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北华,男,1961年8月,博士、主任医师、山东大学特聘教授(第一层级)、山东大学齐鲁医学杰出名医、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先后担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主任、医院副院长和医学院常务副院长。现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教授,国家重点学科山东大学妇产科学系主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学术任职为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妇产科杂志》副总编,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委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执业医师考试临床医学命审题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现代妇产科进展》杂志主编。
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卫生系统杰出学科带头人,山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山东省教学名师,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主要致力于妇科肿瘤临床诊治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详细内容

论著

  • 卵巢粘液性上皮内癌12例报告

    曹冬焱;杨佳欣;沈铿;郭丽娜;吴鸣;潘凌亚;黄慧芳;

    目的:探讨卵巢粘液性上皮内癌的诊断意义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以来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2例卵巢粘液性上皮内癌(组织学检查确诊)的病理及临床特点和预后,并复习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患者中位年龄40.0岁。肿瘤均为单侧,肿瘤最大直径的中位数19.0cm(8.0~55.0cm)。ⅠA期8例,ⅠC期4例。1例行肿物剔除术,5例行附件切除术,3例行全子宫加双附件切除术,3例行肿瘤细胞减灭术。平均随诊38.8个月,无1例复发或死亡。结论:卵巢粘液性上皮内癌属卵巢粘液性交界瘤范畴,可能是浸润癌的癌前病变。年轻患者可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预后较好,与同期别的粘液性交界瘤相当。

    2008年07期 481-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1 ] |[引用频次:0 ]
  • 微血管密度、细胞增殖指数与子宫肉瘤生存分析探讨

    孙旸;宋磊;王卫国;李立安;刘爱军;

    目的:通过检测原始造血细胞抗原(CD34)和DNA拓扑异构酶IIα(TopoⅡα)的表达水平,反映子宫肉瘤生长、转移、复发的临床特点,探讨两种标记物用于监测子宫肉瘤病情及判断预后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法检测子宫肉瘤中CD34、TopoⅡα的表达水平。结果:除病理类型及分期外,CD34和TopoⅡα表达与患病年龄、初潮年龄、孕产次、月经周期及经期、是否绝经无关。低微血管密度(MVD)组和低细胞增殖指数(LI)组患者经不同范围的手术治疗,生存期有差别。手术治疗+辅助治疗组的两种标记物低值组与高值组对生存期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高值组总体生存率低于低值组,Log-Rank检验,P分别为0.0035和0.0039。Cox模型多因素回归分析示:子宫肉瘤预后与病理类型、分期、是否切除双侧卵巢、TopoⅡα、CD34表达有关,与其它临床病理特征无关。结论:CD34-MVD可能是反映子宫肉瘤侵袭转移的特异性指标。TopoⅡα有望作为子宫肉瘤细胞增殖的特异性标记物。

    2008年07期 484-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5 ] |[引用频次:1 ]
  • 术前血清CRP测定对评估卵巢上皮癌预后的价值

    陆雅萍;尹福波;陈芷青;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与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EOC)临床病理参数、CA125的相关性及评估EOC预后的价值。方法:测定61例EOC患者术前血清CRP及CA125,分析CRP与临床病理参数及CA125的相关性。结果:术前EOC患者血清CRP的中位数为13.06mg/L,CRP阳性者38例(38/6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术前血清CRP水平与EOC的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腹水形成关系密切。FIGOⅢ~Ⅳ期、淋巴结转移阳性、腹水形成者CRP中位数显著增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也提示肿瘤FIGO分期、腹水形成和淋巴结转移与CRP阳性表达相关(P<0.05)。研究还表明,CRP水平与手术方式满意度及残余灶大小关系非常密切,CRP值越高,预示手术满意度越差、残余灶越大;血清CRP、CA125的秩和相关分析显示CRP与CA125之间存在正相关(P=0.000)。结论:术前血清CRP可作为判断EOC预后的有价值指标。

    2008年07期 489-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9 ] |[引用频次:2 ]
  • 卵巢浆液性癌B7-H4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魏双燕;姜洁;南芳芳;成磊;

    目的:探讨B7-H4在卵巢上皮性肿瘤浆液性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6例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10例交界性卵巢上皮性肿瘤、41例卵巢浆液性癌、5例内膜样癌、2例透明细胞癌和10例粘液性癌标本中B7-H4 mRNA及蛋白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对其中41例卵巢浆液性癌中B7-H4蛋白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B7-H4 mRNA在74例卵巢上皮性肿瘤中均有表达,B7-H4蛋白在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交界性卵巢上皮性肿瘤、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阳性比例分别为2/6、6/10、52/58,恶性标本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恶性标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8例恶性卵巢上皮性癌标本中浆液性癌、内膜样癌、透明细胞癌、黏液性癌的B7-H4蛋白阳性比例分别为41/41、5/5、2/2、4/10,前三种病理类型B7-H4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最后一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1例卵巢浆液性癌标本中B7-H4蛋白阳性细胞比例在<10%,>10%~50%,>50~80%,>80~100%4组中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其蛋白表达与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腹水细胞学、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B7-H4在卵巢浆液性癌的高表达及其与临床分级分期的关系,提示其可能与肿瘤发生发展有关,可为卵巢恶性肿瘤诊断及治疗提供靶位点。

    2008年07期 493-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3 ] |[引用频次:17 ]
  • 裸大鼠人子宫内膜癌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徐洁;程明军;周文江;徐丛剑;

    目的:建立裸大鼠人子宫内膜癌皮下瘤和宫腔原位移植瘤模型,初步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体外培养子宫内膜癌细胞株Ishikawa,注射于8只雌性裸大鼠皮下,2周后处死2只成瘤裸大鼠,将皮下瘤修剪成2mm3的组织块移植入10只同种雌性裸大鼠左侧子宫内。4周后牺牲10只裸大鼠,取出左侧子宫。通过巨检、镜检、免疫组化、流式细胞仪等初步观察肿瘤的生物学特性。结果:8只雌性裸大鼠皮下均成瘤,10只雌性裸大鼠中7只左侧子宫内成瘤,免疫组化证实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在皮下瘤均有表达。流式细胞分析早期裸大鼠人子宫内膜癌的S期细胞含量为37.83%。结论:人子宫内膜癌裸大鼠皮下瘤和宫腔原位移植瘤模型成功建立,为子宫内膜癌的体内实验和新型治疗提供了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2008年07期 497-5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47 ] |[引用频次:3 ]
  • 子宫内膜癌中孕激素受体亚型表达及其甲基化状态的研究

    陈锐;于丽;廖秦平;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中孕激素受体亚型PRA、PRB表达与其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的关系,探讨子宫内膜癌中孕激素受体亚型表达下调的机制。方法:(1)应用Real-Time PCR法检测子宫内膜癌及正常组织中孕激素受体亚型PRA、PRB mRNA的表达及去甲基化试剂5-Aza-CdR处理Ishikawa细胞前后孕激素两种受体亚型及DNA甲基化转移酶mRNA的表达;(2)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CR)检测子宫内膜癌细胞系Ishikawa中PRA、PRB的甲基化状态。结果: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比较,子宫内膜癌组织中,总PR表达显著降低,与病理类型相关;PRB表达显著下降,与其临床特征无关。子宫内膜癌细胞系Ishikawa中,加入5-Aza-CdR2.5μmol/L48h后,孕激素受体亚型PRA、PRB甲基化条带均消失;孕激素受体亚型PRA、PRB mRNA表达水平增加;同时Ishikawa细胞中DNA甲基转移酶DNMT1、DNMT3B表达下调。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孕激素受体亚型mRNA表达下调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相关;孕激素受体亚型表达下调与其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相关;去甲基化试剂5-Aza-CdR可逆转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恢复PR基因的表达。

    2008年07期 501-5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70 ] |[引用频次:4 ]
  • PRXⅡ蛋白及mRNA在小鼠卵巢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

    杨书红;罗爱月;马湘一;卢运萍;马丁;王世宣;

    目的:探讨PRXⅡ在小鼠卵泡发育不同阶段的表达。方法:选择不同发育时期的昆明小鼠卵巢,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不同发育期卵巢组织中PRXⅡ蛋白、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PRXⅡ蛋白在各级卵泡的卵母细胞及颗粒细胞中均有表达,其表达水平随卵泡发育逐渐增强。始基卵泡与初级、次级、窦状卵泡相比,其卵母细胞及颗粒细胞中PRXⅡ蛋白表达水平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初级卵泡分别与次级、窦状卵泡相比其颗粒细胞中PRXⅡ蛋白表达水平较低,有显著差异(P<0.005)。闭锁卵泡PRXⅡ蛋白呈强阳性表达,明显高于生长卵泡中的表达水平。黄体及间质中亦见少量PRXⅡ表达。PRXⅡmRNA在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随卵巢的生长发育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3、6、11周小鼠卵巢中PRXⅡmR-NA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其表达水平是8天及15周小鼠卵巢组织的两倍。结论:卵泡发育不同阶段PRXⅡ均有表达,在卵泡发育后期和闭锁卵泡中强表达,提示PRXⅡ在卵泡的生长发育及闭锁过程中可能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2008年07期 506-5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9 ] |[引用频次:2 ]
  • PPARγ不同配体对LPS诱导人滋养细胞炎症细胞因子的调节

    李淑娟;常子强;尚涛;李思扬;李秋玲;国玉寒;

    目的:探讨PPARγ的天然激动配体15-d-PGJ2和合成配体Troglitazone对人滋养细胞IL-6、IL-8和TNF-α分泌的调节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以LPS刺激体外培养的滋养细胞作为炎症细胞模型,细胞经10mg/L的LPS与30μmol/L的15-d-PGJ2和Tro-glitazone单独或联合处理,培养6h后收集上清,通过ELISA定量检测IL-6、IL-8和TNF-α的分泌,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处理后细胞NF-B蛋白活性的变化。结果:滋养细胞经15-d-PGJ2和Troglitazone处理后,LPS诱导的IL-6、IL-8和TNF-α分泌,分别下降97.53%,93.10%,90.62%和92.68%,73.85%,91.80%,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且15-d-PGJ2可抑制NF-B蛋白活性,而Troglitazone无此作用。结论:PPARγ被配体激活后可调节人滋养细胞炎症细胞因子的分泌,部分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F-B蛋白活性实现的,因此,从平衡炎症反应角度为预防和治疗子痫前期提供了实验依据。

    2008年07期 510-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9 ] |[引用频次:0 ]
  • 维吾尔族宫颈癌基因组差异表达基因的层次聚类分析

    刘开江;任翠玲;刘青;

    目的:了解新疆维吾尔族宫颈癌患者基因表达谱的改变,探索新疆维吾尔族宫颈癌差异表达基因与其生物学特性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2月至2007年5月手术切除标本,分为A组(南疆维族妇女宫颈鳞状细胞癌标本7例)、B组(非宫颈病变宫颈手术标本4例),用21522个基因的Oligo芯片,经洗片、扫描、软件处理后,分析宫颈癌和正常宫颈标本之间基因表达谱的差异,同时通过数据处理,对本次实验与先前实验差异基因数据(C组)进行层次聚类分析。结果:宫颈癌组与正常宫颈组相比,差异表达基因1159条,以先前差异基因数据为基础,在检测数据中找到对应40条表达基因,显著差异表达基因17条,其中上调基因14条,下调基因3条。通过数据聚类分析,直观展示类内部个体在特征上有相似性。结论:通过两次实验集中找到了南疆维族妇女宫颈鳞癌极少部分差异表达基因,为进一步分析差异表达基因提供了实验依据。

    2008年07期 513-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7 ] |[引用频次:5 ]
  • 子宫内膜癌发生过程中自噬活性改变的初步探讨

    钱学茜;万小云;

    目的:探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以及子宫内膜腺癌中自噬活性的变化。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05年3月行子宫切除或诊断性刮宫的组织标本135例,其中正常子宫内膜43例,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及复合性增生27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26例,子宫内膜腺癌39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全部组织中的Cathepsin-D和Rab7的表达。结果:(1)Cathepsin-D表达在正常子宫内膜增生期明显高于分泌期(0.244±0.091 vs 0.141±0.071,P<0.05);Rab7表达呈同一趋势(0.197±0.084 vs 0.114±0.060,P<0.05);(2)子宫内膜单纯性、复合性增生组的Cathepsin-D表达明显高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子宫内膜腺癌细胞中Cathepsin-D表达则明显减弱(0.561±0.168 vs0.311±0.089 vs 0.055±0.044,P<0.001);Rab7的表达呈现与Cathepsin-D同一趋势(0.508±0.152 vs 0.281±0.076 vs 0.026±0.019,P<0.001)。结论: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细胞的自噬活性比分泌期子宫内膜细胞明显增强,子宫内膜增生的自噬活性比正常子宫内膜强,而子宫内膜腺癌细胞自噬活性明显减弱,提示自噬活性的改变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

    2008年07期 517-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7 ] |[引用频次:20 ]
  • 上皮性卵巢肿瘤cyclin B1和p27的表达及其意义

    孙淑玉;颜磊;傅艺冰;

    目的:探讨cyclin B1和p27在上皮性卵巢肿瘤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卵巢(20例)、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20)及恶性上皮性卵巢肿瘤(20例)中cyclin B1和p27的表达,分析其表达水平与肿瘤恶性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转移间的关系。结果:cyclin B1在恶性上皮性卵巢肿瘤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卵巢和良性肿瘤,差异有显著性(P<0.05);p27在正常卵巢、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中的阳性表达呈显著性递减趋势(P<0.05);cyclin B1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及淋巴转移显著相关(P<0.05)。结论:cyclin B1高表达和p27低表达,可能与卵巢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2008年07期 520-521+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2 ] |[引用频次:0 ]
  • 介入治疗前后宫颈癌组织局部肿瘤细胞Th1/Th2类因子表达动态变化的研究

    陈莉婷;陈春林;刘萍;

    目的:研究动脉介入化疗前后宫颈癌组织内肿瘤细胞Th1/Th2类细胞因子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1例宫颈癌介入治疗前后标本IL-2、IFN-γ和IL-4的表达率及表达强度。结果:介入前,介入治疗后第7天及介入治疗后第14天,IL-2表达率为19.05%、85.71%、19.05%;IFN-γ表达率为28.57%、90.48%、38.10%;IL-4表达率为57.14%、76.19%、28.57%。各项指标3个时间点两两的比较,除介入前与介入后14天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介入治疗能有效地逆转癌组织局部肿瘤细胞Th1/Th2类细胞因子的表达,增强肿瘤局部免疫。

    2008年07期 522-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7 ] |[引用频次:10 ]
  • 盆底器官脱垂患者肛提肌的动态MRI研究

    柯桂珠;宋岩峰;陈自谦;马明;

    目的:探讨盆底器官脱垂(POP)患者肛提肌的动态MRI表现特征,建立基于MRI的盆底肌肉和韧带损伤的诊断技术。方法:POP组32例,对照组15例。分别比较两组肛提肌裂隙、髂尾肌厚度、耻骨直肠肌厚度、髂尾肌角度和肛提肌板角度的变化。结果:(1)POP组肛提肌裂隙面积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0.008);(2)POP组左右侧髂尾肌和右侧耻骨直肠肌厚度在静息位和最大腹压时均较对照组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比腹压作用前后肛提肌厚度的变化,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3)最大腹压时,POP组髂尾肌角度和肛提肌板角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0.001和0.007);比较腹压作用前后的角度变化,POP组有显著差异(P=0.003和0.044)。结论:MRI检查可以很好地观察肛提肌的形态,动态检查还可以评价肛提肌的功能状态。

    2008年07期 525-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91 ] |[引用频次:28 ]

短篇论著

综述

  • 女性生殖道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

    韩肖燕;向阳;王友芳;

    神经内分泌癌起源于人体内广泛分布的神经内分泌细胞,最常见于肺和消化道。通常按瘤细胞分化程度的不同,分为3个类型:类癌(高分化)、不典型类癌(中分化)及小细胞癌(低分化)。女性生殖道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十分罕见,恶性程度高,易早期发生血道播散和淋巴结转移,预后极差。现对女性生殖道各部位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治现状作一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类少见肿瘤的认识。

    2008年07期 541-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66 ] |[引用频次:7 ]
  • 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术后淋巴囊肿的预防

    张一;胡丽娜;

    淋巴囊肿是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淋巴囊肿术后发生率高,易并发感染,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后续治疗。因此,应在术后早期干预,减少其形成。目前降低术后淋巴囊肿的发生的干预方法,如引流,腹膜是否关闭等仍有争议,尚不能得出肯定的结论,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评价。

    2008年07期 544-545+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4 ] |[引用频次:5 ]
  • 子宫内膜干细胞研究进展

    杨新园;乔杰;郑鹏生;

    人类子宫内膜功能层在月经周期受体内激素的作用发生周期性的增生和脱落。早年即有学者提出子宫内膜显著的增生能力可能源于子宫内膜干细胞的存在。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基础研究均提示,子宫内膜基底层存在上皮和基质两种类型的干细胞。尽管近年子宫内膜干细胞的分离与鉴定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但子宫内膜干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仍在探索中。子宫内膜干细胞可能成为子宫内膜过薄和内膜病变患者进行内膜修复替代治疗的手段;同时可为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癌等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2008年07期 546-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27 ] |[引用频次:6 ]
  • 子宫内膜淋巴管形成的研究进展

    范艳艳;刘依男;付艳;

    近年,VEGF-R3、LYVE-1、podoplanin和PROX-1等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的发现为研究淋巴管的特征与淋巴管形成过程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应用这些特异性标志物,多种组织中淋巴管的形态及特征逐渐明了,但是,子宫内膜中淋巴管的分布,各家报道不一,现简要综述淋巴管形成机制的新进展,并且对子宫内膜淋巴管形成的研究做一总结。

    2008年07期 549-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9 ] |[引用频次:0 ]

技术交流

临床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