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北华,男,1961年8月,博士、主任医师、山东大学特聘教授(第一层级)、山东大学齐鲁医学杰出名医、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先后担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主任、医院副院长和医学院常务副院长。现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教授,国家重点学科山东大学妇产科学系主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学术任职为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妇产科杂志》副总编,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委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执业医师考试临床医学命审题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现代妇产科进展》杂志主编。
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卫生系统杰出学科带头人,山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山东省教学名师,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主要致力于妇科肿瘤临床诊治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详细内容

论著

  • 阴道镜引导活检诊断宫颈病变的优势与不足

    谢锋;隋龙;汪清;陈敏;郑瑞莲;

    目的:评价阴道镜引导宫颈活检(CDB)诊断宫颈病变的优势与不足。方法:1258例患者行宫颈LEEP术前均行CDB,比较两者病理组织学诊断的符合率,计算CDB对高级别宫颈病变的漏诊率及CDB诊断高级别宫颈病变的阴性预测值。结果:CDB和LEEP病理组织学诊断完全相符占42.5%,CDB诊断病变级别更高占42.1%,更低占15.4%。CDB准确性为84.6%。CDB诊断为低级别CIN经LEEP术后病理证实21.3%存在高级别CIN。CDB诊断为低级别CIN和高级别CIN实际上存在宫颈浸润癌的比例为0.9%及4.4%,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CDB诊断高级别CIN的阴性预测值为78.5%;CDB用于诊断宫颈浸润癌漏诊率为2.2%。结论:阴道镜检查和CDB,可以发现绝大部分的宫颈病变患者。单纯点活检不能排除宫颈浸润癌。CDB诊断为高级别宫颈病变时,应考虑有更重病变的可能,LEEP可弥补CDB的不足,最大限度地提高宫颈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2009年04期 v.18 241-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356 ] |[引用频次:23 ]
  • 雌激素及其阻滞剂对Ishikawa细胞中ETS-1和VEGF调控的研究

    张靖;汪宏波;王泽华;王小萼;徐亚辉;徐媛;

    目的:探讨雌激素及其阻滞剂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系Ishikawa细胞中转录因子ETS-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调控机制。方法:用RT-PCR法检测分别使用不同浓度雌激素、雌激素受体阻滞剂氟维司群处理后Ishikawa细胞中ETS-1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用细胞爬片免疫组化法检测分别使用这两种不同浓度药物后Ishikawa细胞中ETS-1与VEGF表达的差别;采用ELISA法检测分别使用两种不同浓度的药物后Ishikawa细胞培养液中VEGF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1)随着雌激素浓度增加,ETS-1基因表达上调(FP=3.84,P<0.05);随着氟维司群浓度增加,ETS-1基因表达下调(FP=7.01,P<0.01);(2)随着雌激素浓度增加,ETS-1(FP=3.72,P<0.05)和VEGF(FP=3.68,P<0.05)蛋白质水平表达都增加;随着氟维司群浓度增加,ETS-1(FP=4.37,P<0.05)和VEGF(FP=4.09,P<0.05)蛋白质水平的表达都减少;(3)随着雌激素浓度增加,分泌型VEGF蛋白表达量上升(FP=3.91,P<0.05);随着氟维司群浓度增加,分泌型VEGF蛋白表达量下调(FP=7.34,P<0.01)。结论:雌激素可促进Ishikawa细胞中ETS-1和VEGF的表达,VEGF表达与ETS-1表达呈正相关。

    2009年04期 v.18 245-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2 ] |[引用频次:4 ]
  • AnnexinⅡ蛋白和p53蛋白在卵巢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苑中甫;葛新;李道明;

    目的:探讨钙磷脂结合蛋白Ⅱ(AnnexinⅡ)和p53蛋白在卵巢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7例卵巢腺癌和30例卵巢腺瘤组织中AnnexinⅡ蛋白和p53蛋白的表达。结果:AnnexinⅡ蛋白阳性率在卵巢腺瘤组织中为46.67%(14/30),在卵巢腺癌组织中为80.52%(62/77),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p53蛋白阳性率在卵巢腺瘤组织中为0.0%(0/30),在卵巢腺癌组织中为70.13%(54/77),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AnnexinⅡ蛋白、p53蛋白阳性表达与卵巢腺癌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均有关(P<0.05)。卵巢腺癌中AnnexinⅡ蛋白、p53蛋白阳性表达呈正相关。结论:AnnexinⅡ蛋白、p53蛋白阳性表达与卵巢腺癌的发生、发展和淋巴结转移均有关,p53蛋白可促进AnnexinⅡ蛋白的表达。

    2009年04期 v.18 249-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8 ] |[引用频次:3 ]
  • 卵巢癌细胞B7-H4基因高表达抑制CTL细胞杀伤作用的研究

    成磊;姜洁;李少儒;魏双燕;南芳芳;

    目的:探讨卵巢癌细胞B7-H4基因高表达对靶向诱导的CTL细胞体外杀伤的影响。方法:RT-PCR法扩增编码基因,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B7-H4,脂质体介导将重组质粒PEGFP-N1/B7-H4导入SKOV3细胞中,筛选建立高表达细胞株。细胞免疫组织化检学检测B7-H4蛋白的表达。利用免疫磁珠分离法(MACS)分离纯化脐血CD34+细胞并在体外诱导分化为DC,用反复冻融法从卵巢癌细胞SKOV3中提取可溶性冻融抗原并负载DC诱导生成CTL。MTT法检测经抗原负载后激活的CTL细胞对SKOV3/B7-H4、SKOV3/neo和SKOV3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成功构建了人B7-H4真核表达载体,SK-OV3/B7-H4细胞稳定表达B7-H4蛋白。CTL细胞对SKOV3/B7-H4细胞杀伤作用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20.12%±3.14%vs36.34%±4.53%,P<0.05)。结论:卵巢癌细胞B7-H4基因表达可抑制靶向诱导的CTL细胞毒性,可能与肿瘤细胞免疫逃逸有着密切的关系。

    2009年04期 v.18 253-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5 ] |[引用频次:1 ]
  • 腹腔镜下早期卵巢癌全面分期手术临床价值评估

    王丹;陈勇;袁吉钊;夏爽;徐惠成;梁志清;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早期卵巢癌全面分期手术的手术方法,评估其安全性、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腹腔镜下早期卵巢癌全面分期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27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17ml,平均切除盆腔淋巴结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12.3个,术后平均肛门排气时间3.1天,近期观察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下进行早期卵巢癌全面分期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临床效果好,方法可行。

    2009年04期 v.18 257-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86 ] |[引用频次:30 ]
  • nm23-H1基因表达对人宫颈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与临床病理关系的研究

    杨琰;卢实;李茗;王泽华;

    目的:探讨nm23-H1基因稳定表达对人宫颈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及其表达与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m23-H1基因在宫颈癌组织的表达。将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nm23-H1转染入宫颈癌细胞系HeLa、SiHa,G418稳定筛选,用Western印迹法、免疫组化法鉴定转染前后细胞中nm23-H1基因的蛋白表达,噻唑蓝(MTT)法检测转染前后细胞体外增殖能力的变化。结果:在宫颈鳞癌组织中,nm23-H1基因阳性表达率随FIGO临床分期的升高有下降趋势,Ⅲ期nm23-H1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Ⅱ期,Ⅱ期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I期(P<0.01);分化程度高的组织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分化程度低的组织(P<0.01);有淋巴结转移者其原发灶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宫颈腺癌组织中nm23-H1基因阳性表达率与FIGO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在pcDNA3.1-nm23-H1转染组中,Si-Ha、HeLa细胞nm23-H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未转染组和空载体对照组未见nm23-H1高表达。MTT法所绘生长曲线显示,SiHa-nm23(转染组)细胞与SiHa-3.1(空载体组)、SiHa(空白组)细胞比较,生长速度明显抑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HeLa(空白组)、HeLa-nm23(转染组)、HeLa-3.1(空载体组)三组细胞生长速度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nm23-H1参与了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判断宫颈鳞癌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重要标志物,而nm23-H1基因对不同宫颈癌细胞体外增殖能力的影响有明显差异。

    2009年04期 v.18 260-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7 ] |[引用频次:4 ]
  • 化疗对晚期卵巢、输卵管及腹膜浆液性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疗效(附70例临床分析)

    曾浩霞;李小平;崔恒;沈丹华;王建六;魏丽惠;赵彦;王世军;

    目的:探讨化疗对晚期卵巢、输卵管及腹膜浆液性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晚期卵巢、输卵管及腹膜浆液性癌70例患者,根据淋巴结切除术与化疗的先后顺序分为2组:A组21例,化疗后行淋巴结切除术。B组49例,淋巴结切除术后化疗。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治疗方案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肿瘤分期分级,治疗前的肿瘤标记物,切除淋巴结的数量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初治时A组患者盆腹腔黏连及转移重于B组;初次手术A组进行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的几率明显低于B组(0%vs73.47%,P<0.05)。化疗后A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低于B组(38.10%vs49.00%,P>0.05),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为肿瘤最常侵犯的淋巴结。A组行TC(泰素/紫杉醇+伯尔定/卡铂)或TP(泰素/紫杉醇+顺铂)方案化疗的患者淋巴转移率低于行CAP(顺铂+阿霉素+环磷酰胺)方案的患者(33.33%vs50%,P=0.045)。结论:化疗对卵巢、输卵管及腹膜浆液性癌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疗效。初治时不能进行淋巴结切除的患者可考虑先行化疗后再次手术切除淋巴结。

    2009年04期 v.18 265-268+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5 ] |[引用频次:0 ]
  • 华蟾素对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RRM2表达的影响和意义

    王玲玲;周怀君;胡娅莉;寻庆英;

    目的:探讨华蟾素对体外培养的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增殖、侵袭力及其对RRM2表达的影响和意义。方法:体外培养Ishikawa细胞,经不同浓度华蟾素干预后,用RT-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RRM2在mRNA及蛋白水平上的表达,用MTT法检测处理前后细胞的增殖,transwell小室分析细胞体外的侵袭力。结果:华蟾素能显著减少RRM2在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有效地抑制Ishikawa细胞增殖,降低侵袭力,研究证实华蟾素终浓度3.0mg/ml是最佳抑制浓度,对照组Ishikawa细胞组则无上述效应。结论:华蟾素可明显降低Ishikawa细胞中RRM2表达,抑制细胞增殖,降低细胞侵袭力。

    2009年04期 v.18 269-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1 ] |[引用频次:3 ]
  • 补肾益气方激活ERK通路影响人早孕细胞滋养细胞生长

    邢长英;张德祥;滕银成;陆丽华;归绥琪;

    目的:研究补肾益气方对人早孕细胞滋养细胞增殖和早期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信号转导通路。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早孕细胞滋养细胞,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测定细胞的增殖活力,流式细胞术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检测细胞增殖、AnnexinⅤFITC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早期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1/2(ERK1/2)磷酸化。结果:与20%对照血清组比较,10%及20%补肾益气方含药血清作用48h,上调细胞滋养细胞增殖活力,促进PCNA表达、降低早期凋亡细胞百分率、诱导细胞ERK磷酸化,上述指标均呈量-效关系;ERK通路的特异性抑制剂U0126几乎完全抑制20%含药血清诱导的细胞ERK1/2活化,下调20%含药血清诱导的细胞增殖活力及PCNA蛋白表达、增加早期凋亡细胞百分率。结论:补肾益气方对人早孕细胞滋养细胞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ERK1/2信号通路可能是补肾益气方促进细胞滋养细胞增殖、减少细胞凋亡的主要信号转导通路之一。

    2009年04期 v.18 273-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9 ] |[引用频次:7 ]
  • 氧化苦参碱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株Ishikawa的实验研究

    夏宝妹;周怀君;胡娅莉;寻庆英;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Oxy)对人子宫内膜癌细胞株Ishikawa增殖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方法:培养人子宫内膜癌细胞株Ishikawa,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CCK-8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人工重组基底膜侵袭小室(transwell)观察细胞的侵袭力。结果:Oxy明显抑制Ishikawa增殖,并呈时效和量效关系,24h、48h、72h的IC50分别为8.07,4.62,3.22mg/ml;细胞周期发生明显改变。随着药物浓度增高,G1期细胞比例增加,S期细胞减少;流式细胞仪可检测到细胞凋亡现象,当Oxy浓度为10mg/ml时,细胞凋亡率65.4%;荧光显微镜可见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Ishikawa细胞侵袭基底膜的能力明显被抑制。结论:Oxy可抑制Ishikawa增殖,诱导Ishikawa细胞凋亡,有可能成为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有效药物。

    2009年04期 v.18 278-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6 ] |[引用频次:12 ]
  • 雷公藤甲素对人子宫内膜癌细胞株HEC-1B的影响

    蔡玉;孙志华;吴强;仲剑;

    目的:研究雷公藤甲素对人子宫内膜癌细胞株HEC-1B体外生长特性的影响。方法:观察雷公藤甲素作用后子宫内膜癌细胞株HEC-1B的生长情况;用MTT法检测雷公藤甲素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流式细胞仪观察雷公藤甲素作用后对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结果:倒置相差显微镜下示雷公藤甲素作用后细胞生长明显受到抑制;MTT检测显示雷公藤甲素能抑制HEC-1B细胞生长且生长抑制作用呈剂量-时间依赖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示雷公藤甲素低浓度(5ng/ml)条件下,能诱导HEC-1B细胞发生细胞周期阻滞,主要阻滞在S期,高浓度(40,80ng/ml)雷公藤甲素使细胞主要阻滞在G2/M期,并诱导其凋亡。结论:雷公藤甲素对子宫内膜癌细胞株HEC-1B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使其阻滞在S期和G2/M期,并诱导其凋亡。

    2009年04期 v.18 282-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7 ] |[引用频次:13 ]
  • 腹腔镜治疗累及阴道后穹窿的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附14例报告)

    张羽;冷金花;郎景和;戴毅;

    目的:评价腹腔镜病灶切除术治疗累及阴道后穹窿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eeply infiltrating endom etriosis,DIE)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4月到2007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侵犯阴道后穹窿DIE患者14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均经腹腔镜切除盆腔所有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病灶及受累的部分阴道壁。手术治疗的有效性通过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症状改善的主观感觉(改善显著、满意和无改善)。结果:患者平均年龄35.0±5.7岁(26~45岁)。14例手术指征均为盆腔疼痛,包括痛经(13/14),性交痛(7/14),慢性盆腔痛(3/14),6例合并不育。未发生术中并发症,平均随诊22.0±8.4月(12~36月)。13例痛经患者中,除1例术后20天出现阴道出血,在外地医院行阴道填塞止血无效后行全子宫切除术,不计入痛经改善评价外,手术后痛经的VAS评分均明显下降(6.2±3.1vs0.8±1.4)(P<0.001),4例痛经症状改善显著(33.3%),8例改善满意(66.7%)。7例性交痛患者中,5例症状改善显著,2例改善满意。慢性盆腔痛3例患者症状均改善显著。6例(42.9%)不孕患者中术后3例妊娠。13例患者症状和体征均无复发。结论:腹腔镜切除侵及阴道后穹窿的DIE病灶可有效缓解疼痛症状,手术应由有经验的医生完成,治疗的安全性和远期有效性的评价需进一步扩大研究样本。

    2009年04期 v.18 286-288+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45 ] |[引用频次:35 ]
  • Prolift网片联合尿道中段悬吊治疗POP或合并SUI患者的近期疗效

    罗新;王晓玉;沈媛;蒋学风;李瑞满;帅翰林;马雪枫;谢静燕;李玉娟;

    目的:探讨全阴道修复网片(total vaginal mesh,TVM)即Gynecare Prolift网片修复系统及联合经闭孔无张力阴道吊带(tensiongfree vaginal tape-obtutor,TVT-O)尿道中段悬吊手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或合并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Ⅱ度以上子宫和(或)阴道壁脱垂患者24例,其中本次手术前已切除子宫5例,术中同时切除子宫12例,保留子宫7例。16例用全盆底修复网片(total Prolift),8例用前盆修复网片(anterior Prolift);10例因合并压力性尿失禁同时行TVT-O尿道中段悬吊术。结果:24例患者术中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3例(12.5%)出血量超过500ml;术后随访12~20个月,1例至术后10个月时发现阴道壁网片侵蚀(4.2%,1/24),经门诊4次修剪好转;24例患者均无复发。结论:用Prolift盆底修复网片系统进行盆底重建术,手术安全、易行、微创,近期疗效肯定;合并SUI者同时使用TVT-O不增加手术难度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2009年04期 v.18 289-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50 ] |[引用频次:12 ]
  • 宫颈上皮内瘤变累腺深度与锥切范围的研究

    杨烨;祝亚平;

    目的:测量中重度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Ⅲ)病灶长度及累及腺体深度,以为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患者选择恰当的锥切范围提供依据。方法:测量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HE染色切片中宫颈鳞状上皮处CIN病灶长度、正常腺体垂直和水平深度以及CIN病变浸润腺体垂直和水平深度。结果:(1)宫颈鳞状上皮处CIN病灶长度中位数3.80mm,第99百分位数(P99)9.79mm。正常宫颈腺体垂直深度平均18.18mm,99%可信限上限25.40mm;水平深度中位数3.50mm,P999.55mm。CIN病变浸润腺体垂直深度平均9.06mm,99%可信限上限19.50mm;水平深度中位数1.10mm,P99为5.00mm。累及腺体垂直和水平深度百分比平均值分别为51%和35%,最大值均为100%。(2)不同垂直深度CIN累及腺体的水平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考虑制片时组织缩水的因素,建议为CIN累腺患者行锥切术的范围应是帽状的:即宫颈阴道部切除范围根据阴道镜检查或碘染色标记决定,宫颈管周围切除范围纵向深度24~30mm,水平深度6~12mm,并根据患者年龄作出选择。

    2009年04期 v.18 293-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05 ] |[引用频次:27 ]

消息

短篇论著

综述

  • 先兆流产的宫缩抑制问题探讨

    易灵;张建平;

    先兆流产的治疗除了针对早期流产的原因,如黄体功能不足、免疫因素、血栓前状态等和晚期流产的原因,如:宫颈机能不全、子宫发育异常、合并严重内科疾病、不良生活习惯等,使用宫缩抑制剂是抑制妊娠物排除的有效手段。近年来随着新的宫缩抑制剂的开发和临床应用,先兆流产的保胎成功率有了较大提高,但出于对妊娠期用药的安全性考虑,各种宫缩抑制剂的胚胎毒性、致畸性、临床疗效等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2009年04期 v.18 304-3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85 ] |[引用频次:11 ]
  • NF-кB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郝臻凤;孔祥;

    NF-кB是一类具有多向调节作用的转录调控因子家族,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相关。现对NF-κB的结构及调节,及其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关系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提供新的依据。

    2009年04期 v.18 306-3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5 ] |[引用频次:4 ]
  • 肿瘤干细胞在妇科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初磊;李怀芳;童晓文;

    近年研究发现,肿瘤干细胞(CSC)在多种肿瘤发生、转移和耐药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深入了解CSC有助于为肿瘤治疗提供新方法。目前对CSC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造血系统、乳腺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肿瘤等,对妇科肿瘤的相关研究较少,现将近年妇科肿瘤中CSC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09年04期 v.18 309-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86 ] |[引用频次:1 ]

技术交流

临床经验交流

病例报告

英文稿

  • Combined modality therapy for stage ⅠB cervical cancer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current approaches for multimodality therapy for stage ⅠB cervical cancer.Methods:The relevant literature has served as a source for identified high or intermediate risks and management of stage ⅠB cervical cancer.Result:The high risks include pelvic lymph node metastasis(PLNM),positive resection margin(PRM),and the involvement of parametrium(IPM).The intermediate risks include deep stromal invasion(DSI),bulky tumor size(BTS),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Adeno-carcinomatous histotype is the new risk feature relevant to poor prognoses.Both radical hysterectomy plus bilateral pelvic lymph node dissection(PLND) and radical radiotherapy have proven to be equally effective.Surgery is more performed for stage ⅠB1 disease;radiotherapy or chemoradiotherapy is preferable for stage ⅠB2 disease.For patients with one high risk or two of intermediate risks,radical hysterectomy plus PLND followed by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can improve overall survival(OS) and disease-free survival(DFS).Conclusion:The management should be individualized for stage ⅠB cervical cancer.The optimized multidisciplinary therapy can benefit patients with the best cure and minimum morbidity and complications.

    2009年04期 v.18 318-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