。在宫颈癌患者中,EZH2阳性组较阴性组平均生存时间明显缩短(42.3个月vs 52.3个月,P=0.003)。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ZH2是宫颈癌的独立预后因素(RR:1.595,95%CI:1.188~2.827,P=0.044)。结论:EZH2异常表达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密切相关,提示EZH2可能成为预测肿瘤预后的标记物及潜在分子治疗靶点。
2013年02期 v.22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6 ] |[引用频次:5 ] - 乔玉环;胡冬梅;郭瑞霞;葛新;马秀英;雷佳;
目的:通过建立裸鼠子宫内膜癌移植瘤模型,观察G蛋白偶联受体抑制剂百日咳毒素(PTX)对子宫内膜癌移植瘤细胞凋亡及对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中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子宫内膜癌HEC-1A、Ishikawa细胞系,分别接种于28只裸鼠右背部皮下,建立裸鼠子宫内膜癌移植瘤模型,每个细胞系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实验组(腹腔注射PTX),绘制肿瘤生长曲线,计算移植瘤的体积、抑瘤率等。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移植瘤组织的病理学特点,Tunel技术检测移植瘤组织中细胞凋亡的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Akt的表达。结果:(1)PTX均能有效抑制HEC-1A、Ishikawa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抑瘤率分别为38.74%、33.21%。(2)HE染色显示,实验组细胞异型性、核浆比相对较小;Tunel染色显示,HEC-1A、Ishikawa细胞系实验组细胞凋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3)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PTX能降低p-Akt的表达,HEC-1A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Ishikawa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X可能通过抑制GPR30及其介导的PI3K/Akt通路,抑制子宫内膜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促进其凋亡。
2013年02期 v.22 13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2 ] |[引用频次:2 ] - 邓柳枝;叶青剑;李小毛;
目的:探讨孕酮或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Progesterone-IUS或LNG-IUS)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方案、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12年6月国内外杂志公开发表的Progesterone-IUS或LNG-IUS与子宫内膜癌相关的个案报道共41例。分析单用Progesterone-IUS,LNG-IUS及LNG-IUS联合口服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有效率、安全性。结果:Progesterone-IUS治疗的12例G1ⅠA期子宫内膜癌病例,6个月后治疗有效率为63.6%,12个月时有效率为75%。LNG-IUS治疗的24例病例中,13例单用LNG-IUS,治疗有效率38.5%;LNG-IUS联合口服孕激素11例,有效率为81.8%;13例年龄<40岁,治疗有效率76.9%;11例≥40岁,有效率36.4%。结论:单用Progesterone-IUS或LNG-IUS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有一定疗效,LNG-IUS联合口服孕激素可提高有效率,但存在风险。
2013年02期 v.22 135-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6 ] |[引用频次:21 ] - 崔建营;赵梅;梁明;孙伟;王静;
目的:通过检测Ⅲ~Ⅳ期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不孕患者手术前后血清CA125水平,探讨CA125水平在预测患者术后妊娠结局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济阳县人民医院共收治72例Ⅲ~Ⅳ期EMs不孕患者。检测并比较了妊娠组与妊娠失败组术前术后血清CA125水平,用ROC曲线判断CA125对EMs不孕患者术后2年内妊娠的预测价值,并分析其与生育指数的相关性。结果:术后1个月患者血清CA125水平预测价值明显,且CA125水平与EMs生育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妊娠组与妊娠失败组治疗前血清CA125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个月CA125水平则差异显著(P<0.05)。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术前及术后1个月血清CA125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术后1个月血清CA125水平可预测EMs患者妊娠结局,CA125值>22kU/L提示妊娠结局不良,但不能预测复发。
2013年02期 v.22 139-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36 ] |[引用频次:14 ] - 韩姹;高晓丽;董胜雯;王纯;牛秀敏;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妊娠结局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95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产科收治的118例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肺动脉收缩压分为轻度组59例(30~49mmHg),中度组38例(50~79mmHg),重度组21例(≥80mmHg),比较各组肺动脉高压病因、心功能级别、终止妊娠孕周和方式及母儿结局。结果:(1)118例患者病因以先天性心脏病和风湿性心脏病为主,分别占58%和19%,肺动脉高压的程度与患者心功能分级呈显著正相关(P<0.01);(2)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主,占74.6%,阴道分娩率9.3%,足月分娩率55.9%,早产发生率28.0%,医源性流产16.1%,孕妇死亡率3.4%。重度组的早产发生率、医源性流产发生率、小于胎龄儿、新生儿窒息率、孕妇及新生儿死亡率均高于轻度组(P<0.05),3组剖宫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281);(3)中度组1例患者死于充血性心力衰竭;重度组3例患者死亡,其中2例死于肺栓塞,1例死于心力衰竭。结论: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肺动脉压力越高,围生结局越差。重度患者妊娠可危及母婴健康和生命,不宜妊娠;轻度和强烈要求妊娠的中度患者应加强孕期监护和管理。围生期常规应用抗凝药和新型肺血管扩张剂可改善母婴预后;妊娠终止方式以剖宫产为宜。
2013年02期 v.22 142-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3 ] |[引用频次: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