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陈瑜;陈洁;温坚;陈廷美;毛旭琴;周乙华;胡娅莉;
目的:调查实际应用中免疫预防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能否减少HBV母婴感染。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镇江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224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以及250例儿童,结合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记录母亲孕期HBIG使用情况、子女出生后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资料,并采血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及谷丙转氨酶(ALT)。其中69例儿童出生后免疫预防前采外周血检测HBV血清标志物。结果:250例HBsAg阳性孕妇的子女随访时年龄(3.3±1.6)岁,出生时检测HBV标志物的69例中,4例HB-sAg阳性,其中2例随访时HBsAg仍阳性,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也阳性,说明慢性感染,另外2例HBsAg转阴;1例出生时HBsAg阴性,但随访时转为阳性。另1例出生时未检测,随访时HBsAg阳性。因此共4例(1.6%)慢性感染HBV,其母亲均为HBeAg阳性。4例感染儿童中,2例出生时未注射HBIG,且未正规接种疫苗。随访的224例母亲中,215例明确孕期使用HBIG的情况;76例子女的母亲孕期注射了HBIG,1例(1.3%)HBsAg阳性,142例子女的139例母亲孕期未使用HBIG,3例(2.1%)HBsAg阳性(P>0.05)。结论:HBsAg阳性孕妇的子女经正规免疫预防后,HBV母婴阻断效果良好,部分预防失败是由于未实施正规预防。新生儿出生时HBV血清标志物不能作为诊断是否感染HBV的指标。孕晚期使用HBIG对阻断母婴感染无效。
2013年01期 v.22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64 ] |[引用频次:39 ] - 徐陈瑜;陈洁;温坚;陈廷美;毛旭琴;周乙华;胡娅莉;
目的:调查实际应用中免疫预防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能否减少HBV母婴感染。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镇江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224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以及250例儿童,结合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记录母亲孕期HBIG使用情况、子女出生后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资料,并采血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及谷丙转氨酶(ALT)。其中69例儿童出生后免疫预防前采外周血检测HBV血清标志物。结果:250例HBsAg阳性孕妇的子女随访时年龄(3.3±1.6)岁,出生时检测HBV标志物的69例中,4例HB-sAg阳性,其中2例随访时HBsAg仍阳性,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也阳性,说明慢性感染,另外2例HBsAg转阴;1例出生时HBsAg阴性,但随访时转为阳性。另1例出生时未检测,随访时HBsAg阳性。因此共4例(1.6%)慢性感染HBV,其母亲均为HBeAg阳性。4例感染儿童中,2例出生时未注射HBIG,且未正规接种疫苗。随访的224例母亲中,215例明确孕期使用HBIG的情况;76例子女的母亲孕期注射了HBIG,1例(1.3%)HBsAg阳性,142例子女的139例母亲孕期未使用HBIG,3例(2.1%)HBsAg阳性(P>0.05)。结论:HBsAg阳性孕妇的子女经正规免疫预防后,HBV母婴阻断效果良好,部分预防失败是由于未实施正规预防。新生儿出生时HBV血清标志物不能作为诊断是否感染HBV的指标。孕晚期使用HBIG对阻断母婴感染无效。
2013年01期 v.22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64 ] |[引用频次:39 ] - 徐陈瑜;陈洁;温坚;陈廷美;毛旭琴;周乙华;胡娅莉;
目的:调查实际应用中免疫预防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能否减少HBV母婴感染。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镇江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224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以及250例儿童,结合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记录母亲孕期HBIG使用情况、子女出生后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资料,并采血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及谷丙转氨酶(ALT)。其中69例儿童出生后免疫预防前采外周血检测HBV血清标志物。结果:250例HBsAg阳性孕妇的子女随访时年龄(3.3±1.6)岁,出生时检测HBV标志物的69例中,4例HB-sAg阳性,其中2例随访时HBsAg仍阳性,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也阳性,说明慢性感染,另外2例HBsAg转阴;1例出生时HBsAg阴性,但随访时转为阳性。另1例出生时未检测,随访时HBsAg阳性。因此共4例(1.6%)慢性感染HBV,其母亲均为HBeAg阳性。4例感染儿童中,2例出生时未注射HBIG,且未正规接种疫苗。随访的224例母亲中,215例明确孕期使用HBIG的情况;76例子女的母亲孕期注射了HBIG,1例(1.3%)HBsAg阳性,142例子女的139例母亲孕期未使用HBIG,3例(2.1%)HBsAg阳性(P>0.05)。结论:HBsAg阳性孕妇的子女经正规免疫预防后,HBV母婴阻断效果良好,部分预防失败是由于未实施正规预防。新生儿出生时HBV血清标志物不能作为诊断是否感染HBV的指标。孕晚期使用HBIG对阻断母婴感染无效。
2013年01期 v.22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64 ] |[引用频次:39 ] - 朱亚飞;张振东;高国兰;
目的:通过检测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TREM-1)在人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转移的相关性,探讨其参与调控肿瘤相关性炎症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2010年10至2011年10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卵巢癌患者30例与卵巢良性肿瘤患者20例。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TREM-1在卵巢癌和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用CD163标记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用D2-40标记微淋巴管,计算微淋巴管密度(LMVD)。分析TREM-1表达与卵巢癌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结果:卵巢癌组织中TREM-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100%,强阳性表达率为70%(21/30),阳性率显著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的10.0%(2/20)(χ2=42.19,P=0.000)。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中TREM-1和CD163很少表达。TREM-1定位于TAMs。TREM-1表达强度与淋巴转移存在相关性(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示,TREM-1评分是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09)。结论:TREM-1表达于卵巢癌组织的TAMs,其调控的炎症可能在促进卵巢癌淋巴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2013年01期 v.22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4 ] |[引用频次:4 ] - 朱亚飞;张振东;高国兰;
目的:通过检测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TREM-1)在人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转移的相关性,探讨其参与调控肿瘤相关性炎症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2010年10至2011年10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卵巢癌患者30例与卵巢良性肿瘤患者20例。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TREM-1在卵巢癌和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用CD163标记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用D2-40标记微淋巴管,计算微淋巴管密度(LMVD)。分析TREM-1表达与卵巢癌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结果:卵巢癌组织中TREM-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100%,强阳性表达率为70%(21/30),阳性率显著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的10.0%(2/20)(χ2=42.19,P=0.000)。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中TREM-1和CD163很少表达。TREM-1定位于TAMs。TREM-1表达强度与淋巴转移存在相关性(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示,TREM-1评分是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09)。结论:TREM-1表达于卵巢癌组织的TAMs,其调控的炎症可能在促进卵巢癌淋巴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2013年01期 v.22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4 ] |[引用频次:4 ] - 朱亚飞;张振东;高国兰;
目的:通过检测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TREM-1)在人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转移的相关性,探讨其参与调控肿瘤相关性炎症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2010年10至2011年10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卵巢癌患者30例与卵巢良性肿瘤患者20例。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TREM-1在卵巢癌和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用CD163标记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用D2-40标记微淋巴管,计算微淋巴管密度(LMVD)。分析TREM-1表达与卵巢癌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结果:卵巢癌组织中TREM-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100%,强阳性表达率为70%(21/30),阳性率显著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的10.0%(2/20)(χ2=42.19,P=0.000)。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中TREM-1和CD163很少表达。TREM-1定位于TAMs。TREM-1表达强度与淋巴转移存在相关性(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示,TREM-1评分是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09)。结论:TREM-1表达于卵巢癌组织的TAMs,其调控的炎症可能在促进卵巢癌淋巴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2013年01期 v.22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4 ] |[引用频次:4 ] - 张程玲;李金科;张程珑;何海宁;吴钊;谢灵遐;胡丽娜;
目的:研究分化抑制因子-1(Id-1)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微血管密度(MVD)在宫颈组织癌变中的相关性,探讨Id-1在宫颈癌血管形成中的机理。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0例宫颈癌石蜡标本中Id-1、VEGF及CD34的表达;用CD34标记肿瘤微血管,计算MVD。结果:宫颈癌组织中Id-1、VEGF及MVD均呈高表达,且均与临床FIGO分期进展具有相关性(P<0.05)。宫颈癌组织中三者的表达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0.01),Id-1与VEGF、Id-1与MVD的spearman相关系数(Ra)分别为0.43,0.48。结论:宫颈癌组织中Id-1与VEGF、MVD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Id-1可能是通过促进肿瘤微血管生成的机制参与宫颈癌的发生。
2013年01期 v.22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14 ] - 张程玲;李金科;张程珑;何海宁;吴钊;谢灵遐;胡丽娜;
目的:研究分化抑制因子-1(Id-1)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微血管密度(MVD)在宫颈组织癌变中的相关性,探讨Id-1在宫颈癌血管形成中的机理。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0例宫颈癌石蜡标本中Id-1、VEGF及CD34的表达;用CD34标记肿瘤微血管,计算MVD。结果:宫颈癌组织中Id-1、VEGF及MVD均呈高表达,且均与临床FIGO分期进展具有相关性(P<0.05)。宫颈癌组织中三者的表达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0.01),Id-1与VEGF、Id-1与MVD的spearman相关系数(Ra)分别为0.43,0.48。结论:宫颈癌组织中Id-1与VEGF、MVD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Id-1可能是通过促进肿瘤微血管生成的机制参与宫颈癌的发生。
2013年01期 v.22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14 ] - 张程玲;李金科;张程珑;何海宁;吴钊;谢灵遐;胡丽娜;
目的:研究分化抑制因子-1(Id-1)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微血管密度(MVD)在宫颈组织癌变中的相关性,探讨Id-1在宫颈癌血管形成中的机理。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0例宫颈癌石蜡标本中Id-1、VEGF及CD34的表达;用CD34标记肿瘤微血管,计算MVD。结果:宫颈癌组织中Id-1、VEGF及MVD均呈高表达,且均与临床FIGO分期进展具有相关性(P<0.05)。宫颈癌组织中三者的表达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0.01),Id-1与VEGF、Id-1与MVD的spearman相关系数(Ra)分别为0.43,0.48。结论:宫颈癌组织中Id-1与VEGF、MVD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Id-1可能是通过促进肿瘤微血管生成的机制参与宫颈癌的发生。
2013年01期 v.22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14 ] - 乔玉环;马秀英;郭瑞霞;李留霞;葛新;胡冬梅;张燕彩;
目的:探讨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GPER)抑制剂百日咳毒素(PTX)对17β-雌二醇(E2)作用下子宫内膜癌系ER阳性的Ishikawa及ER低表达的HEC-1A的细胞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初步探讨阻断GPER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对数生长的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加任何试剂)、阴性对照组(加10-6mol/L E2)和实验组(10-6mol/L E2+PTX)。应用四甲基亚唑蓝(MTT)法、流式细胞术观察PTX对E2作用下的子宫内膜癌的细胞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1)随着E2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在490nm处光密度值增大。E2对Ishikawa细胞具有促增殖作用,且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P均<0.001),而对HEC-1A的细胞增殖作用不显著(P=0.393),各浓度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37)。不同浓度E2作用48h后,Ishikawa细胞G0~G1期比例减少(P=0.001),S期比例增多(P=0.002),HEC-1A变化不显著。(2)随着PTX浓度增加及时间延长,两种细胞增殖能力逐渐下降并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P均<0.001);不同浓度PTX作用48h后,两种细胞的凋亡率、G0~G1比例均升高(P<0.001,P<0.05),S期比例在Ishikawa细胞无显著变化,在HEC-1A细胞降低,G2~M期比例在Ishikawa细胞降低,在HEC-1A细胞无显著变化。结论:PTX可以抑制E2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促增殖作用,促使其发生凋亡,抑制细胞周期进展。GPER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可能成为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新靶点。
2013年01期 v.22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8 ] |[引用频次:3 ] - 乔玉环;马秀英;郭瑞霞;李留霞;葛新;胡冬梅;张燕彩;
目的:探讨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GPER)抑制剂百日咳毒素(PTX)对17β-雌二醇(E2)作用下子宫内膜癌系ER阳性的Ishikawa及ER低表达的HEC-1A的细胞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初步探讨阻断GPER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对数生长的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加任何试剂)、阴性对照组(加10-6mol/L E2)和实验组(10-6mol/L E2+PTX)。应用四甲基亚唑蓝(MTT)法、流式细胞术观察PTX对E2作用下的子宫内膜癌的细胞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1)随着E2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在490nm处光密度值增大。E2对Ishikawa细胞具有促增殖作用,且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P均<0.001),而对HEC-1A的细胞增殖作用不显著(P=0.393),各浓度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37)。不同浓度E2作用48h后,Ishikawa细胞G0~G1期比例减少(P=0.001),S期比例增多(P=0.002),HEC-1A变化不显著。(2)随着PTX浓度增加及时间延长,两种细胞增殖能力逐渐下降并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P均<0.001);不同浓度PTX作用48h后,两种细胞的凋亡率、G0~G1比例均升高(P<0.001,P<0.05),S期比例在Ishikawa细胞无显著变化,在HEC-1A细胞降低,G2~M期比例在Ishikawa细胞降低,在HEC-1A细胞无显著变化。结论:PTX可以抑制E2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促增殖作用,促使其发生凋亡,抑制细胞周期进展。GPER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可能成为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新靶点。
2013年01期 v.22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8 ] |[引用频次:3 ] - 乔玉环;马秀英;郭瑞霞;李留霞;葛新;胡冬梅;张燕彩;
目的:探讨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GPER)抑制剂百日咳毒素(PTX)对17β-雌二醇(E2)作用下子宫内膜癌系ER阳性的Ishikawa及ER低表达的HEC-1A的细胞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初步探讨阻断GPER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对数生长的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加任何试剂)、阴性对照组(加10-6mol/L E2)和实验组(10-6mol/L E2+PTX)。应用四甲基亚唑蓝(MTT)法、流式细胞术观察PTX对E2作用下的子宫内膜癌的细胞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1)随着E2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在490nm处光密度值增大。E2对Ishikawa细胞具有促增殖作用,且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P均<0.001),而对HEC-1A的细胞增殖作用不显著(P=0.393),各浓度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37)。不同浓度E2作用48h后,Ishikawa细胞G0~G1期比例减少(P=0.001),S期比例增多(P=0.002),HEC-1A变化不显著。(2)随着PTX浓度增加及时间延长,两种细胞增殖能力逐渐下降并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P均<0.001);不同浓度PTX作用48h后,两种细胞的凋亡率、G0~G1比例均升高(P<0.001,P<0.05),S期比例在Ishikawa细胞无显著变化,在HEC-1A细胞降低,G2~M期比例在Ishikawa细胞降低,在HEC-1A细胞无显著变化。结论:PTX可以抑制E2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促增殖作用,促使其发生凋亡,抑制细胞周期进展。GPER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可能成为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新靶点。
2013年01期 v.22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8 ] |[引用频次:3 ] - 孟曦龙;杜雪;岳天孚;
目的:分析子宫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APA)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宫腔镜对其诊断和治疗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2012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15例APA患者的临床诊疗情况及结局。结果:15例患者中10例合并高血压和(或)糖尿病,1例肥胖,1例不孕。6例绝经患者中3例血清雌激素水平升高。宫腔镜下9例患者瘤体表面伴粗大血管;5例周围子宫内膜不均质增厚,2例萎缩,8例子宫内膜未见异常。15例中11例行宫腔镜下赘生物切除术+子宫内膜切除术,2例行宫腔镜下赘生物切除术,2例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随访2~84个月,患者均无复发。结论:宫腔镜下赘生物切除加子宫内膜切除术,是保守治疗APA的有效方法。APA多发生于绝经前妇女,应根据患者有无生育要求及是否保留子宫进行个体化治疗。
2013年01期 v.22 17-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0 ] |[引用频次:11 ] - 孟曦龙;杜雪;岳天孚;
目的:分析子宫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APA)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宫腔镜对其诊断和治疗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2012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15例APA患者的临床诊疗情况及结局。结果:15例患者中10例合并高血压和(或)糖尿病,1例肥胖,1例不孕。6例绝经患者中3例血清雌激素水平升高。宫腔镜下9例患者瘤体表面伴粗大血管;5例周围子宫内膜不均质增厚,2例萎缩,8例子宫内膜未见异常。15例中11例行宫腔镜下赘生物切除术+子宫内膜切除术,2例行宫腔镜下赘生物切除术,2例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随访2~84个月,患者均无复发。结论:宫腔镜下赘生物切除加子宫内膜切除术,是保守治疗APA的有效方法。APA多发生于绝经前妇女,应根据患者有无生育要求及是否保留子宫进行个体化治疗。
2013年01期 v.22 17-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0 ] |[引用频次:11 ] - 孟曦龙;杜雪;岳天孚;
目的:分析子宫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APA)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宫腔镜对其诊断和治疗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2012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15例APA患者的临床诊疗情况及结局。结果:15例患者中10例合并高血压和(或)糖尿病,1例肥胖,1例不孕。6例绝经患者中3例血清雌激素水平升高。宫腔镜下9例患者瘤体表面伴粗大血管;5例周围子宫内膜不均质增厚,2例萎缩,8例子宫内膜未见异常。15例中11例行宫腔镜下赘生物切除术+子宫内膜切除术,2例行宫腔镜下赘生物切除术,2例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随访2~84个月,患者均无复发。结论:宫腔镜下赘生物切除加子宫内膜切除术,是保守治疗APA的有效方法。APA多发生于绝经前妇女,应根据患者有无生育要求及是否保留子宫进行个体化治疗。
2013年01期 v.22 17-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0 ] |[引用频次:11 ] - 卫晓娟;吴小华;周楠;郭清;杨旭;张丁丁;
目的:通过沉默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的核心蛋白β-catenin,探讨顺铂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为卵巢癌的耐药逆转提供新思路。方法:用包含β-catenin基因特异RNA序列的慢病毒转染人卵巢癌SKOV3细胞,沉默β-catenin蛋白表达。分组:SKOV3组、SKOV3-neg组(转染空载体)、SKOV3-RNAi组(转染β-catenin-RNAi慢病毒)。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前后SKOV3细胞中β-catenin蛋白的表达。12.5μg/ml顺铂作用48h后,用MTT法检测顺铂对各组SKOV3细胞增殖抑制率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中SKOV3细胞的凋亡率。结果:(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KOV3-RNAi组中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SKOV3-neg和SKOV3组(P<0.05)。(2)相同浓度顺铂作用下,SKOV3-RNAi组的增殖抑制率显著高于SKOV3组及SKOV3-neg组(P<0.05),而后两组的增殖抑制率无显著差异(P>0.05)。(3)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SKOV3-RNAi、SKOV3-neg和SKOV3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8.8±4.3)%、(1.8±0.3)%、(1.9±0.3)%,SKOV3-RNAi组凋亡率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0.008<0.05)。顺铂作用后,SKOV3-RNAi、SKOV3-neg和SKOV3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7.7±2.5)%、(33.3±2.6)%、(32.3±2.1)%;顺铂作用后,各组凋亡率均显著升高(P均<0.05),且SK-OV3-RNAi组凋亡率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0.000<0.05)。结论:沉默β-catenin蛋白能有效增强SKOV3对cDDP的敏感性,β-catenin有可能成为逆转卵巢癌化疗耐药的治疗靶点。
2013年01期 v.22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6 ] |[引用频次:8 ] - 卫晓娟;吴小华;周楠;郭清;杨旭;张丁丁;
目的:通过沉默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的核心蛋白β-catenin,探讨顺铂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为卵巢癌的耐药逆转提供新思路。方法:用包含β-catenin基因特异RNA序列的慢病毒转染人卵巢癌SKOV3细胞,沉默β-catenin蛋白表达。分组:SKOV3组、SKOV3-neg组(转染空载体)、SKOV3-RNAi组(转染β-catenin-RNAi慢病毒)。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前后SKOV3细胞中β-catenin蛋白的表达。12.5μg/ml顺铂作用48h后,用MTT法检测顺铂对各组SKOV3细胞增殖抑制率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中SKOV3细胞的凋亡率。结果:(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KOV3-RNAi组中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SKOV3-neg和SKOV3组(P<0.05)。(2)相同浓度顺铂作用下,SKOV3-RNAi组的增殖抑制率显著高于SKOV3组及SKOV3-neg组(P<0.05),而后两组的增殖抑制率无显著差异(P>0.05)。(3)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SKOV3-RNAi、SKOV3-neg和SKOV3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8.8±4.3)%、(1.8±0.3)%、(1.9±0.3)%,SKOV3-RNAi组凋亡率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0.008<0.05)。顺铂作用后,SKOV3-RNAi、SKOV3-neg和SKOV3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7.7±2.5)%、(33.3±2.6)%、(32.3±2.1)%;顺铂作用后,各组凋亡率均显著升高(P均<0.05),且SK-OV3-RNAi组凋亡率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0.000<0.05)。结论:沉默β-catenin蛋白能有效增强SKOV3对cDDP的敏感性,β-catenin有可能成为逆转卵巢癌化疗耐药的治疗靶点。
2013年01期 v.22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6 ] |[引用频次:8 ] - 卫晓娟;吴小华;周楠;郭清;杨旭;张丁丁;
目的:通过沉默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的核心蛋白β-catenin,探讨顺铂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为卵巢癌的耐药逆转提供新思路。方法:用包含β-catenin基因特异RNA序列的慢病毒转染人卵巢癌SKOV3细胞,沉默β-catenin蛋白表达。分组:SKOV3组、SKOV3-neg组(转染空载体)、SKOV3-RNAi组(转染β-catenin-RNAi慢病毒)。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前后SKOV3细胞中β-catenin蛋白的表达。12.5μg/ml顺铂作用48h后,用MTT法检测顺铂对各组SKOV3细胞增殖抑制率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中SKOV3细胞的凋亡率。结果:(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KOV3-RNAi组中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SKOV3-neg和SKOV3组(P<0.05)。(2)相同浓度顺铂作用下,SKOV3-RNAi组的增殖抑制率显著高于SKOV3组及SKOV3-neg组(P<0.05),而后两组的增殖抑制率无显著差异(P>0.05)。(3)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SKOV3-RNAi、SKOV3-neg和SKOV3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8.8±4.3)%、(1.8±0.3)%、(1.9±0.3)%,SKOV3-RNAi组凋亡率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0.008<0.05)。顺铂作用后,SKOV3-RNAi、SKOV3-neg和SKOV3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7.7±2.5)%、(33.3±2.6)%、(32.3±2.1)%;顺铂作用后,各组凋亡率均显著升高(P均<0.05),且SK-OV3-RNAi组凋亡率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0.000<0.05)。结论:沉默β-catenin蛋白能有效增强SKOV3对cDDP的敏感性,β-catenin有可能成为逆转卵巢癌化疗耐药的治疗靶点。
2013年01期 v.22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6 ] |[引用频次:8 ] - 方芳;惠宁;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特异性短发卡RNA(shRNA)对宫颈癌细胞体外增殖、凋亡及侵袭的影响。方法:OPN shRNA真核表达质粒PGCsi3.0在脂质体介导下转染Hela细胞(OPN特异性转染组),转染空载质粒(空白质粒转染组)和未转染的Hela细胞(未转染组)作为对照。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OPN mRNA和OPN蛋白表达;MTT、流式细胞仪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Hela细胞的增殖、细胞凋亡、侵袭和迁移能力。结果:OPN特异性转染组与对照组比较,OPN mRNA和OPN蛋白表达明显下调,Hela细胞的增殖、侵袭能力下降,凋亡率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制OPN的表达能降低宫颈癌细胞的增殖及侵袭能力,促进细胞的凋亡。提示OPN有可能成为宫颈癌新的治疗靶点。
2013年01期 v.22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8 ] |[引用频次:2 ] - 方芳;惠宁;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特异性短发卡RNA(shRNA)对宫颈癌细胞体外增殖、凋亡及侵袭的影响。方法:OPN shRNA真核表达质粒PGCsi3.0在脂质体介导下转染Hela细胞(OPN特异性转染组),转染空载质粒(空白质粒转染组)和未转染的Hela细胞(未转染组)作为对照。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OPN mRNA和OPN蛋白表达;MTT、流式细胞仪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Hela细胞的增殖、细胞凋亡、侵袭和迁移能力。结果:OPN特异性转染组与对照组比较,OPN mRNA和OPN蛋白表达明显下调,Hela细胞的增殖、侵袭能力下降,凋亡率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制OPN的表达能降低宫颈癌细胞的增殖及侵袭能力,促进细胞的凋亡。提示OPN有可能成为宫颈癌新的治疗靶点。
2013年01期 v.22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8 ] |[引用频次:2 ] - 方芳;惠宁;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特异性短发卡RNA(shRNA)对宫颈癌细胞体外增殖、凋亡及侵袭的影响。方法:OPN shRNA真核表达质粒PGCsi3.0在脂质体介导下转染Hela细胞(OPN特异性转染组),转染空载质粒(空白质粒转染组)和未转染的Hela细胞(未转染组)作为对照。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OPN mRNA和OPN蛋白表达;MTT、流式细胞仪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Hela细胞的增殖、细胞凋亡、侵袭和迁移能力。结果:OPN特异性转染组与对照组比较,OPN mRNA和OPN蛋白表达明显下调,Hela细胞的增殖、侵袭能力下降,凋亡率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制OPN的表达能降低宫颈癌细胞的增殖及侵袭能力,促进细胞的凋亡。提示OPN有可能成为宫颈癌新的治疗靶点。
2013年01期 v.22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8 ] |[引用频次:2 ] - 黄琳娟;孔北华;何丽;
目的:评价新辅助化疗对晚期卵巢癌患者总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期的影响,探讨新辅助化疗在晚期卵巢癌的应用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EMbas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文献总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手工检索《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实用妇产科杂志》,《生殖与避孕》,《现代妇产科进展》5本妇产科杂志。语言种类为中文和英文,网上检索时间不限。试验组行新辅助化疗,即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后行细胞减灭术;对照组行传统治疗,即细胞减灭术后行规范性化疗。结果:共纳入3篇文献,提取数据后,Review Manager5.0软件进行Meta分析,两组的总生存期合并后的RR值为0.96(95%CI,0.90~1.03),两组的无进展生存期合并后的RR值为1.00(95%Cl 0.93~1.09),森林图菱形均与垂直线相交。结论:新辅助化疗并未改善晚期卵巢癌患者的预后。
2013年01期 v.22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23 ] |[引用频次:11 ] - 黄琳娟;孔北华;何丽;
目的:评价新辅助化疗对晚期卵巢癌患者总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期的影响,探讨新辅助化疗在晚期卵巢癌的应用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EMbas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文献总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手工检索《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实用妇产科杂志》,《生殖与避孕》,《现代妇产科进展》5本妇产科杂志。语言种类为中文和英文,网上检索时间不限。试验组行新辅助化疗,即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后行细胞减灭术;对照组行传统治疗,即细胞减灭术后行规范性化疗。结果:共纳入3篇文献,提取数据后,Review Manager5.0软件进行Meta分析,两组的总生存期合并后的RR值为0.96(95%CI,0.90~1.03),两组的无进展生存期合并后的RR值为1.00(95%Cl 0.93~1.09),森林图菱形均与垂直线相交。结论:新辅助化疗并未改善晚期卵巢癌患者的预后。
2013年01期 v.22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23 ] |[引用频次:11 ] - 黄琳娟;孔北华;何丽;
目的:评价新辅助化疗对晚期卵巢癌患者总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期的影响,探讨新辅助化疗在晚期卵巢癌的应用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EMbas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文献总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手工检索《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实用妇产科杂志》,《生殖与避孕》,《现代妇产科进展》5本妇产科杂志。语言种类为中文和英文,网上检索时间不限。试验组行新辅助化疗,即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后行细胞减灭术;对照组行传统治疗,即细胞减灭术后行规范性化疗。结果:共纳入3篇文献,提取数据后,Review Manager5.0软件进行Meta分析,两组的总生存期合并后的RR值为0.96(95%CI,0.90~1.03),两组的无进展生存期合并后的RR值为1.00(95%Cl 0.93~1.09),森林图菱形均与垂直线相交。结论:新辅助化疗并未改善晚期卵巢癌患者的预后。
2013年01期 v.22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23 ] |[引用频次:11 ] - 姚远洋;李云;王悦;李艺;唐军;王建六;魏丽惠;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患者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囊肿形成的相关因素及对临床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100例妇科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术后淋巴囊肿形成的相关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65例患者术后出现淋巴囊肿。(1)引流方式、是否行腹腔化疗及血清白蛋白含量是影响淋巴囊肿形成的独立因素(P均<0.05)。(2)淋巴囊肿体积与是否关闭后腹膜及切除腹膜后淋巴结数量有关(P=0.025,0.011)。(3)65例淋巴囊肿患者中,14例有自觉症状(21.5%),10例出现并发症(15.4%)。结论:(1)经腹壁引流、减少不必要的腹腔化疗及纠正低蛋白血症可预防淋巴囊肿的形成。(2)术中开放后腹膜及减少切除腹膜后淋巴结数量可减小淋巴囊肿体积,进而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2013年01期 v.22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95 ] |[引用频次:26 ] - 姚远洋;李云;王悦;李艺;唐军;王建六;魏丽惠;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患者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囊肿形成的相关因素及对临床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100例妇科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术后淋巴囊肿形成的相关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65例患者术后出现淋巴囊肿。(1)引流方式、是否行腹腔化疗及血清白蛋白含量是影响淋巴囊肿形成的独立因素(P均<0.05)。(2)淋巴囊肿体积与是否关闭后腹膜及切除腹膜后淋巴结数量有关(P=0.025,0.011)。(3)65例淋巴囊肿患者中,14例有自觉症状(21.5%),10例出现并发症(15.4%)。结论:(1)经腹壁引流、减少不必要的腹腔化疗及纠正低蛋白血症可预防淋巴囊肿的形成。(2)术中开放后腹膜及减少切除腹膜后淋巴结数量可减小淋巴囊肿体积,进而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2013年01期 v.22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95 ] |[引用频次:26 ] - 姚远洋;李云;王悦;李艺;唐军;王建六;魏丽惠;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患者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囊肿形成的相关因素及对临床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100例妇科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术后淋巴囊肿形成的相关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65例患者术后出现淋巴囊肿。(1)引流方式、是否行腹腔化疗及血清白蛋白含量是影响淋巴囊肿形成的独立因素(P均<0.05)。(2)淋巴囊肿体积与是否关闭后腹膜及切除腹膜后淋巴结数量有关(P=0.025,0.011)。(3)65例淋巴囊肿患者中,14例有自觉症状(21.5%),10例出现并发症(15.4%)。结论:(1)经腹壁引流、减少不必要的腹腔化疗及纠正低蛋白血症可预防淋巴囊肿的形成。(2)术中开放后腹膜及减少切除腹膜后淋巴结数量可减小淋巴囊肿体积,进而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2013年01期 v.22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95 ] |[引用频次:26 ] - 吴悦茜;朱慧庭;孙静;汪希鹏;
目的:研究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因素,评价术中冰冻病理预测淋巴结转移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7月至2008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和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收治的共38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195例患者实施了盆腔淋巴结切除,其中43例同时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分析患者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相关因素,评价冰冻病理结果在预测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结果: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12.8%(25/195),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为11.6%(5/43)。深肌层浸润(P<0.001)、宫颈累及(P<0.001)、ER阴性(P=0.001)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肿瘤细胞级别升高、病理类型(Ⅰ型、Ⅱ型)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性。低风险子宫内膜癌(排除G3和肌层深度≥1/2)患者的盆腔淋巴转移率为4.5%(3/67)。按冰冻结果制定4种预测模型,G1+限于内膜组,淋巴结阳性率为0;G1+<1/2肌层组,盆腔和腹主淋巴结阳性率均为2.4%;G2+<1/2肌层组,盆腔和腹主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4.8%、0;未发现G2+限于内膜的病例。淋巴结切除组的生存率高于未切除组(79.5%vs 75.9%),但无统计学差异(P=0.086)。结论:冰冻病理用于预测淋巴结转移的作用有限,建议对除G1限于内膜的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其余均应实施全面的分期手术。
2013年01期 v.22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2 ] |[引用频次:9 ] - 吴悦茜;朱慧庭;孙静;汪希鹏;
目的:研究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因素,评价术中冰冻病理预测淋巴结转移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7月至2008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和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收治的共38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195例患者实施了盆腔淋巴结切除,其中43例同时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分析患者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相关因素,评价冰冻病理结果在预测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结果: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12.8%(25/195),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为11.6%(5/43)。深肌层浸润(P<0.001)、宫颈累及(P<0.001)、ER阴性(P=0.001)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肿瘤细胞级别升高、病理类型(Ⅰ型、Ⅱ型)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性。低风险子宫内膜癌(排除G3和肌层深度≥1/2)患者的盆腔淋巴转移率为4.5%(3/67)。按冰冻结果制定4种预测模型,G1+限于内膜组,淋巴结阳性率为0;G1+<1/2肌层组,盆腔和腹主淋巴结阳性率均为2.4%;G2+<1/2肌层组,盆腔和腹主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4.8%、0;未发现G2+限于内膜的病例。淋巴结切除组的生存率高于未切除组(79.5%vs 75.9%),但无统计学差异(P=0.086)。结论:冰冻病理用于预测淋巴结转移的作用有限,建议对除G1限于内膜的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其余均应实施全面的分期手术。
2013年01期 v.22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2 ] |[引用频次:9 ] - 吴悦茜;朱慧庭;孙静;汪希鹏;
目的:研究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因素,评价术中冰冻病理预测淋巴结转移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7月至2008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和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收治的共38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195例患者实施了盆腔淋巴结切除,其中43例同时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分析患者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相关因素,评价冰冻病理结果在预测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结果: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12.8%(25/195),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为11.6%(5/43)。深肌层浸润(P<0.001)、宫颈累及(P<0.001)、ER阴性(P=0.001)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肿瘤细胞级别升高、病理类型(Ⅰ型、Ⅱ型)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性。低风险子宫内膜癌(排除G3和肌层深度≥1/2)患者的盆腔淋巴转移率为4.5%(3/67)。按冰冻结果制定4种预测模型,G1+限于内膜组,淋巴结阳性率为0;G1+<1/2肌层组,盆腔和腹主淋巴结阳性率均为2.4%;G2+<1/2肌层组,盆腔和腹主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4.8%、0;未发现G2+限于内膜的病例。淋巴结切除组的生存率高于未切除组(79.5%vs 75.9%),但无统计学差异(P=0.086)。结论:冰冻病理用于预测淋巴结转移的作用有限,建议对除G1限于内膜的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其余均应实施全面的分期手术。
2013年01期 v.22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2 ] |[引用频次:9 ] - 王琳;刘海元;郎景和;
目的:采用Clinprot技术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腹腔液中的蛋白表达图谱,初步建立内异症的诊断模型。方法:内异症组39例,对照组34例,采用Clinprot技术及相关分析软件分析上述73份腹腔液样本,获得差异表达蛋白峰。采用遗传算法(GA)等生物统计学及生物信息学建立诊断模型,选取诊断效率最优的算法并反向验证其诊断效率。结果:相对分子量800~10000Da范围内,提取了信噪比>5的蛋白峰107个,其中18个蛋白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差异最显著的两个蛋白峰m/z为5583.61Da和5552.46Da。GA为最优算法,利用5个信号峰组成的模型(m/z=4458.23,2379.3,8519.94,6376.99,6190.27)反向验证,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5%和88.5%。结论:Clinprot技术分析内异症患者腹腔液中的蛋白图谱,建立的诊断模型效率较高,为研究内异症发病机制及筛选诊断标记物提供了线索。
2013年01期 v.22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5 ] |[引用频次:5 ] - 王琳;刘海元;郎景和;
目的:采用Clinprot技术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腹腔液中的蛋白表达图谱,初步建立内异症的诊断模型。方法:内异症组39例,对照组34例,采用Clinprot技术及相关分析软件分析上述73份腹腔液样本,获得差异表达蛋白峰。采用遗传算法(GA)等生物统计学及生物信息学建立诊断模型,选取诊断效率最优的算法并反向验证其诊断效率。结果:相对分子量800~10000Da范围内,提取了信噪比>5的蛋白峰107个,其中18个蛋白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差异最显著的两个蛋白峰m/z为5583.61Da和5552.46Da。GA为最优算法,利用5个信号峰组成的模型(m/z=4458.23,2379.3,8519.94,6376.99,6190.27)反向验证,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5%和88.5%。结论:Clinprot技术分析内异症患者腹腔液中的蛋白图谱,建立的诊断模型效率较高,为研究内异症发病机制及筛选诊断标记物提供了线索。
2013年01期 v.22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5 ] |[引用频次:5 ] - 王琳;刘海元;郎景和;
目的:采用Clinprot技术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腹腔液中的蛋白表达图谱,初步建立内异症的诊断模型。方法:内异症组39例,对照组34例,采用Clinprot技术及相关分析软件分析上述73份腹腔液样本,获得差异表达蛋白峰。采用遗传算法(GA)等生物统计学及生物信息学建立诊断模型,选取诊断效率最优的算法并反向验证其诊断效率。结果:相对分子量800~10000Da范围内,提取了信噪比>5的蛋白峰107个,其中18个蛋白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差异最显著的两个蛋白峰m/z为5583.61Da和5552.46Da。GA为最优算法,利用5个信号峰组成的模型(m/z=4458.23,2379.3,8519.94,6376.99,6190.27)反向验证,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5%和88.5%。结论:Clinprot技术分析内异症患者腹腔液中的蛋白图谱,建立的诊断模型效率较高,为研究内异症发病机制及筛选诊断标记物提供了线索。
2013年01期 v.22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5 ] |[引用频次:5 ] - 徐勤;刘丽萍;杨丽华;李江;易晓佳;
目的:研究宫颈癌患者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负荷量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与新辅助化疗效果的相关性,探讨其预测宫颈癌化疗效果的可能性。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云南省肿瘤医院宫颈癌患者40例,均接受新辅助化疗1~3个疗程,化疗结束后3~4周评价治疗效果。化疗前采用二代杂交捕获技术(HC-Ⅱ)检测HPV DNA负荷量,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宫颈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分析化疗效果与化疗前HPV负荷量、血清VEGF水平的关系。结果:(1)新辅助化疗临床有效率为85%;(2)宫颈癌患者HPV感染负荷量、血清VEGF水平与新辅助化疗效果呈负相关(P<0.05);(3)HPV感染负荷量与血清VEGF水平呈正相关(R=0.525,P<0.05);(4)HPV病毒负荷量、血清VEGF水平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类型、FIGO分期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效果明显,联合检测宫颈癌患者HPV病毒负荷量及血清VEGF可以有效预测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效果,该法简单、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3年01期 v.22 45-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1 ] |[引用频次:11 ] - 徐勤;刘丽萍;杨丽华;李江;易晓佳;
目的:研究宫颈癌患者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负荷量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与新辅助化疗效果的相关性,探讨其预测宫颈癌化疗效果的可能性。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云南省肿瘤医院宫颈癌患者40例,均接受新辅助化疗1~3个疗程,化疗结束后3~4周评价治疗效果。化疗前采用二代杂交捕获技术(HC-Ⅱ)检测HPV DNA负荷量,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宫颈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分析化疗效果与化疗前HPV负荷量、血清VEGF水平的关系。结果:(1)新辅助化疗临床有效率为85%;(2)宫颈癌患者HPV感染负荷量、血清VEGF水平与新辅助化疗效果呈负相关(P<0.05);(3)HPV感染负荷量与血清VEGF水平呈正相关(R=0.525,P<0.05);(4)HPV病毒负荷量、血清VEGF水平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类型、FIGO分期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效果明显,联合检测宫颈癌患者HPV病毒负荷量及血清VEGF可以有效预测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效果,该法简单、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3年01期 v.22 45-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1 ] |[引用频次:11 ] - 徐勤;刘丽萍;杨丽华;李江;易晓佳;
目的:研究宫颈癌患者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负荷量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与新辅助化疗效果的相关性,探讨其预测宫颈癌化疗效果的可能性。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云南省肿瘤医院宫颈癌患者40例,均接受新辅助化疗1~3个疗程,化疗结束后3~4周评价治疗效果。化疗前采用二代杂交捕获技术(HC-Ⅱ)检测HPV DNA负荷量,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宫颈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分析化疗效果与化疗前HPV负荷量、血清VEGF水平的关系。结果:(1)新辅助化疗临床有效率为85%;(2)宫颈癌患者HPV感染负荷量、血清VEGF水平与新辅助化疗效果呈负相关(P<0.05);(3)HPV感染负荷量与血清VEGF水平呈正相关(R=0.525,P<0.05);(4)HPV病毒负荷量、血清VEGF水平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类型、FIGO分期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效果明显,联合检测宫颈癌患者HPV病毒负荷量及血清VEGF可以有效预测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效果,该法简单、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3年01期 v.22 45-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1 ] |[引用频次:11 ]
- 王慰敏;刘腾;李晓文;周伟华;李娜;安瑞芳;
目的:了解因阴道不适而就诊于妇科门诊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状况,以验证我院阴道炎诊治方案的正确性。方法:2010年11月至2011年4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因"阴道分泌物增多、外阴瘙痒、分泌物有异味"等症状就诊的女性患者共889例,取其阴道分泌物并分析其阴道微生态状况(致病菌、阴道菌群的密集度、多样性、优势菌、功能状态等)。结果:889例患者中阴道微生态正常者占6.86%(61/889);阴道微生态失调者占93.14%(828/889),其中能够明确致病菌诊断者343例(38.58%),不能被传统检测方法诊断,但已存在微生态失调者485例(54.56%)。结论:因阴道不适症状就诊的患者的阴道微生态既可表现为正常,也可表现为失调状态。阴道微生态评价体系能够全面评价阴道微生态现状,指导临床医生诊治及预后评估,形成新的阴道炎治疗理念。
2013年01期 v.22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0 ] |[引用频次:19 ] - 王慰敏;刘腾;李晓文;周伟华;李娜;安瑞芳;
目的:了解因阴道不适而就诊于妇科门诊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状况,以验证我院阴道炎诊治方案的正确性。方法:2010年11月至2011年4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因"阴道分泌物增多、外阴瘙痒、分泌物有异味"等症状就诊的女性患者共889例,取其阴道分泌物并分析其阴道微生态状况(致病菌、阴道菌群的密集度、多样性、优势菌、功能状态等)。结果:889例患者中阴道微生态正常者占6.86%(61/889);阴道微生态失调者占93.14%(828/889),其中能够明确致病菌诊断者343例(38.58%),不能被传统检测方法诊断,但已存在微生态失调者485例(54.56%)。结论:因阴道不适症状就诊的患者的阴道微生态既可表现为正常,也可表现为失调状态。阴道微生态评价体系能够全面评价阴道微生态现状,指导临床医生诊治及预后评估,形成新的阴道炎治疗理念。
2013年01期 v.22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0 ] |[引用频次:19 ] - 王慰敏;刘腾;李晓文;周伟华;李娜;安瑞芳;
目的:了解因阴道不适而就诊于妇科门诊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状况,以验证我院阴道炎诊治方案的正确性。方法:2010年11月至2011年4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因"阴道分泌物增多、外阴瘙痒、分泌物有异味"等症状就诊的女性患者共889例,取其阴道分泌物并分析其阴道微生态状况(致病菌、阴道菌群的密集度、多样性、优势菌、功能状态等)。结果:889例患者中阴道微生态正常者占6.86%(61/889);阴道微生态失调者占93.14%(828/889),其中能够明确致病菌诊断者343例(38.58%),不能被传统检测方法诊断,但已存在微生态失调者485例(54.56%)。结论:因阴道不适症状就诊的患者的阴道微生态既可表现为正常,也可表现为失调状态。阴道微生态评价体系能够全面评价阴道微生态现状,指导临床医生诊治及预后评估,形成新的阴道炎治疗理念。
2013年01期 v.22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0 ] |[引用频次:19 ] - 史精华;冷金花;郎景和;戴毅;张俊吉;
目的:探讨腹腔镜双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剔除手术对卵巢储备功能及生育的影响,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0年8月我院行保守性腹腔镜双侧卵巢囊肿剔除术并有生育要求的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6个月bFSH水平分成A组(bFSH<10IU/L,36例)和B组(bFSH≥10IU/L,9例)。结果:20%(9/45)患者腹腔镜双侧巧囊剔除术后bFSH异常,B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A组,两组多房囊肿/单房囊肿构成比差异显著(P均<0.05)。两组术前术后血清CA125水平、术前用药、囊肿直径、术后月经恢复时间、是否合并腹膜内异症(PEM)、深部浸润型内异症(DIE)和子宫肌腺症(AM)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8月,A组妊娠率(33.33%)高于B组(11.1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双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剔除手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卵巢的储备功能。年龄和多房囊肿是影响双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术后卵巢储备功能的重要因素。
2013年01期 v.22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87 ] |[引用频次:56 ] - 史精华;冷金花;郎景和;戴毅;张俊吉;
目的:探讨腹腔镜双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剔除手术对卵巢储备功能及生育的影响,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0年8月我院行保守性腹腔镜双侧卵巢囊肿剔除术并有生育要求的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6个月bFSH水平分成A组(bFSH<10IU/L,36例)和B组(bFSH≥10IU/L,9例)。结果:20%(9/45)患者腹腔镜双侧巧囊剔除术后bFSH异常,B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A组,两组多房囊肿/单房囊肿构成比差异显著(P均<0.05)。两组术前术后血清CA125水平、术前用药、囊肿直径、术后月经恢复时间、是否合并腹膜内异症(PEM)、深部浸润型内异症(DIE)和子宫肌腺症(AM)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8月,A组妊娠率(33.33%)高于B组(11.1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双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剔除手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卵巢的储备功能。年龄和多房囊肿是影响双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术后卵巢储备功能的重要因素。
2013年01期 v.22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87 ] |[引用频次:56 ] - 史精华;冷金花;郎景和;戴毅;张俊吉;
目的:探讨腹腔镜双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剔除手术对卵巢储备功能及生育的影响,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0年8月我院行保守性腹腔镜双侧卵巢囊肿剔除术并有生育要求的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6个月bFSH水平分成A组(bFSH<10IU/L,36例)和B组(bFSH≥10IU/L,9例)。结果:20%(9/45)患者腹腔镜双侧巧囊剔除术后bFSH异常,B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A组,两组多房囊肿/单房囊肿构成比差异显著(P均<0.05)。两组术前术后血清CA125水平、术前用药、囊肿直径、术后月经恢复时间、是否合并腹膜内异症(PEM)、深部浸润型内异症(DIE)和子宫肌腺症(AM)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8月,A组妊娠率(33.33%)高于B组(11.1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双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剔除手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卵巢的储备功能。年龄和多房囊肿是影响双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术后卵巢储备功能的重要因素。
2013年01期 v.22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87 ] |[引用频次:56 ] - 朱海燕;王皖骏;朱湘玉;朱瑞芳;
目的:分析一较大的汉族家族性低钾性周期性麻痹(HOKPP)家系的致病突变,为其提供产前诊断及遗传咨询。方法:选择与HOKPP疾病相关的基因CACNA1S、SCN4A、KCNE3的部分外显子,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和序列分析技术对该家系先证者进行突变筛查。针对检测到的变异,检测家系中其他患者,确定是否为致病突变,并以其为依据为胎儿进行产前基因诊断。结果:CACNA1S及KCNE3基因未检测到突变,在先证者检测到SCN4A基因的12号外显子存在错义突变(R672S),对家系中其他患者的序列分析证明均存在该突变,而表型正常者不存在该突变,突变与疾病表型呈共分离。产前诊断证实胎儿未遗传该致病突变。结论:SCN4A基因672位氨基酸的突变是该基因突变的一个热点,可作为该类患者的突变筛查的优选位点。在遗传病基因诊断过程中,根据疾病相关基因的突变特点及热点,选择性进行突变检测,可提高检测效率。
2013年01期 v.22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7 ] |[引用频次:2 ] - 朱海燕;王皖骏;朱湘玉;朱瑞芳;
目的:分析一较大的汉族家族性低钾性周期性麻痹(HOKPP)家系的致病突变,为其提供产前诊断及遗传咨询。方法:选择与HOKPP疾病相关的基因CACNA1S、SCN4A、KCNE3的部分外显子,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和序列分析技术对该家系先证者进行突变筛查。针对检测到的变异,检测家系中其他患者,确定是否为致病突变,并以其为依据为胎儿进行产前基因诊断。结果:CACNA1S及KCNE3基因未检测到突变,在先证者检测到SCN4A基因的12号外显子存在错义突变(R672S),对家系中其他患者的序列分析证明均存在该突变,而表型正常者不存在该突变,突变与疾病表型呈共分离。产前诊断证实胎儿未遗传该致病突变。结论:SCN4A基因672位氨基酸的突变是该基因突变的一个热点,可作为该类患者的突变筛查的优选位点。在遗传病基因诊断过程中,根据疾病相关基因的突变特点及热点,选择性进行突变检测,可提高检测效率。
2013年01期 v.22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7 ] |[引用频次:2 ] - 朱海燕;王皖骏;朱湘玉;朱瑞芳;
目的:分析一较大的汉族家族性低钾性周期性麻痹(HOKPP)家系的致病突变,为其提供产前诊断及遗传咨询。方法:选择与HOKPP疾病相关的基因CACNA1S、SCN4A、KCNE3的部分外显子,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和序列分析技术对该家系先证者进行突变筛查。针对检测到的变异,检测家系中其他患者,确定是否为致病突变,并以其为依据为胎儿进行产前基因诊断。结果:CACNA1S及KCNE3基因未检测到突变,在先证者检测到SCN4A基因的12号外显子存在错义突变(R672S),对家系中其他患者的序列分析证明均存在该突变,而表型正常者不存在该突变,突变与疾病表型呈共分离。产前诊断证实胎儿未遗传该致病突变。结论:SCN4A基因672位氨基酸的突变是该基因突变的一个热点,可作为该类患者的突变筛查的优选位点。在遗传病基因诊断过程中,根据疾病相关基因的突变特点及热点,选择性进行突变检测,可提高检测效率。
2013年01期 v.22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7 ] |[引用频次:2 ]
- 梁硕;朱兰;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常表现排便障碍,但临床对该类疾病患者肛管直肠的功能评估尚缺乏有效的检查方法。肛管直肠测压(ARM)是一种简单无创的检测技术,可以了解肛管直肠压力、直肠壁的感觉功能和顺应性,系肛管直肠功能检查和疾病诊疗的必备指标之一。本文就国内外肛管直肠测压在女性盆底学领域的临床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2013年01期 v.22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2 ] |[引用频次:7 ] - 梁硕;朱兰;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常表现排便障碍,但临床对该类疾病患者肛管直肠的功能评估尚缺乏有效的检查方法。肛管直肠测压(ARM)是一种简单无创的检测技术,可以了解肛管直肠压力、直肠壁的感觉功能和顺应性,系肛管直肠功能检查和疾病诊疗的必备指标之一。本文就国内外肛管直肠测压在女性盆底学领域的临床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2013年01期 v.22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2 ] |[引用频次:7 ] - 梁硕;朱兰;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常表现排便障碍,但临床对该类疾病患者肛管直肠的功能评估尚缺乏有效的检查方法。肛管直肠测压(ARM)是一种简单无创的检测技术,可以了解肛管直肠压力、直肠壁的感觉功能和顺应性,系肛管直肠功能检查和疾病诊疗的必备指标之一。本文就国内外肛管直肠测压在女性盆底学领域的临床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2013年01期 v.22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2 ] |[引用频次:7 ] - 姚芳芳;尤志学;
ⅠA1期子宫颈鳞癌指镜下肿瘤浸润深度≤3mm,水平宽度≤7mm的子宫颈鳞癌。其诊断要求包含全部病变的标本,至少是切缘阴性的完整子宫颈锥切标本。由于绝大多数早期子宫颈癌患者无临床症状或体征,因此其诊断主要是通过由细胞学检查、阴道镜检查以及组织病理学组成的"三阶梯"诊断流程获得的。而对ⅠA1的处理临床上从锥切到广泛全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并存。总之,其诊断过程复杂而严格,同时目前临床治疗方法各异,既遵循规范化指南,又体现个体化处理。本文回顾ⅠA1的诊治历史并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文献复习。
2013年01期 v.22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1 ] |[引用频次:5 ] - 姚芳芳;尤志学;
ⅠA1期子宫颈鳞癌指镜下肿瘤浸润深度≤3mm,水平宽度≤7mm的子宫颈鳞癌。其诊断要求包含全部病变的标本,至少是切缘阴性的完整子宫颈锥切标本。由于绝大多数早期子宫颈癌患者无临床症状或体征,因此其诊断主要是通过由细胞学检查、阴道镜检查以及组织病理学组成的"三阶梯"诊断流程获得的。而对ⅠA1的处理临床上从锥切到广泛全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并存。总之,其诊断过程复杂而严格,同时目前临床治疗方法各异,既遵循规范化指南,又体现个体化处理。本文回顾ⅠA1的诊治历史并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文献复习。
2013年01期 v.22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1 ] |[引用频次:5 ] - 姚芳芳;尤志学;
ⅠA1期子宫颈鳞癌指镜下肿瘤浸润深度≤3mm,水平宽度≤7mm的子宫颈鳞癌。其诊断要求包含全部病变的标本,至少是切缘阴性的完整子宫颈锥切标本。由于绝大多数早期子宫颈癌患者无临床症状或体征,因此其诊断主要是通过由细胞学检查、阴道镜检查以及组织病理学组成的"三阶梯"诊断流程获得的。而对ⅠA1的处理临床上从锥切到广泛全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并存。总之,其诊断过程复杂而严格,同时目前临床治疗方法各异,既遵循规范化指南,又体现个体化处理。本文回顾ⅠA1的诊治历史并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文献复习。
2013年01期 v.22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1 ] |[引用频次:5 ] - 郭红霞;王洁;
凶险型前置胎盘发生胎盘植入的几率高,是导致产前、产时、产后严重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出血凶险,常并发休克或DIC,危及孕产妇生命,临床上治疗棘手。尽早明确诊断,优化转诊流程,加强围术期管理,重视术中子宫止血缝合技术的有效选择,积极抢救失血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减少子宫切除率和孕产妇死亡率,改善围生儿结局。
2013年01期 v.22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86 ] |[引用频次:48 ] - 郭红霞;王洁;
凶险型前置胎盘发生胎盘植入的几率高,是导致产前、产时、产后严重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出血凶险,常并发休克或DIC,危及孕产妇生命,临床上治疗棘手。尽早明确诊断,优化转诊流程,加强围术期管理,重视术中子宫止血缝合技术的有效选择,积极抢救失血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减少子宫切除率和孕产妇死亡率,改善围生儿结局。
2013年01期 v.22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86 ] |[引用频次:48 ] - 郭红霞;王洁;
凶险型前置胎盘发生胎盘植入的几率高,是导致产前、产时、产后严重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出血凶险,常并发休克或DIC,危及孕产妇生命,临床上治疗棘手。尽早明确诊断,优化转诊流程,加强围术期管理,重视术中子宫止血缝合技术的有效选择,积极抢救失血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减少子宫切除率和孕产妇死亡率,改善围生儿结局。
2013年01期 v.22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86 ] |[引用频次:48 ] - 梁阿娟;陈佩;赵晓明;
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环境污染等影响,不孕症的发病率日益提高,成为目前医学研究的热点。不孕症与心理、社会因素间的关系已日益受到重视,不孕症患者呈现出独特的心理学特征和心理问题,同时这些心理问题又能加重内分泌功能失调,导致不孕的恶性循环。因此,生殖医学的医护工作者在不孕患者的诊疗过程中应重视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运用适当的心理干预手段,以利于对患者全面综合治疗。
2013年01期 v.22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61 ] |[引用频次:28 ] - 梁阿娟;陈佩;赵晓明;
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环境污染等影响,不孕症的发病率日益提高,成为目前医学研究的热点。不孕症与心理、社会因素间的关系已日益受到重视,不孕症患者呈现出独特的心理学特征和心理问题,同时这些心理问题又能加重内分泌功能失调,导致不孕的恶性循环。因此,生殖医学的医护工作者在不孕患者的诊疗过程中应重视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运用适当的心理干预手段,以利于对患者全面综合治疗。
2013年01期 v.22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61 ] |[引用频次:28 ] - 梁阿娟;陈佩;赵晓明;
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环境污染等影响,不孕症的发病率日益提高,成为目前医学研究的热点。不孕症与心理、社会因素间的关系已日益受到重视,不孕症患者呈现出独特的心理学特征和心理问题,同时这些心理问题又能加重内分泌功能失调,导致不孕的恶性循环。因此,生殖医学的医护工作者在不孕患者的诊疗过程中应重视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运用适当的心理干预手段,以利于对患者全面综合治疗。
2013年01期 v.22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61 ] |[引用频次:28 ] - 廉玉玲;王莉;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一种严重影响妇女心理和生理健康的妇科常见病。疼痛作为EMs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其发病机制至今未明。肥大细胞是免疫炎症反应体系中的重要细胞之一,综述近年来有关EMs相关性疼痛发病机制的文献表明,EMs病灶中活化的肥大细胞数量显著增加,并通过与神经纤维相互作用、分泌炎症因子及促使盆腔粘连等在EMs相关性疼痛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对其各种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将为预防和治疗EMs相关性疼痛开辟新的思路。
2013年01期 v.22 69-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35 ] |[引用频次:6 ] - 廉玉玲;王莉;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一种严重影响妇女心理和生理健康的妇科常见病。疼痛作为EMs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其发病机制至今未明。肥大细胞是免疫炎症反应体系中的重要细胞之一,综述近年来有关EMs相关性疼痛发病机制的文献表明,EMs病灶中活化的肥大细胞数量显著增加,并通过与神经纤维相互作用、分泌炎症因子及促使盆腔粘连等在EMs相关性疼痛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对其各种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将为预防和治疗EMs相关性疼痛开辟新的思路。
2013年01期 v.22 69-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35 ] |[引用频次:6 ] - 廉玉玲;王莉;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一种严重影响妇女心理和生理健康的妇科常见病。疼痛作为EMs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其发病机制至今未明。肥大细胞是免疫炎症反应体系中的重要细胞之一,综述近年来有关EMs相关性疼痛发病机制的文献表明,EMs病灶中活化的肥大细胞数量显著增加,并通过与神经纤维相互作用、分泌炎症因子及促使盆腔粘连等在EMs相关性疼痛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对其各种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将为预防和治疗EMs相关性疼痛开辟新的思路。
2013年01期 v.22 69-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35 ] |[引用频次:6 ] - 姚妍怡;王维鹏;宋婕萍;
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是常见且严重的染色体异常类出生缺陷。目前常用的侵入性检查方式因存在诸多弊端而被部分孕妇拒绝。在过去的15年中,母体血浆中胎儿游离核酸的研究进展使得无创性产前诊断胎儿非整倍体成为可能。而最近胎儿与母体表观遗传学差异及胎儿特异性RNA的发现使得这项技术摆脱了胎儿性别的限制。随着数字PCR及大规模平行测序等新技术的运用,胎儿非整倍体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得到了提高。本文综述了无创性产前诊断胎儿非整倍体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2013年01期 v.22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7 ] |[引用频次:12 ] - 姚妍怡;王维鹏;宋婕萍;
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是常见且严重的染色体异常类出生缺陷。目前常用的侵入性检查方式因存在诸多弊端而被部分孕妇拒绝。在过去的15年中,母体血浆中胎儿游离核酸的研究进展使得无创性产前诊断胎儿非整倍体成为可能。而最近胎儿与母体表观遗传学差异及胎儿特异性RNA的发现使得这项技术摆脱了胎儿性别的限制。随着数字PCR及大规模平行测序等新技术的运用,胎儿非整倍体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得到了提高。本文综述了无创性产前诊断胎儿非整倍体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2013年01期 v.22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7 ] |[引用频次:12 ] - 姚妍怡;王维鹏;宋婕萍;
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是常见且严重的染色体异常类出生缺陷。目前常用的侵入性检查方式因存在诸多弊端而被部分孕妇拒绝。在过去的15年中,母体血浆中胎儿游离核酸的研究进展使得无创性产前诊断胎儿非整倍体成为可能。而最近胎儿与母体表观遗传学差异及胎儿特异性RNA的发现使得这项技术摆脱了胎儿性别的限制。随着数字PCR及大规模平行测序等新技术的运用,胎儿非整倍体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得到了提高。本文综述了无创性产前诊断胎儿非整倍体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2013年01期 v.22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7 ] |[引用频次: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