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北华,男,1961年8月,博士、主任医师、山东大学特聘教授(第一层级)、山东大学齐鲁医学杰出名医、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先后担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主任、医院副院长和医学院常务副院长。现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教授,国家重点学科山东大学妇产科学系主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学术任职为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妇产科杂志》副总编,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委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执业医师考试临床医学命审题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现代妇产科进展》杂志主编。
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卫生系统杰出学科带头人,山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山东省教学名师,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主要致力于妇科肿瘤临床诊治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详细内容

论著

  • IGF1、IGF1R及IGFBP3在卵巢上皮性肿瘤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高华;许雁萍;刘强;狄文;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其受体(IGF1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质3(IGFBP3)在卵巢上皮性肿瘤的表达及在原发性卵巢上皮性癌(EOC)中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例正常卵巢组织、13例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12例交界性卵巢上皮性肿瘤、50例EOC手术病理标本中IGF1、IGF1R、IGFBP3的表达,分析三者表达与EO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1)IGF1、IGF1R、IGFBP3在正常卵巢组织、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交界性卵巢上皮性肿瘤、EOC的表达依次增强,IGF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0%,23.08%,25.00%,80.00%;IGF1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0%,30.77%,33.33%,84.00%;IGFBP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00%,38.46%,41.67%,86.00%,三者在EOC组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交界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组(P<0.01)。(2)IGF1R在EOC中的表达阳性程度与病理学分级、临床分期、腹水/腹腔冲洗液阳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IGFBP3表达的阳性程度与临床分期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3)IGF1R在EOC中的表达程度与IGF1表达程度间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结论:卵巢上皮性癌中存在IGF1、IGF1R、IGFBP3的过表达,三者共同参与了EOC的发生发展过程;IGF1R与EOC不良预后的重要临床病理指标间呈显著的正相关,IGF1R可作为卵巢上皮性癌基因靶向治疗的新靶点。

    2009年07期 v.18 481-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08 ] |[引用频次:7 ]
  • 大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杨贺勤;张震宇;

    目的:探讨体外分离和培养大鼠源性树突状细胞的方法,及其经卵巢肿瘤提取物致敏后在体内诱发抗肿瘤免疫效应。方法:(1)取大鼠骨髓悬液,经Tris-NH4Cl裂解红细胞后得到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2)应用大鼠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rGM-CSF)、大鼠重组白细胞介素4(rrIL-4)、大鼠重组肿瘤坏死因子-α(rrTNF-α)进行体外培养;(3)培养第5天时加入NuTu-19 Fischer 344大鼠卵巢肿瘤细胞提取物,获得负载卵巢肿瘤提取物的树突状细胞;(4)体内实验检测DC诱发抗肿瘤免疫效力。结果:(1)大鼠骨髓来源的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BMMNC)在相关细胞因子作用下可培养出成熟的树突状细胞;(2)体内实验表明,预先免疫的大鼠肿瘤出现时间较晚,肿瘤生长速度较慢,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抑瘤率59.4%;治疗组大鼠在实验过程中肿瘤体积小,最终肿瘤质量轻,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与先行免疫组无明显差异(P>0.05),抑瘤率69.3%。结论:大鼠骨髓来源的BMMNC可培养出成熟的树突状细胞。DC可负载并提呈肿瘤提取物,体内实验显示肿瘤提取物致敏的树突状细胞可以杀伤肿瘤细胞。

    2009年07期 v.18 486-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30 ] |[引用频次:1 ]
  • 顺铂增强TRAIL蛋白诱导Caski细胞凋亡机理研究

    李民华;王惠兰;丁霏;高洁凡;刘文利;王振海;

    目的:观察顺铂对TRAIL蛋白诱导子宫颈癌Caski细胞株凋亡的调节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传代培养宫颈癌Caski细胞,依照所加药物不同,将细胞分为TRAIL组、顺铂组、TRAIL+顺铂组、TRAIL序贯顺铂组、顺铂序贯TRAIL组以及空白对照组,分别于加药后不同时间应用:(1)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2)MTT法检测TRAIL蛋白与顺铂单用、联用以及序贯应用对Caski细胞的生长抑制率;(3)Caspase-8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不同用药方式对Caski细胞Caspase-8活力的影响;(4)流式细胞术检测Caski细胞TRAIL受体DR4,DR5,DcR1,DcR2的表达,以及1.0mg/L顺铂作用细胞24h后表达量的变化;(5)半定量RT-PCR分析顺铂作用细胞8h后4种受体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1)TRAIL蛋白和顺铂对Caski细胞有不同程度的生长抑制作用;(2)100ng/mlTRAIL蛋白和1.0mg/L顺铂单用作用24h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35.44%、50.26%,联合应用后增至89.66%,联合用药与单独用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顺铂序贯TRAIL蛋白生长抑制率79.88%,TRAIL蛋白序贯顺铂55.73%,两实验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Caspase-8活力在顺铂序贯TRAIL组的表达最强,为单用TRAIL组的1.52倍;(5)Caski细胞4种TRAIL受体均有表达,但表达丰度不同,顺铂可以上调死亡受体的表达;(6)顺铂处理细胞8h后DR4,DR5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DR4为对照组的1.40倍,DR5为对照组的1.57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用顺铂处理前后DcR1,DcR2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ski为TRAIL蛋白敏感细胞,顺铂通过上调死亡受体4、5表达、提高Caspase-8活性,增强TRAIL蛋白抑制子宫颈癌Caski细胞生长的作用;顺铂序贯TRAIL的配伍方式具有更强的诱导Caski细胞凋亡的作用。

    2009年07期 v.18 490-4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6 ]
  • Brn-3a在宫颈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与HPV亚型的相关性研究

    肖凤仪;隋龙;

    目的:初步探讨Brn-3a在HPV所致各级别宫颈病变中的表达及不同HPV亚型与Brn-3a表达的关系,探讨其作为CIN诊断和治疗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按照入组标准选取研究期间在我院就诊的月经正常、有性生活史的妇女97例为研究对象。对同一位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同时进行转录因子Brn-3a的表达及HPV分型的检测。分析每组样本Brn-3a的表达。结果:Brn-3a表达随着病变加重而升高。高级别CIN(CINⅡ、Ⅲ及原位癌)LEEP术后随访组Brn-3a表达高于宫颈良性病变(HP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5);该组平均值虽高于HPV感染(HPV+)、宫颈湿疣与CINⅠ组,但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6815,>0.05);与高级别CIN组(治疗前)相比,表达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0.05)。不同HPV亚型所致的同级别病变中Brn-3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危型和低危型HPV感染所致的CINⅠ以下病变组中,Brn-3a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5815);同种HPV亚型所致的不同病变级别Brn-3a表达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转录因子Brn-3a表达与HPV所致宫颈病变的病理级别相关,并非简单的反映HPV的感染状态。

    2009年07期 v.18 495-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3 ] |[引用频次:0 ]
  • Akt和NF-κB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刘姝;张辉;赵兴波;李明江;李继俊;

    目的:研究Akt和NF-κB在子宫腺肌病病灶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子宫腺肌病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子宫腺肌病病灶(30例)、在位内膜(27例)、正常子宫内膜(20例)标本中Akt、P-Akt及NF-κB蛋白的表达并进行比较。结果:Akt、P-Akt蛋白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的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强度显著高于在位内膜(P<0.05)和正常子宫内膜(P<0.01),其在位内膜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强度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P<0.01);间质细胞中Akt、P-Akt蛋白的表达,异位和在位内膜明显高于正常内膜,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中两者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NF-κB蛋白表达于胞核和胞浆中,在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异位内膜显著高于在位内膜,在位内膜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P<0.05);间质细胞中,NF-κB蛋白的表达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NF-κB与P-Akt在子宫腺肌病病灶、在位子宫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626,P<0.01)。结论:NF-κB与Akt在子宫腺肌病病灶中呈高表达,其可能参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2009年07期 v.18 499-5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4 ] |[引用频次:7 ]
  •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在子宫颈脱落细胞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卫莹;周颖;李敏;彭程;冯定庆;吴大宝;肖卫华;凌斌;

    目的:研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及下游基因Survivin在子宫颈脱落细胞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RT-PCR方法和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25例子宫颈癌患者和50例正常人的宫颈脱落细胞中STAT3及其下游基因Survivin的表达。结果:子宫颈癌患者宫颈脱落细胞中STAT3基因高表达,包括转录水平增高及蛋白表达水平增高,与正常宫颈脱落细胞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游基因Survivin mRNA在宫颈癌脱落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4%(21/25),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AT3,Survivin基因在宫颈癌细胞中异常表达,刺激细胞持续异常增殖,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2009年07期 v.18 504-5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6 ] |[引用频次:10 ]
  • 水通道蛋白1在宫颈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胡晓继;廖书杰;王世宣;卢运萍;马丁;

    目的:检测宫颈病变组织中水通道蛋白1的表达,探讨该蛋白在宫颈癌形成和演进进程中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3例石蜡包埋宫颈组织中水通道蛋白1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分型分析其表达的意义。结果:水通道蛋白1在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和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0%,33.3%和74.2%,3组样本中水通道蛋白1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病理学分级1+2级和3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水通道蛋白1表达阳性率与CIN的分级,与宫颈癌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型和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水通道蛋白1在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组织中表达升高,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2009年07期 v.18 507-5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3 ] |[引用频次:15 ]
  • 白细胞介素-15治疗3AO裸鼠移植瘤的实验研究

    侯萍;刘培淑;宋堃玲;马道新;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5(IL-15)治疗3AO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效果及其机制。方法:建立3AO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I组为顺铂(cD-DP)3mg/kg;Ⅱ组、Ⅲ组分别为IL-1550μg/kg,100μg/kg;Ⅳ组为cDDP1.5mg/kg加IL-1550μg/kg;Ⅴ组为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各组药物均腹腔注射,按每只裸鼠0.2ml配制),1次/d,连用1周。观察移植瘤成瘤率、裸鼠生存期、生存延长率及肿瘤生长曲线。停药1天,1周,2周后,观察移植瘤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NK细胞群计数;测定裸鼠脾脏重量;对移植瘤及裸鼠肝、脾、肾行常规病理学检查。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荷瘤裸鼠生存延长率,脾脏重量,移植瘤细胞凋亡率,NK细胞群计数均有明显差异。病理学检查示各治疗组均见肿瘤坏死,肿瘤细胞周围及肿瘤内淋巴细胞明显浸润。IL-15治疗组脾脏有充血增生表现,肝脏肝细胞嗜酸性变性,肝细胞水肿,周围有浊肿;cDDP治疗组肾脏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细胞水肿,管腔变小;对照组裸鼠肝、脾、肾未见明显病理改变。结论:IL-15对人卵巢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IL-15增强N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诱导NK细胞及细胞因子产生有关。

    2009年07期 v.18 510-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4 ] |[引用频次:0 ]
  • 亮丙瑞林对顺铂所致大鼠卵巢毒性保护的实验研究

    韩萍;邢军;何艳舫;周剑利;

    目的:探讨亮丙瑞林(GnRH-a)对大鼠顺铂所致卵巢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SPF级别12周龄SD雌鼠96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24只。A组为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ml/d。B组为顺铂组,C组为亮丙瑞林(GnRHa)+顺铂组,D组为单用亮丙瑞林组。于间情期C、D组皮下注射亮丙瑞林0.25mg/只(单次给药)。B、C组腹腔注射顺铂2mg/(kg.d),连续用药10天。用药结束后及结束后30天分别每组处死8只;每组剩余的雌鼠按2:1与雄鼠交配,产仔后处死。称体重、卵巢及子宫重量,统计卵泡数量和各级卵泡直径,观察卵巢和子宫病理学变化。测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观察孕鼠产仔数量及外观。结果:用药结束后B、C组大鼠精神及饮食状况差,体重及子宫重量下降(P<0.05),以B组最为明显(P<0.05)。用药结束后30天4组大鼠体重增加,B组体重恢复得最慢(P<0.05)。用药结束后B、D组子宫黏膜层变薄,纤维成分多,子宫腺体少。C组子宫黏膜层变薄,但腺上皮细胞比B组清晰,有顶浆分泌现象。C、D组原始卵泡较多,生长卵泡、成熟卵泡数减少,各级卵泡的粒细胞层明显减少(P<0.05)。B组成熟卵泡减少明显(P<0.05)。用药结束后30天,B、C、D组子宫内膜厚度及腺体量均有所改善。B组成熟卵泡数减少(P<0.05)。C组和D组成熟卵泡数增多(P<0.05)。用药结束后B、C、D组FSH升高,E2下降(P<0.05),B组与C、D组相比,FSH升高,E2下降更明显(P<0.05)。用药结束后30天,C、D组FSH降低,E2升高(P<0.05)。4组鼠仔未见畸形,B组产仔数减少。结论:顺铂对大鼠卵巢有毒性作用。亮丙瑞林可使原始卵泡数增多,卵泡处于静止期,降低顺铂对卵巢的毒性作用。

    2009年07期 v.18 514-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5 ] |[引用频次:5 ]
  • 卵巢上皮性癌患者肿瘤组织和血清KLK8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吴文英;徐春琳;王玉红;

    目的:探讨激肽释放酶8(KLK8)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KLK8蛋白的表达水平,其中良性卵巢肿瘤20例、交界性卵巢肿瘤11例、卵巢癌62例,并测量其平均灰度值(A值);酶联免疫吸附(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KLK8浓度;分析卵巢癌组织中KLK8表达的A值与血清浓度值之间的相关性,比较血清KLK8、CA125检测用于卵巢癌诊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1)良性卵巢肿瘤、交界性卵巢肿瘤及卵巢癌中KLK8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5/20)、27.3%(3/11)及66.1%(41/62),卵巢癌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前两组(P<0.05)。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KLK8浓度分别为4.26±0.29、5.26±0.46、6.59±0.15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卵巢癌组织KLK8表达的A值为156.4±14.7,与血清浓度值呈显著正相关,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为0.608(P<0.001);(4)KLK8用于卵巢癌诊断的敏感度61.3%,特异度77.4%,与CA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巢癌组织及血清中KLK8蛋白表达升高,并参与卵巢上皮性癌的发生发展过程,血清KLK8检测可指导卵巢癌的早期诊断。

    2009年07期 v.18 519-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6 ] |[引用频次:2 ]
  • 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子宫内膜增生的疗效及安全性

    王金玲;陈霞;邹桂英;李育民;

    目的:观察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曼月乐)治疗子宫内膜增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51例子宫内膜增生症患者(排除子宫内膜癌)用曼月乐治疗,放置前和放置24个月内定期随访患者月经模式及血红蛋白水平;B超监测子宫内膜厚度、卵巢体积、子宫体积变化;子宫内膜病理学改变及卵巢激素水平变化。结果:放置后患者月经量明显减少,血红蛋白值明显升高,放置前血红蛋白水平为98.81±12.22g/L,放置后3,6,12,24个月血红蛋白值分别为116.53±9.62g/L,123.45±7.83g/L,127.26±8.02g/L,129.83±8.34g/L,各组间放置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放置前子宫内膜厚度1.52±0.33cm,放置后3,6,12,24个月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0.64±0.21cm,0.62±0.14cm,0.56±0.11cm,0.53±0.14cm,各组间放置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放置曼月乐后6~12个月,患者子宫内膜病理显示子宫内膜增生过长表现消失,内膜呈分泌现象及间质蜕膜样改变明显;放置前后患者子宫、双侧卵巢体积及雌孕激素水平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放置曼月乐可抑制子宫内膜增长及逆转增生的子宫内膜,副作用少,是治疗子宫内膜增生症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2009年07期 v.18 523-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36 ] |[引用频次:18 ]
  • 辽宁地区成年女性尿失禁流行病学研究

    夏志军;陈旭;赵丽娟;胡清;赵颖;宋悦;

    目的:调查辽宁地区成年女性尿失禁的患病率,探索相关的影响因素,掌握辽宁省女性尿失禁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方法:以具有辽宁地区户籍或固定居住在当地10年以上的成年女性(年龄≥18岁)为研究对象;按整群多级随机抽样原则,抽取4000人为调查对象,以女性下尿路症状国际尿失禁标准问卷予以调整后进行现场调查。结果:问卷回收率100%,共获得有效问卷3884份,有效率97.1%。辽宁地区成年女性尿失禁患病率21.9%(851/3884),其中压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和混合性尿失禁的患病率分别为16.9%(658/3884)、1.8%(71/3884)和3.0%(116/3884)。各类型尿失禁患病率趋势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绝经后期(58~68岁)达到高峰,68岁以后有所下降。多因素Lo-gistic回归表明:年龄、体重指数、重体力劳动、慢性盆腔痛、孕产史、新生儿体重是辽宁地区成年女性尿失禁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辽宁地区成年女性尿失禁患病率较高。且以压力性尿失禁为主,是影响女性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年龄、体重指数高、重体力劳动、慢性盆腔痛、孕产史、新生儿体重是辽宁地区成年女性尿失禁发生的危险因素。

    2009年07期 v.18 527-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31 ] |[引用频次:16 ]
  • MMP-2/TIMP-2在人及裸鼠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及与雌、孕激素的关系

    娄艳辉;夏玉芳;李全香;郭新华;

    目的:探讨MMP-2/TIMP-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雌、孕激素对二者表达的影响。方法:(1)用RT-PCR及SP免疫组化法检测51例异位内膜组织及28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MMP-2/TIMP-2mRNA及蛋白的表达;(2)建立裸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并予以雌、孕激素干扰,随机分成4组(E组、P组、E+P组及对照组C),观察不同激素干扰下裸鼠内异症模型的种植成功率及其大体、镜下的形态表现;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MP-2/TIMP-2蛋白在不同组别裸鼠异位内膜中的表达。结果:(1)四组裸鼠内异症模型中种植物均成活,总种植成功率86.4%(51/59),各组间成功率无显著差异。其中P组种植物数量较其他组明显增多,P组、E+P组种植物明显大于E组、C组。受外源性雌、孕激素影响,镜下种植物分别呈现增生期和分泌期特点;(2)MMP-2/TIMP-2mRNA及蛋白在人及各组裸鼠异位内膜组织中均有表达,MMP-2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MP-2表达与正常内膜组织则无显著差异,MMP-2/TIMP-2比值明显增高(P均<0.01)。(3)E组、E+P组MMP-2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C组,而P组与C组无差异;TIMP-2蛋白在C组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他激素干扰组。结论:裸鼠模型是EMs早期临床研究的理想模型。MMP-2/TIMP-2在人及裸鼠异位组织中异常表达,动态平衡紊乱,在EMs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雌激素可上调MMP-2蛋白表达,促进异位内膜种植;孕激素未表现对抗雌激素的作用,且通过抑制TIMP-2表达,同样造成MMP-2/TIMP-2比值升高,使异位内膜侵袭性增高,表现出"孕激素抵抗"现象。

    2009年07期 v.18 531-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7 ] |[引用频次:0 ]
  • 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509C/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子痫前期-子痫关系的探讨

    朱宇;廖志琼;陈盛强;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509C/T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血清水平与子痫前期-子痫的关系。方法:用酶免法测定52例子痫前期-子痫患者及68例健康对照者血清TGFβ1水平,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TGFβ1-509C/T基因片段,Eco81I内切酶进行限制性酶切反应并经测序证实。结果:52例子痫前期-子痫患者及68例正常对照TGFβ1-509C/T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著差异,而血浆中TGFβ1水平,子痫前期-子痫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TGFβ1水平显著升高提示炎性反应在子痫前期-子痫病程中有重要作用,TGFβ1-509C/T基因多态性与子痫前期-子痫无关。

    2009年07期 v.18 537-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9 ] |[引用频次:1 ]
  • 宫颈癌根治术中卵巢移位后卵巢功能的临床研究

    凌艳;李世彤;宋娟;

    目的:探讨宫颈癌根治术中卵巢移位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收治的早期宫颈癌31例,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同时行卵巢移位,术后随访患者有无绝经期症状,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卵巢形态、位置、大小、血供及盆腔情况,并行阴道脱落细胞学检查,测定血清中FSH、E2水平并行统计学分析,以判断术前、术后卵巢功能的改变情况。结果:31例患者卵巢移位后未出现绝经期症状;31例移位卵巢的大小,形态,血供均无异常,卵泡有周期性增大,无卵巢脱落;术后按常规行阴道细胞学检查无一例发现异常;术前、术后血激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卵巢移位不影响年轻宫颈癌患者卵巢功能。

    2009年07期 v.18 541-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0 ] |[引用频次:11 ]

病例报告

消息

短篇论著

综述

  • 超声微泡携带基因治疗卵巢癌的研究进展

    廖永玲;孙江川;常淑芳;

    随着微泡作为一种新型基因载体可行性研究的逐步深入和超声破坏微泡增强基因转染机制认识的不断提高,超声与微泡在肿瘤基因治疗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基因治疗在肿瘤领域的成功应用为卵巢癌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超声靶向破坏携基因微泡定位释放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基因转染技术,其治疗的靶向性及无创性已得到证实。现就该技术在卵巢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09年07期 v.18 545-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2 ] |[引用频次:9 ]
  • 分子靶向药物用于晚期或复发子宫内膜癌的研究进展

    王娟;滕银成;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晚期或复发子宫内膜癌患者往往失去了手术时机,治疗较为棘手,以药物治疗为主,因此药物治疗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分子靶向药物是近年新兴的抗肿瘤药物,在一些恶性肿瘤的防治中已经彰显成效。近年晚期或复发子宫内膜癌药物治疗的新策略转向应用针对肿瘤发展特异性生物环节的分子靶向药物,其中一些药物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并证实在延长患者生存期、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及耐受性方面优于传统的化疗。现就分子靶向药物在晚期或复发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2009年07期 v.18 548-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21 ] |[引用频次:6 ]
  • 阴道结石形成原因及诊疗进展

    张静;赵旸;王建六;

    阴道结石属于病理性钙化疾病,其形成多与泌尿系统疾病有关。典型的阴道内异物或感染症状,依据妇科检查及B超、盆腔X光片可作出初步诊断。手术治疗是阴道结石首选也是唯一的治疗方法。

    2009年07期 v.18 551-552+5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8 ] |[引用频次:4 ]
  • 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新的卵巢癌多药耐药靶向蛋白的研究进展

    刘媛媛;李力;马刚;

    卵巢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化疗耐药是影响卵巢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原因。近年基因组工程从DNA和RNA水平阐明了多药耐药的遗传基础,但是,未能精确描述肿瘤耐药细胞在蛋白质水平所发生的一切。肿瘤蛋白质组学的出现及其研究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使在蛋白质整体水平上研究多药耐药产生的机制成为可能。现结合国外近5年的研究,对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新的卵巢癌多药耐药靶向蛋白作一综述。

    2009年07期 v.18 553-5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59 ] |[引用频次:2 ]

临床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