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北华,男,1961年8月,博士、主任医师、山东大学特聘教授(第一层级)、山东大学齐鲁医学杰出名医、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先后担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主任、医院副院长和医学院常务副院长。现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教授,国家重点学科山东大学妇产科学系主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学术任职为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妇产科杂志》副总编,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委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执业医师考试临床医学命审题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现代妇产科进展》杂志主编。
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卫生系统杰出学科带头人,山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山东省教学名师,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主要致力于妇科肿瘤临床诊治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详细内容

述评

声明

论著

  • E6-AP三种转录本在宫颈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范少君;徐静竹;朱靖;卫莹;凌斌;周颖;

    目的:探讨E6-AP3种转录本在宫颈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0例宫颈癌组织及2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E6-AP蛋白的表达,分析E6-AP的表达与宫颈癌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同时用W estern blot检测E6-AP在正常宫颈脱落细胞和宫颈癌脱落细胞的表达水平。RT-PCR方法明确E6-AP 3种转录本在正常宫颈组织和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RT-PCR结果显示E6-AP3种亚型在宫颈癌组织中均存在,并且表达高于正常子宫颈组织,其中Ⅱ型表达水平很低,以Ⅰ型和Ⅲ型为主。免疫组化和W estern B lot结果显示E6-AP在宫颈癌组织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宫颈组织。结论:E6-AP表达升高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病机制相关。

    2010年10期 v.19 725-7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6 ] |[引用频次:3 ]
  • HPV16 E2基因各区域缺失与宫颈病变相关性的研究

    张帅;蔡红兵;丁晓华;

    目的:检测湖北地区HPV16阳性宫颈标本E2基因碳端(C)、铰链区(H)、氮端(N)的缺失状态,探讨其与CIN及宫颈癌的关系。方法:将122例宫颈标本按病变程度分为宫颈癌组、CINⅡ~Ⅲ组、对照组。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将各组HPV16感染标本E2基因的C、H、N分别与E6基因同时扩增,检测E2基因各区域的缺失状态,并应用Scion Image4.0软件半定量分析E2、E6基因条带灰度值,判断HPV DNA的整合状态。结果:宫颈癌组E2基因C、H、N缺失率分别是22.5%,50%,77.5%;CIN组为30.77%,69.23%,92.31%;对照组为9.09%,27.27%,27.27%。E2基因C、H缺失率在3组的任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E2基因N端缺失率在宫颈癌组与对照组之间及CIN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HPV16病毒E2基因N端缺失状态与CIN及宫颈癌有内在关系。在检测HPV感染同时检测E2基因N端缺失状态,对间接判断预后及指导后续治疗有重要意义。

    2010年10期 v.19 728-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2 ] |[引用频次:3 ]
  • Wnt信号通路成分β-catenin和APC在卵巢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魏德娥;徐永萍;

    目的:探讨Wnt信号通路成分β-catenin和APC基因在上皮性卵巢癌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检测49例卵巢癌(24例浆液性囊腺癌、15例黏液性囊腺癌、10例子宫内膜样癌),10例交界性卵巢肿瘤及16例良性卵巢肿瘤中β-catenin、APC基因的表达,分析其相关性。结果:卵巢癌中β-catenin的异常表达率明显高于卵巢交界性肿瘤和卵巢良性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癌中APC基因的阴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卵巢良性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卵巢交界性肿瘤无显著差异(P>0.05)。卵巢癌中APC基因的阴性表达与β-catenin的异常表达无相关性(r=0.0429,P>0.05)。2例卵巢子宫内膜样癌中可见β-catenin胞核表达,但不伴有APC基因的阴性表达。结论:卵巢癌中Wnt信号通路中的成分发生变化,但其激活机制可能有别于Wnt信号通路的传统激活机制,可能在卵巢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中发挥作用。

    2010年10期 v.19 732-734+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68 ] |[引用频次:13 ]
  • CLU、PKCα基因过度表达与卵巢癌化疗耐药相关的研究

    刘淑靓;李红霞;

    目的:对比CLU、PKCα基因在化疗前及化疗后卵巢癌组织表达的差异。方法:卵巢癌患者60例,包括紫杉醇化疗组(Ⅰ组)和未化疗组(Ⅱ组)各30例,提取卵巢癌组织总RNA,反转录为cDNA。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60份标本中CLU、PKCα,MDR基因的表达。结果:CLU、PKCα基因在Ⅰ组、Ⅱ组均有较高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6.67%与100%、100%与100%,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PKCα基因在化疗组表达Ct值3.530±0.99584,显著高于未化疗组3.003±0.65074(P<0.05)。但术前化疗组及化疗复发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MDR表达阳性组织中,CLU基因的表达Ct值4.3487±1.41353,显著高于MDR表达阴性组织的3.2955±1.52114(P<0.05)。结论:PKCα在化疗后卵巢癌组织中高表达,可能在卵巢癌紫杉醇化疗耐药中起重要作用。CLU可能与MDR介导的卵巢癌多药耐药有关。CLU、PKCα表达显著相关,提示两个基因共同参与了卵巢癌耐药机制。

    2010年10期 v.19 735-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9 ] |[引用频次:2 ]
  • 乌司他丁通过调节uPA表达对绒癌细胞体外侵袭能力的影响

    李燕;刘惠宁;李贵妃;周俐;刘燕;姚红丽;

    目的:探讨尿胰蛋白酶抑制剂(UTI)乌司他丁(Ulinastatin)对绒癌细胞侵袭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Matrigel体外侵袭实验比较绒癌细胞JEG-3和JAR的体外侵袭能力及不同浓度乌司他丁对JEG-3细胞体外侵袭能力的影响,半定量RT-PCR法检测两种细胞内uPA mRNA表达及不同浓度乌司他丁对JEG-3细胞中uPA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JEG-3细胞体外侵袭能力(201±21)明显强于JAR细胞(106±1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细胞内uPA mRNA表达JEG-3(0.3835±0.01255)明显高于JAR(0.1057±0.0166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本实验的浓度范围内,乌司他丁浓度达100U/ml及以上时,各组JEG-3细胞中uPA mRNA表达水平、穿膜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uPA mRNA表达水平、穿膜细胞数与药物浓度之间呈负相关(r=-0.862,P<0.05;r=-0.885,P<0.05);细胞侵袭力与细胞中uPA 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996,P<0.05)。结论:uPA可能是与绒癌侵袭转移相关的基因,UTI可通过下调uPAmRNA表达抑制绒癌JEG-3细胞的体外侵袭转移。

    2010年10期 v.19 739-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7 ] |[引用频次:1 ]
  • 宫颈癌组织中AP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的初步研究

    乔玉环;赵晓丽;刘红彦;

    目的:探讨AP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及其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方法分别检测15例正常宫颈上皮、60例宫颈鳞癌新鲜组织中APC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结果:正常宫颈组织中未检测到APC基因甲基化片段,宫颈癌组织中APC基因甲基化阳性率6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中不同临床分期甲基化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织学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组甲基化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C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在宫颈癌形成过程中是早期且频繁发生的事件,可能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发展。

    2010年10期 v.19 744-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6 ] |[引用频次:4 ]
  • 米非司酮对子宫腺肌病异位病灶中NO/ET表达的影响和意义

    辛杰华;姜学强;王绍光;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子宫腺肌病异位病灶组织中NO/ET-1的影响及与痛经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方法检测子宫腺肌病异位病灶组织中ET-1的表达,应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异位病灶中NO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子宫内膜相比,子宫腺肌病异位病灶组织中NO和ET-1表达明显升高(P<0.05),但是NO/ET-1比值下降(P<0.05);而米非司酮治疗后,NO/ET-1比值升高(P<0.05);NO/ET-1比值与痛经呈负相关。结论:NO/ET-1比值与痛经相关,米非司酮可逆转子宫腺肌病患者NO/ET-1比值。

    2010年10期 v.19 747-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5 ] |[引用频次:23 ]
  • 小分子细胞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剂flavopiridol联合泰素治疗卵巢癌的实验研究

    宋悦;汤萍萍;沈铿;徐锋;

    目的:检测flavopiridol联合泰素对人卵巢癌细胞系SKOV3、裸鼠人卵巢癌皮下及腹腔移植瘤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应用CCK-8法、流式细胞术和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TUNEL)检测flavopiridol和泰素作用后卵巢癌细胞系SKOV3的细胞存活率和凋亡率;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作用前后细胞中cyclinD1的表达:应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中活性caspase-3的表达。建立裸鼠人卵巢癌皮下及腹腔移植瘤模型,观测flavopiridol和泰素治疗前后裸鼠肿瘤体积的变化并计算抑瘤率,用TUNEL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作用前后肿瘤组织中的凋亡情况和微血管密度(MVD)值。结果:flavopiri-dol(300nmol/L)或泰素(1μmol/L)单独应用24h均能显著降低细胞存活率,增强caspase-3活性,诱导细胞凋亡,并下调细胞中cyclinD1的表达。Taxol先作用24h再用flavopiridol作用24h的联合用药对二者的上述作用产生显著的协同效应:联合用药后细胞存活率为(5.2±0.8)%,凋亡率为(51.10±2.52)%,caspase-3活性相对值为0.602±0.008,cy-clinD1相对表达水平为0.264±0.076。Flavopiridol和泰素单独应用均能显著抑制皮下移植瘤生长(抑瘤率分别为84.5%和85.7%),并降低肿瘤组织MVD值(分别为12.4±4.7vs 35.2±10.3和15.2±2.9 vs 35.2±10.3)。二者联合应用抑瘤作用稍差(抑瘤率68.9%),抑制MVD作用(23.0±5.1 vs 35.2±10.3)也不及单药治疗。结论:Flavopiridol和泰素均能通过致凋亡作用显著抑制卵巢癌细胞及移植瘤生长,二者联合应用对体外培养的卵巢癌细胞具有协同杀伤作用,但体内治疗中无协同抑瘤作用。

    2010年10期 v.19 750-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0 ] |[引用频次:2 ]
  • 三苯氧胺对人子宫内膜癌细胞系Ishikawa细胞增殖的影响

    王敏;刘昆;惠京;

    目的:探讨三苯氧胺(TAM)在体外对Ishikawa人子宫内膜癌细胞株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观察不同浓度TAM作用不同时间对Ishikawa细胞增殖的影响,另应用MTT法、流式细胞术、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比较TAM、17β-雌二醇(17β-E2)及两者联合作用不同时间后对Ishikawa细胞增殖率,细胞周期时相分布以及C-myc、bcl-2、Bax 3种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TAM对Ishikawa细胞的促增殖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有浓度依赖性,可使G0/G1期细胞比例下降,S期细胞比例升高;C-myc、bcl-2蛋白表达增加,Bax蛋白表达下降。结论:体外TAM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周期时相分布及上调C-myc蛋白、bcl-2蛋白,下调Bax蛋白表达,促进Ishikawa人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

    2010年10期 v.19 75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2 ] |[引用频次:1 ]
  • AQP4,5在卵巢上皮性肿瘤的表达及意义

    李留霞;王芳;

    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4,5(AQP4,5)在卵巢上皮性肿瘤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AQP4 mRNA及蛋白在10例正常卵巢组织、15例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15例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及50例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的分布和表达。结果:AQP4,5 mRNA及蛋白主要于交界性及恶性上皮性肿瘤细胞的胞质和胞膜表达。AQP4,5在恶性及交界性上皮性肿瘤的表达量明显高于良性上皮性肿瘤及正常卵巢组织(P<0.05),良性上皮性肿瘤与正常卵巢组织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癌有腹水者AQP4,5表达量明显高于无腹水者(P<0.05)。组织学分级为G2、G3的卵巢癌组织中AQP4,5表达高于G1;Ⅲ、Ⅳ期卵巢癌AQP4表达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伴淋巴转移者AQP4明显高于无淋巴转移者(P<0.05)。AQP4,5蛋白及mR-NA表达有相关性(P<0.05,r=0.487)。结论:AQP4,5高表达可能通过增加肿瘤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在卵巢上皮性肿瘤的发生及进展中起重要作用,并且可能参与卵巢癌腹水的形成。

    2010年10期 v.19 759-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9 ] |[引用频次:6 ]
  • Pin1和β-catenin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马爱荣;张红;王新云;

    目的:观察宫颈鳞癌组织中肽基脯氨酰顺反异构酶(Pin1)、β-连接素(β-catenin)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00例宫颈鳞癌标本作为观察组,60例正常宫颈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二组中Pin1和β-catenin的表达。结果:宫颈鳞癌中Pin1和β-catenin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Pin1和β-catenin的表达与宫颈管浸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宫颈鳞癌中Pin1和β-catenin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Pin1和β-catenin在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联合检测Pin1和β-catenin可能与宫颈鳞癌的预后密切相关。

    2010年10期 v.19 763-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3 ] |[引用频次:6 ]

病例报告

短篇论著

综述

  • 趋化因子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陈燕;张洪秀;金平;

    趋化因子(chemokines;chemokines cytokines)是一类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反应和许多疾病发生及发展的病理过程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近年,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趋化因子及其受体被发现。趋化因子在妇科肿瘤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进一步研究趋化因子,有望为妇科恶性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策略。现就近年趋化因子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早期诊断、侵袭转移和治疗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10年10期 v.19 77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39 ] |[引用频次:0 ]
  • 紫杉醇剂量密度化疗在上皮性卵巢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王永学;潘凌亚;

    紫杉醇及卡铂3周疗法是目前上皮性卵巢癌化疗的一线方案,加用其它二线化疗药物及增大化疗剂量未显示改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及总体生存期。近年通过改变给药间隔的剂量密度化疗在复发性卵巢癌化疗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而且在初治患者中也显示了较传统3周疗法更好的作用。现对紫杉醇为主的剂量密度化疗在卵巢癌的应用做一综述。

    2010年10期 v.19 780-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3 ] |[引用频次:1 ]
  • 生殖激素与上皮性卵巢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王英;徐春琳;

    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占卵巢癌的85%~90%,研究其发病机制,对于防治卵巢癌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妇科肿瘤与女性内分泌研究的不断发展,生殖激素及其各种受体之间的平衡状况可能是上皮性卵巢癌发生的重要原因。本文将就这些激素与上皮性卵巢癌的研究现状和新进展作一综述。

    2010年10期 v.19 783-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9 ] |[引用频次:0 ]

临床经验交流

英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