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雯,Schmutzler A,Weimer J,Mettler L
目的 :探讨第一极体的形态学和卵细胞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间的相关性 ,为使用第一极体作为移植胚胎的筛选指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法分析卵细胞中 1 3 ,1 6,1 8,2 1和 2 2号染色体的核型 ,并结合第一极体的形态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72 .3 %的卵细胞核型正常 ,2 7.7%的卵细胞为非整倍体 ;在 4组具有不同形态第一极体的卵细胞中 ,非整倍体的发生率分别为 1 4.7% ,1 7.4% ,2 9.7%和 61 .1 %。第 1组卵细胞非整倍体的发生率与第 4组相比 ,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0 1 )。结论 :第一极体的形态学和卵细胞的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由于其非整倍体的发生率高 ,由具有异常大小第一极体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胚胎不适用于移植。
2003年05期 321-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5 ] |[引用频次:9 ] - 马向东,陈必良,辛晓燕,王德堂,E.Albert Reece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糖尿病诱发胚胎先天性神经管缺陷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雌性SD大鼠分为 3组 :第 1组为正常对照组 ;第 2组为streptozotocin (STZ)构建的妊娠合并糖尿病诱发先天性神经管缺陷的实验组 ;第 3组为STZ构建的糖尿病大鼠模型 ,胚胎不伴有先天性神经管缺陷。于妊娠第 1 2天取出各组胚胎 ,解剖显微镜下进行形态学分析 ;对卵黄囊细胞进行DNA片段分析 ;提取卵黄囊细胞蛋白质 ,应用特异性抗磷酸化抗体进行免疫共沉淀及Westernblot对MAPkinase(MAPK)信号途径上各蛋白激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 :第 2组中 ,卵黄囊细胞出现细胞凋亡特征性的DNAladder,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RK1 /2蛋白激酶活性显著下降 ;与此相反 ,JNK1 /2活性明显升高 ,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 3、Bax高表达 ,凋亡抑制基因AKT活性明显受抑。结论 :糖尿病诱发的胚胎先天性神经管缺陷的发生 ,与MAPkinase及细胞凋亡信号传导机制异常密切相关
2003年05期 324-326+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7 ] |[引用频次:19 ] - 王丽,周剑萍,张炜,刘银坤
目的 :研究外源性白血病抑制因子 (LIF)及其抗体对小鼠胚胎着床的影响。方法 :将妊娠 4d的小鼠胚胎种植于已建立的子宫内膜体外模型上 ,观察不同浓度的LIF及其抗体对小鼠胚胎的粘附、植入及扩展情况。并用RT PCR法测定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整合素β3的变化。结果 :不同浓度的LIF促进了胚胎的粘附 (P <0 .0 5 ) ,胚胎的扩展率降低。加入LIF抗体 (5 ,1 0 μg/ml)降低了胚胎的粘附率 (P <0 .0 5 ) ,同时LIF对整合素β3的表达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P <0 .0 1 ) ,加入抗体后整合素β3的表达降低。结论 :LIF可能通过上调整合素β3的表达促进胚胎的粘附和植入
2003年05期 327-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19 ] |[引用频次:23 ] - 董白桦,单体欣,张月存,侯桂华,焦见芬,李莉
目的 :探讨用米非司酮引产的胎儿血液淋巴细胞表型的变化 ,了解米非司酮对胎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机理。方法 :选择妊娠 2 2~ 2 4周要求引产的健康妇女 3 0例 ,随机分成 2组。实验组 1 5例 ,顿服米非司酮 1 5 0mg,2 4h后行水囊引产术 ;对照组 1 5例 ,行单纯水囊引产术。胎儿娩出后立即抽取脐动脉血 ,用流式细胞仪 (FCM)分析胎儿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结果 :实验组CD8+ 细胞、CD1 2 2 + (IL 2受体β)、NK细胞 (CD3 -/CD1 6-CD5 6-和CD3 + /CD1 6+ CD5 6+ )百分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 ) ;CD4+ /CD8+ 比值则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 ;两组比较 ,CD3 + 细胞、CD4+ 细胞及CD2 5 + (IL 2受体α)细胞百分率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结论 :米非司酮可影响胎儿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 ,使胎儿免疫抑制反应减弱 ,免疫排斥反应增强 ,影响胎儿免疫功能
2003年05期 330-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4 ] - 路光明2003年05期 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4 ] |[引用频次:0 ]
- 祝琳,陈汉平,张玉洁,邓玲红,康佳丽
目的 :探讨母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数量与胎儿异常的关系 ,为将它用于无创性产前诊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对孕 6~ 40周的 86例妇女 (包括胎儿正常组 68例、胎儿异常组 1 8例 )的外周血进行单密度梯度离心、瑞氏染色和细胞计数 ,分析母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数量与孕周、胎儿异常及胎儿性别的关系。结果 :胎儿正常组 ,母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平均数量为 1 4.2 3±1 2 .0 1 /ml,与妊娠周数呈直线相关 (R >R0 .0 5)。胎儿异常组中 ,母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平均数量较正常胎儿组显著增加 ,约为 3 8.73± 2 4.97/ml,且与妊娠周数无明显直线相关性。母体外周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数量与胎儿性别无统计学相关性。结论 :胎儿发生异常时母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数量较正常妊娠时增加。母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数量在胎儿正常时随孕周而增加 ,且不受胎儿性别的影响。母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计数可以辅助用于产前筛查胎儿异常的发生。
2003年05期 33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1 ] |[引用频次:15 ] - 杨瑞芳,王明毅,丁凤华,刘韶平
目的 :探讨孕中期筛查唐氏综合征 (Downsyndrome,DS)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2 0 0 0例孕中期孕妇血清进行AFP和β hCG两项指标的筛查。 结果 :2 0 0 0例中 ,DS高风险 1 40例 ,筛查阳性率 7%。DS高风险 1 40例中 40例做了产前诊断 ,发现 1例常染色体 3号、4号相互易位 ,1例 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 ,1例Y染色体长臂缺失。 1 6例神经管缺陷(hervoustubedefect,NTD)高风险 ,占筛查总数的 0 .8% ,其中 5例晚期流产。结论 :对孕期母血清筛查是预防DS患儿出生的重要途径。对DS高风险孕妇及时产前诊断是阻断染色体病遗传的有效方法
2003年05期 336-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4 ] |[引用频次:15 ] - 王爱华
,赵庆梅
,赵荣英2003年05期 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2 ]
- 李芳,朱怀仕,贾平,高庆蕾,徐茜,刘德艳,王世宣,卢运萍,马丁
目的 :评价新城鸡瘟病毒修饰的自体肿瘤细胞疫苗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NDV ATV ASI)及化疗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 ,为实施肿瘤生物治疗 +化疗联合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卵巢癌患者术后 3 4例给予NDV ATV ASI及化疗 ,采用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双标记法检测患者治疗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中CD4+ 、CD8+ 细胞内IFN γ和IL 4的表达 ;体外实验以NDV修饰的自体肿瘤细胞与PBMC共培养 (MLTC) ,观察其早期活化分子CD2 5、CD69的表达。结果 :治疗后CD4+ 、CD8+ T淋巴细胞内IFN γ的表达明显增高 ,IL 4表达轻度增高 ,且增高的时间较晚。外周血CD4+ 、CD8+ T淋巴细胞CD2 5、CD69的表达增加。单纯化疗组CD4+ 、CD8+ 细胞内IFN γ表达降低。结论 :NDV ATV ASI可诱导机体产生抗肿瘤免疫应答 ,检测单个T细胞水平的细胞因子可作为一种简单且可靠的免疫治疗效果评价参数 ;而化疗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 ,二者联合应用应选择适当的时间。
2003年05期 339-341+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3 ] |[引用频次:2 ] - 梁睿,汤晓晖,主改霞,张建国
目的 :研究LHRH拮抗剂Cetrorelix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生长周期及周期相关蛋白的影响 ,探讨其抑制内膜癌细胞生长的机理。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细胞周期分析及Westernblotting蛋白分析法 ,研究在Cetrorelix的作用下子宫内膜癌细胞系HEC 1A细胞生长周期及相关周期蛋白的改变。结果 :1 0 -5mol/LCetrorelix可导致HEC 1A细胞生长停滞于G2 /M期 ,而与G2 /M期停滞相关的p5 3 ,磷酸化p5 3 (phospho p5 3 ) (丝氨酸 3 92 )及磷酸化cdc2 (phospho cdc2 ) (酪氨酸 1 5 )蛋白水平均显著增高。结论 :Cetrorelix抑制内膜癌细胞增殖作用的机理是结合细胞表面受体后引起一系列抑制性信号传递 ,导致细胞周期停滞于G2 /M期 ,主要表现为G2 期停滞。其中p5 3激活及cdc2磷酸化失活是引起细胞周期停滞的重要因素
2003年05期 342-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6 ] |[引用频次:2 ] - 马增香,陈子江,孔北华,孔祥辉,孙梅,赵力新,唐蓉
目的 :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S)患者血循环中瘦素水平与其它内分泌、代谢指标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研究瘦素的作用规律。方法 :PCOS患者 82例 ,行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胰岛素释放试验 ,测定 5个时点的血糖、胰岛素以及C 肽 (C P)浓度 ;测定空腹血瘦素、性激素及促性腺激素浓度 ;同时测定患者的体重指数 (BMI)、腰臀比例(WHR) ,观察胰岛素增敏剂治疗对瘦素的影响。瘦素和胰岛素用放免法测定 ,C 肽和性激素用发光免疫法测定。结果 :肥胖组瘦素水平显著高于消瘦组 (P =0 .0 0 0 1 ) ,瘦素水平与体重指数呈高度正相关 (P =0 .0 0 0 1 ) ;与腰臀比例、空腹、60min、1 2 0min胰岛素浓度呈显著正相关 (P分别为 0 .0 1 96、0 .0 3 0 8、0 .0 0 0 6、0 .0 0 1 4) ;与OGTT各时点的血糖、C 肽浓度以及血糖、胰岛素、C 肽曲线下面积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P >0 .0 5 )。二甲双胍、文迪雅对瘦素水平无显著影响。结论 :PCOS患者的瘦素浓度与体内脂肪含量及分布密切相关。PCOS患者可能同时存在瘦素抵抗和胰岛素抵抗。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药物治疗对瘦素水平无显著影响。
2003年05期 345-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5 ] |[引用频次:8 ] - 宋晖,辛晓燕,肖锋,王德堂,郭会玲
目的 :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对卵巢癌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脂质体介导kai1cDNA转染高转移性人卵巢癌细胞系HO 891 0PM ,免疫细胞化学S P法检测转染前后细胞内kai1蛋白的表达。用四甲基偶氮唑蓝 (MTT)比色法、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观察kai1基因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经细胞粘附实验、体外侵袭力实验比较转染前后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 :转染kai1cDNA后HO 891 0PM细胞内可检测到kai1蛋白的稳定表达 ,细胞增殖能力较前无明显变化 ,侵袭能力明显下降。结论 :外源性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可通过脂质体有效转染高转移性人卵巢癌细胞系HO 891 0PM ,降低其侵袭能力 ,有望成为卵巢癌基因治疗的新的候选基因
2003年05期 348-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0 ] |[引用频次:16 ] - 王薇,杨晓葵,邬素芳,高庆蕾,李静,陈刚,李辅军,王世宣,卢运萍,马丁
目的 :检测不同的蛋白激酶 (PKC)同工酶亚型在人卵巢癌耐药细胞中的表达和功能 ,探讨它们与P 糖蛋白 (P gp)介导的多药耐药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及免迹印迹方法检测PKCα和PKCβI在人卵巢A2 780细胞和A2 780 /ADM耐药细胞中的表达 ,免疫印迹法检测P gp的表达 ,并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内柔红霉素 (DNR)及罗丹明 1 2 3 (Rh1 2 3 )的荧光强度。结果 :在A2 780 /ADM细胞中 ,PKC与P gp的表达较A2 780细胞增高 ,PKCβI表达在两者间无明显改变 ;在A2 780 /ADM中DNR及Rh1 2 3的荧光强度较A2 780中降低。A2 780 /ADM细胞与抗PKCα抗体共同卵孕育后细胞内DNR含量上升 ,与十字孢碱 (SP)作用后细胞内Rh1 2 3泵出减少 ,积聚量升高。结论 :PKCα可能在P gp介导的人卵巢癌细胞多药耐药中起重要作用
2003年05期 351-353+4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6 ] - 朱雪琼,石一复,赵承洛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特异性标志物。方法 :选取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2 6例 (低度恶性 2 1例 ,高度恶性 5例 ) ,普通型和富于细胞平滑肌瘤各 2 5例 ,正常子宫肌层和正常子宫内膜各 2 5例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种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 ,结蛋白 ,调宁蛋白 (calponinh1 ) ,以及CD1 0和CD44v3的表达。结果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和富于细胞平滑肌瘤均表达雌、孕激素受体和结蛋白。调宁蛋白在所有正常子宫肌层和平滑肌瘤中强表达 ,在 9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中亦有表达。所有正常子宫内膜间质和 2 1例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均弥漫强表达CD1 0 ,而富于细胞平滑肌瘤中仅 1例局灶表达。富于细胞平滑肌瘤中均可见CD44v3表达 ,而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中仅 2例表达 ,用CD44v3缺如诊断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敏感性为 92 .3 %,特异性达 1 0 0 %。结论 :CD1 0是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较特异的指标。调宁蛋白和CD44v3可用来辅助鉴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和富于细胞平滑肌瘤
2003年05期 354-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89 ] |[引用频次:8 ] - 张丹,黄荷凤,金帆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α和 β在正常乳腺、良性增生及乳癌组织中的表达 ,为选择性激素替代治疗 (HRT)减少乳癌危险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取人乳癌组织 1 7例、良性乳腺增生组织 1 7例及正常乳腺组织 1 6例 ,采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扩增其ERαmRNA和ERβmRNA ,并对其表达量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 :3组乳腺组织均可表达ERαmRNA和(或 )ERβmRNA ,但阳性率及表达量不同。乳癌与良性乳腺增生及正常乳腺组织相比 ,ERαmRNA阳性率高 ,且表达量显著增高 (相对积分值分别为 1 .77±0 .49、1 .0 7± 0 .3 5和 1 .0 6± 0 .1 8,P <0 .0 5 ) ,而ERβmRNA阳性率低、且表达量明显降低(相对积分值分别为 0 .41± 0 .1 6、1 .0 4±0 .3 7、1 .41±0 .5 7)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良性乳腺增生及正常乳腺组织的ERαmRNA和ERβmRNA表达量差异均无显著性。 结论 :乳腺恶变的发生发展过程可能与ERβ表达的降低和 (或 )ERα表达的相对过高有关 ;选择与ERα亲和力相对较低 ,与ERβ亲和力相对较高的HRT药物 ,可能降低HRT中乳腺癌的危险性
2003年05期 357-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4 ] - 楼寒梅,楼洪坤
目的 :探讨年轻妇女宫颈癌的临床病理因素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 1 983至 1 997年收治的≤ 3 5岁宫颈癌 1 42例病理检查资料 ,非随机选择 1 995年收治的>3 5岁宫颈癌 3 1 8例作为对照。用Fisher’s精确概率法检验临床病理差异 ,Log rank检验生存率差异 ,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预后因素。结果 :年轻组Ⅰb+Ⅱa 期病例占 66% ,期别属偏早期。年轻组的临床病理表现为瘤体大、非鳞癌比例高 ,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 ) ,其他高危因素 ,如病理分级、间质浸润、淋巴结转移及脉管累及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年轻组各期 5年生存率均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年轻妇女宫颈癌除了有瘤体大、非鳞癌比例高的特点外 ,无其他预后不良的病理特征。与对照组相比 ,年轻组 5年生存率无明显下降 ,年轻不是宫颈癌预后的不良因素。
2003年05期 360-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5 ] |[引用频次:14 ] - 欧阳艳琼,吴绪峰,陈惠祯,王玉仁,张志强
目的 :研究环氧合酶 2 (COX 2 )和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80例宫颈癌患者COX 2和iNOS的表达水平 ,并以 3 1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3 0例慢性宫颈炎症患者和 3 0例正常宫颈上皮为对照组。结果 :(1 )宫颈癌患者COX 2和iNOS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5 8.75 %和 86.2 5 % ,高于CIN、慢性宫颈炎症患者和正常宫颈上皮组 ;(2 )宫颈癌患者COX 2和iNOS的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型及细胞分化程度无关 (P >0 .0 5 ) ;(3 )伴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COX 2的表达水平略高于不伴淋巴结转移者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iNOS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不伴淋巴结转移者 (P <0 .0 5 ) ;(4 )肿瘤直径≥ 5cm的宫颈癌患者COX 2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肿瘤直径 <5cm者 (P <0 .0 5 ) ,而iNOS的阳性表达率高于肿瘤直径 <5cm者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5 )伴宫旁浸润或脉管浸润的宫颈癌患者COX 2和iNOS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不伴宫旁浸润或脉管浸润者 (P <0 .0 1 ) ;(6)宫颈癌患者COX 2和iNOS的表达之间无相关性 ,而慢性宫颈炎症患者COX 2和iNOS的表达之间有相关性。结论 :宫颈癌患者COX 2和iNOS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 ,其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2003年05期 363-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46 ] |[引用频次:24 ] - 邱娜璇2003年05期 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6 ] |[引用频次:0 ]
- 梁华茂,姜洁,孔北华,马道新,江森
目的 :在具有正常免疫功能的Fischer3 44大鼠体内建立卵巢上皮癌模型并探讨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体外培养近交系Fischer3 44大鼠卵巢上皮低分化腺癌细胞株NuTu 1 9,采用细胞计数和MTT法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及其对顺铂 (cDDP) ,5 氟尿嘧啶 (5 FU)和足叶乙甙 (VP 1 6)的敏感性。将对数生长期的NuTu 1 9按 1× 1 0 7、1× 1 0 6和 1× 1 0 5细胞 /只接种于雌性Fischer3 44大鼠腹腔内 ,建立卵巢癌腹腔转移模型 ,观察成瘤率、肿瘤生长、播散情况及动物生存期 ,并对腹腔肿瘤进行病理学检查和原代组织培养 ,确定肿瘤的存在及性质。结果 :在体外培养条件下NuTu 1 9细胞生长迅速 ,其倍增时间约 1 8.9h。NuTu 1 9对cDDP和VP 1 6等卵巢癌常用化疗药物高度敏感。将不同数量的NuTu 1 9细胞接种大鼠腹腔后 ,成瘤率为 1 0 0 % ,迅速发生腹腔播散并产生大量血性腹水 ,其生物学行为与人类卵巢上皮癌相似。肿瘤细胞负荷增加 ,动物生存期明显缩短 (P <0 .0 1 )。模型动物肿瘤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胸腹腔多脏器肿瘤播散 ,腹腔肿瘤原代培养证实肿瘤组织的细胞形态和生物学特性与NuTu 1 9细胞一致。结论 :在具有正常免疫功能的大鼠体内建立卵巢上皮癌动物模型 ,有助于了解卵巢癌生物学及免疫学特性 ,可作为良好的肿瘤模型用于卵巢
2003年05期 367-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8 ] |[引用频次:22 ] - 刘颖,魏丽惠,乔玉环,李春海
目的 :初步探讨肿瘤相关粘蛋白MUC1基因及其蛋白与卵巢上皮性肿瘤的关系。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法和免疫组化ABC法 ,检测 6 5例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和 8例正常卵巢组织MUC1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结果 :MUC1mRNA和MUC1阳性表达皆位于胞浆和胞膜 ,多呈灶状分布。MUC1mRNA和MUC1在卵巢癌中的检出率分别为 75 .6 % ,80 .0 % ,显著高于良性上皮性肿瘤的 4 0 % ,4 5 %和正常卵巢组织的 2 5 .0 % ,37.5 % (P <0 .0 0 5 )。二者高表达与卵巢癌的期别晚、组织分化差及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 :MUC1作为新型肿瘤标志物 ,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2003年05期 370-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1 ] - 刘召芬,孙韵英,孔亚玮
目的 :研究卵巢癌微血管密度 (MVD)、血管壁α 平滑肌肌动蛋白 (α SMA)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法 ,分别检测 2 1例卵巢良性肿瘤和 35例卵巢癌血管壁平滑肌特异性标志物α SMA和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标志Ⅷ因子的表达 ,计算α SMA表达指数 (α SMA指数 )和MVD。结果 :卵巢癌血管α SMA中、强表达率为 31.4 % (11/ 35 ) ,明显低于良性肿瘤者的 6 1.9% (13/ 2 1)。卵巢癌α SMA指数平均为 0 .4 2± 0 .33,明显低于良性肿瘤者的 0 .72± 0 .38(P <0 .0 1)。卵巢癌的MVD平均为 2 8.2 7± 2 2 .34,良性肿瘤为 12 .5 3± 16 .5 8,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α SMA表达及MVD均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Ⅲ期和Ⅳ期卵巢癌的α SMA指数明显低于Ⅰ、Ⅱ期者 ;有淋巴结转移的α SMA指数明显低于无转移者。Ⅲ期和Ⅳ期卵巢癌的MVD明显高于Ⅰ、Ⅱ期者 ;有淋巴结转移的MVD明显高于无转移者。结论 :α SMA指数和MVD分别反映肿瘤新生血管的不同方面 ,α SMA指数反映新生血管的结构 ,MVD代表了新生血管的数量 ,二者联合检测可更全面地反映卵巢癌新生血管的特征
2003年05期 373-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0 ] |[引用频次:7 ] - 石海燕
脆性组氨酸三联体 (FHIT)基因是近年发现的候选抑癌基因 ,是将染色体脆性位点和肿瘤相联系的第 1个分子生物学证据。FHIT异常和多种肿瘤密切相关 ,FHIT基因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周期 ,诱导细胞凋亡发挥抑制肿瘤的作用。在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中均存在FHIT基因异常表达 ,提示FHIT基因可能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2003年05期 376-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7 ] |[引用频次:5 ] - 姚晓奕,张晓菁
子宫内膜癌的发展过程中有血管生成。微血管密度 (MVD)是衡量血管生成的定量指标 ,与内膜癌的预后有关 ,是判定预后的可靠独立指标。子宫内膜癌的血管生成与VEGF、FGF等促血管生长因子有关。雌、孕激素及某些治疗可调节VEGF和FGF的表达及血管生成 ,抗血管治疗可望成为一种新的治疗肿瘤的办法
2003年05期 379-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7 ] |[引用频次:2 ] - 孙浩
,宋慎灵
,钟美芹2003年05期 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 ] |[引用频次:0 ]
- 甘晓卫,施永鹏,李莉,张青2003年05期 382-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4 ] |[引用频次:16 ]
- 孙春凤
,史晓梅
,张金环2003年05期 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3 ]
- 杨丽华,冯健2003年05期 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2 ] |[引用频次:0 ]
- 孙树三,杨兴升,孙岩2003年05期 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5 ] |[引用频次:18 ]
- 张瑜,李新国,黎欣,曹兰琴2003年05期 386-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8 ] |[引用频次:1 ]
- 向大森,邹艳,胡敏2003年05期 387-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13 ]
- 庄光华,王庆良,张翠萍2003年05期 389-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 岳华
,相尧美
,池旭英2003年05期 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0 ]
- 张和英,戴然2003年05期 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3 ] |[引用频次:0 ]
- 丰建艺,张友忠2003年05期 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6 ] |[引用频次:0 ]
- 董绍华,高玉敏2003年05期 3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4 ]
- 王慧珍,张海霞,刘兆进2003年05期 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1 ]
- 许如秀,殷华,王慧2003年05期 395-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0 ] |[引用频次:0 ]
- 魏其珍,丰建艺2003年05期 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8 ] |[引用频次:4 ]
- 韩清平2003年05期 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3 ]
- 2003年05期 398-4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