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北华,男,1961年8月,博士、主任医师、山东大学特聘教授(第一层级)、山东大学齐鲁医学杰出名医、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先后担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主任、医院副院长和医学院常务副院长。现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教授,国家重点学科山东大学妇产科学系主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学术任职为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妇产科杂志》副总编,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委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执业医师考试临床医学命审题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现代妇产科进展》杂志主编。
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卫生系统杰出学科带头人,山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山东省教学名师,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主要致力于妇科肿瘤临床诊治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详细内容

  • 天狼猩红-偏振光法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中Ⅰ、Ⅲ型胶原

    李洁,辛晓燕,崔赓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Ⅰ、Ⅲ型胶原的含量和作用。方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20例中的异位内膜组织红色病变期12例(A组)、黑色病变期8例(B组)和11例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在位子宫内膜组织(C组)用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观察,photoshop分析,半定量研究Ⅰ、Ⅲ型胶原的含量。结果: I、Ⅲ型胶原在C组中含量最低(P<0.05),Ⅲ型胶原在A组中含量最高(P<0.05),I型胶原在B组中含量最高(P<0.05)。I、Ⅲ型胶原在增生期和分泌期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Ⅰ、Ⅲ型胶原的异常沉积可引起内异症患者腹腔内发生异常的免疫反应。

    2000年06期 401-4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2 ] |[引用频次:5 ]
  • Fas系统在上皮性卵巢癌及其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的表达

    刘培淑,董瑞英,李爱华,张锑,江森

    检测Fas、FasL在上皮性卵巢癌及其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中的表达,探讨Fas系统在卵巢癌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31份上皮性卵巢癌、20份卵巢良性肿瘤、10份正常卵巢组织以及31份卵巢癌TIL、12份卵巢良性肿瘤TIL的Fas及FasL的表达。结果:卵巢癌组织的Fas表达明显低于卵巢良性肿瘤及正常卵巢组织(P<0.01),其FasL表达则明显高于后者(P<0.01);卵巢良性肿瘤及正常组织的Fas、Fas L表达无差异(P>0.05)。卵巢癌组织中含有丰富的TIL,其Fas及FasL的表达明显高于卵巢良性肿瘤TIL,差异有显著性(P>0.05)。卵巢癌组织Fas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FasL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无关但随组织学分级的升高而增加(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FasL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卵巢癌TIL中Fas及FasL的表达与各临床病理参数无关(P>0.05)。结论: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存在Fas表达下调和FasL表达增加,FasL高表达者预后不良。肿瘤细胞可能通过FasL的过度表达,逃避免疫监视,诱导Fas敏感的

    2000年06期 404-4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3 ]
  • 腹茧症合并巨大输卵管积水1例

    许丽娜

    2000年06期 4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 用腹腔镜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分析

    冷金花,郎景和,刘珠凤,丁晓曼,黄荣丽,孙大为,朱兰

    目的:分析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手术效果,研讨该手术的适应证、手术技巧及并发症。方法: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 74例,肌瘤直径≥ 3cm。手术指征包括肌瘤引起疼痛或尿频等症状20例,肌瘤生长快17例,合并附件病变26例以及不育21例。结果:每例患者肌瘤1-4个,其中单发肌瘤62例(82.4%),前壁肌瘤30例(40.5%),后壁肌瘤23例(31.1%),宫底肌瘤21例(28.4%),共切除肌瘤 93个,包括 16个壁间肌瘤及对个浆膜下肌瘤,肌瘤直径 3- 8cm,平均 4.8cm。19例(25.5%)子宫切口进行了缝合。平均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为73min及 82ml,肌瘤≥4cm比肌瘤< 4cm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增加( P< 0.01,P<0.05),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3.2d,并发症率为1.4%。术后随诊平均22月(1~62月)。术后2月随诊时,术前有症状者术后均改善。1例复发再次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21例不育者5例妊娠,4例足月行选择性剖宫产术,术中未发现肌瘤切除部位明显粘连,1例自然流产。结论:中等大的浆膜下肌瘤或单发肌壁间肌瘤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效果好,并发症率低,但术后妊娠率及复发率尚需进一步

    2000年06期 408-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02 ] |[引用频次:121 ]
  • 先天性阴道斜隔2例报告

    魏勤,张勇,丁玉梅

    2000年06期 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8 ] |[引用频次:3 ]
  • 子宫内膜癌Ⅳb期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

    王建六,魏丽惠

    目的:分析Ⅳb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征,探讨与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Ⅳb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随访结果。结果: 11例子宫内膜癌Ⅳb期患者,平均 61. 1岁,绝经 9例,平均绝经 14.9年。临床症状主要是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或血性分泌物(9/11),其次为腹胀(4/11)、腹部包块(3/11),出现症状至就诊平均 15.1个月。 10例手术治疗, 1例拒绝手术,仅行内分泌治疗,8例行术中、术后化疗,3例术后放疗;平均随访 12.9个月,死亡 6例,2年生存率 28%,3年生存率 14%。盆腹腔复发 3例均死亡,平均存活 6.7个月,发生肺转移5例,3例死亡,平均存活14.7个月。术后残存病灶>2cm 4例,均因复发转移死亡,平均存活9个月,术后无残存病灶3例均存活。结论:Ⅳb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年龄较大,就诊较晚,多表现为绝经后不规则阴道出血,治疗以手术为主,尽可能切除所有病灶,并辅助放化疗,但预后较差,其相关因素主要有首次手术的彻底性,宫旁血管淋巴管受侵,病灶范围及复发转移部位等。

    2000年06期 412-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0 ]
  • 吲哚美辛缓释片治疗痛经临床观察

    杨南萍,罗国林,左川,王忠明

    2000年06期 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2 ]
  • 盆腔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放疗治疗晚期 妇科恶性肿瘤近期疗效分析

    程玉峰,乔乃安,刘宏,江森

    目的:分析盆腔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放疗治疗晚期妇科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方法:应用以顺铂为主的联合化疗药物,为32例晚期妇科恶性肿瘤(宫颈癌15例、卵巢癌8例、子宫内膜癌7例、子宫肉瘤2例)进行选择性盆腔动脉灌注,同时给予放射治疗。结果:32例患者共行动脉灌注67次,平均每例2.1次;放射剂量38-67Gy,平均52Gy。32例中4例完全缓解(CR),13例部分缓解(PR),有效率为 53. 1%、其中 3例宫颈癌、2例子宫内膜癌放疗后行根治术, 1例卵巢癌放疗后行剖腹探查术。结论:盆腔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放疗治疗晚期妇科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较好,副作用较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顺铂对放疗有增敏作用。

    2000年06期 416-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79 ] |[引用频次:10 ]
  • 宫颈息肉82例临床治疗分析

    曹青霞,王亮

    2000年06期 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6 ] |[引用频次:0 ]
  • 子宫颈癌辅助腹腔化疗的临床观察

    阎福华,彭玲,蒋兆香,刘力,熊世禄,赵美毅,孙淑华

    建立子宫颈癌新的腹腔化疗方法,观察腹腔化疗对子宫颈癌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腹腔化疗联合子宫颈癌根治性手术方法,治疗Ⅰ~Ⅲ期菜花状宫颈癌20例,并与同期放射治疗的20例患者进行对照观察。结果:腹腔化疗明显缩小了宫颈肿瘤(P<0.01),为彻底手术提供了有利条件。腹腔化疗结合根治性手术1、2、3年生存率均为100%,与放疗的疗效相当。结论:腹腔化疗可作为治疗子宫颈癌的新方法,既对局部肿瘤有较好的控制和杀灭作用,提高手术切除率;又对控制肿瘤远处转移有效。

    2000年06期 419-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4 ] |[引用频次:2 ]
  • 子宫平滑肌肿瘤AgNOR的图像分析

    赖启明,石一复

    探讨子宫平滑肌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方法:对93例子宫平滑肌肿瘤( usMT)应用AgNOR染色图像分析进行研究。结果:AgNOR计数及核仁直径对普通平滑肌瘤,交界性平滑肌瘤(BLM)及平滑肌肉瘤(LMS)有意义(P<0.05)。结论:在usMT中,AgNOR数量随病理程度加重有增加趋势。AgNOR计数及核仁形态有助于BLM及LMS的诊断。

    2000年06期 422-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1 ]
  • CD44V6、EGFR在卵巢上皮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王晶,隋丽华,高庆玉,耿晓星

    目的:探讨CD44V6及EGFR在卵巢上皮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以 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335例卵巢上皮癌, 18例卵巢上皮瘤和 15例正常卵巢组织石蜡标本 CD44V6及 EGFR的表达,并分析卵巢上皮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①正常卵巢组织 CD44V6及 EGFR均呈阴性表达,卵巢上皮瘤及上皮癌中均有中CD44V6及EGFR表达,正常卵巢与卵巢良恶性肿瘤之间的表达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卵巢上皮癌与卵巢上皮瘤之间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2)CD44V6及EGFR的阳性表达与卵巢上皮癌的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组织分化程度及病理类型无关(P>0.05);③CD44V6及EGFR的阳性表达与卵巢上皮癌预后有关(P<0.05);④CD44V6及EGFR在卵巢上皮癌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二者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DD44V6及EGFR可能是卵巢上皮癌发生的相关基因,与肿瘤的发展及转移有关。检测 CD44V6及 EGFR可以估计卵巢上皮癌患者的预后,指导化疗。

    2000年06期 424-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6 ] |[引用频次:4 ]
  • 35周妊娠合并小肠梗阻1例

    高月清,陆继明

    2000年06期 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0 ]
  • p53基因转染对卵巢癌MDR细胞药物敏感性及恶性表型的影响

    刘春生,孔北华,马道新,姜洁,李学汤

    研究 p53基因导入已知内源背景的肿瘤 MDR细胞所致的恶性表型和MDR表型的改变及两者的关系。方法:用磷酸钙沉淀法将含有野生型及全长反义 p53cDNA的逆转录病毒载体pDWp53及 pDAp53转染病毒包装细胞 PA317,测定病毒滴度。用此病毒感染卵巢癌多药耐药细胞株A2780/ADM,Southern Blot鉴定,检测转导基因后细胞株的恶性度、多药耐药性等情况。结果:野生型及反义全长p53cDNA均转入 PA317细胞获得效价为(1- 1.5) X105CFU/ml的前病毒,以此感染卵巢癌多药耐药细胞株A2780/ADM,Southem Blot证实p53基因导入该细胞并整合到基因组DNA中,进一步测试观察到:①导入野生型p53基因的A2780/ADM细胞生长被抑制、恶性度降低,细胞形态和生长曲线改变,软琼脂集落形成率及裸鼠接种成瘤率降低;②细胞多药耐药性减弱,对ADM耐药性下降,P-gp表达降低;③反义p53的导入也对A2780/ADM恶性度有一定的影响;④野生型p53导致的MDR细胞恶性表型与MDR水平的降低似有平行关系。结论:p53基因对肿瘤细胞mdr- 1基因的表达可能起调控作用,p53发生突变的 M?

    2000年06期 428-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4 ]
  • 乙型肝炎孕妇死胎胎儿肝组织中HBV的表达

    滕美芬,罗婵

    探讨通过产妇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在胎儿肝组织中表达的高危因素。方法:采集50例乙型肝炎产妇娩下的死胎,常规尸检,取肝组织,用链酶卵白素-生物素(SP)法检测HBV;与婴母产前静脉血HBV的检测结果对照。结果:在肝细胞浆内 HBcAg阳性颗粒呈弥散分布,肝细胞核不着色;含 HBcAg 颗粒的肝细胞胞浆里弥漫棕黄色,成点、灶片状分布于肝组织中;毛细胆管上皮和管腔内也可见到棕黄色HBcAg颗粒。50例乙型肝炎产妇娩下的死胎肝组织中HBcAg阳性21例(42.00%),其中静脉血HBV单项阳性(两时半一项阳性)、小三阳(HBsAg、HBeAb、HBcAb皆阳性)和大三阳(HBsAg、HBeAg、HBcAb皆阳性)的婴母分娩的死胎肝组织中 HBcAg 阳性分别为 3 /12例(25.5%)、2/12例(16.67%)和 16/26例(61.52%),前两者差异不显著(P> 0.05);后者与前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婴母静脉血HBV大三阳是乙型肝炎病毒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在胎儿肝组织中表达的高危因素。

    2000年06期 432-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4 ]
  • 侧残角子宫致右侧单角子宫足月妊娠产后部分内翻1例

    王永臻,王德玲,纪培兰

    2000年06期 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8 ] |[引用频次:0 ]
  • 放置IUD后宫腔微生物及子宫内膜病理学研究

    范俊,董白桦,张萍,袁尔恩,董洁德,刘志杰

    研究IUD与盆腔感染及子宫内膜恶变或其他病理改变的关系,探讨 IUD长期使用的安全性。方法:将 88例分为 A、B、C、D 4组,A组 20例使用带尾丝活性 IUD;B组24例使用惰性 IUD;C组 24例为正常对照组;D组 20例为盆腔感染组。所有病例取宫腔冲洗液进行需氧菌、厌养菌、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等培养,并取子宫内膜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A、B组主要表现为正常增生期、分泌期或月经期子宫内膜,部分是单纯性或腺囊性增生,与C组、D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4组均未见不典型增生及恶变。A、B、C3组子宫内膜均无慢性炎症改变,D组8例存在慢性子宫内膜炎改变,与A、B、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B、C组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白细胞、纤维细胞计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D组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白细胞计数较以上3组明显增加(P<0.05),间质细胞及纤维细胞计数与以上3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A、B、C组宫腔微生物检出率分别为30.0%,29.2%,20.8%,与D组(70.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使用IUD5-14年未增加子宫内膜癌、癌前病变及慢性子宫内膜炎发生率。I

    2000年06期 435-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04 ] |[引用频次:4 ]
  • TGF-α、EGF-R与HPV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徐廷香,李西启,赵秀娥,李晓东,刘淑皎,王剑波

    2000年06期 438-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1 ] |[引用频次:2 ]
  • 宫颈妊娠伴胎盘植入误诊致失血性休克1例

    王云倩

    2000年06期 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 子宫内膜癌的激素治疗

    谭卫红

    2000年06期 440-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65 ] |[引用频次:0 ]
  • 巨大子宫肌瘤浆膜面静脉破裂出血伴失血性休克1例

    罗柳,程丽梅,甘荣辉

    2000年06期 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4 ] |[引用频次:0 ]
  • 显微血管吻合卵巢自体移植研究

    孙贝加,施旭东,郑大慈,李志芳,钱俊如,鹿均先,黄建华,张励才,黄崇芳

    2000年06期 442-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8 ] |[引用频次:1 ]
  • 达因35、达因35加安体舒通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

    郑志群,李美芝,马炎辉,林益川

    2000年06期 443-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2 ]
  • 联合应用克罗米酚和hMG促超排卵与宫腔内人工授精助孕成功因素分析

    张慧琴,邓晓惠,于红玲,宋玉娟,王绍光

    2000年06期 446-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4 ] |[引用频次:3 ]
  • 首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生殖医学国际交流研讨会征文

    2000年06期 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 子宫内膜异位症血清抗子宫内膜抗体的免疫印迹分析

    马志松,王晓玲,顾惠心,朱网娣

    2000年06期 448-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0 ] |[引用频次:0 ]
  • 妇科细胞学检查按照VCE取材及Bethesda系统报告方式的体会

    韩淑梅,冯丽华,吕晓杰

    2000年06期 449-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2 ]
  • 成都地区育龄妇女子宫测量结果及在宫腔镜手术中的意义

    杨延林,罗涛,杨太珠,谭欣,陈杰,雷威

    2000年06期 451-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 ] |[引用频次:3 ]
  • 电子胎心监护诊断脐带先露的意义

    陈丽君,张向丽,张爱荣,刘春玲

    2000年06期 453-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2 ] |[引用频次:0 ]
  • 米索前列醇口服与阴道放置并用在早孕药物流产中的应用

    李国先,刘薇,史德莲,王玉春,宋兰贞

    2000年06期 454-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7 ]
  • StAR与卵泡生长发育

    石晓燕,任慕兰

    StAR对卵泡生长发育起一定的调节作用,表现在卵泡生长发育过程中特有的时空性分布。已对卵泡各型细胞的激素生成能力和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但目前对其作用仍无法确定。综述

    2000年06期 456-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9 ] |[引用频次:11 ]
  • PTEN/MMAC1/TEP1与妇科肿瘤

    姚勤,戴淑真

    PTEN /MMAC1/TEP1(简称PTEN)基因作为一种抑癌基因,于1997年发现。它具有磷酸酶的核心基序,并与张力蛋白(tensin)和辅助蛋白(auxilin)高度同源。现就该基因的结构、功能、突变及与妇科肿瘤的形成、生长、转移、浸润的关系作一综述。综述

    2000年06期 459-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5 ] |[引用频次:0 ]
  • 足月双胎妊娠合并脐带畸胎瘤1例

    王庆红,何丽萍

    2000年06期 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0 ]
  • 人类乳头瘤病毒与子宫颈上皮肉瘤变

    王伟,李继俊

    80年代于子宫颈癌中检测出HPV以后,有关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促进了阴道细胞学Bethesda系统(TBS)的建立,改变了传统的CIN诊断和治疗模式,现将HPV与CIN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综述

    2000年06期 462-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4 ] |[引用频次:6 ]
  • 小儿卵巢肿瘤扭转误诊为阑尾炎1例

    张菁华,张英爱

    2000年06期 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 剖宫产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探讨

    叶红,董金翰

    2000年06期 465-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4 ] |[引用频次:40 ]
  • 保留阴道穹隆式子宫全切术50例临床研究

    姜秀萍,宋志云,高华,张艳芳

    2000年06期 46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3 ]
  • 第3届全国妇产科学新进展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2000年06期 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 腹腔结核误诊为卵巢癌6例分析

    邹红燕

    2000年06期 468-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9 ] |[引用频次:4 ]
  • 巨大儿374例分析

    赵萍,邵光菊

    2000年06期 469-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6 ]
  • 产褥期精神病36例临床分析

    张洞云,孔爱荣,李霞,姜文成,蒋海风

    2000年06期 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 胎儿生物物理相评分预测高危妊娠围产儿预后的价值

    张丽君,任金河,王秀芳

    2000年06期 472-4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1 ]
  • Uterine papillary serous carcinoma: Its clinical and fundamental studyUterine papillary serous carcinoma: Its clinical and fundamental study

    2000年06期 474-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 关于“剖宫产术新法”及其有关问题的再阐述

    周基杰

    江森按: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九龙医院周基杰教授是当代剖宫产术术式改良者之一。他与其女周俊卿(荣升英国皇家妇产科医师学院院士称号,我在此向他们父女祝贺)共同编著“周氏剖宫产术”。今年9月我寄周教授一册载有连云港房瑜、杨文医师撰写的《改良 Stark剖宫产术 116例临床分析》一文的《现代妇产科进展》,说明周教授的“改良术式”已在内地广泛应用。今周教授来信,谈起房医师的术式其实与周教授的术式不一样。周教授的剖宫产术以“剖宫产术新法”载于本刊2000,9(1),是此次他又作了进一步阐释,其中尤其不主张以“时间短”作为标榜术式改进的优点,我颇有同感。此外,周教授对“自由”与“人权”的阐释,观点极为精辟,我亦同意。今将周教授的来信全文刊出(我仅删了几个字,不敢以“生花之笔”自居),藉供同道们参考。

    2000年06期 478-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8 ] |[引用频次:2 ]
  • 编后记

    2000年06期 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