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北华,男,1961年8月,博士、主任医师、山东大学特聘教授(第一层级)、山东大学齐鲁医学杰出名医、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先后担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主任、医院副院长和医学院常务副院长。现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教授,国家重点学科山东大学妇产科学系主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学术任职为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妇产科杂志》副总编,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委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执业医师考试临床医学命审题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现代妇产科进展》杂志主编。
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卫生系统杰出学科带头人,山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山东省教学名师,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主要致力于妇科肿瘤临床诊治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详细内容

述评

消息

论著

  • 宫颈癌筛查系统及液基细胞学检测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对比研究

    吕斯迹;黄莉霞;赵鑫;薛雪;童晓文;吴乾渝;

    目的:探讨宫颈癌筛查系统(TruScreen)与液基细胞学检测(liquid-based cytologytest,LCT)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87例患者行TruScreen、LCT检查,以阴道镜下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假阴性率。结果:TruScreen、LCT阳性结果分别为229例和42例,病理学检查阳性结果为30例。Tru-Screen、LCT及TruScreen联合LCT检测的敏感度分别为73.3%、46.7%和90%,特异度分别为54.7%、93.9%和50.5%,假阴性率分别为26.7%、53.3%和10%。TruScreen及Tr-uScreen联合LCT检查敏感度高于L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uScreen与Tru-Screen联合LCT检查的敏感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中,TruScreen的效果评价高于LCT。在我国,TruScreen作为一种新的宫颈病变筛查技术可能会达到较好的筛查效果。

    2009年02期 v.18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13 ] |[引用频次:39 ]
  • 宫颈癌筛查系统及液基细胞学检测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对比研究

    吕斯迹;黄莉霞;赵鑫;薛雪;童晓文;吴乾渝;

    目的:探讨宫颈癌筛查系统(TruScreen)与液基细胞学检测(liquid-based cytologytest,LCT)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87例患者行TruScreen、LCT检查,以阴道镜下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假阴性率。结果:TruScreen、LCT阳性结果分别为229例和42例,病理学检查阳性结果为30例。Tru-Screen、LCT及TruScreen联合LCT检测的敏感度分别为73.3%、46.7%和90%,特异度分别为54.7%、93.9%和50.5%,假阴性率分别为26.7%、53.3%和10%。TruScreen及Tr-uScreen联合LCT检查敏感度高于L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uScreen与Tru-Screen联合LCT检查的敏感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中,TruScreen的效果评价高于LCT。在我国,TruScreen作为一种新的宫颈病变筛查技术可能会达到较好的筛查效果。

    2009年02期 v.18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13 ] |[引用频次:39 ]
  • TSLC1基因异常甲基化及与HPV的关系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

    王卡娜;许飞雪;李红芳;杨爱宏;杨永秀;

    目的:探讨TSLC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以及与HPV感染的关系在子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法检测68例原发性宫颈癌,67例CIN及29例慢性宫颈炎症石蜡包埋组织中TSLC1基因甲基化状态。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DNA的感染状况。结果:宫颈癌组织中45例异常甲基化(66.2%),其中鳞癌67.8%(40/59),腺癌55.5%(5/9);67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中29例可见异常甲基化(43.3%);29例慢性炎症组织中2例甲基化(6.9%);将鳞癌、腺癌、CIN与慢性炎症比较,鳞癌与CIN比较,CINⅡ~Ⅲ与CINⅠ比较均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与CIN比较,鳞癌分化程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V感染率宫颈癌组51.5%(35/68),CINⅠ23.1%(6/26),CINⅡ~Ⅲ41.5%(17/41),慢性炎症组17.2%(5/29);TSLC1甲基化与HPV感染相关性比较,CIN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之间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SLE1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高甲基化是导致TSLC1基因失活的重要机制,可能参与宫颈癌的发生;它与HPV之间的关系提示TSLC1基因可能是宫颈细胞癌变过程中的早期事件。

    2009年02期 v.18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9 ] |[引用频次:10 ]
  • TSLC1基因异常甲基化及与HPV的关系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

    王卡娜;许飞雪;李红芳;杨爱宏;杨永秀;

    目的:探讨TSLC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以及与HPV感染的关系在子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法检测68例原发性宫颈癌,67例CIN及29例慢性宫颈炎症石蜡包埋组织中TSLC1基因甲基化状态。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DNA的感染状况。结果:宫颈癌组织中45例异常甲基化(66.2%),其中鳞癌67.8%(40/59),腺癌55.5%(5/9);67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中29例可见异常甲基化(43.3%);29例慢性炎症组织中2例甲基化(6.9%);将鳞癌、腺癌、CIN与慢性炎症比较,鳞癌与CIN比较,CINⅡ~Ⅲ与CINⅠ比较均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与CIN比较,鳞癌分化程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V感染率宫颈癌组51.5%(35/68),CINⅠ23.1%(6/26),CINⅡ~Ⅲ41.5%(17/41),慢性炎症组17.2%(5/29);TSLC1甲基化与HPV感染相关性比较,CIN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之间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SLE1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高甲基化是导致TSLC1基因失活的重要机制,可能参与宫颈癌的发生;它与HPV之间的关系提示TSLC1基因可能是宫颈细胞癌变过程中的早期事件。

    2009年02期 v.18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9 ] |[引用频次:10 ]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磷酰胺氮芥诱导的卵巢颗粒细胞凋亡

    付霞霏;何援利;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对磷酰胺氮芥(Phosphoramide Mustard,PM)诱导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培养雌性Wistar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加入PM诱导凋亡后,与MSCs共培养(MSCs:颗粒细胞分别为1:1,1:5和1:10),Hochest33342、PI双染和DNA-ladder检测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变化。结果:PM可引起颗粒细胞凋亡。与MSCs共培养后,电泳图无明显的梯状带形,凋亡细胞比例下降,细胞存活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显示,与MSCs共培养后,颗粒细胞Bcl-2表达水平增高,Bax表达水平无变化。结论:MSCs对PM诱导的卵巢颗粒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Bcl-2在颗粒细胞中的表达密切相关,为进一步的体内实验及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2009年02期 v.18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9 ] |[引用频次:8 ]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磷酰胺氮芥诱导的卵巢颗粒细胞凋亡

    付霞霏;何援利;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对磷酰胺氮芥(Phosphoramide Mustard,PM)诱导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培养雌性Wistar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加入PM诱导凋亡后,与MSCs共培养(MSCs:颗粒细胞分别为1:1,1:5和1:10),Hochest33342、PI双染和DNA-ladder检测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变化。结果:PM可引起颗粒细胞凋亡。与MSCs共培养后,电泳图无明显的梯状带形,凋亡细胞比例下降,细胞存活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显示,与MSCs共培养后,颗粒细胞Bcl-2表达水平增高,Bax表达水平无变化。结论:MSCs对PM诱导的卵巢颗粒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Bcl-2在颗粒细胞中的表达密切相关,为进一步的体内实验及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2009年02期 v.18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9 ] |[引用频次:8 ]
  • 加热对SKOV-3细胞HSP70表达、细胞增殖及热耐受的影响

    田晓予;蔡素霞;米建强;段文艳;冯磊;王一佳;

    目的:观察42℃温热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热耐受和热耐受预测因子(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1)四氮唑蓝(MTT)快速比色法测细胞增殖率;(2)免疫细胞化学法测定HSP70的表达。结果:(1)42℃首次加热对人卵巢癌细胞SKOV-3有抑制和杀伤作用,短时间内(48h内)重复加热细胞,细胞会出现生长加快,以间隔8h重复加热组细胞生长加快尤为明显;(2)42℃加热SKOV-3细胞100min后48h内测HSP70表达,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以加热后8h细胞内HSP70的表达最强,有时间依赖性。结论:42℃加热100min可诱导人卵巢癌SKOV-3细胞内HSP70高表达,使细胞产生热耐受性,其出现与消退有时间依赖性。

    2009年02期 v.18 10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9 ] |[引用频次:4 ]
  • 加热对SKOV-3细胞HSP70表达、细胞增殖及热耐受的影响

    田晓予;蔡素霞;米建强;段文艳;冯磊;王一佳;

    目的:观察42℃温热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热耐受和热耐受预测因子(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1)四氮唑蓝(MTT)快速比色法测细胞增殖率;(2)免疫细胞化学法测定HSP70的表达。结果:(1)42℃首次加热对人卵巢癌细胞SKOV-3有抑制和杀伤作用,短时间内(48h内)重复加热细胞,细胞会出现生长加快,以间隔8h重复加热组细胞生长加快尤为明显;(2)42℃加热SKOV-3细胞100min后48h内测HSP70表达,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以加热后8h细胞内HSP70的表达最强,有时间依赖性。结论:42℃加热100min可诱导人卵巢癌SKOV-3细胞内HSP70高表达,使细胞产生热耐受性,其出现与消退有时间依赖性。

    2009年02期 v.18 10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9 ] |[引用频次:4 ]
  • 蜕膜基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对滋养细胞浸润功能的影响

    朱晓明;韩涛;王雁玲;姚元庆;

    目的:探讨蜕膜基质细胞条件培养液(DSCM)对滋养细胞浸润力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早孕正常蜕膜基质细胞,收集DSCM处理早孕滋养细胞系(B6Tert)。应用浸润实验分析B6Tert细胞浸润力的改变,采用RT-PCR与明胶酶谱技术检测B6Tert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表达变化。结果:DSCM浓度较低时(占细胞培养液5%),可促进B6Tert细胞的浸润力与该细胞MMP-2mRNA及pro-MMP-2的表达;反之,高浓度的DSCM(20%)则抑制滋养细胞的浸润力与MMP-2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SCM不影响B6Tert细胞中MMP-9的表达。结论:早孕DSCM可能通过调节滋养细胞中MMP-2的表达影响滋养细胞的浸润能力。

    2009年02期 v.18 10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9 ] |[引用频次:0 ]
  • 蜕膜基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对滋养细胞浸润功能的影响

    朱晓明;韩涛;王雁玲;姚元庆;

    目的:探讨蜕膜基质细胞条件培养液(DSCM)对滋养细胞浸润力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早孕正常蜕膜基质细胞,收集DSCM处理早孕滋养细胞系(B6Tert)。应用浸润实验分析B6Tert细胞浸润力的改变,采用RT-PCR与明胶酶谱技术检测B6Tert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表达变化。结果:DSCM浓度较低时(占细胞培养液5%),可促进B6Tert细胞的浸润力与该细胞MMP-2mRNA及pro-MMP-2的表达;反之,高浓度的DSCM(20%)则抑制滋养细胞的浸润力与MMP-2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SCM不影响B6Tert细胞中MMP-9的表达。结论:早孕DSCM可能通过调节滋养细胞中MMP-2的表达影响滋养细胞的浸润能力。

    2009年02期 v.18 10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9 ] |[引用频次:0 ]
  • 细胞周期同步化逆转卵巢癌对紫杉醇耐药的研究

    王雪卿;尹婕;毛宁;张毅;刘兵;

    目的:探讨卵巢癌对紫杉醇耐药的产生和细胞周期的相关性以及细胞周期同步化方法逆转卵巢癌对紫杉醇耐药的可能性。方法:化疗敏感的卵巢癌SKOV3,A2780细胞株和用脱氧胸腺嘧啶核苷(细胞周期S期同步化药物)处理相应的耐药细胞后更换普通培养基,8~10h后加入紫杉醇(100nmol/L),10~12h后撤出紫杉醇,设立不经同步化处理的细胞作对照,收集不同时间点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SK-OV3,A2780敏感和耐药组细胞经细胞周期同步化处理后加入紫杉醇其凋亡率敏感和耐药细胞均较对照组增高,以48h检测结果差异最显著。结论:细胞周期同步化方法有可能成为加强紫杉醇的作用效果以及逆转耐药性的有效方法。

    2009年02期 v.18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68 ] |[引用频次:8 ]
  • 细胞周期同步化逆转卵巢癌对紫杉醇耐药的研究

    王雪卿;尹婕;毛宁;张毅;刘兵;

    目的:探讨卵巢癌对紫杉醇耐药的产生和细胞周期的相关性以及细胞周期同步化方法逆转卵巢癌对紫杉醇耐药的可能性。方法:化疗敏感的卵巢癌SKOV3,A2780细胞株和用脱氧胸腺嘧啶核苷(细胞周期S期同步化药物)处理相应的耐药细胞后更换普通培养基,8~10h后加入紫杉醇(100nmol/L),10~12h后撤出紫杉醇,设立不经同步化处理的细胞作对照,收集不同时间点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SK-OV3,A2780敏感和耐药组细胞经细胞周期同步化处理后加入紫杉醇其凋亡率敏感和耐药细胞均较对照组增高,以48h检测结果差异最显著。结论:细胞周期同步化方法有可能成为加强紫杉醇的作用效果以及逆转耐药性的有效方法。

    2009年02期 v.18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68 ] |[引用频次:8 ]
  • 子宫内膜癌Dickkopf1表达及对内膜癌侵袭力的影响

    伊诺;廖秦平;李挺;熊焰;

    目的:研究Dickkopf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和Ishikawa细胞系的表达及对子宫内膜癌侵袭力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和Ish-ikawa细胞系中Dickkopf1的表达定位;向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系施加外源性Dickko-pf1,应用Transwellchamber法进行体外侵袭试验,检测它对内膜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Dickkopf1在子宫内膜癌腺上皮和基质组织中均有表达,腺上皮的表达高于基质;Dickkopf1主要表达于内膜癌细胞浆和细胞膜中;施加外源性Dickkopf1后,子宫内膜癌细胞的侵袭能力下降。结论:Dickkopf1能减弱子宫内膜癌的侵袭能力,它有望作为内膜癌的治疗靶点。

    2009年02期 v.18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8 ] |[引用频次:6 ]
  • 子宫内膜癌Dickkopf1表达及对内膜癌侵袭力的影响

    伊诺;廖秦平;李挺;熊焰;

    目的:研究Dickkopf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和Ishikawa细胞系的表达及对子宫内膜癌侵袭力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和Ish-ikawa细胞系中Dickkopf1的表达定位;向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系施加外源性Dickko-pf1,应用Transwellchamber法进行体外侵袭试验,检测它对内膜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Dickkopf1在子宫内膜癌腺上皮和基质组织中均有表达,腺上皮的表达高于基质;Dickkopf1主要表达于内膜癌细胞浆和细胞膜中;施加外源性Dickkopf1后,子宫内膜癌细胞的侵袭能力下降。结论:Dickkopf1能减弱子宫内膜癌的侵袭能力,它有望作为内膜癌的治疗靶点。

    2009年02期 v.18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8 ] |[引用频次:6 ]
  • 电压门控钠通道在卵巢癌中功能性表达的研究

    高瑞;沈怡;徐舒翔;雷鸣;王泽华;

    目的:探讨电压门控钠通道(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s,VGSC)不同亚型表达及与卵巢癌转移的关系。方法:以人卵巢癌细胞和卵巢肿瘤组织标本为研究对象,用RT-PCR,激光共聚焦,MTT及Transwell小室法,检测卵巢癌细胞中VGSC表达的亚型及VGSC特异性阻断剂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对卵巢癌体外侵袭性的影响。结果:卵巢癌高转移细胞系(CAOV3,A2780,SKOV3)中高表达的VGSC亚型Nav1.5与卵巢癌的恶性生物学特性明显相关;30μmol/L TTX对CAOV3,A2780,SKOV3细胞体外的侵袭力的抑制率约为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不表达Nav1.5的低转移卵巢癌细胞Anglne的转移级联过程则没有明显影响。结论:VGSC亚型Nav1.5与卵巢癌的体外转移明显相关,可能成为卵巢肿瘤的潜在标记物和治疗靶点。

    2009年02期 v.18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1 ]
  • 电压门控钠通道在卵巢癌中功能性表达的研究

    高瑞;沈怡;徐舒翔;雷鸣;王泽华;

    目的:探讨电压门控钠通道(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s,VGSC)不同亚型表达及与卵巢癌转移的关系。方法:以人卵巢癌细胞和卵巢肿瘤组织标本为研究对象,用RT-PCR,激光共聚焦,MTT及Transwell小室法,检测卵巢癌细胞中VGSC表达的亚型及VGSC特异性阻断剂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对卵巢癌体外侵袭性的影响。结果:卵巢癌高转移细胞系(CAOV3,A2780,SKOV3)中高表达的VGSC亚型Nav1.5与卵巢癌的恶性生物学特性明显相关;30μmol/L TTX对CAOV3,A2780,SKOV3细胞体外的侵袭力的抑制率约为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不表达Nav1.5的低转移卵巢癌细胞Anglne的转移级联过程则没有明显影响。结论:VGSC亚型Nav1.5与卵巢癌的体外转移明显相关,可能成为卵巢肿瘤的潜在标记物和治疗靶点。

    2009年02期 v.18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1 ]
  • 改良盆底重建术治疗女性盆腔脏器脱垂的临床研究

    徐颖;刘培淑;毛洪鸾;王立杰;张培海;董瑞英;孙丙辉;

    目的:探讨改良盆底重建术和经阴道子宫切除术(TVH)+阴道前后壁修补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性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6月~2008年2月60例盆腔脏器脱垂(POP)患者行改良盆底重建术(研究组)或TVH+阴道前后壁修补术(对照组)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研究组30例,包括研究1组TVH+改良盆底重建术20例,研究2组单行改良盆底重建术4例,研究3组子宫切除术后POP行改良盆底重建术6例;对照组30例。结果:(1)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研究1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保留尿管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2)术后临床疗效比较:4组患者出院前测评POP-Q,分度均为0度或Ⅰ度。术后对照组阴道长度较术前明显缩短,研究组阴道长度则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3)随访:术后随访平均8个月,研究组随访率100%,对照组随访率96.67%。POP-Q分度Ⅱ度及Ⅱ度以上判定为复发,研究组1例,复发率为3.33%,对照组5例复发(16.67%)(P<0.05);研究组3例出现性交不适,对照组7例诉性生活质量下降(P<0.05)。结论:TVH+阴道前后壁修补术和改良全盆底重建术均是治疗POP的有效方法。改良盆底重建术作为一种新术式,能更好地修补缺陷、实现结构重建和组织替代,其复发率低,短期疗效稳定,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2009年02期 v.18 12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71 ] |[引用频次:24 ]
  • 改良盆底重建术治疗女性盆腔脏器脱垂的临床研究

    徐颖;刘培淑;毛洪鸾;王立杰;张培海;董瑞英;孙丙辉;

    目的:探讨改良盆底重建术和经阴道子宫切除术(TVH)+阴道前后壁修补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性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6月~2008年2月60例盆腔脏器脱垂(POP)患者行改良盆底重建术(研究组)或TVH+阴道前后壁修补术(对照组)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研究组30例,包括研究1组TVH+改良盆底重建术20例,研究2组单行改良盆底重建术4例,研究3组子宫切除术后POP行改良盆底重建术6例;对照组30例。结果:(1)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研究1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保留尿管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2)术后临床疗效比较:4组患者出院前测评POP-Q,分度均为0度或Ⅰ度。术后对照组阴道长度较术前明显缩短,研究组阴道长度则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3)随访:术后随访平均8个月,研究组随访率100%,对照组随访率96.67%。POP-Q分度Ⅱ度及Ⅱ度以上判定为复发,研究组1例,复发率为3.33%,对照组5例复发(16.67%)(P<0.05);研究组3例出现性交不适,对照组7例诉性生活质量下降(P<0.05)。结论:TVH+阴道前后壁修补术和改良全盆底重建术均是治疗POP的有效方法。改良盆底重建术作为一种新术式,能更好地修补缺陷、实现结构重建和组织替代,其复发率低,短期疗效稳定,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2009年02期 v.18 12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71 ] |[引用频次:24 ]
  • 阴道超声评估不孕妇女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价值研究

    袁华;李慕军;江莉;马燕;吴惠梅;

    目的:探讨阴道超声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价值。方法:对1680例处于排卵期的不孕症患者,应用阴道超声检测卵泡大小、内膜厚度,并按照内膜超声图像分为A、B、C3型,将子宫内膜厚度、类型与妊娠结局进行对照分析。结果:A型内膜占66.07%,妊娠率12.61%;B型内膜占25.00%,妊娠率9.52%;C型内膜占8.93%,妊娠率6.67%。各组成功妊娠的内膜类型以A型为主,占73.68%(140/190)。不同子宫内膜类型的妊娠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表明,A型妊娠率高于C型(χ2=4.4546,P=0.0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型与B型及B型与C型的妊娠率均无统计学差异(χ2值及P值分别为2.8005、0.0942及2.2883、1.1275)。按A型子宫内膜厚度不同分为5组,其中厚度在8~10.9mm妊娠率最高,妊娠例数占总妊娠例数的92.86%(130/140),高于厚度<8mm组和>11m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B型子宫内膜厚度不同分为5组,其中7~8.9mm组妊娠率高于其余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子宫内膜适合着床的理想厚度是8~10.9mm,A型内膜更适合着床。阴道B超监测子宫内膜类型与厚度在评估内膜容受性、指导临床调整用药及自然受孕或人工助孕等方面有主要价值。

    2009年02期 v.18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11 ] |[引用频次:61 ]
  • 阴道超声评估不孕妇女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价值研究

    袁华;李慕军;江莉;马燕;吴惠梅;

    目的:探讨阴道超声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价值。方法:对1680例处于排卵期的不孕症患者,应用阴道超声检测卵泡大小、内膜厚度,并按照内膜超声图像分为A、B、C3型,将子宫内膜厚度、类型与妊娠结局进行对照分析。结果:A型内膜占66.07%,妊娠率12.61%;B型内膜占25.00%,妊娠率9.52%;C型内膜占8.93%,妊娠率6.67%。各组成功妊娠的内膜类型以A型为主,占73.68%(140/190)。不同子宫内膜类型的妊娠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表明,A型妊娠率高于C型(χ2=4.4546,P=0.0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型与B型及B型与C型的妊娠率均无统计学差异(χ2值及P值分别为2.8005、0.0942及2.2883、1.1275)。按A型子宫内膜厚度不同分为5组,其中厚度在8~10.9mm妊娠率最高,妊娠例数占总妊娠例数的92.86%(130/140),高于厚度<8mm组和>11m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B型子宫内膜厚度不同分为5组,其中7~8.9mm组妊娠率高于其余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子宫内膜适合着床的理想厚度是8~10.9mm,A型内膜更适合着床。阴道B超监测子宫内膜类型与厚度在评估内膜容受性、指导临床调整用药及自然受孕或人工助孕等方面有主要价值。

    2009年02期 v.18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11 ] |[引用频次:61 ]
  • 5236例健康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的分析

    刘朝晖;张岱;赵敏;王颖;白会会;肖冰冰;廖秦平;

    目的:了解无阴道感染女性阴道微生态情况。方法:选取2006年3月7日至2007年12月18日在我院妇科门诊就诊无阴道炎症妇女5236例,取阴道分泌物,进行阴道微生态评价。结果:菌群正常占68.7%,菌群密集度多在++~+++,占97.7%;菌群多样性多在++~+++,占94.6%;优势菌以乳杆菌为主,占99.9%,其中乳杆菌功能正常占73.6%;2.58%的真菌定植;pH<4.5占72.1%。无阴道感染妇女中仍存在异常菌群1637例,占31.3%,主要包括菌群异常[主要为革兰阳性小杆菌(58.0%)、革兰阳性球菌(23.5%)]、菌群抑制、菌群增殖过度。结论:临床评价阴道微生态能指导临床评价感染及治疗后的阴道微生态状况。

    2009年02期 v.18 129-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04 ] |[引用频次:63 ]
  • 5236例健康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的分析

    刘朝晖;张岱;赵敏;王颖;白会会;肖冰冰;廖秦平;

    目的:了解无阴道感染女性阴道微生态情况。方法:选取2006年3月7日至2007年12月18日在我院妇科门诊就诊无阴道炎症妇女5236例,取阴道分泌物,进行阴道微生态评价。结果:菌群正常占68.7%,菌群密集度多在++~+++,占97.7%;菌群多样性多在++~+++,占94.6%;优势菌以乳杆菌为主,占99.9%,其中乳杆菌功能正常占73.6%;2.58%的真菌定植;pH<4.5占72.1%。无阴道感染妇女中仍存在异常菌群1637例,占31.3%,主要包括菌群异常[主要为革兰阳性小杆菌(58.0%)、革兰阳性球菌(23.5%)]、菌群抑制、菌群增殖过度。结论:临床评价阴道微生态能指导临床评价感染及治疗后的阴道微生态状况。

    2009年02期 v.18 129-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04 ] |[引用频次:63 ]
  • IUD与子宫内膜息肉相关性的研究

    陈丽玉;张其清;金利华;霍巧玲;

    目的:研究宫内节育器(intrauterus device,IUD)与子宫内膜息肉的相关性。方法:统计2004年5月~2007年5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宫腔镜取环并经病理检查确诊IUD合并子宫内膜息肉病例,分析IUD与子宫内膜息肉的相关敏感因素。结果:1357例宫腔镜取环者IUD合并子宫内膜息肉285例,占21%,患者对金属皮带扣或金饰物过敏,经阴道分娩和人工流产且中位子宫患者的发病率较高,息肉好发于IUD的周围。放环时间15年以上,IUD变形、下移和长锈斑的比例均较高。结论:放置IUD且有息肉形成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及时行宫腔镜检查,并行诊刮术或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取环术。

    2009年02期 v.18 13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81 ] |[引用频次:32 ]
  • IUD与子宫内膜息肉相关性的研究

    陈丽玉;张其清;金利华;霍巧玲;

    目的:研究宫内节育器(intrauterus device,IUD)与子宫内膜息肉的相关性。方法:统计2004年5月~2007年5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宫腔镜取环并经病理检查确诊IUD合并子宫内膜息肉病例,分析IUD与子宫内膜息肉的相关敏感因素。结果:1357例宫腔镜取环者IUD合并子宫内膜息肉285例,占21%,患者对金属皮带扣或金饰物过敏,经阴道分娩和人工流产且中位子宫患者的发病率较高,息肉好发于IUD的周围。放环时间15年以上,IUD变形、下移和长锈斑的比例均较高。结论:放置IUD且有息肉形成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及时行宫腔镜检查,并行诊刮术或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取环术。

    2009年02期 v.18 13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81 ] |[引用频次:32 ]

病例报告

短篇论著

综述

  • β视黄酸受体与宫颈癌的研究进展

    花敏慧;张玉泉;

    β视黄酸受体(retinoic acid receptorβ,RARβ)是细胞核受体超家族成员之一,可作为转录因子影响靶基因表达,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分化。RARβ的分布以脑和生殖系统为主,宫颈组织中RARβ基因表达降低或缺失将导致宫颈癌发生可能性增加。本文主要综述RARβ在宫颈癌发生发展、早期诊断中的重要价值。

    2009年02期 v.18 140-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4 ] |[引用频次:2 ]
  • β视黄酸受体与宫颈癌的研究进展

    花敏慧;张玉泉;

    β视黄酸受体(retinoic acid receptorβ,RARβ)是细胞核受体超家族成员之一,可作为转录因子影响靶基因表达,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分化。RARβ的分布以脑和生殖系统为主,宫颈组织中RARβ基因表达降低或缺失将导致宫颈癌发生可能性增加。本文主要综述RARβ在宫颈癌发生发展、早期诊断中的重要价值。

    2009年02期 v.18 140-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4 ] |[引用频次:2 ]
  • miRNA与妇科肿瘤

    孙小丽;林仲秋;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可调控基因表达的内源性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长度约18~24个核苷酸,通过与靶mRNA特异的碱基配对,引起靶mRNA降解或者翻译抑制,产生转录后基因沉默。miRNA与肿瘤的关系已在多种肿瘤中得到证实,现就miRNAs与妇科肿瘤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2009年02期 v.18 143-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75 ] |[引用频次:1 ]
  • miRNA与妇科肿瘤

    孙小丽;林仲秋;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可调控基因表达的内源性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长度约18~24个核苷酸,通过与靶mRNA特异的碱基配对,引起靶mRNA降解或者翻译抑制,产生转录后基因沉默。miRNA与肿瘤的关系已在多种肿瘤中得到证实,现就miRNAs与妇科肿瘤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2009年02期 v.18 143-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775 ] |[引用频次:1 ]
  • 动态血压监测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的应用

    梁舟;黄亚绢;

    近年随着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通过ABPM观察高危孕妇的血压变化,预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发展,并显示出优越性。本文综述了ABPM在高血压疾病预测中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2009年02期 v.18 146-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31 ] |[引用频次:1 ]
  • 动态血压监测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的应用

    梁舟;黄亚绢;

    近年随着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通过ABPM观察高危孕妇的血压变化,预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发展,并显示出优越性。本文综述了ABPM在高血压疾病预测中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2009年02期 v.18 146-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31 ] |[引用频次:1 ]
  • 输卵管积水对IVF-ET妊娠结局的影响及处理

    余意;李艳萍;

    输卵管积水可能通过改变子宫内膜容受性、机械性干扰胚胎着床及胚胎毒性作用等机理影响IVF-ET妊娠结局。目前输卵管积水的处理方式主要有:经阴道超声下输卵管积水抽吸术、腹腔镜输卵管造口术、腹腔镜输卵管近端接扎术和腹腔镜预防性输卵管切除术。

    2009年02期 v.18 149-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81 ] |[引用频次:6 ]
  • 输卵管积水对IVF-ET妊娠结局的影响及处理

    余意;李艳萍;

    输卵管积水可能通过改变子宫内膜容受性、机械性干扰胚胎着床及胚胎毒性作用等机理影响IVF-ET妊娠结局。目前输卵管积水的处理方式主要有:经阴道超声下输卵管积水抽吸术、腹腔镜输卵管造口术、腹腔镜输卵管近端接扎术和腹腔镜预防性输卵管切除术。

    2009年02期 v.18 149-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81 ] |[引用频次:6 ]

临床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