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艳军;冷金花;董喆;沙桂华;郎景和;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和正常对照子宫内膜与腹膜黏附过程的特征。方法:将EM和非EM患者的子宫内膜与腹膜自身及交叉接种共培养后,用组织学方法和透射电镜观察EM患者和非EM患者的子宫内膜组织和腹膜组织的特征。结果:患者和正常对照来源的子宫内膜与腹膜之间的黏附过程在黏附发生的时间和组织学检查中无明显区别。透射电镜检查表明,EM患者来源的子宫内膜表现出代谢活跃的特征。结论:子宫内膜和腹膜自身的特征决定了异位内膜能够很快与腹膜黏附。EM和非EM患者的黏附过程无明显区别。
2009年08期 v.18 561-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28 ] |[引用频次:8 ] - 秦绪颖;张贵宇;王红霞;祖增艳;梁静;马本红;
目的:应用siRNA技术沉默子宫内膜癌细胞PPARγ的表达,探讨其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侵袭和凋亡的变化。方法:构建小干扰RNA重组质粒,用于转染KLE与HEC-1A细胞,W estern blotting检测沉默效应。沉默PPARγ后,MTT法观察两种细胞增殖能力的改变,Hoechst染色法观察细胞的凋亡情况,侵袭试验观察肿瘤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转染干扰载体后48h,沉默效率可分别达到62.9%±3.3%、72.9%±10.29%;KLE与HEC-1A细胞增殖能力在转染后4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h后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细胞60h已表现出早期凋亡现象,72h凋亡明显增多;转染后48h细胞的侵袭能力已降低。结论:抑制PPARγ的表达可以抑制高表达PPARγ的子宫内膜样腺癌细胞KLE与HEC-1A的增殖,诱导其凋亡,同时降低细胞的侵袭能力,表明PPARγ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细胞生长和侵袭生物学特征上发挥调控作用。
2009年08期 v.18 565-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1 ] |[引用频次:1 ] - 张惠;李卫平;狄文;汪希鹏;
目的:比较分段诊刮和术后子宫病理判断子宫内膜癌肿瘤病理分级的符合率,探讨影响分段诊刮诊断细胞级别准确率的临床因素。方法:回顾研究1993年1月至2008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产科收治的17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分段诊刮诊断子宫内膜癌病理分级的准确率及影响其准确率的临床因素。结果:以术后切除的子宫标本石蜡病理为标准,诊刮的病理分级总体准确率为35.2%(62/176)。50%(88/176)的患者分段诊刮细胞级别在石蜡病理结果中上升,仅14.8%(26/176)患者的肿瘤细胞分级下降。宫腔深度大于9cm,病理分级为G2或G3,浸润深度大于1/2肌层,p53阳性表达时诊刮的准确率较高。结论:分段诊刮诊断子宫内膜癌病理分级准确性较低,分化较差或进展晚期内膜癌患者的准确性较高。临床上对分段诊刮得出的肿瘤病理级别结果应谨慎。
2009年08期 v.18 570-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7 ] |[引用频次:6 ] - 陆红霞;徐丛剑;李斌;康玉;李立民;陈庆华;
目的:研究紫杉醇纳米粒腹腔给药对大鼠卵巢癌的治疗效果,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超声乳化法制备紫杉醇纳米粒;用MTT法测定紫杉醇纳米粒对NU-TU19细胞增殖的抑制率;荷瘤鼠腹腔给药,比较其荷瘤量及腹水量;用HE染色研究肿瘤浸润;(5)流式细胞仪研究肿瘤细胞周期分布与凋亡。结果:(1)紫杉醇纳米粒粒径200nm,包封率70%;(2)紫杉醇纳米粒及市售紫杉醇IC50分别为98.50±1.55ng/m l,97.95±1.48ng/m 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紫杉醇纳米粒治疗组动物荷瘤量及腹水量分别为4.56±0.11g,3.55±0.50m l,市售紫杉醇为10.13±0.52g,30.45±1.55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HE染色结果显示,纳米粒组肿瘤细胞核分裂相少见,且不侵犯淋巴结;(5)纳米粒组肿瘤细胞凋亡率为(36.51±0.42)%,市售紫杉醇组为(20.63±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低剂量紫杉醇纳米粒腹腔给药安全,治疗卵巢癌有较好效果。
2009年08期 v.18 574-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1 ] |[引用频次:1 ] - 王海琳;叶云飞;马戎;徐立新;
目的:观察JAK/STAT通路阻断剂AG490联合顺铂(Cis-diaminedichloro-platinum,DDP)对宫颈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探讨AG490通过阻断STAT3通路对人宫颈癌裸鼠移植瘤生长抑制作用及与caspase-3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建立人子宫颈癌(HeLa)细胞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并分组。AG490单用或联合DDP处理各组裸鼠。用药期间测量裸鼠体重和肿瘤体积,检测瘤重计算抑瘤率。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组织中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检测移植瘤组织中P-STAT3和caspase-3蛋白表达。数据均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治疗第7天与DDP组(265.51±23.74)和AG490组(382.89±16.54)比,联合用药组(250.66±18.55)肿瘤体积明显缩小(P<0.05和P<0.001)。DDP组裸鼠体重与联合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DDP组、AG490组和联合用药组抑瘤率分别为0,51.2%,33.6%,59.2%,联合用药组的抑瘤作用比单用组更加明显(P<0.05,P<0.001)。FCM分析表明,实验组的肿瘤标本中均可见凋亡峰,凋亡率分别是(52.1±1.3)%,(39.5±0.4)%和(66.7±1.8)%,与对照组(10.2±2.4)%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坏死范围与用药明显相关,联合用药组肿瘤的坏死范围最大,与单独用药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P-STAT3表达下调,caspase-3表达上调,但二者无负相关(r=-0.074,P>0.05)。结论:AG490对宫颈癌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增加P-STAT3表达,但对caspase-3表达无直接作用。AG490与DDP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2009年08期 v.18 578-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1 ] |[引用频次:1 ] - 侯红丽;李莉;王赞宏;曹涛;王真;
目的:利用穿梭质粒pAd track CMV,探讨抑癌基因IL-24对宫颈癌细胞株Siha细胞生长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将携带目的基因IL-24的穿梭质粒pAd track CMV转染入体外培养的宫颈癌细胞株Siha细胞,用MTT法检测细胞的生长增殖,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及凋亡率。结果:经MTT法测定,3组Siha细胞OD值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IL-24组Siha细胞OD值明显低于空质粒组和阴性对照组(P<0.001),空质粒组和阴性对照组Siha细胞OD值则无明显差异(P=0.100);经流式细胞术测定,3组Siha细胞早期凋亡率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IL-24组Siha细胞早期凋亡率明显高于空质粒组和阴性对照组(P<0.05),空质粒组和阴性对照组Siha细胞的早期凋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与空质粒组和阴性对照组Siha细胞相比,IL-24组Siha细胞G0/G1期细胞增多(P<0.05),S期细胞减少(P<0.05),G2/M期细胞减少(P<0.05),空质粒组和阴性对照组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IL-24对宫颈癌细胞有抑制生长、诱导凋亡的作用。
2009年08期 v.18 584-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7 ] |[引用频次:2 ] - 覃捷;李力;张洁清;张玮;黎丹戎;
目地: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在卵巢上皮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用RT-PCR技术从人卵巢上皮癌组织总RNA中逆转录uPA基因cDNA全长,克隆至pGEM-T Easy Vector,鉴定后与真核表达载体PCMV-HA连接,酶切及测序。用脂质体法将重组质粒DNA转染至SKOV3细胞。加压筛选并培养PCMV-HA-uPA及对照细胞。分别用RT-PCR和W estern blot方法检测转染前后SKOV3细胞uPA的表达。细胞增殖能力测定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和集落形成实验,细胞周期测定用流式细胞仪法,细胞体外侵袭,迁移和黏附能力测定分别采用Matrigel Invasion,TranswellM igration和Adhersion Assay方法。结果:(1)uPA阳性表达能介导SKOV3细胞克隆形成,与对照组细胞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uPA阳性表达能介导SKOV3细胞的细胞周期中S期比例增加,与对照组细胞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uPA阳性表达介导SK-OV3细胞的体外侵袭,迁移和黏附能力均明显强于对照细胞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0.0001和0.0049)。结论:uPA通过促进肿瘤细胞侵袭,迁移和黏附能力在卵巢上皮癌浸润转移中起了重要作用。
2009年08期 v.18 588-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1 ] |[引用频次:1 ] - 王丽莉;童晓文;丁岩;赵鑫;吴乾渝;
目的:建立人子宫内膜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通过中链甘油三酯(MCT)生酮饮食诱导裸鼠产生酮症,观察生酮饮食对裸鼠肿瘤生长的影响。方法:3~4周龄雌性裸鼠18只,随机分为正常饲料组(SD)、生酮饮食组(KD)和无碳水化合物生酮饮食组(NCKD)3组;裸鼠右侧腋窝皮下注射子宫内膜癌细胞悬液,接种后予以不同饮食饲养;观察期间肿瘤生长情况,测量肿瘤径线并计算体积,于第30天处死裸鼠取瘤称重。结果:7天后观察,与SD组比较,KD组及NCKD组血糖约降低40%,血酮体升高3~5倍;3组裸鼠成瘤率100%;30天后KD组和NCKD组肿瘤体积及重量均小于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组与NCKD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中链甘油三酯生酮饮食能抑制肿瘤的生长速度,虽然不能替代传统抗肿瘤治疗方法,但其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2009年08期 v.18 594-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82 ] |[引用频次:11 ] - 邹余粮;肖景华;裴美丽;苟文丽;张娟娟;张鹏花;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ASA)联用PT方案[奥沙利铂(OXA)+多西紫杉醇(DOC)]抑制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增殖的作用。方法: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MTT法检测并计算各组药物的细胞抑制率,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周期变化及细胞凋亡率。结果:ASA可抑制HeLa细胞生长,作用24h时将肿瘤细胞聚集在G0/G1期并可诱导细胞凋亡。ASA与PT联用可显著抑制HeLa细胞增殖(P<0.05),不同时间PT增敏比依次为1.33、1.32、1.56,且联合用药诱导细胞凋亡作用显著增强。结论:ASA与PT方案协同可抑制人宫颈癌HeLa细胞株增殖,ASA有望用于宫颈癌的内科治疗。
2009年08期 v.18 599-6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3 ] - 徐春琳;王玉红;路晓琳;王英;陈素琴;王惠兰;
目的:检测eIF-4E、OPN在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探讨eIF-4E、OPN作为肿瘤标志物,与CA125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集卵巢上皮性癌46例,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16例、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12例及健康妇女12例的血清标本,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标本中eIF-4E、OPN的浓度,血清CA125浓度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结果:卵巢恶性肿瘤组及交界性肿瘤组血清中eIF-4E、OPN、CA125的浓度明显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及正常对照组。eIF-4E检测阳性率63.04%,OPN检测阳性率76.9%,CA125检测阳性率71.74%,eIF-4E和CA125联合检测阳性率93.48%,OPN和CA125联合检测阳性率89.13%,eIF-4E、OPN及CA125三者联合检测阳性率97.83%。Ⅲ、Ⅳ期卵巢癌患者血清中CA125、eIF-4E、OPN浓度明显高于Ⅰ、Ⅱ期。结论:eIF-4E、OPN可作为卵巢肿瘤标志物,用于卵巢癌早期诊断,与CA125联合检测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2009年08期 v.18 602-604+6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4 ] |[引用频次:2 ] - 宋玉莹;张怡;孙平平;张平;
目的:观察促肝细胞再生磷酸酶3(PRL-3)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表达,探讨它与子宫内膜异位症侵袭、种植的关系。方法: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RL-3和MMP-9在31例EMs的异位内膜及在位内膜组织、27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的表达。结果:PRL-3与MMP-9表达的强弱顺序均为:EMs组异位内膜>EMs组在位内膜>对照组子宫内膜,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期的异位内膜PRL-3及MMP-9表达强度均高于Ⅲ~Ⅳ期(P<0.05),但在位内膜二者表达强度在不同临床分期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EMs组异位内膜的PRL-3与MMP-9表达呈正相关(P<0.05),在位内膜的PRL-3与MMP-9表达则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PRL-3和MMP-9可能与EMs的侵袭、种植密切相关。
2009年08期 v.18 605-6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4 ] |[引用频次:3 ] - 张旭艳;吕秀萍;戴淼;张丽芹;刘玉珍;陈昭日;位菊峰;
目的:探讨来曲唑对大鼠EM模型子宫内膜异位病灶中P450arom mRNA、COX-2 mRNA表达的影响及其治疗EM的作用机制。方法:参照Jones法用自体移植建立EM大鼠模型,随机将建模成功的大鼠分为来曲唑组及盐水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EM大鼠异位病灶体积的变化。用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异位病灶中P450arom mRNA及COX-2 mRNA的表达。结果:来曲唑组异位病灶体积明显缩小或萎缩,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来曲唑治疗后P450arom mRNA、COX-2 mRNA在异位内膜中表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者变化有相关性(r=0.918,P=0.001)。结论:来曲唑对大鼠异位病灶体积的影响明显,短时间内就有明显效果,可能通过降调P450arom mRNA、COX-2 mRNA在异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起作用。
2009年08期 v.18 609-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1 ] |[引用频次:6 ] - 罗远材;瞿全新;糜若然;
目的:探讨宫颈病变组织HPV16/18感染对蛋白激酶R(PKR)激活的影响及两者在宫颈癌形成、演进过程中的作用和对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PV16/18型E6蛋白(E6)、PKR、磷酸化型PKR(p-PKR)在63例宫颈癌、114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Ⅰ~Ⅲ)、15例正常宫颈组织的表达。结果:E6蛋白与PKR在各组的阳性表达率与宫颈病变级别呈正相关(P<0.05,P<0.05),E6蛋白与PKR在各组的阳性表达率呈正相关(P<0.05);宫颈癌组PKR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p-PKR(P<0.01);E6、PKR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大小有关(P<0.05,P<0.05);宫颈癌患者病情进展与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0.01),病情进展与E6、p-PKR阳性表达率相关(P<0.05,P<0.05)。结论:HPV16/18感染可阻碍PKR激活,突破机体防御HPV16/18感染的机制,在宫颈癌的发生及演进过程中可能起了重要作用,对宫颈癌患者预后不利;p-PKR能抑制宫颈癌患者病情进展,可能改善其预后。
2009年08期 v.18 613-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3 ] |[引用频次: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