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北华,男,1961年8月,博士、主任医师、山东大学特聘教授(第一层级)、山东大学齐鲁医学杰出名医、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先后担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主任、医院副院长和医学院常务副院长。现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教授,国家重点学科山东大学妇产科学系主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学术任职为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妇产科杂志》副总编,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委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执业医师考试临床医学命审题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现代妇产科进展》杂志主编。
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卫生系统杰出学科带头人,山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山东省教学名师,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主要致力于妇科肿瘤临床诊治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详细内容

指南与共识

  • 卵巢癌PARP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南(2025版)

    孔北华;刘继红;崔恒;吴小华;黄鹤;王新宇;鹿欣;李宁;姜洁;张瑜;高庆蕾;汪辉;姜桦;宋坤;殷爱军;温灏;张国楠;梁志清;王建六;向阳;马丁;

    <正>卵巢癌是病死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长期徘徊在40%左右。近年来,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 ADP ribose polymerase,PARP)抑制剂的问世改变了卵巢癌的治疗模式,患者生存获益显著。PARP抑制剂业已广泛应用于我国临床,为规范此类药物的应用,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先后制定了《卵巢癌PARP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南》2020版和2022版,随着临床研究数据的不断更新和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有必要对其进行修订,经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编写组专家充分讨论和投票表决,形成《卵巢癌PARP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本指南”)。

    2025年02期 v.34 8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7K]
    [阅读次数:16 ] |[下载次数:225 ] |[引用频次:0 ]

论著

  • 阴道内植物乳杆菌与德氏乳杆菌联合应用对假丝酵母菌抑制作用的体外研究

    赵晓雯;白会会;杜梦瑶;李晓翠;赵钰洁;尚翔;刘朝晖;

    目的:探究阴道菌群中植物乳杆菌与德氏乳杆菌联合应用对假丝酵母菌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从阴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纯化鉴定得到的白假丝酵母菌(分为氟康唑耐药株、敏感株2组)、光滑假丝酵母菌及植物乳杆菌;从阴道用乳杆菌活菌胶囊中培养所得的德氏乳杆菌,测定两种乳杆菌的产乳酸能力、产过氧化氢能力;观察假丝酵母菌与不同比例两种乳杆菌共培养后的生长情况;通过结晶紫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共培养后的生物膜形成情况。结果:植物乳杆菌对白假丝酵母菌,尤其是氟康唑耐药株生长的抑制能力远强于德氏乳杆菌(P<0.001),而德氏乳杆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显著强于植物乳杆菌(P<0.001),两种乳杆菌以不同实验比例共培养时的抑菌能力较德氏乳杆菌单菌明显增强,且均能有效抑制白假丝酵母菌的成膜(P≤0.001),扫描电镜下可观察到植物乳杆菌在共培养中占据主要生态位,真菌菌落减少,分布零散。植物乳杆菌的产D-/L-乳酸能力均很强,但几乎不产过氧化氢;德氏乳杆菌则以产D-乳酸为主,且产过氧化氢能力非常强;两者在共培养后的产过氧化氢能力未见明显互相影响,当植物乳杆菌∶德氏乳杆菌3∶1共培养时,产L-乳酸能力有所协同。光滑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全部耐药,无论植物、德氏乳杆菌单菌还是两者共培养,对光滑假丝酵母菌的生长均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植物乳杆菌及德氏乳杆菌间的生物保护作用有所互补、协同,两者联合应用能更好地抑制白假丝酵母菌生长及生物膜形成,并且对于氟康唑耐药的白假丝酵母菌的抑制效果更好,但对于光滑假丝酵母菌并未发现明显抑制作用。

    2025年02期 v.34 95-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4K]
    [阅读次数:10 ] |[下载次数:135 ] |[引用频次:0 ]
  • Ki-67和CDK5预警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术后病理进展的价值

    杜亦琛;徐嘉莉;王芬芬;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Ki-67和CDK5表达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术后病理进展的关系,寻找预警子宫内膜非典型患者术后病理升级的新方法。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2年7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术前诊断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行全子宫切除标本,按最终病理诊断分为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组(54例)和子宫内膜样腺癌组(90例)。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两组CDK5和Ki-67表达情况,分析CDK5和Ki-67表达与术后病理升级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关系。结果:CDK5和Ki-67各自高表达时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发生术后病理进展的OR值分别为[11.333(95%CI为3.285~39.101)、3.604(95%CI为1.705~7.621),P均<0.05]。CDK5和Ki-67共同低表达时发生术后病理进展的OR值为[0.148(95%CI为0.070~0.314),P<0.05],而CDK5和Ki-67共同高表达时发生术后病理进展的OR值为[14.183(95%CI为1.840~109.307),P<0.05],且Ki-67和CDK5两者间表达并不存在相关(P>0.05)。结论:Ki-67和CDK5表达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术后病理进展风险有关,Ki-67、CDK5联合检测可能有助于预警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术后病理升级风险。

    2025年02期 v.34 103-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2K]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 PCOS患者血清中ANGPTL2及MIP-1α表达及其与慢性低度炎症的关系

    任小胖;薛会灵;王冰;魏俊秀;刘曼;郝婉姣;

    目的:通过检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血清中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PTL2)及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的表达水平,探讨PCOS与慢性低度炎症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10月就诊于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科的PCOS患者120例和正常女性40例。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ANGPTL2、MIP-1α表达水平,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睾酮(T)、雌二醇(E_2)、孕激素(P)、泌乳素(PRL)水平;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胰岛素释放实验(IRT)及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按T、身体质量指数(BMI)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将PCOS患者分成8个亚组:PCOS非高T非肥胖非IR、PCOS-IR肥胖非高T、PCOS-IR非高T非肥胖、PCOS-肥胖非高T非IR、PCOS-肥胖高T非IR、PCOS-IR高T非肥胖、PCOS高T非肥胖非IR以及PCOS-IR高T肥胖。结果:正常对照组与PCOS非高T非肥胖非IR组比较,血清ANGPTL2、MIP-1a水平明显偏低(P<0.05)。PCOS-IR非高T非肥胖组与PCOS非高T非肥胖非IR组比较,ANGPTL2、MIP-1a水平明显升高(P<0.05)。PCOS肥胖非高T非IR组与PCOS非高T非肥胖非IR组比较,ANGPTL2、MIP-1a水平亦明显升高(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所有研究对象中ANGPTL2及MIP-1α均与HOMA-IR、BMI、T及LH/FSH均表现为正相关(P<0.05)。PCOS组中,ANGPTL2及MIP-1α与BMI、HOMA-IR呈正相关(P<0.05)。结论:慢性低度炎症在PCOS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ANGPTL2、MIP-1α可作为诊断PCOS及评估其严重程度的新的生物标志物,为治疗PCOS提供了新方向。

    2025年02期 v.34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0K]
    [阅读次数:4 ] |[下载次数:131 ] |[引用频次:0 ]
  • 会阴体修补术在前中盆腔脱垂中的疗效分析

    段娇娇;赵丽蓉;栗浩然;相元翠;马金平;李红娟;

    目的:探讨会阴体修补术在治疗前中盆腔脱垂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因前中盆腔脱垂于郑州市中心医院行手术治疗的231例患者,根据脱垂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Ⅱ度)和重度组(Ⅲ度、Ⅳ度),并根据是否修补会阴体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析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尿潴留、性交痛、会阴痛、PISQ-12评分等相关指标。结果:术后3、6、12个月,研究组患者在POP-Q各指示点的改善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轻度脱垂者:研究组治愈率分别为98.6%、97.1%、97.1%,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98.6%、98.6%、87.5%;重度脱垂者:研究组治愈率分别为100%、97.9%、97.9%,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97.6%、90.5%、83.3%。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的性交痛及会阴痛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研究组的PISQ-12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会阴体修补术不仅可提高POP患者术后治愈率,而且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此术式对轻、重度脱垂患者均适用。

    2025年02期 v.34 11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0K]
    [阅读次数:5 ]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 孕早期体脂百分比与妊娠期糖尿病相关性meta分析

    曹德恣;刘素新;刘丽;霍琰;

    目的:系统评价孕早期体脂百分比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相关性。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时限:建库至2023年12月31日。收集有关孕早期体脂百分比与GDM相关性的中英文文献。采用RevMan 5.3软件及Stata 15.0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0篇,包括7606例GDM患者和22793例正常孕妇。Meta分析结果显示,GDM患者孕早期体脂百分比水平高于正常糖耐量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2.93,95%CI为2.40~3.46,P<0.05)。结论:孕早期体脂百分比水平升高增加了患GDM的可能性,测量体成分中的这一指标并针对性进行管理可早期预防GDM发生。

    2025年02期 v.34 119-122+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6K]
    [阅读次数:6 ] |[下载次数:194 ] |[引用频次:0 ]
  • 不同时机宫颈环扎术后妊娠结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任雪丽;陈震宇;孙静莉;潘琪欣;庄婷婷;

    目的:分析不同时机行宫颈环扎术孕妇的妊娠结局及影响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4年3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产科行宫颈环扎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环扎时机将患者分为预防性环扎组(预防组)、超声指征环扎组(治疗组)以及紧急性环扎组(紧急组),比较3组患者的妊娠结局,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不同时机环扎术后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3组孕妇的分娩孕周分别为37.9(36.2~38.4)周、37.9(36.3~38.9)周、34.6(30.0~37.7)周,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别为3120.0(2612.5~3350.0)g、3150.0(2825.0~3387.5)g、2480.0(1732.5~3077.5)g,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入住率分别为7.8%、12.8%、3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BMI、妊娠中晚期流产及早产史、AFS、宫颈管扩张≥3cm、羊膜囊膨出(ASB)是影响不同时机环扎术后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预防组和治疗组的妊娠结局近似,均优于紧急性环扎组,对于既往有妊娠中晚期流产及早产史的孕妇,可在孕期动态监测宫颈长度,必要时行超声指征宫颈环扎术。

    2025年02期 v.34 123-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0K]
    [阅读次数:5 ] |[下载次数:42 ] |[引用频次:0 ]

短篇论著

  • 双胎妊娠催引产后经阴道分娩临床分析

    倪萍;黄乐;彭景;韦雪莉;杨微涛;李华;黄利辉;

    目的:评估双胎妊娠孕妇实施催引产后阴道分娩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2月在长沙市妇幼保健院经阴道试产的131例双胎孕妇的临产资料,比较在自然临产及催引产两种不同临产方式下的产程时限和母胎结局,评估对双胎妊娠孕妇实施催引产的安全性。结果:131例双胎妊娠最终成功阴道分娩118例(90.08%),阴道分娩失败13例(9.92%),其中催引产组8例,自然临产组5例(包括1例复合分娩)。催引产组与自然临床组的中转剖宫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转剖宫产的主要原因为相对头盆不称,双胎均为头位;其次为急性胎儿窘迫。与自然临产组比较,催引产组的会阴完整率、白班分娩率、无痛分娩率较高,会阴侧切率、转新生儿科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产程时限、阴道助产率、产后出血率、重度会阴裂伤率、新生儿窒息率等分娩期母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密监控下对双胎妊娠孕妇实施催引产安全有效,可降低剖宫产率,且不增加产后出血率、重度会阴裂伤率、新生儿窒息率等分娩期母胎并发症。

    2025年02期 v.34 13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3K]
    [阅读次数:4 ] |[下载次数:113 ] |[引用频次:0 ]
  • 子宫内膜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保守治疗方案的分析与评价

    刘麒薇;许阡;孙馥箐;叶红;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APA)患者不同保守治疗方案的临床结局,探讨最佳保守治疗方案。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并筛选关于APA保守治疗的相关文献,对其临床特点、保守治疗结果及预后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结果:筛选出19篇研究,共计768例APA患者。APA患者患病平均年龄(41.6±11.8)岁,主要集中于育龄期女性,占81%。APA患者的最常见临床表现是异常阴道出血、不孕。APA病灶大小0.2~10.0cm,主要分布在子宫基底部。54例APA患者同时合并子宫内膜癌,占12.28%;123例同时合并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高达19.35%。宫腔镜联合孕激素治疗方案具有高完全缓解率(82.8%),低癌变率(13.8%)和复发率(12.3%)。APA患者妊娠率49.75%,分娩率为52.15%。结论:宫腔镜联合孕激素治疗方案是目前APA保守治疗的推荐保守治疗方案。APA具有恶变潜能,需长期随访及管理。

    2025年02期 v.34 135-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9K]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综述

  • 紧急宫颈环扎术在妊娠中的应用进展

    张晓艳;秦弦;沈小力;

    紧急宫颈环扎术是妊娠中期宫颈过早扩张和(或)胎膜膨出的一种紧急治疗方法。该手术可降低晚期宫颈机能不全患者的早产率,延长妊娠时间,提高新生儿的生存率。本文回顾了现有关于紧急宫颈环扎术的文献,重点探讨了该手术在单胎和双胎妊娠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手术实施要点及妊娠结局预测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2025年02期 v.34 139-142+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6K]
    [阅读次数:6 ] |[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0 ]
  • 梗阻性生殖道畸形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研究进展

    窦志远;李蕾;朱兰;

    女性生殖道发育畸形在青春期女性中并不罕见,但梗阻性生殖道畸形症状严重,可出现原发闭经伴周期性腹痛,或青春期较早出现痛经、宫腔积血等表现,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各种梗阻性生殖道畸形因经血流出不畅,文献报道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比例高于一般人群,但受限于梗阻性生殖道畸形患者相对少见,梗阻性生殖道畸形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研究多为个案报道或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分子机制研究匮乏。本文拟对各种梗阻性生殖道畸形的特点、临床诊治原则及其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2025年02期 v.34 143-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7K]
    [阅读次数:6 ] |[下载次数:34 ] |[引用频次:0 ]
  • 胎盘植入性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刘静;朱文秀;孟金来;谭晓;

    胎盘植入性疾病与剖宫产等子宫损伤病史密切相关,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不同程度的绒毛植入可共存于同一胎盘,对整体胎盘生物学功能影响很小。绒毛形态与非植入胎盘无明显差异,其生物学行为与肿瘤细胞侵袭明显不同。瘢痕的愈合情况对其发生发展有显著影响,剖宫产瘢痕憩室与剖宫产瘢痕妊娠在病理与发病机制方面与其有密切联系,随着妊娠的进展,瘢痕进行性开裂以及子宫胎盘界面纤维蛋白沉积可能导致胎盘植入性疾病的发生。

    2025年02期 v.34 147-149+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8K]
    [阅读次数:5 ] |[下载次数:35 ] |[引用频次:0 ]
  • 子宫内膜生理性修复机制

    张冠文;张琬琳;王明义;王晓红;

    女性一生中经历约400次月经,每次月经都会发生子宫内膜的脱落和无瘢痕修复,这种修复在成人其他组织中少见。子宫内膜生理性修复表现为子宫腺体再生、纤维蛋白形成与纤溶、血管化和再上皮化,有多种干细胞、炎症细胞及细胞因子参与其中。本文就子宫内膜生理性修复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加深我们对子宫内膜生理性修复机制的理解,以及启发对子宫内膜损伤后促进其生理性修复有效疗法的探索,对女性生殖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2期 v.34 150-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1K]
    [阅读次数:5 ]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0 ]
  •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对性功能的影响

    胡晓洁;谢静燕;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PFD)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盆底解剖结构异常及功能改变的一系列疾病。FPFD导致性功能障碍最常见的病因是盆腔器官脱垂(POP)、盆底肌张力过高和阴道痉挛。性功能评估需综合患者的病史、妇科检查和相关盆底量表的结果。治疗时应考虑患者的性需求,根据具体情况制订全面、个体化的方案。盆底物理疗法(PFPT)是保守治疗的首选。POP患者在保守失败时还可选择手术方法改善性功能。本文综述了三种常见因素对性功能的影响及相应的评估和治疗方法,同时进一步阐明了不同治疗方案对性功能的改善。

    2025年02期 v.34 155-158+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6K]
    [阅读次数:7 ] |[下载次数:50 ] |[引用频次:0 ]

病例报告

  • 妊娠晚期子宫内膜异位症致肠穿孔1例

    张诗茂;金莹;宿宓;周胜兰;熊雯;唐冬梅;魏璐;魏素梅;

    <正>1病例简介孕妇,30岁,G1P0,因“停经27+4周,不规律下腹痛半天”于2022年10月26日入院。2022年5月5日曾因输卵管因素于外院行IVF-ET术,移植囊胚两枚。早孕期超声提示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妊娠。孕期定期产检,未见明显异常。

    2025年02期 v.34 15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0K]
    [阅读次数:13 ]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